提到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影迷朋友肯定会想起他的《红高粱》、最近的《金陵十三钗》,当然还有他在1994年拍摄的《活着》。众所周知这部《活着》当时被封禁了,并没有在全国公映。现在我们只能从网上看到这部电影。那么这部《活着》因何被有关部门列为禁片?影视界似乎没有人做系统的评析。本人作为影评节目《电影一周酣》的主创,在这里做一下自己的分析,权当抛砖引玉!
《活着》的制作年份是1994年,正是90年代初。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几年,按照主流媒体的说法就是“已经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当时社会上、政府部门的不正之风、丑恶现象也开始蔓延,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有很多老百姓对此极为不满,导致有很多人甚至开始怀念毛泽东时代:当时中国很大一部分汽车司机驾驶座位旁边都悬挂上了毛主席像就是明证!
无独有偶的是:1993年,也就是在《活着》出品的头一年,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贾平凹出版了一本惊世骇俗的小说《废都》。贾平凹在他的《废都》中写道(请注意第一二六句):
一等人是公仆,高高在上享清福;
二等人做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
三等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
四等人搞租赁,坐在家里拿利润;
五等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
六等人手术刀,割开肚皮要红包;
七等人做演员,扭扭屁股就来钱;
八等人搞宣传,隔三差五尝个鲜;
九等人做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
十等人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
这几句顺口溜无疑是当时老百姓不满心态的一个绝佳表现!而这些当然是有关部门认为值得警惕和控制的!那么,《活着》中表现了什么东西让有关部门感到不妥呢?个人认为至少有这样几点:
1. 当年的大食堂。到了吃饭的时间,全村人都跑到大队一起吃饭,吃一样的饭,爱吃多少吃多少。当然了,也许会有“高公民素质的公知们”会说:大队干部会贪污的!是的,本人绝不会否认这种可能,但这总比90年代以及当下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以及一些干部动辄贪污受贿数千万、数亿,然后转移到海外要好好得多吧!所以,影片中的大食堂情节无疑会助长当时人们对毛时代的怀念、更会助长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2.文革中干部春生被整。事实上,自70年代开始到80代初中期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包括电影、电视、小说等等在内的“伤痕文学”,其中本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小街》、《徐茂和他的女儿们》、《蹉跎岁月》等等……在这些作品中着重展示了文革对平民人性的摧残,以及对原本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为民做事的干部的无情迫害……还有就是好干部、大好人被打倒了不说,继任的造反派竟然也不是好东西……如此等等,这些作品当然是不会被封禁的!反而会大力宣传,以激起人们对“十年动乱”、“十年浩劫”的极度厌恶!
可是在《活着》中,没有表现平民百姓如何受到摧残,只是表现了干部春生被整,要求他好好反省、交代问题,也没有表现迫害他的人是坏人。联系90年代初的社会现实,以及《废都》里面各个顺口溜,人们也许会想:那些享有特权的干部难道不该好好反省吗?难道不该好好交代问题吗?文革那样对待干部又有什么错儿呢?
3.影片中的老专家被整、挨饿,一口气吃了六七个馒头而差点儿被撑死。这位老专家当然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形象。可是人们联系到当时以及现在“六等人手术刀,割开肚皮要红包”,人们也许会想:该整这些黑心的大夫!
4. 影片结尾之时,有几句不为人注意的对白,大意是:那个老专家被恢复工作后自此再也不吃馒头了,光吃米饭。影片故事发生在北方,要知道在当时的北方尽管也有大米,但是需要钱需要粮票,我们北方老百姓想要吃一顿米饭那也算奢侈了。而那位老专家却可以做到经常吃米饭。这是不是说明,其实当时知识分子的工资待遇还是非常非常不错的?这和有关部门一贯宣传的“文革残酷迫害知识分子”难道不是唱了反调了吗?尽管电影采用的手法非常隐晦。
总而言之吧!如果您认为《活着》厚重而且真实,那么它就真实在不加佐料地反映了当年中国人的经历的历史。而这些真实的历史经历居然可以激发很多人对以往的肯定、留恋以及对当时的不满。更可以让很多没有经历过的70后、80后甚至90后更加全面地看到那些历史。而这种“全面”,是和官媒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定性相抵牾的!而这些,本人认为正是《活着》被列为禁片的终极原因!
假如有朋友认为本人分析地不对,欢迎发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