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去年,我们刚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我们又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我们这支由党缔造、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也正是一个青春的方阵吗?
人民军队,永远以青年为主体、为先锋。让我们回溯历史长河深处,看看这支军队的前辈们,青春时代在做什么——
南昌起义(油画)。新华社发
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一群热血青年共襄盛举:毛泽东34岁,周恩来29岁,贺龙31岁,叶挺31岁,刘伯承35岁,罗荣桓25岁,粟裕20岁,何长工27岁,叶剑英30岁,陈赓24岁,聂荣臻28岁,许光达19岁,卢德铭22岁,罗瑞卿21岁,谭政21岁,张太雷29岁,瞿秋白28岁……
罗霄山上,担任红军高级职务时:王稼祥,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25岁;聂荣臻,红一军团政委,33岁;左权,红一军团参谋长,28岁;彭德怀,红三军团军团长,32岁;杨尚昆,红三军团政委,27岁;邓萍,红三军团参谋长,22岁;萧华,“少共国际师”政委,17岁……
他们,大多是19世纪的“90后”、20世纪的“00后”。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评价道:“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需要热血的时代,便只能是年轻人的时代。”
当开国大典的礼炮响起,当年这支军队的年轻人,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把他们的姓名刻入民族的丰碑。
然而,这支军队青春的脚步并未停息,年轻的肩膀总在担当。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2021年,电影《长津湖》热映,志愿军官兵冒着刺骨的严寒和敌人密集的炮火战斗,一句滚烫的心里话,让无数国人热泪盈眶。在那场伟大的立国之战中,近20万名年轻的中华英雄儿女,把热血抛洒在那片金达莱盛开的土地上。他们中,有21岁的黄继光、26岁的邱少云、28岁的杨根思……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代年轻人,有一代年轻人的使命。2020年,雪域边防。面对外军非法侵权挑衅行径,新时代的中国军人将坚强的意志刻上崖壁:“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在这场戍边战斗中,4名青年官兵英勇牺牲。他们是,33岁的陈红军、24岁的肖思远、24岁的王焯冉、19岁的陈祥榕。
热血戍边。周凯威 摄
百年长河,永远奔涌着青春的浪花。当我们向这些永远年轻的英名致敬,时代的滚滚洪流也在叩问着
我们的心灵——
为什么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总是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命拼搏?
为什么这支军队的年轻人,总是在祖国需要的危急时刻前赴后继、奋不顾身?
习主席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站在21世纪的长河堤岸,面对这个云飞浪卷的时代,历史已经告诉未来,后浪正在告慰前浪。
(二)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
103年前的1919年,湖南长沙的一份小报《湘江评论》, 在创刊号中发出了一声惊天呐喊——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启航(油画)。资料图
谁在振臂一呼?不是王侯将相、达官显贵,不是名流大师、豪商巨贾,而是一名身穿粗布长衫的湖南青年——毛泽东。这一年,他26岁。
两年之后,28岁的毛泽东走进上海法租界望志路的那座石库门小楼,登上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黑暗的中国,升起了启明星。开天辟地的那13名年轻人,平均年龄28岁。挽救民族危亡的纤绳,在那个觉醒年代,被他们用历史自觉的双手,系在自己尚显稚嫩的肩上。
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瓜分、群狼环伺,一盘散沙、精神麻木……那个年代的旧中国,是鲁迅笔下的“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是“人肉的筵宴”,必须“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改天换地、扭转乾坤,这是一件多难的事?这是一条多长的路?要流淌多少鲜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
行者已出发,出路在哪里?历史很难假设,但真相永存。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中国先进青年,理想信仰焕然一新,由此带来中国革命面貌的焕然一新。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正是萌芽在这一批中国青年心中,历经风雨、终成巨木,挺拔向上、立地参天。
从石库门走到天安门,从登上小小红船到掌舵中国巨轮。今天,我们赞美他们是健儿、是骄子,是栋梁、是先驱。然而,当初的他们,力量如同生养他们的大地一样羸弱;由他们组成的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也走过了一段异常艰险的崎岖之路。
“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尽管千难万险,但那些年轻心灵奋斗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彷徨过、懈怠过。
——这个奋斗的信仰,写在年仅17岁的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中:“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个奋斗的信仰,写在1939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永久奋斗》讲话中:“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永久奋斗’才是最主要的一条,没有这一条,什么都是空的”“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
——这个奋斗的信仰,写在中国青年对真理百折不回的追随征途上。抗战时期,小城延安最多一天迎来1000多名跋山涉水而来的热血青年。一位名叫樊成的广东青年,途中染上重病,在离宝塔山20公里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扑倒在地时,他的双手还倔强地伸向前方。在那一代青年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习主席强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历史清晰而深刻地昭示,矢志不渝跟党走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经验,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财富,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拼搏奋斗,中国青年运动才有朝气蓬勃的未来,中华民族才有光辉灿烂的未来。
青春,因信仰而炽烈;青春,为信仰而燃烧。
(三)
“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3年,德国诞生了一个叫亨利·基辛格的犹太婴儿。
后来,这位被誉为“最了解中国”的西方政治家、美国首屈一指的“中国通”,在他的《世界秩序》一书中,讲出了上面这句话。他的另一部在西方影响深远的专著,是《论中国》。
基辛格的眼睛,观察了中国好几代青年人。他说,“对于年轻的中国人,我已经了解了他们的父辈。我们现在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光”“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或许,这种“了解”不乏睿智,但远不及一代代中国青年对自己使命认识深刻。对于100年来的中国青年来说,“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田汉、聂耳,当年两名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谱写的这首战歌,就是100年来中国青年奋斗的主旋律。
“起来!起来!起来!”国歌中反复咏唱的激昂乐章,正如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三部曲”——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00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为之奋斗的这三个“起来”,一直处在各种敌对势力的围追堵截之中。
1936年,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里,毛泽东回顾峥嵘岁月,这样写道:“敌人把红军看作异物,一出现就想把它捕获。敌人总是跟着红军,而且总是把它围起来。这种形式,过去十年是没有变化的……”他进而预言,“直到敌人变成弱小者,红军变成强大者那一天为止,这种形式也是不会变化的。”
诚哉斯言。从扼杀生存到遏制发展,敌对势力始终处心积虑、机关算尽。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他们依然毫无底线,封锁、制裁、打压、威胁、挑衅、谩骂、污蔑……中国站得越稳、做得越好、走得越快,他们就越失衡、越焦虑、越狂躁。
“敌军围困万千重”。当年的红军官兵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战斗!
“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天的中国青年也只有一个选择,那仍是战斗!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盛典。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站在天安门广场,高声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这是新时代中国年轻一代的价值判断,也是情感抉择。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年,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一支主要由青年人组成的大军挺进大漠戈壁,白手起家、风餐露宿,用生命托起“两弹一星”。邓稼先、朱光亚、于敏、孙家栋、程开甲……去时青丝归来白发,挺立起中国人“最硬的腰杆”。
“杀出一条血路来!”改革开放,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在中国这场堪称人间奇迹的伟大跨越里,青年突击队、青年创业者、青年科学家、青年官兵始终是当先锋、打头阵的一群人,他们与亿万民众一道,书写了“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故事”。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天眼”探空到“墨子”传信,从北斗组网到神威超算,从国产航母下水到歼-20列装部队……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取得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那些冲锋在维护我国“利益边疆”一线的,大部分是正值韶华的年轻人。
铁心向党。谭长俊 摄
习主席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过去的中国青年是这样,现在的中国青年是这样,将来的中国青年也会是这样!
(四)
一条大江的命脉,在源头;一个国家的未来,在青年。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刊文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在短短几十年间,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他们就是中国的“50后”“60后”。如今,这群“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文章最后问:“中国还有这么勤奋的人吗?”
这样提问的人,显然不了解灌注在中国青年血脉中特有的精神谱系。
那年,在游人如织的井冈山,一名军校学员的母亲,与来走“寻根之旅”的这所军校的教授们不期而遇,让教授们有了此行的意外收获——
原来,这名学员外婆的伯父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老红军,铜像就矗立在井冈山上;这名学员的外公,年轻时曾在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服役,是打下第一架美制P-2V侦察机那场战斗的通信兵!
有这样身世的学员有多少?为此,这所军校专门组织了一次调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真不少!一名学员,老家在当年的中央苏区江西宁都,祖辈中有烈士;一名学员,爷爷是一名隐藏战功返乡务农的老兵……
万水千山(油画)。新华社发
“都说我们与前辈血脉相连,有谁能想到,这种血脉,竟然是真的血缘!”这个调查结果,让不少教员感到震撼,转念一想,又在情理之中——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中国革命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选择,多少家庭参与其中,多少家庭牺牲儿女!
当教员们带着这样的感悟讲传统,他们发现,“我们从哪里走来”,不再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而是一个清晰的历史答案。
在具有家国一体深厚传统情怀的中国,上一代青年“从哪里走来”的路径清晰,决定下一代青年“向哪里走去”的方向明确。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许多唱衰中国的论调就失去了立论的原点,许多“寄希望于改变中国下一代”的预言家,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们的预言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幻想和呓语。
大江滔滔,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如今,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增加了一件新展品——一辆自行车。它承载着一名普通中国青年的抗疫故事:2020年农历正月初七,湖北各地交通管控,24岁的女医生甘如意从湖北省公安县斑竹垱镇老家,骑自行车向武汉出发。
“300公里,咋骑车,安全吗?”妈妈难免担心。“我骑一段,就少一段。”甘如意回答得斩钉截铁。
一辆普普通通的自行车,见证的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历史关头的慨然担当。
“疫情不退,我们誓死不退!”除夕寒夜,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的医疗队向疫区挺进。
在万众期待中,这支抗疫主力军,出现在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地方。吴亚玲,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护士。那天,得知母亲病故,身在病房里的她,只能面向家的方向,含泪三鞠躬。
据统计,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像甘如意、吴亚玲这样的青年人是主体,“90后”有1.2万多名,还有许多“00后”。他们,是疫情阴霾中激励人心的一抹亮色!
年轻医务人员之外,还有那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生产防疫物资的青年工人、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小哥……他们,共同谱写了青春中国的动人篇章!
“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最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在抗疫一线,这些青年抗疫者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话语,不仅是对岁月流转的感怀,更是对跑好历史接力赛的宣言。
习主席为他们点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我们国家的骄傲和希望!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
(五)
北京,目前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
鸟巢,讲述中国故事的“梦剧场”。
有人说,看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就像一名努力展示自己的学生;而看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此,有媒体评价:“时隔14年,中国人的脸上写满了自信。”
望着那簇匠心独运的“冬奥微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桂赤斌,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段故事——
1987年,年轻的桂赤斌博士毕业去日本学习交流。起初,日本人瞧不起这名中国博士。当桂赤斌埋头研究,解决了异种材料焊接的难题,一个日本老板马上请他吃饭,问:“中国像你这样的人有多少?”桂赤斌说:“比我强的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会更多!”
后来,桂赤斌发明的新型焊丝,用于人民海军建造新型战舰。如今,驰骋大洋的中国海军新型战舰艨艟云集、舳舻相接,中国古籍中“大国舟师,陈兵于海”的壮阔场面恍若再现。
“航母龙骨”。张凯 摄
这仿佛是一个深情的意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条铁律,昭示着中国青年强国强军信念的传承、使命的“焊接”。
这更是一个报春的潮汛——据统计,1978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仅为248人,而2019年却超过58万,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留学生,选择“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们难以忘记,110年前,中国和世界在同一张年历上留下的几处历史印痕——
陆地:中国开始建铁路。1909年,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举行通车典礼。天空:中国试着“起飞”。旅美华侨青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展翅异国天空。海上:经历甲午惨败的中国无所作为。这年4月6日,美国海军军官罗伯特·皮尔里到达北极……
天翻地覆慨而慷。正如习主席所言,“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青年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挣脱地球引力,奔向星辰大海。中国航天,仿佛民族腾飞的形象图腾。
2022年1月,中国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披露: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面对新时代中国航天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外媒注意到,中国航天“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等多支人才队伍,平均年龄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对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局长感慨:“中国航天最厉害的,不是它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而在于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习主席指出:“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出差”归来(拼版照片)。新华社发
其实,托举中国航天“梦之队”的,不是动力强劲的火箭发动机,而是高速崛起的祖国!
读懂这个新时代,我们回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才能读懂那名年轻的军人护旗手脸上,那颗自豪的泪滴!
(六)
沙场点兵。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18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
细心的人发现,习主席身后书架上有几张与军队有关的照片:分别是习主席向“八一勋章”获得者授勋、朱日和沙场阅兵、看望慰问阿尔山戍边官兵。尤其令官兵倍感亲切的是,还有一张习主席青年时代的军装照。
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这10年,不管多忙,习主席总是兑现这个诺言。
考察、座谈、回信,谈梦想、论志向、说信仰……习主席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智慧和人生阅历,结合成长路上的切身感受,关怀青年、寄语青年、勉励青年,以实际行动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领路人。
他念兹在兹、久久难忘的,是那段扎根黄土高原的青春岁月。
当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插队。此后7年,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先后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同老乡们同甘共苦,梁家河的乡亲们亲切地称他“好后生”。
青年时代的锻打,总是能够诠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04年,习近平接受延安媒体专访,谈起当年的知青岁月,他感到自己获得了升华和净化,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在那眼依傍山坡的窑洞里,在那盏熏黑鼻孔的煤油灯下,年轻的村支书习近平也在思考:中国百姓最需要什么?中国青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志向、拥有什么样的青春?
大树的长势,取决于根脉扎在哪片土壤。2002年,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习主席这样看待成长:“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对于青年时代打牢思想基础的意义,习主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沟沟峁峁,长风萧萧。凝重旷远,浑朴苍雄。这片黄土地,是祖先生息的地方、红军落脚的地方,让每一名来到这里的有志青年思绪万千、魂牵梦萦。
那年,习近平这样追忆青春:“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
悠悠青春梦,不倦家国情。习主席动情地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说,你们这一代青年,参与、见证和推动民族复兴的历程生逢其时。
这是青年之幸,也是国家之幸。2019年5月,习主席在江西于都县考察。当看到红军英烈后代孙观发的一对孙儿孙女时,他想到了将来:“到他们这一代长大的时候,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
(七)
有人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在《新青年》上撰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即地球之青春一日存在。”
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世界情怀。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青春观。
1922年5月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成立,那一天正是马克思的生日。
追根溯源,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原本就来自世界。
这个武器一经中国青年掌握,就震撼世界。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十年何足道?后面还有征程万里。从用枪杆子打天下、打开国门看天下到敞开胸怀迎天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代代中国青年怀揣梦想走来,仍将怀揣梦想坚定地走下去。
浪奔,浪涌。中国一代代朝气蓬勃的“追梦人”走向复兴,也走向世界——
“80后”还记得2001年,申奥成功那一刻他们在大街上、广场上欢呼拥抱,紧接着中国就加入了WTO,世界真的向他们走来了。
“90后”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从第一次碰到网络时的新奇和兴奋,到亲历整个互联网时代席卷全球的浪潮,在他们看来,世界已经不过是一根网线的距离、一个屏幕的大小。
“00后”见惯了“鸟巢”上空的绚丽焰火、上海世博会的人山人海、G20时西子湖畔的迷人夜色。在他们眼中,世界就在这里,世界就在中国。
得天独厚的开阔眼界,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能够站在历史金字塔的塔尖,眺望更加遥远的未来。中国思考、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正跟随中国青年遍及全球的脚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掀起波澜。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从观察世界,到融入世界,再到影响世界,中国青年由被动到主动,背后更彰显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已悄然改变。如今,几十万名海外中资机构青年员工在异国他乡辛勤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以青年为主体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世界许多国家服务,帮助各国青年学习中华文化。
维和力量。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走向世界,有中国青年无私的奉献,也有中国青年壮烈的牺牲。截至2020年,4万余人次中国军人为和平出征,16名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献出宝贵生命,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四海一家,天下为公。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当今世界,混乱、撕裂、不公愈演愈烈,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人类在进步和倒退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重要抉择。为此,中国青年向全世界青年发出倡议:坚持向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中国青年正与全世界青年携手一道,共谋人类和平发展、共创世界美好未来。
正像习主席指出的那样:“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八)
2021年,一首题为《青春中国》的诗歌被青年传诵。
开篇,是一个沉郁的问号:“用茫茫的夜色作墨,用疮痍的土地作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写下的两个字——中国!”
当年,面对中国无边的苦难,面对民族无尽的屈辱,无数的人们不约而同,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青年。
——梁启超著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郁达夫认为,在中国社会里只有青年能够前进,奋斗,牺牲。砸碎“三座大山”的禁锢,“只有他们配举起第一块石头来”。
——鲁迅畅想,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李大钊笃信,“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疾呼“青年锐进之子,尘尘刹刹,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
这一年,一部情景剧也在网络热传: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从烽火硝烟的年代,穿越到今天的上海外滩。
“要走下去,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陈延年在剧中的道白。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这是1928年陈乔年走向真实的刑场,与狱友们告别时的坦然一笑。
如今,这盛世,如他们所愿。但这盛世,是从前人披荆斩棘中来。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正因为一代代优秀青年永不“躺平”、无人“佛系”的接力奔跑,一代代人的青春累积成山,在苦难里浸泡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华民族,才一步步走到距离伟大复兴最近的时刻。
传承五四精神。秦钱江 摄
时代场景的转换,意味着使命的交接。
历史的长河洗淬真金,也会大浪淘沙。
现在,在上一个历史性变局中跌落谷底的中国人,再次来到又一个历史性大变局的关口。“中国号”巨轮闯过险象环生的河道,即将抵达入海口,这一刻的风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急。承载着百年梦想的我们,已看到彼岸的轮廓,志不能移、心不能散、气不能泄、脚不能软。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坠暮年。“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历史没有结束,机遇也没有过去,丰硕的果实仍在头顶,父辈创造的风口依然强风劲吹。上一辈的成绩,早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的基石,被他们充分共享的,是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云厚雨猛,弓劲箭远。习主席说:“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代表中国未来的新生代,必须“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人生并不漫长,青春尤其短暂。当下的这一天,也是我们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大国仪仗。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2022年,人民军队迎来建军95周年;2022年,党的二十大将胜利召开;2022年,距离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最后5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开启“奋斗加速度”,砥砺前行、埋头赶路、衔枚疾走。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主席说,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
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的中国;我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
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梦想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奔跑吧,青年!
燃烧吧,青春!
青春万岁。朱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