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从拾荒老人故事看平凡中的伟大精神

2025-02-16 11:10:10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郝贵生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郝贵生教授1948年生人,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落户,1972年被大队和集体户推荐到天津师范学院学习,1975年留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2008年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倾心向青年朋友们宣讲理论原著和实践思考。文中所依据观网报道中江西新余的蒋中全李梁事迹,江西的读者方便时可做一个实地调查,毕竟当下所见,薇娅、许皮带、裴春亮之流“先进人物”太多,反而很多真正平凡中的伟大被遮蔽。郝老师也正是因此才笔耕不辍,并不顾年高坚持线上讲座,尽自己的赤诚之力“让马克思主义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近日,从网络上读到一篇署名“入梦菲记”关于拾荒老人故事的短文。该文来源于观察者网2024年10月22日,原题目为《拾荒老人居住简陋进出靠爬,捡到财物仍毅然选择交给警方,民警帮其找到工作和住所,流浪28载的老人终于有了“家”》。

  文章讲述一个名叫蒋中全的拾荒老人捡到包有560元的塑料包交到派出所一民警李梁手中。民警说:“大爷,您这是在哪儿捡到的,这么多钱您怎么不留着自己用呢?”老人回答说:“警察同志,我是个拾荒的,平时靠捡垃圾为生,这钱多半是哪个打工的不小心掉的,他们赚钱不容易,我不能昧着良心占人家便宜啊。”李梁被老人的话深深震撼,他感受到面前这位普通的拾荒老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淳朴和高尚。民警表示要开车送老人回家。才知老人的家就在前面路口收废品站附近由几块破铁皮搭成的一个简陋的窝棚。李梁怔怔地望着眼前这个“家”,不禁百感交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

  回到警务室后,李梁立即向沿途的监控寻找丢失钱财的线索,并且动用警务室的资源,寻找老人的亲人。原来,这位老人名叫蒋中全,来自安徽阜阳。28年前年仅34岁的他背井离乡南下江西谋生,因丢失所有的身份证件,从此这个苦命的男人开始了漂泊的生活,靠着捡拾废品生活。李梁也找到了蒋中全在阜阳的亲弟弟蒋中卫。当弟弟提出接他回家时,这位老人却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在外面漂泊了大半辈子,如今年事已高,早已没有脸面回去,更何况,弟弟家里也不宽裕,我这个拖油瓶就不去添乱了。”“我在新余这些年,虽然清贫,但一直靠自己双手劳动,也算是安享晚年了。”李梁和蒋中卫都被蒋中全的话语打动了。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即便生活再困顿,也从未想过向亲人伸手,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连累他人。他们慨叹,蒋中全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

  为了帮助蒋中全,李梁动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终于在城郊的一家小餐馆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月薪2000元,包吃包住。三个月后的一天,蒋中全再次来到警务室,将捡到的一部崭新的手机交到民警手中。李梁接过手机,内心五味杂陈,他知道,以蒋中全目前的经济状况,这部手机足以让他生活好一阵子了,然而老人宁可自己吃苦,也不愿占有他人的东西。

  蒋中全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新余的大街小巷,感动了无数人,一个个爱心人士伸出援手,有的捐赠了几千元钱,有的送来了过冬的棉衣,还有的特意登门拜访,向老人表达敬意。蒋中全的故事,像一束光照进人们的心田,让所有人重新审视身边的平凡人,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立德守礼,什么是自强不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蒋中全无疑是一粒沙漠中的明珠,虽然不起眼,其平凡事迹却能折射出最纯粹、最耀眼的人性之光。

  读后,确实很受教育。老人和民警的事迹极其平凡,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精神。

  1、懂得依靠自己的劳动赚钱生活。

  老人没有高深的文化知识,但他懂得生活中确实需要钱,但钱得靠自己的劳动。他捡到了钱和手机,认为那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钱多半是哪个打工的人不小心掉的”,所以必须还给他。了不起呀!钱不算多,但这位老人的人品真高。“钱”的学名就是“货币”,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社会现象了。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就知道“钱有用”,钱再多也不嫌弃,尤其老人极其贫穷。老人当然想赚钱,但钱究竟如何实现?钱的本质是什么?多数人未必清楚。官方和学校教育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大多数经济学教材给货币下的定义只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个定义是片面、肤浅的。按马克思的认识,货币作为特殊商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是货币的使用价值。货币的价值是劳动的凝结。劳动者占有货币实质是劳动者自身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它实际就是自身劳动的凝结。这个认识实际告诉我们,占有货币的途径、手段就是自身的劳动。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中国古代人虽没有马克思的科学定义,但讲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钱也应该取之有道。这位老人也生活在当今金钱至上猖獗的社会中,但他虽然说不出“钱”的本质,但他一定知道“君子爱钱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不是自己劳动所获取的钱,一分钱都不沾。他还想到丢钱的打工者一定非常着急、痛苦,他必须尽快找到丢钱者。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品格却出自于一个普通的拾荒者。真是人穷志不穷!多么高尚啊!这在当今物欲横流、猫论泛滥的社会中,这种极其平凡的小事中蕴含的精神难道不伟大吗?再看看当今社会,那些一切利用占有的资源、权力、欺骗、歪门邪道等途径、手段占有国家、人民、他人利益的暴发户、贪污腐败者与这位老人的素质、人品、境界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们这些人难道不感到羞耻和汗颜吗?一些好心人主动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被讹诈,人们议论说,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呢?我说都不是,是社会风气变坏了。许多知识分子追求名利地位,也没有错误,但君子爱名也应该取之有道,需要依靠自身真实的学术水平和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但现实生活中依靠弄虚作假等不正当的途径、手段获取名利地位的人还少吗?

  2、这位民警就是当代的活雷锋

  这个故事中拾荒老人平凡之中伟大,这位普通的民警也非常伟大。当这位民警接到老人交来的560元钱后,他不单纯是赞扬和感谢老人。他又做了几件极其感人的事情。一是开车送老人回家,发现了老人住的窝棚。二是他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寻找老人的亲属。三是帮助老人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住所。由此笔者想起了毛泽东时代的人民警察。由著名电影演员仲星火主演的电影《今天我休息》,就讴歌了那个时代人民警察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这位名叫李梁的普通派出所民警热心帮助拾荒老人的事迹就是毛主席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延续,是毛主席时代人民政府、人民公安、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人民银行“人民”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活生生的“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但是不能不看到,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党风、社会风气越发恶化的状况下,许多政府有关部门、公检法、银行包括相当多的干部、党员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像网络上人民群众呼喊,雷锋精神回来吧!

 3、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是对“人本性自私论”的最有力的驳斥

  这位老人和民警的精神也是毛主席时代做人的精神,是利他主义的。他们代表了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正如网友跟帖中所说,“这个老人身上有中国几千年留下的美德”“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真社会主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继承者,是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中“人本性自私论”的最有力的批判。当今社会中那些私有化、市场化的竭力鼓吹者最重要的一个理论依据就是“人本性自私论”。他们年年、月月、天天鼓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鼓噪“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批判集体主义的错误。笔者写过多篇文章,这种“人本性自私论”实际是剥削阶级思想家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的本性夸大为所有人的本质,以掩盖本阶级的本质,为本阶级的剥削行为和剥削制度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在唯物史观看来,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劳动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从自己受剥削压迫的地位出发,从来都是勤劳、勇敢、互助互利,大公无私精神。这位非常贫穷的拾荒老人及普通民警体现的做人的精神就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精神,就是对“人本性自私论”的最有力的批驳。从“人本性自私论”的荒谬性完全可以断定,以此为理论依据的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和道路也是极其荒谬的。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特别善于从最普通的劳动者,从最普通的工人、农民、群众身上发现无产阶级的优秀品格和阶级本性。恩格斯年轻时从接触最多的受剥削压迫的工人群众中发现他们的阶级本质。恩格斯说:“只有大陆上不熟悉的那一部分英国人,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但他们也没有偏见,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他们还有前途。而贵族—包括资产阶级—已经日暮途穷。”1944年,毛主席从一个极其普遍的警卫战士张思德身上揭示了共产党人最优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1963毛主席为什么为雷锋题词?因为毛主席看到,雷锋是平凡的,雷锋又是伟大的。毛主席从雷锋的平凡之举中看到了伟大的内涵,看到了一种时代的精神,于是欣然提笔“向雷锋同志学习!”但毛主席似乎又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一切。作为历史巨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毛主席开辟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把为人民服务、勤奋、勇敢、自力更生等精神不仅灌输到全党也灌输为全民族的精神核心,塑造一代又一代的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人。

  但是不能不看到,毛主席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勤劳、朴实、正直、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受到了当今私有化、市场化的道路及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各种剥削阶级思潮的严重冲击。因此笔者看到了这篇关于拾荒老人拾金不昧和民警助人为乐的报道,欣然写下这篇评论。希望所有的共产党员、政府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都应该学习拾荒老人和普通民警的伟大精神,为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和鞭笞资本主义邪气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5年2月16日

  附录:

  2013年为纪念上山下乡45周年,郝老师曾写过一篇长达17000字的文章《认识劳动,认识农民,认识国情,认识知青》。现将该文第一部分“认识劳动”附录如下,供大家延伸阅读。

认识劳动

  文革以前,我所就学的中学比较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每两周都要到我校所属的农场劳动一天,高二、高三期间,分别有半个月时间到天津郊区和河北省霸县农村专门参加学农劳动。这段生活尽管时间较短,但对农村体力劳动还是有一点点感性认识。

  我插队所在大队以农为主,兼有牧业。农村几年,我几乎所有农活都干过,包括放牧两个月。农村农活最大的特点是劳动强度大。任何一个知识青年都有亲身体会,尤其我所在的东北农区,一块土地面积要比关内大得多,一垅地要有几百米远,无论是割谷子、割高粱、刨茬子、铲地有时半天也就半个、一个来回,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人家农民常年累月干农活,虽然也累,但早已经习以为常。对于我们这些常年读书学习的青年学生来说,过劳动强度这一关就非常之难。一年最累的活就是夏天70天铲地,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每早5点就下地,10点多回家吃饭,12点又下地,直至晚8点。我读过许多知识青年回忆录中大多都谈到了劳动之艰辛特别是农村铲地,且真切感受到古人所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感受劳动艰苦劳累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东北做饭和冬天取暖对柴火需求量特别大,我们集体户仅靠队里分的秫秸远远不够,常要到离村30多里远的沙坨子地楼柴禾。三九寒天我们全副武装,里三层外三层,还戴着狗皮帽子,棉手套,棉皮鞋。天不亮就坐马车出发,马车跑起来之后,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还是感到从未有过的冷。我们刚开始搂头一两帘子柴禾时还感到冷意,但很快就消失了,后来身上又开始出汗。越是出汗,就越不能停下来……。我们一步一步地拽着耙子往前走,耙子底下的杂草一圈一圈地卷起来,自动卷到了帘子里面,当看到一帘一帘的有序并排的柴草堆得越来越多,心里特别热乎,什么冷呀、累呀,全抛掉九霄云外去了。中午我们在这寒风刺骨的深山老林中,嚼着干硬的炒米和玉米豆,那个美呀!那个香呀!绝对超过城里人一桌丰盛的鸡鸭鱼肉。下午两三点钟,我们满载着一大车战利品,凯旋而归。望着我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回的劳动成果,望着我们全村最高最大的柴禾垛,感到特别的开心和幸福。我们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大学期间学的是政教专业,毕业之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唯物史观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源泉、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发展了人本身。几年的农村艰辛的劳动实践给我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基本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感性基础。特别又通过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著作,更加感受和认识到劳动观点在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类全部社会现象都可以从物质劳动观出发加以科学的说明解释。

  我大学期间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工作之后,虽然重点是哲学专业,但也经常阅读《资本论》。读书过程中,逐渐感觉到《资本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劳动论。马克思正是在这本书里揭示了劳动本质、劳动要素、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论,因此才进一步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他的全部经济学理论的枢纽。(2022年4月,我就写了一篇学习《资本论》的较长的文章《<资本论>也是劳动论》,发表在多家红色网站上。下乡劳动无疑是我写作该文的重要的源泉、动力)从劳动观出发,可以解读利益、阶级、国家、战争、幸福、法律、社会主义等全部社会现象。

  正因为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有如此认识,当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偏离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时,就自觉运用这一观点批判其错误。

  例如上世纪80年代,出现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孤立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正确的,但作为一个社会提倡遵循的正确观念,只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错误的。既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把尊重劳动摆在首要地位。人类任何知识首先来源于劳动实践,又为劳动实践服务,离开劳动,只讲尊重知识,这种知识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人才也首先是普通劳动者,能够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是人才。离开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只讲尊重“人才”,这种“人才”就变成脱离劳动和劳动者的“人上人”,就会成为贵族阶层,就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口号的人实际把毛泽东时代倡导的“尊重劳动、劳动关荣、劳动者伟大”的观念彻底抛弃了,这是他们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表现,也是造成当今青年学生脱离劳动、脱离工农、脱离艰苦的重要思想根源。

  正因为劳动在人类历史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极其重要地位,1889年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把每年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949年后的每一个五一节,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都举行各项形式的游行、集会等活动纪念劳动者自己的节日。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不见任何类此纪念活动,却把这一节日偷换为铜臭味的“黄金周”。针对这种淡化和取消劳动节本来含义的状况,我2009年给天津《中老年时报》写了一篇短文《应该恢复劳动节的本来含义》一文,发表在五一前的该报头版“时评”栏目中。

  钱,学名叫货币。它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没有钱,什么事也干不成,人们追求钱无可非议。但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贪官因为追求钱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这究竟是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不懂得钱的奥秘、钱的本质。其实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其已经做了科学的回答,然而我发现无论是中学政治课教材,还是大学经济学教材,都把马克思的货币思想讲歪了。

  一般教材都讲,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一定义本身没有错误。但货币既然是特殊商品,它一定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其使用价值就是货币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储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一般教材大讲特讲货币的使用价值即这种特殊职能,其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在于对“货币的价值”却只字不提,这就错了。其结果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只看到钱的使用价值,而看不到钱本身的价值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认为,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一个人占有货币,其实质是自身的作为抽象意义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它是自身劳动的凝结。因此货币的价值就是劳动的凝聚。占有货币的人用货币换回自己所需商品,实质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商品。这种含义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意义是,占有货币的正当途径和手段就是自身的劳动。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独立出去之后,既可以通过劳动获取,也可以通过抢劫、偷盗、欺骗等其它手段获取。而只看到货币使用价值而看不到货币价值的人就竭力通过劳动之外的其它手段获取。但其它手段获取就不是货币占有者自身劳动的凝结,而是占有他人的劳动,是非正义、非道德的行为。因此货币本身的含义就包含了追求货币行为的道德评价。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就是揭露了资本家利用其对资本的占有,以表面的商品的平等交换关系,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由此支配劳动力的整个劳动,最后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由此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的非平等性、非正义性。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货币的使用价值极大,但相当多的人却不知道货币的本身价值是自身劳动的凝聚。他们以为,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货币就是好猫,于是利用一切自身的所有优势资源,疯狂地捞取金钱。这就是贪官以及一切因为钱而被送进监狱的人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如果这些人真正懂得货币的本质是自身劳动的凝聚,它就必须考虑如何通过自身劳动去获取货币,考虑手中已有货币获得的途径、手段是否正当。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人常说,钱干净不干净,实际就是说钱的来路正当不正当。我们也能欣喜地看到,生活中也确实有很多人当得知自己的亲属、朋友钱的来路不干净时,就加以痛斥、谴责、拒绝。我将自己对马克思货币本质属性的认识写成论文在正式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几年农村劳动生活的深刻感受是我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认识货币等社会现象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和基础。

  【文/郝贵生,大学退休教授,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