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萨德事件是中国和南朝鲜关系的一个分水岭——南朝鲜之前的策略是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这是小国在大国之间周旋的优选策略,而允许萨德部署等于南朝鲜全面倒向美国、当然得罪了中国。
中国的应对是在文艺领域禁了韩流、经济领域不给三星现代之类的企业好脸色、同时大举在南朝鲜擅长的面板产业施展拳脚——之前中国考虑到和南朝鲜的关系,并未在这个南朝鲜擅长的领域发力。
所以萨德事件其实类似阳谋——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知道美国侦查中国的手段很多,太空卫星、空中飞机、水里舰艇、还搞了很多远程养殖,所以萨德对美国侦查中国的能力提高聊胜于无、主要目的是捆牢南朝鲜,然后被中国顺势揪住做了文章,类似南海周边小国不老实、那我们就抓住机会扩岛。
发生在赤瓜礁上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很典型——
所以事物的本质往往和表象大相径庭,比如航母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然而航母主要是巡游镇场、压迫小国的,在大国眼里就是大号活靶子,大国之间互相下黑手主要靠的是潜艇,尤其是吨位大、航程长、载弹多、静默好、噪音低、生存强的核潜艇。
有了核潜艇,就有了核反击的能力,敌人就不敢对我们下手——即便陆基导弹、轰炸机群、水面舰艇都被敌人打掉了,我们还是能靠核潜艇让敌人完蛋。
可以说拥有核潜艇等于断绝了敌人干掉我们的念想,所以当年毛主席豪迈而坚决地讲“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这句话是毛主席在1959年10月讲的,虽然并无题词但广为流传。
当时的背景是我们已经掌握了常规潜艇技术,看到美苏分别于1954年、1957年拥有了核潜艇,于是我们1958年决心更进一步搞核潜艇。
1958年10月我们开始和苏联谈判希望对方协助我们、但遭到拒绝;苏联的设想是用自己的核潜艇以及在中国建长波电台、搞联合舰队(当然是更强的苏联说了算)等手段控制中国,1959年9月赫鲁晓夫来访又谈这个话题并再次拒绝核潜艇方面的合作,还言语奚落我们,对此我们当然极为反感、也不可能接受。
这张当时的照片生动地反映了各方的态度:我们不怒自威、苏联尴尬心虚、越南旁观赔笑(苏联本打算在联合舰队拉上越南)——
就这样,我们下决心自力更生,搞出自己的核潜艇!
战略方向明确了,具体工作还要一步一步做,当时我们还没搞出自己的核武器,核潜艇的优先级其实并不是最高的,总不能装满手榴弹到处潜航吧,而且当时面临三年自然灾害,核潜艇工程进度暂缓。
……
以上几乎是对我国核潜艇工作发端最简单的叙述了,但是仍然错综复杂。
这个复杂的起点足以体现中国核潜艇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历史,无数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终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目前已经位列全球一流地位。
虽然时至今日很多细节还未解密,但其主要时间点是大致清晰的。
一、起步与探索阶段
(1958~1970年)
立项启动:1958年6月27日,中国最高层批准了国防工业委员会《关于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绝密报告,核潜艇研制工程代号“09工程”。这个工程几乎从零开始,寒酸到仅有两张模糊的核潜艇照片和一件儿童航模玩具作为参考,而且1962年因为困难而下马,仅保留部分人员做理论研究;
艰难推进:1965年,中央决定恢复核潜艇的研制工作。科研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通过查阅国外论文、拆解分析等方式摸索学习。1966年,核潜艇水滴线型设计方案得到中央批准;
首艇下水: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葫芦岛成功下水,舷号401。这艘核潜艇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虽然仅能发射鱼雷,但标志着中国核潜艇事业迈出了第一步;
这是当年下水的401艇,2000年退役,2016年开始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展出至今——
二、发展与完善阶段
(1970~1988年)
第一代核潜艇服役:1974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列装海军,091级、舷号401。随后中国又成功建造了首艘战略导弹核潜艇092型,于1983年8月正式服役;
技术突破与试验成功:1988年9月27日,中国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可靠的海上核反击力量。同年,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亲自随同核潜艇下潜至南海海底三百米深度,创造了中国核潜艇深潜纪录;
三、现代化与升级阶段
(1988~2000年代)
第二代核潜艇研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核潜艇,包括093型攻击核潜艇和094型战略核潜艇。093型核潜艇在静音性能、火力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094型核潜艇则装备了巨浪-2型潜射导弹,具备更强的核威慑能力;
技术改进与性能提升:这一时期,中国核潜艇在降噪、推进系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新型核潜艇采用了泵喷推进系统,降噪效果显著提升;
四、新时代与战略威慑阶段
(2000年代至今)
第三代核潜艇发展:近年来中国第三代核潜艇095型和096型陆续亮相。096型核潜艇配备巨浪-3型潜射导弹,射程达1.4万公里,可覆盖美国本土;
战略威慑能力提升:中国核潜艇部队已具备全天候值班和发射潜射导弹的能力,噪音水平大幅降低,生存能力和作战威力显著提升。新型核潜艇的静音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规模化建造与国际影响:中国已形成核潜艇规模化建造能力,标志着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完成了从追赶者到挑战者的跨越。
中国核潜艇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战略眼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核潜艇强国。
这是领袖高瞻远瞩、研制人员无私奉献、全国人民鼎力支持的结果。
在诸多研制人员当中,前文提到的黄旭华(1926.2.24~2025.2.6)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黄旭华祖籍广东揭阳,1926年生于广东汕尾,父亲黄义林(又名黄树榖,1892~1961)和母亲曾慎其(1893~1995)都是医生,兼营农商,黄旭华是家中第三个孩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
黄义林和曾慎其,两人中间小图就是1934年的黄旭华——
1931年,黄旭华开始读小学;
1937年,黄旭华小学学业,逢全面抗战爆发,当地中学忙于搬迁,黄旭华未能转入中学;
1938年,黄旭华来到揭阳县五经富镇(母亲的故乡),开始读中学。黄旭华的中学受战时影响,支离破碎、东奔西走,辗转梅县、桂林等地;
1944年,黄旭华开始尝试上大学,过程颇费周折——
7月,因长沙战事紧张,桂林所有中学毕业会考取消,黄旭华仓促毕业。他饱受日寇频繁登陆、肆意轰炸之苦,志向从行医转向船舶、航空;
8月,离开桂林到贵阳参加交通大学招考,然后赶往重庆在其大哥打工的炼油厂落脚,收到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但因战事而无法入校;
9月,进入重庆由政府教育部为收容战区流亡学生所特设的大学先修班学习;
1945年,获得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保送资格,因志在船舶,故决定还是去交通大学;
1946年,随交通大学返校队伍来到上海徐家汇校区,思想逐渐进步,参加革命斗争;
1947年的黄旭华——
1949年,拒绝去台。入党,从交通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市第一期党校学习,分配至当时的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
1950年,调至上海市招商局,任局长秘书;
1954年4月,转入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扫雷艇与猎潜艇科,从事苏联军用潜艇的转让制造。同年因工作结识俄语翻译李世英(1930~);
1956年,与李世英结婚,两人育有三女:1957年生黄燕妮(又名黄海燕)、1966年生李骊(又名黄海鹰)、1973年生黄峻;
1957年,黄旭华夫妇回广东探亲,想不到此一别再见家人是三十年后了!
1958年7月,被调往北京,正式加入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船体组,从此与核潜艇结缘;
1961年,被任命为核潜艇项目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是彭士禄(1925~2021);
1962年,核潜艇项目暂时下马,黄旭华作为骨干留下来继续理论研究;
1965年,核潜艇项目再次上马,七院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719所)组建,黄旭华担任副总设计师;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研制周期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快了两年;
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舷号401;
1981年,任潜射导弹发射试验副总设计师、试验基地副指挥;
1982年,升任719所所长,同年潜地导弹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83年,原总设计师彭士禄改为顾问,黄旭华升任总设计师;
1988年4月,参与并指挥404号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极限深度下潜试验,成功下潜到极限深度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可谓壮举!
这件事值得大书特书。
此时的黄旭华已经62岁,作为总师完全可以不亲自参与这种风险极大的试验——这种试验的目的是挑战潜艇的下潜极限,提高战时的隐藏能力、充分发挥潜艇的价值。
你完全可以将之理解为试飞新型战机的极限性能,可是你哪里见过飞机总设计师来干这种活?那要选出尖子飞行员、严格按照试飞手册来的——现在你明白《长空之王》为什么是个烂片了吧,竟然瞎扯试飞员是个刺头,擅自更该试飞方案,闹出了事故竟然全身而退,其实是应该枪毙的!
所以在那次海试中,很多人出发前写了遗书,因为这次不但理论上极度危险、实践上也有先例: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进行深潜实验时发生事故,129人葬身海底!事故六个月后才找到残骸,一堆碎片而已。
但黄旭华为了鼓舞士气,亲自上阵,后来铁道部刘部长在高铁试车时在驾驶室督战、也是此等豪气!这不但是身先士卒、也是充分信任自己主持研发的产品!
这次试验圆满成功,黄旭华和战友们胜利归来——
此后黄旭华退岗不退休,致力于培养和选拔技术人才;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成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资深院士;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获颁共和国勋章,这是新中国最高级别的勋章,始于2019年、每五年发一次,截止目前仅仅发了12枚——
2020年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5年2月5日,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纵观黄旭华一生,自幼目睹日寇暴行、颠沛流离求学,毅然弃医学工,投身祖国核潜艇事业,殚精竭虑、成果丰硕,最终铸出国之重器,将民族的安全性提高了一个等级!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由于工作的高度保密性,他自从1957年回乡探亲之后,隐姓埋名,直到1986年出差深圳、请示上级同意后回了趟家,住了三天,面对亲人的追问装聋作哑、支支吾吾,还是没说自己的工作。
1987年母亲曾慎其收到黄旭华寄来的一封厚厚的信件,里面只有一本杂志,有一页被折起来了,是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我的天,这个专家虽然没写名字,可是跟我三儿一天生日、家乡相同、父母行医、家中九个小孩、1957年回家探亲、1958年开始搞核潜艇……更关键的是,这个专家的母亲名叫曾慎其、爱人名叫李世英。
这不是我的孩子还能是谁啊!
曾慎其这才知道黄旭华这些年是怎么回事,顿时泪流满面!
此前的三十年中,黄旭华仿佛消失了一样,父兄(父亲1961年、二哥1985年)去世都没能送行,家人有不解乃至怨气是可想而知的!
原来他不是“不顾家、忘了父母的不孝子”,而是在给国家干大事呐!
看完报告文学后得知真相的老母亲热泪盈眶,一遍一遍地跟儿女们说: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啊……
曾慎其是助产士出身,这个便利帮助她养活了全部九个孩子,包括老三黄旭华。我认为曾慎其是伟大的母亲!她最后以102的高龄离世,这是她的福报!
黄旭华(后排左三)少年时期的全家福——
黄旭华的自己的小家庭也是如此,长期无法照顾爱人和三个女儿,曾经有六年没回家,爱人甚至以为他已经另组家庭了!
以至于李世英强调他是个真正的“客家人”,黄旭华每次回家待一小段时间,李世英就会打趣“又回来做客啦?”孩子们也起哄“爸爸又回来出差啦?”
黄旭华夫妇和三个孩子——
后来当这些感人的细节逐渐被披露后,闻者无不动容!
黄旭华看似无情、其实大义,既然忠孝不能两全,那就选择忠于国家、牺牲亲情,不惜被长期误解。
所以他面对采访表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高风亮节,叹为观止!
基于对黄旭华的崇敬,很多人把他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然而黄旭华不喜欢这个称号——显而易见的是,主观角度,以他的品德和公心,不可能看得上这种庸脂俗粉、也不会在意这种西式概念,只有那些拿了美国人半克假土、弄到院士头衔的人才会在意这些虚名,不惜公然表示“美国人太聪明了!”
想想看,哪个八路军战士敢面对记者公然表示“日本兵太勇敢了”?
这是个基本的立场问题!
至于那些挥舞着与院士的合影、狐假虎威、坚决为美国虚假的载人登月圆谎的什么科普作家更是不值一提。
这些人给黄旭华提鞋都不配!
客观角度,核潜艇项目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家各有所长,第一代总设计师是彭士禄(黄旭华是副总设计师)、第二代总设计师是黄旭华、第三代总设计师是张金麟(1936~2023)。以这个排序看,黄旭华的名次是排在彭士禄之后的。
具体而言,彭士禄聚焦于核、黄旭华聚焦于潜,考虑到核潜艇项目中,核的起点比潜的起点更低,因为核潜艇项目之前我们已经掌握了常规潜艇技术。所以客观而言,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彭士禄的贡献稍稍大些。
下图是1986年中国核潜艇大神们的合影,左起依次是赵仁恺(首任副总设计师,芜湖人,1923~2010)、彭士禄(首任总设计师,海丰人,1925~2021),黄纬禄(首任副总设计师,南京人,1916~2011)、黄旭华(首任副总设计师、次任总设计师,汕尾人,1926~2025)。
他们自信从容、坦荡凛然、目光坚定,哪里会在意什么庸俗的称号!
他们为祖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呕心沥血、损耗远超常人,然而个个高寿,没有强大而高尚的人格是做不到。
有意思的是这四位通过家乡基本构成了两组老乡:芜湖-南京一组、海丰-汕尾一组。战友加老乡、携手铸伟业,也算传奇。
四人中最后离世的是黄旭华——
我们对黄旭华的纪念不仅仅是纪念黄旭华本人,也是纪念黄旭华的战友们,更是纪念为新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一代人。
这代人从民族危亡中走来,深感国家积弱的痛苦,因此只争朝夕、拼命死干,用一辈子的生命吃了两辈子甚至几辈子的苦,才有了我们这些后人安全的环境。
虽然我们是安全的,但这个安全不是绝对的,看看美国皮尤调查中心的数据:由于中国的崛起,2002~2022这二十年以来,主要的发达国家对华友好程度普遍降低——
这要是放在一百多年前、他们开船架着大炮就来了,但现在只能汪汪地叫几声、最多在梦里吹胡子瞪眼。
为什么?
就是因为黄旭华这代人让他们断了念想!
饮水思源,我们有什么理由淡忘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挥霍当下?我们有什么理由轻易放弃?
统计学证明,全球任何人通过最多六层关系就能建立关联,所以我常说我们可能不是先辈血缘意义上的亲人、但必定是先辈感情意义上的亲人。
纪念他们、学习他们、维护他们,让我们的后人永远记得他们。
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送别黄旭华。
(作者系昆仑策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