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
一个月前(5月6日),今年将满70岁的默茨终于当上了联邦德国战后的第十任总理。
可是,即便在其政治生涯的“顶峰级”高光时刻,挫败依然与其如影随形:在联邦议会的第一轮选举中,本应稳操胜券的他却因联合执政双方三党内部有人“背刺”而落选,创下了历史记录。
这一“美中不足”再次显示,这位据说“能力超强,堪当大任”的政治家不仅命中注定当不了“福将”,而且每到关键时刻似乎总有“被人下蛊”的感觉。
5月6日的联邦总理选举,默克尔也出现在联邦议院贵宾席上。她依然是默茨的政治“克星”?图源:德媒
的确,政治挫折对默茨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他在仕途上升期曾被默克尔排挤出局,重新出山后连续竞选三次才当上基民盟(CDU)党魁,今年大选的结果低于预期等等。
然而,即便他对各种“失意”已有相当的“免疫力”,这次的打击在默茨心里投下的阴影依然不可小觑。毕竟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失败记录,让他很没面子。关键是,联合执政双方内部均有人“反水”,这不仅完全出乎他的预料,而且给他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
第一轮落选后,默茨身体僵硬、面色凝重。图源:德媒
人们不得不问:此番开局不利是否会扭曲他的从政心态,并给日后的政治决策和联合执政带来“后遗症”?
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本已“踌躇满志”的他如今更需要用“政绩”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手腕。要知道,默茨蓄势待发所“蓄”的并不只是从政多年的经验和谋略,更是二十多年来的“隐忍失落”和“怀才不遇”。
现在,他来了,带着满脸的沧桑和满脑的计划。
“外交总理”
默茨5月6日当选为总理,并成立内阁;5月14日发表首份政府声明,阐述了他的施政纲领。
新政府在内政方面的工作目标包括重整军备、紧缩移民政策、为企业减税、推动数字化、减少行政拖沓(官僚主义)等。从实际情况看,默茨在首月中唯有在移民/难民领域有所举措。
显然,内政的其他领域积重难返,新政出台需要时间去周全考虑。而移民/难民事务虽然也是烂摊子,但拿外国人“开刀祭旗”,阻力相对会少些。关键是,默茨要以此堵住联邦议会中最大反对党“选项党”(AfD)的嘴,为自己在外交舞台上树立威望争取时间。
默茨之所以把自己的先期工作重点放在外交领域,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德国今年举行大选,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动力,缺席一系列国际重大事件和决策,在欧洲方面让法国和英国占得先机,事实上削弱了德国在欧盟中的主导地位,所以需要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默茨是内政问题专家,在外交领域还是个“素人”,因此,他必须尽快在欧洲和国际舞台上留下自己的脚印,树立个人威望;
内政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面对舆论,又受制于反对党,执行计划不会很快见效;外交方面相对“简单”,在参与、斡旋、搭桥、拉拢、设局时,掣肘的因素比内政问题少很多。
基于以上考虑,默茨在组阁时决意把外交领域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外长只是他的意志执行者而已。
政府专机成为默茨执政首月的主要办公地点之一
默茨也的确很努力,上任头一个月内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巴黎、华沙、布鲁塞尔、基辅、地拉那、罗马、梵蒂冈、维尔纽斯(立陶宛)、图尔库(芬兰)、华盛顿等城市之间;在柏林总理府还接见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希腊总理米佐塔斯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默茨被德国媒体称为“外交总理”(Außenkanzler)。这个称谓是被杜撰出来的,是外长(Außenminister)和总理(Kanzler)的复合词。它既包含对默茨外交努力的肯定,也有对其可能因此忽略内政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