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黑与白读书会编选了一套《黑与白》阅读知识竞赛题,其中,单选20道,多选题14道,简答题4道,分析题2道,涉及《黑与白》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内容广泛,富于知识性和启示性,通过答题,读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欢迎大家踊跃参加答题活动。答卷请发至邮箱 379448642@ qq.com
本次竞赛活动设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奖品分别为刘老师和孔老师的签名著作。
一、单选题部分(共 20 题,每题 1分,共 20分)
1.在《黑与白》中,顾筝的选择体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道德抉择,下列哪项最能准确概括她的精神内核?
A. 在现实压力下,她逐步向主流妥协,但仍然保留了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心。
B. 她从一开始就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与剥削阶级展开斗争,并最终成为革命者。
C. 在权力和正义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即便需要付出事业受挫、生活困顿的代价。
D. 她的行为更多是出于个人恩怨,而非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最终难以改变现实格局。
2.《黑与白》中田芳将一生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最终在一次恶劣天气中不幸遇难。关于田芳的塑造,下列哪项分析最为准确?
A. 田芳的死亡象征着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破灭,她的奉献精神最终未能改变环境,反而成为时代洪流中被无情碾碎的个体,突显了社会的冷漠与残酷。
B. 田芳的死亡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暗示理想主义者在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下难以生存,他们的努力最终只是徒劳,注定在现实的挤压下走向毁灭。
C. 田芳的死亡不仅仅是个体命运的悲剧,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她的牺牲超越了个人价值,成为奉献、善良与理想信念的象征,赋予了她一种超然的美学意义。
D. 田芳的死亡是因为她过于单纯善良,不懂得在现实中争取个人幸福,她的命运并非崇高的选择,而是被动接受了社会安排,最终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
3. 在《黑与白》中,洪太行、宋晓帆、杜威等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势力。以下哪一项最能准确概括他们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A. 洪太行代表着以权力换资本的红色资本家,他的成功依赖于家族政治资源,而非市场竞争。
B. 宋晓帆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她的婚姻和职业生涯体现了社会主义女性的独立自主精神。
C. 杜威虽然出身普通,但凭借个人奋斗成为新时代的企业家,代表着改开后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
D. 他们三人都代表了二共体制下不同社会阶层的奋斗者,其成功主要归因于个人能力和努力,而非社会结构。
4.《黑与白》中,洪虎将军的思想特点最符合以下哪一项?
A. 他始终坚定地继承无产阶级革命传统,坚决反对封建思想。
B. 他在革命初期信仰坚定,但晚年仍保留了较强的封建宗族观念。
C. 他在建国后逐渐向自由主义转变,完全放弃了原有的革命信念。
D. 他是党内少数完全接受资本主义改革的高级将领。
5. 小说中,卢佳为什么最终撤诉?
A. 受到了丈夫的威胁
B. 发现案件难以胜诉
C. 得到了赔偿
D. 对司法体系失去信心
6. 顾筝为什么一直对红隼抱有特殊的感情?
A. 红隼是她的童年好友
B. 认为红隼才是哥哥真正的伴侣
C. 红隼帮助她度过了困难时期
D. 红隼是她的法律客户
7. 《黑与白》在叙事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下列哪项最能准确概括其叙事手法?
A. 采用单线叙述,以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为中心展开故事。
B. 通过“屏风式”叙事结构,多条明暗交错的叙事线索,每条叙事主线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通过不同视角交替展现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将个人命运与百年社会变迁相结合,体现了小说对历史和现实的多维度呈现。
C. 主要通过意识流手法,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D. 以纪实风格为主,严格遵循历史时间线进行线性叙述。
8. 宗天一生前最后去过的地方是?
A. 省政府大楼
B. 自己的公司
C. 水库
D. 红隼的家
9. 小说的标题《黑与白》象征着?
A. 颜色对比
B. 社会的善恶界限
C. 个人命运的分化
D. 司法的公平正义
10. 小说中,哪一事件成为顾筝对法律系统产生动摇的关键?
A. 卢佳案的撤诉
B. 兄长的死亡
C. 遭遇法律界黑幕
D. 被法院驳回诉求
11.如何评价陈沂蒙的改革方式?
A. 他坚定地站在工人立场,一起抵抗下岗潮
B. 他采取改良主义路线,以缓和社会矛盾
C. 他完全无视工人利益,推动激进改革
D. 他拒绝与上级合作,最终被边缘化
12. 王晟因何事被判刑三年?
A. 举报伪气功师武伯仲
B. 参与非法集会
C. 发表反动言论
D. 经济诈骗
13. 杜威的生父是谁?
A. 杜福
B. 詹大同
C. 武伯仲
D. 宋乾坤
14. 巴东的人物形象与以下哪部作品的主人公相似?
A. 《红与黑》中的于连
B.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C. 《双城记》中的卡顿
D.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
15. 《黑与白》小说的主题不包括以下哪项?
A. 正义与权力的较量
B. 个人命运的挣扎
C. 浪漫主义爱情
D. 社会底层的无奈
16. 《黑与白》被誉为哪种类型的文学作品?
A. 浪漫主义
B. 批判现实主义
C. 人民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17. 路胜平在《黑与白》中是以下哪种人物类型的代表?
A. 正直无私的改革者
B. 忠于人民的革命战士
C. 被权力腐蚀的昔日英雄
D. 狡猾圆滑的官场投机者
18. 郎涛在小说中的性格特点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A. 坚守原则
B.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C. 勇于挑战权威
D. 以复仇为人生目标
19.文化大革命期间,骆正的命运如何?
A. 被官方认可为革命英雄,重新掌权
B. 由于再次指控宋乾坤,最终被监禁
C. 主动退出政治舞台,隐居乡野
D. 通过妥协换取平稳的仕途
20.程国军看完《宗达传》对王成的主要批评是什么?
A. 书中的历史研究完全不可信
B. 书中观点过于激进,无法被官方认可
C. 王晟试图挑战主流历史叙事,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
D. 书中内容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持
二、多选题(共 14 题,每题 2.5分,共 35分)
1. 《黑与白》中,哪些因素促成了杜威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A. 攀附有背景家庭
B. 个人的精明算计
C. 官商勾结的社会环境
D. 诚信经营和脚踏实地
2.在《黑与白》中,邳镇砖瓦厂、东江钢铁公司、6803厂的变迁反映了哪些社会经济问题?
A. 东江钢铁公司改制后,管理层高薪而工人下岗,导致贫富差距加剧
B. 邳镇砖瓦厂因私有化经营管理混乱,最终倒闭,暴露出乡镇企业改制的弊端
C. 6803厂改制为飓风集团后,摆脱了权力资本的影响,实现了独立经营
D. 外资企业试图收购东江钢铁公司,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的渗透
3.在《黑与白》的叙事中,关于“人民”概念的含义常涉及其阶级属性和主体性演变。以下哪些选项对“人民”概念的理解是不够准确的?
A. 人民始终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阶级如何演变,人民的范围和属性都是一致的。
B. 在早期革命文学中,人民通常指工农兵群体,而在后来,人民的概念逐渐被泛化,超越了阶级界限,趋向于一种全民性认同。
C. 人民仅仅指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与国家和社会精英群体毫无关联。
D. 人民概念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建构的结果,与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无关,只是一种政治宣传手段。
4. 小说中,哪些人物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投机主义?
A. 宋乾坤
B. 武伯仲
C. 洪太行
D. 栗红
5. 《黑与白》为何被称为“形象化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史”?
A. 作品跨越多个历史时期,涉及重要社会事件和政治经济变迁
B. 书中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社会人物,展现不同阶级的命运演变
C. 小说采用了幻想和象征手法,虚构出一个架空的中国历史背景
D. 作品通过批判性视角揭示社会矛盾,并强调阶级斗争的持续性
6. 王晟在监狱期间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思想转变?
A. 在农业队的艰苦劳动中,他逐渐思考自己过去的成长历程
B. 通过阅读里尔克的诗歌,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并坚定了革命信仰
C. 他在狱中结识了程国军,受其影响开始追求革命事业
D. 在监狱图书馆整理书籍的过程中,他思考了毛泽东时代对自己的影响
7. 以下哪些方面体现了《黑与白》对社会变迁的揭示?
A. 国企改制导致大量工人下岗,改变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B. 郭文才的冤案揭示了法律体系的不公,以及普通人面对权力的无力感
C. 王晟的经历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往往能够顺利适应新体制
D. 宋乾坤等革命者在新的时代选择了不同的立场,代表了历史变迁中的人物转型
8. 下面哪些观点体现了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A. 郭文才案中的证人反复翻供,说明普通群众在权力面前往往缺乏独立性和抗争精神
B. 宋乾坤等人的政治抉择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而普通群众只能被动接受
C. 田青青、梁天等年轻人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说明新一代仍然在寻求改变社会的道路
D. 群众在改革过程中不仅是受害者,同时也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压迫者的帮凶
9. 小说中,哪些情节体现了知识分子在金钱与名利的诱惑下发生了堕落?
A. 李鑫到美国后,以编写领导人野史的方式谋生
B. 张昕原本与欧阳主编立场相同,但后来背叛了他,并与杜威勾结
C. 郎永良接受杜威为博士生,但杜威的论文是张昕代写的
D. 欧阳主编在大众艺术集团上市时,为了获取原始股,申请延迟退休
10. 讨论会提到了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下哪些观点符合小说所揭示的问题?
A. 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革命者,在特定历史时期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改变立场
B. 资本的积累并非单纯的个人努力,往往伴随着对公共资源的侵占
C. 造反派在文之革中始终处于弱势,主要原因是当权派掌握资源,并利用多数人的保守心理
D. 社会阶层的变动往往受到体制和权力关系与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1.《黑与白》通过多条人物线索展示了革命中的复杂性和冲突,以下哪一观点契合小说中展现的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
A. 革命的失败不仅仅是由于外部的压迫,更根源于内部思想和目标的分裂
B.革命过程中,知识分子无法完成自我身份的革命性转型,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和践行革命理想
C.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是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个人动机最终会超越革命目标
D.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设定,缺乏对实际执行过程中困难的预见和应对
12.《黑与白》通过宋乾坤这一人物的命运展开了对革命失败的深刻剖析,以下哪些观点最能反映宋乾坤代表的知识分子类型及其变化对革命失败的推动作用?
A. 宋乾坤的变化代表了革命机会主义者的典型特征,他的个人利益最终超越了革命目标,导致革命理想的腐化和背离。
B. 宋乾坤在革命初期的复仇动机逐渐转变为对个人权力和利益的追求,这体现了革命中的个人主义和私欲对革命目标的侵蚀。
C. 宋乾坤的背叛不仅是对革命理想的背离,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未能完成思想转型和阶级改造的问题。
D. 宋乾坤的变化展示了革命理想在个体动机面前的脆弱性,尤其是在缺乏彻底自我改造的情况下,革命目标容易被腐化。
13.《黑与白》通过对改革开放后精英阶层和劳动阶层的对比,反映了哪些社会和历史变迁?以下哪些选项最能准确描述小说中展现的阶级冲突和社会变化?
A. 改革开放后,精英阶层通过资本积累和政治联姻迅速崛起,劳动阶层的生活水平逐渐下降,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
B. 小说通过王晟的个人奋斗经历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的劳动人民如何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和尊重。
C. 小说通过对乡村和城市工人阶级的描写,揭示了集体经济解体后,劳动人民如何在资本主义体制下被边缘化和压迫。
D. 小说强调,革命和社会主义时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中得到了继续发扬,劳动阶层的地位未受影响。
14.根据《黑与白》中的描写,哪些人物经历了“左而右”或“右而左”的转变?请结合小说中的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A. 宋乾坤,从革命的积极分子转变为资本主义的支持者
B. 王晟,从对革命不感兴趣到成为无产阶级的支持者
C. 顾筝,从回避社会不公到主动为弱势群体发声
D. 武伯仲,从革命积极分子转变为利益驱动的资本家
三 简答题(共 4 题,每题10 分,共 40 分)
1. 巴东在婚姻关系中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屈服?他的婚姻和事业之间的关系有何异同?如何体现“提线木偶”这一比喻?请结合他与洪太行、洪雁北的关系,以及他的最终命运进行分析。
2.
巴尔扎克说过,长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更愿意说,长篇小说是一个时代的证词。长篇小说作家不仅是民族秘史的编纂者,还应该是时代的见证人,理想的长篇小说应该努力揭示出被各种强势和流行话语遮蔽、扭曲和阉割的现实。对于现实,不同立场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角度。因而,不单是那些所谓正史和野史,还是长篇小说,它们讲述出来的,也不等于绝对客观的历史和现实,而是作者主观立场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因此,当人们在选择某种进入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时,也等于选择了一种接近真理的方式。《黑与白》也是如此。我不知道是否在这部作品中实现了自己关于长篇小说的理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忠实地记录下了自己看到,经历和思考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时间的证词。
——《黑与白》后记
《黑与白》如何通过对东江省国企改革、凤凰岛资本运作、燕山论坛等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现“长篇小说是时代的证词”这一理念?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这些事件揭示被遮蔽或扭曲的现实,并体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世事如风雨,有情亦无常。情乃生意经,何来乌托邦?”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宋晓帆的婚姻和事业经历所展现的投机性。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她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选择依附不同的男性,并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为自己谋取利益。她的这种投机策略是否成功?
4.《黑与白》通过精英阶层与劳动阶层的对比,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的转变。在小说中,精英阶层通过资本积累和政治联姻迅速崛起,而劳动阶层则经历了集体经济解体后地位的沦落。比如,小说通过王晟父亲王胜利一生的描写,展现了曾经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公的工人阶级如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被边缘化;同时,通过人物如武伯仲、杜威等的崛起,揭示了精英阶层如何通过不择手段的方式获取权力和财富。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些阶级变化如何推动了革命理想的变质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请详细阐述精英阶层的崛起与劳动阶层的沦落如何体现阶级冲突,以及这些变化对革命理想和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
四 材料分析题(共 2 题,共 25 分)
1. 材料
在新的时代大潮面前,谁也不愿意落伍、掉队。作为一名大学生, 王晟更是如此。大一下学期,王晟决定改掉自己的名字。他翻阅《新华 字典》找出了很多备选名字:王澄、王诚、王晟、王丞、王宬、王谌、 王骋、王堘……然后去派出所,但户籍民警说,学生改名需要得到家长 的同意。放假时,王晟回家把改名的事跟父亲说了。父亲问他为啥要改 名。他吞吞吐吐,吭哧了半晌才说:“这名儿太……土气了!”他并没有 把改名的真正原因告诉父亲,而是编了这么个理由,但父亲火了,瞪了 他一眼说:“你嫌这名字土气?你是不是还嫌弃你爹?”父亲气咻咻地 说,“上了几天大学,连你老子我给你取的名字都要改, 这是忘本呢, 我和你妈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敢情是养了一头白眼狼啊……”
父亲越说越生气。长这么大,王晟还没见父亲这么生气过。如果我 把改名的真正原因说了,以父亲的暴躁脾气,肯定会揍我一顿的。王晟 想,就不吭声了。他暗自怨恨父亲,为什么要给他取这样一个不合时宜 的名字。这种怨恨在他心里埋藏了很长一段时间。
——《黑与白》(回家)摘录
骆正大概见王晟的情绪有点低落,便用鼓励的语气说:“不用怕,要 坚决斗争下去。”接着他又想起什么似地问道:“你是共产党员吗?”
“我是预备党员……”王晟犹豫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只 是……恐怕转不了正了。”
“转不了正不要紧,我这个 1942 年入党的老党员还被开除出党了呢!” 骆正自嘲地笑了笑,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不在于 组织上是否入党,关键在于思想上是不是入了党……”
“这么说,我做的是对的?”王晟终于把心底的疑问说出了口。
“我相信你是对的,就像我相信你爸爸王胜利,还有‘老校长’俞解 放一样……”骆正斩钉截铁地说。
王晟虽然不理解这之间的关系,但他觉得骆正叔叔的话音里有一种 亲人之间才有的信赖。他真想把脸埋在骆正叔叔怀里大哭一场,但他终究 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
“王胜利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去世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 这样怀念他,我的好战友……”骆正慈祥地望着王晟,喃喃地说,“孩子, 看见你,我就像看到你父亲一样。要记住,你是革命者的后代,任何时候 都不能向黑暗势力投降!”
骆正的身体还很虚弱,说完这几句话,艰难地喘息起来,捉着王晟的 那只手逐渐失去了力量,垂了下去,仿佛属于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脱落开 了,王晟不禁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情景,心里忽然一阵难过。也许是骆正 的目光里包含了太多的期望,让王晟觉得难以承受,他不由自主地低下了 头。此后一段时间,他默默地注视着骆正,心里充满了忧伤。当他从医院 走出来时,仿佛经受了一次洗礼,从里到外变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像父 亲那样的人。以前,他曾经那么轻视父亲,恨不得跟父亲离得远远的,甚 至想撇清跟父亲之间的一切关系,投身到一个新的世界去。现在,他觉得 自己跟那个新的世界彻底决裂了。而之所以发生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把宗天一的那封举报信贴到了网上。事情就这么简单。
他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下去了。
——《黑与白》(抉择)摘录
1.王晟在青春期选择与父亲产生矛盾并决定改名,为什么他会产生这样的行为?他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割裂自己与父亲的革命精神?(7分)
2.刘老师评价王晟为“很难说他已经从个人走向人民,成为了一个自觉自为的知识分子”。这句话意味着什么?王成距离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还有怎么样的距离?(8分)
2.
材料:宋乾坤没有睡。随着一阵脚步声渐渐远去,房间里又只剩下他一个 人了。从没有关严的窗户里吹进来一股风,带着浓浓的秋意。他感到身上 有点儿凉,把盖在胸前的毛毯往上拉了拉。他的脑子时而迷糊,时而清晰, 像在大雾中走路,眼前云雾缭绕,心里却晴空万里。“爸,您上次去凤凰 岛,两个人在一起谈了好半天,都谈了些什么?”他隐约听见女儿的声音, “您觉得武大师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是啊。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我从见到武伯仲的第一眼,就觉得他不诚实,他说他年纪跟我差不多,给宋美龄治过病,在国民党和解放军部队里当过军医。可照我看,他至少比我小一轮,至于给宋美龄治过病,那肯定是瞎编的。他把国民党和解放军那两 支部队的番号都说错了……不过,他也不完全是个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人,对《易经》和《黄帝内经》的确颇有研究,他那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元极功,其实就是把《黄帝内经》的精髓和气功结合起来,包装了一下而已。让我大为吃惊的是,他竟然读过不少马克思的书。那天,他居然跟我大谈了一通《资本论》,“我仔细拜读了《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原始积累’的论述,发现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复辟的可行之路与必由之路, 也就是要像小虫子把蚕蛹吃空,最后从茧子里钻出来一样,那么大的蚕蛹 是斗不过小虫子的,会眼睁睁被它吃掉。要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犁头,狠狠地在社会主义经济这块肥沃大地上耕翻,耕它个底朝天!箍得紧紧的桶散了,一切限制得死死的都松了,结冰的河解冻了。也许,那时会发生货贿公行,纸醉金迷,人欲横流,娼妓遍地,盗贼出没,甚至走向分裂、割据,但是,春秋战国是最自由的,五代十国是最自由的,一切军阀混战 时期都是最自由的,都最能产生自由的人以及自由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旧中国其实就是最好的中国。旧中国的时候,我父亲穿着绸缎的衣服,一身法兰西名牌,我也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那时闰土是闰土,迅哥儿是迅 哥儿,闰土一定要喊迅哥儿是‘老爷’,尽管迅哥儿有平等思想,但那是他个人的风度和空想。人与人永远不可能是平等的,要一个大字不识的闰 土与迅哥儿平起平坐,谈何容易?自由社会的人各凭本事挣钱吃饭,没这么多斗争。你当初背叛自己的家族,大义灭亲杀害自己的父亲,参加革命,原以为可以实现那个虚无缥缈的共产主义,并跟着那个党折腾了几十年,可今天,你看还有几个人相信那一套呢?其实,社会的发展像钟摆一样, 所谓革命和反革命都是相对而言,无所谓正确和错误,一切都取决于时和势。当社会只需要一分‘革命’时,你只能给它一分,但你却一下子给出了十分,或者是把那一分‘革命’维持的时间太长,这就多了,这就是‘用尽’,结果呢,人们必将对‘革命’产生厌倦和反动,被‘革命’批判和驱逐的也就会卷土重来,‘革命’走向它的反面,成了‘不革命或反革命’。将来有一天,这种‘不革命或反革命’,大约同样也会把自己‘用尽’。历史就这样一往一复,像钟摆那样重复着左一下右一下的动作。我们现在就处在钟摆往回摆的阶段。作为个人,不能跟这个势较劲, 只能顺势而为……”武伯仲像大学教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一点也不像个在江湖上浪迹了快一辈子的“大师”。如果在从前,仅凭这些言论,就可以给他扣一顶反革命的帽子,可现在,我却觉得他言之凿凿,找不到一句反驳的理由。
——《黑与白》(中秋之惑)摘录
在这段对话中,武伯仲通过“钟摆理论”阐述了他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并试图证明资本主义复辟的必然性。他认为社会变迁是周期性的,“革命”与“反革命”只是相对概念,而社会发展的方向取决于“时和势”。请结合文本分析武伯仲的观点,并讨论这种历史观在现实社会中的局限性和可能的问题。(10分)
五、综合论述题(共 2 题,共 30分)
1.在《黑与白》中,不同的青年面对现实的挑战,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杜威善于审时度势,在现实与野心之间谋求发展;顾筝坚守理想,在风雨飘摇中保持独立与清醒;栗红勇敢抗争,不愿被既定命运束缚;王晟也在复杂环境中探索前行的可能……他们的抉择映照着现实社会中青年的不同选择。
在今天,青年人同样面临社会的洪流与现实的困境。如何在随波逐流与坚定自我之间做出抉择?什么样的人能真正抵抗环境的裹挟?请结合小说与现实,探讨青年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独立思考,实现自我成长。
2.孔庆东老师对《黑与白》的评论时谈及“没有叛变的甫志高更可怕”,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15分)
(叛变的甫志高不可怕,没有叛变的甫志高才真正可怕,因为他们在革命过程中积极表现,但革命成功后可能成为新的压迫者。《黑与白》中描写了大量这样的角色,如宋乾坤、洪太行等,他们并未公开叛变,但在社会变迁中逐步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请结合《黑与白》中的人物,如宋乾坤、洪太行、杜威等,一观点对我们理解现实社会有什么启发?在社会变迁中,如何警惕类似的“甫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