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2021年年末以来,国内原奶价格持续下跌,养殖端大面积亏损,不少中小养殖场面临关停困境。中小养殖场的当下困境早已在众多小奶农身上上演。过去二三十年间,我国奶业的生产主体逐渐从小奶农变为规模化大养殖场。这一转型是如何展开的?奶农在此过程中遭遇了什么?他们的退出与当前奶业养殖端的亏损危机之间,存在什么联系?中国农业大学封小郡老师的讲座回答了这些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奶业加大对外开放与市场化进程。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大幅降低,进口奶制品和原料大量涌入。伴随着奶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原奶生产逐渐发展出四类主体:散户小奶农、养殖小区(集中散养)、雇工大奶农及大规模养殖公司。相对而言,小奶农低投入、低产出,也相对低奶价,而规模养殖场则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奶价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奶源紧张,在政府扶持下,小奶农大量兴起。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政府清理了大量奶站并大力鼓励奶牛养殖规模化,大量小奶农被迫退出市场。2014-2015年间,奶价暴跌,乳品公司趁机要求奶厅老板收购或租入奶牛,转变为大奶农的雇工养殖场,形成小奶农的第二波大退出。鉴于跟乳品公司存在结构性力量失衡,新成立的雇工养殖场不得不响应乳品公司要求,进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造,采取高投入、高产出模式。与此同时,奶价却随行就市,基本由乳品公司主导。这种两头挤压导致雇工养殖场经营困难。同时,长期的奶源紧缺和国家补贴推动乳品公司和其他资本大量兴建万头牧场。在经济下行和这些养殖场扎堆投产的背景下,最近三年多来我国奶价持续下跌,乳品公司优先使用自建养殖场和其他大养殖场的原奶,少收甚至拒收大奶农雇工养殖场的奶,导致后者纷纷退出。
大规模养殖场不仅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由于我国养殖成本较高、进口乳制品关税偏低,这些大型养殖场反而比小奶农成本更高,从而对我国奶业的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奶农的遭遇是食物体系转型中农民命运的缩影:当农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时,小农不仅没法从中长期获利,反而在资本和国家的排斥下,被迫退出。奶农的退出不仅影响很多家庭的生计,也削弱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奶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主讲人|封小郡,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社会学和农业社会学。
主持人 | 侯爽
文字整理&校对 | 文申武质、Totoro、仰吉八里、火云、SMART
责编|云岫、律成、雪晴
审核 | 非文、封小郡
后台排版|童话
2015年1月9日,江苏省镇江市,因丹阳当地的奶企拒收鲜奶,奶农每天倒掉1300斤生鲜牛奶 |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1]
2021年年末以来,我国原料奶收购价格一直下降,直到现在【编者注:指讲座时间2025年1月】仍没有回升迹象【讲者注:2025年3月奶价开始轻微回升】。在此背景下,我关注的问题是:我国奶业(特别是养殖端)是如何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奶农遭遇了什么?他们是如何退出奶牛养殖的?奶农退出与目前的奶业养殖端大面积亏损危机有怎样的关系?
一
前 言
本次讲座主要依据的资料是2023年6月至7月我本人和团队成员在山东某奶牛养殖县进行的访谈,辅之以二手资料。通过比对该县的访谈与新闻资料,我发现该县的奶业变迁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全国奶业变迁的趋势。
虽然本次讲座关注的是奶农,但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是中国食物转型中农民的处境。国际上有这样一个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加,人们对于米、面等淀粉类主食的消费会相对减少,而对肉、蛋、奶、蔬菜、水果的消费会增加。在中国,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食物消费结构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八份粮食搭配一份蔬菜和一份肉食(8:1:1)转向四份粮食搭配三份蔬菜和三份肉食(4:3:3)的模式。与这种消费结构转型相伴而生的是中国农业生产的转型——逐渐从低附加值的谷物生产转向高附加值的肉、蛋、奶、(高档)蔬菜和水果的生产。
针对此种转变,我国政府开始提倡“大食物观”,即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也保障肉、蛋、奶、蔬菜、水果的供应。如果小农能够参与其中,这种食物转型将为其增收提供绝佳机会。但实际上农民的遭遇如何呢?请看下面的两个表格。
图片来源:《中国畜禽工厂养殖:对营养、环境和动物福利影响》[2]
表1是我国主要畜禽养殖总规模化率,表2是畜禽养殖分种类的规模化率,就是规模化养殖场的养殖数量在一个类别总养殖数量中的比例。什么是规模化养殖场呢?2018年的标准是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或肉牛50头以上,或肉鸡1万只以上,或年存栏蛋鸡2000只以上,奶牛100头以上。
通过表1可见,2016—2020年间,我国畜禽养殖总规模化率一直在上升。规模化率越高,意味着小农越被排斥在外。在表2中,肉鸡、蛋鸡的规模化率非常高,奶牛居中,肉牛要低一点。理解我国奶农的处境,对于理解我国食物转型中其他养殖种类农民的处境有帮助。
首先要明确一些基本情况。第一,什么是奶牛?奶牛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动产奶,也不是所有奶牛都能产奶。只有母牛在怀孕生下小牛后才会产奶。以荷斯坦品种的奶牛为例:母牛出生后第14个月会发情,养殖户会对其人工授精,让它怀孕,就是配牛。母牛怀孕时间大概是九个多月,在23月龄左右会生下小牛。生完小牛之后,母牛开始产奶,泌乳期大概是十个月。也就是说,从23到33月龄,母牛一直是产奶的状态。
母牛开始产奶的头两三个月,产奶量较高,这时母牛是无法发情的。之后它会再次发情,然后再次被人工受精。26到33月龄,奶牛一边产奶一边怀孕。33到35月龄期间,前一次生育导致的产奶期会停止,母牛进入干奶期,但仍在怀孕。到第35月龄的时候,母牛会再次生下小牛,再次产奶。
当然,这是最快的周期,有时可能配牛没有配成功,周期就会往后延。奶牛生育若干胎后,变得不好配牛,就会被当作肉牛或者叫菜牛卖掉。
如果是小农养殖的话,一般来讲,奶牛生育5-6胎之后会被淘汰。但在上万头的大养殖场,一旦奶牛的产奶能力显著下降,就会被淘汰,一般是生育2-3胎后。这就是奶牛悲惨的一生。我遇到过奶农觉得奶牛很累,特别是一些年老的、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很大的女性奶农,她们非常共情奶牛的处境。
如果奶牛生下小母牛,且奶农决定扩群,小母牛会被继续养着。不然的话,小母牛养一段时间后会被卖掉。如果奶牛生下小公牛的话,有的会将小公牛养大当作肉牛卖掉,有的会养一小段时间就卖掉。
牛奶生产的情况跟大家比较熟悉的小麦、玉米等作物不一样。小麦和玉米是短时段收获,收获干燥后可长期储存,等价格合适再卖。但一旦奶牛开始泌乳,在十个月内每天都会生产牛奶,而且牛奶非常容易变质。一般来说,牛奶挤出来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进冷藏罐,24小时之内要卖掉,最多不能超过48小时,不管价格如何。因为牛奶长时段持续性收获、易变质的特性,奶农在牛奶收购者面前有天然弱势,牛奶卖不出去是天大的事。对于收购方而言,拒收、少收牛奶可以对奶农产生巨大威胁。
第二,奶农生产的牛奶不等于劣质牛奶。讲座后面会涉及到奶农退出,可能有些听众会觉得,小户奶农生产的奶质量不好,应该退出。所以有必要说明白:奶农生产的牛奶不等于不好的牛奶,大养殖场生产的牛奶也不等于好牛奶。
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营养和安全。目前的共识是,相对于大规模养殖场生产的牛奶,奶农生产的牛奶蛋白含量偏低。这主要与饲料有关,比如说万头牧场会买进口苜蓿等提高牛奶蛋白率。其次,奶农生产的奶体细胞数偏高,但其实体细胞数越低越好,体细胞高可能是因为奶牛患有乳腺炎。另外,奶农生产的奶,菌落数要高一点,这也与挤奶设备和奶包不干净等有关。
但整体上,奶农生产的牛奶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搜集的17个省18个乳品公司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间的30351份生牛乳样本中,蛋白含量规模化养殖场是(3.18±0.14)%, 养殖小区是(3.07±0.12)%, 散户是(3.00±0.14)%。下图是河北省不同奶牛养殖模式的参数比较。
图片来源:论文《河北省不同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3]
据上表,相对于规模养殖场,散养和小区模式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偏低,体细胞数偏高,但符合我国标准,即乳蛋白率不低于2.8%,乳脂率不低于3.1%,菌落总数低于200万。我国最新的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300到500克的牛奶。按这个量,不管每天摄入的是哪一种养殖模式产的奶,差距不过1克的蛋白,并不显著。奶农生产的牛奶中体细胞和菌落数偏高的问题,并非要改变养殖模式才能改变。比如欧盟牛奶标准比我国高,蛋白质要高0.4%,菌落数要求更加严格,但欧盟很多国家奶业以家庭养殖场为主。
另外,牧业公司生产的奶,主要是在大超市销售,也不等于就是好的牛奶。比如,网络上不时有在抽检牛奶中发现黄曲霉素超标等问题的新闻报道。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这种超标通常是饲料发霉引起的。那到底是小农更在乎自己的饲料有没有发霉,还是大养殖场的雇工会更在乎养殖场的饲料有没有发霉呢?
再一个是加工环节。网上一些品牌牛奶的加工车间看起来非常先进,比小奶农的加工条件高级很多。但应注意,如果一个小奶农的牛奶出了问题,只是一个很小的点出了问题。如果是乳品公司的生产线出了问题,那就是大批量的问题。
看不见生产过程的大工业牛奶产品
图片来源:志愿者拍摄
在小红书上随意一搜,就能搜到很多大品牌牛奶的问题:比如发现蛆、牛奶发霉、大肠杆菌超标等。所以,不是大牧业公司、大品牌的奶就等于好牛奶。大公司生产的奶跟奶农生产的奶,属于不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大公司生产和流通的奶,受到国家和公司自上而下的监管,消费者看不到整个生产过程。而奶农的奶是基层群众自发的监管。比如说我们访谈到的小农H,他的奶卖得特别好,为什么?消费者到他家里买奶,就可以看到奶牛的状态——皮毛油光水滑,有非常健康的光泽。消费者也能直接看到奶是如何挤出、过滤、再封袋卖给他们的,这让他们非常放心。
奶农H的生产环境
图片来源:讲者拍摄
二
中国奶业的改革与开放
在讲中国奶业的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背景情况。有观点认为中国奶制品消费是西风东渐的结果,但拉长历史时段看,就会发现并非如此。我国是多民族、多地貌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饮奶的习惯,尤其是草原民族。司马迁《史记》就曾记载:“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 西汉时,中原地区就开始制作奶酪,奶制品也出现了。
由于人口流动和民族融合,饮奶习惯影响到更多地方。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就记录了挤奶和制作奶制品的过程。我国饮奶习俗的衰落是在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剧增,人畜争地,中原地区的饮奶习俗就衰落了。
莫高窟里记录制作奶制品的壁画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4]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非常强调粮食生产,牛奶算是副业。当时妇女大量参加社会生产,婴幼儿对奶粉的消费增加。当时奶制品主要消费者是婴幼儿、病人,以及社会的中上层人士和在华的西方人。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牛奶生产和加工环节都以国营为主,集体为辅。
改革开放后,我国奶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奶牛养殖数大量增加。背景是我国主要农产品实现了总量上的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所以有余力加速发展副业。推动奶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和乳品公司。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这是政府对于奶业的定位,基于此政府发布了很多奶业支持政策。与此并行的是一些营养学话语和乳品公司广告。比如疫情期间,一些医生劝大家多喝牛奶。乳品公司是许多大型活动比如奥运会的赞助商,广告营销费用在其经营费用里占很大比例。
1998年前后,我国引进瑞典利乐公司的设备和包装,使常温奶生产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牛奶消费。在此之前,我国液态奶主要是巴氏奶。巴氏奶是60-80度杀菌,冷藏可保存一周左右。城市里乳品公司每天用玻璃瓶给用户送奶上门,再回收玻璃瓶。
我国现在市面上的多数液态奶是6个月保质期的常温奶。这种牛奶经过135-145度高温杀菌处理。相对巴氏奶,常温奶β-乳球蛋白的含量偏低,糖含量偏高,营养比不上巴氏奶。
从巴氏奶到常温奶 | 图片来源:网络
利乐公司通常将设备与包装捆绑出售,且长期一家独大。这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奶业的利益布局中,农民分得最少,乳品加工企业次之,设备商、包装材料商占比最大。目前情况有些许改变,国产设备和包装崛起,但利乐包装的主体地位还没被撼动。
2020年,我国是全球第四大牛奶生产国,仅次于印度、美国和巴西。1982年到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牛奶年消费量从3.5千克上涨到15.4千克,农村居民2022年人均牛奶消费量是8.4千克。下表是2021年我国牛奶主要生产省份数据。
图片来源:荷斯坦杂志. (2022). 2021全国牛奶
产量Top10省份出炉[5]
在谈奶业改革之前,有必要先谈谈奶业开放。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量接受外国奶业援助,涉及世界粮食计划署、欧共体、北美、日本等。这些项目的主要做法是将奶粉、乳清等乳制品免费或者以很低的价格提供给我国,我方销售所得用于奶业设备、技术和人才提升。同期,外资开始通过建立乳品加工厂和奶牛场、购买内资奶业股份等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例如,雀巢公司1986年在黑龙江开设工厂。
在乳制品贸易方面,我国奶制品出口非常少,基本可以忽略,影响大的是奶制品进口。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的立场还是保护国内奶业,限制进口。但加入WTO之后,就放开进口了。加入WTO之前,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情况是:液体乳、奶粉类25%,乳清粉类6%,奶油、干酪类50%。加入五年内,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降到了10%—15%。
2008年,我国与新西兰签订自贸协定。新西兰是世界第一大乳品出口国。该协定分为2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涉及到对鲜奶、大包粉、奶油和奶酪四大类乳制品实施特殊关税保障措施;第二阶段从2024年1月1日起,所有新西兰乳制品均可免税进入中国。2015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签订了自贸协定。澳大利亚也是国际上排名领先的乳品出口国。除了进口乳制品之外,我国还进口大量奶牛饲料,如玉米、苜蓿等,还有生产设备。我在山东调研时发现,200-500头奶牛场里的挤奶设备及软件,很多是进口的。
我国奶业是在缺乏国际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开放的。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我国奶业生产成本偏高。例如,我国奶牛以圈舍式养殖为主,在原料奶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超过一半。我国奶牛养殖在基础设施、饲料等方面的成本比新西兰、澳大利亚的放牧式高80%左右,比欧美的半舍饲式高40%左右。
但同时,我国奶业高度开放。依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的数据,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2018年国际乳制品进口平均关税为55.6%,而我国仅为12.2%。2020年,加拿大脱脂牛奶和全脂牛奶的进口关税分别达241%和292.5%,日本乳制品进口平均关税为95.1%。对比之下,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是非常低的。实际上,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平均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偏低。2015年,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7%,在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中由高到低排第117位。
图片来源:论文
《中国奶业竞争力国际比较及发展思路》[6]
根据该图,国内奶价与进口到岸价的比例大多数时候都在1之上。这表明,在大部分情况下,进口奶比国内奶价格更低。
根据农业部等2017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我国进口乳制品完税价格大幅低于国内生产成本,导致乳制品进口量激增,从2008年的38.7万吨增至2015年的178.7万吨,期间我国乳制品新增消费的80%被进口所占。2020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增长了70%,奶源自给率下降了9.6%。2022年,我国牛奶自给率为67.9%。进口奶并不能完全替代国产奶,国产原料奶在以新鲜为特色的奶制品如巴氏奶生产中有优势。
整体上,我国原奶生产缺乏国际比较优势,却高度对外开放。在此背景下,低生产成本的奶农是我国奶业安全的长城,是我国应对开放环境下进口奶冲击的基石。
接下来谈谈我国奶业的市场化改革。在计划经济时期,饲料价格与奶制品价格均由国家规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放开饲料价格;90年代,原奶收购价格和奶制品价格也相继放开。与此同时,大量国营和集体奶牛养殖、牛奶加工单位被私有化,私有奶牛养殖和牛奶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以伊利为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呼和浩特回民区养牛合作小组,1970年发展为呼市国营红旗奶牛场,1983年发展为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此后历经改制,伊利如今发展为股份制企业。蒙牛起初是私企,后来被中粮入股。
在养殖端,改革开放后的原奶生产主体主要分为四类:散户小奶农、养殖小区、雇工奶农及大规模养殖公司。从生产模式上看,小奶农采用的是低投入、低产出、相对低奶价的模式;而规模养殖场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奶价模式。为直观了解,请看下图:
不同规模养殖场每头牛的平均产奶量和平均奶价 | 数据来源:2004-2022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7]
根据上图,养殖数量为1-10头牛的养殖场,每头牛年产奶量低于养殖数量为11-50头的养殖场,更低于养殖数量在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同时,养殖数量为1-10头牛及11-50头的养殖场,奶价也低于更大的养殖场。
全国平均奶价与不同规模养殖场的生产成本 | 数据来源:2003-2024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农业部价格数据[7]
该图呈现的是我国主要产区的原料奶平均价格,及不同规模养殖场的生产成本。可见,2003到2008年我国奶价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到2008年上半年涨幅尤为显著。三聚氰胺事件事件后奶价骤跌,但又迅速回升,2014年初达到高峰。此后奶价开启新一轮下跌,接着进入波动期。2019到2021年奶价再次显著上涨,2021年下半年达到一个高峰,此后便持续走低。此外,牛头数为1-10及11-50的养殖场,相较于更大规模的养殖场,生产成本更低。
我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场的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22》[8]
该图呈现了我国不同规模的奶牛养殖场数量的变化。可见,小规模养殖场,养殖数量为1—4头的,起初数量有所上升,在2008年左右大幅下降;养殖数量为5—19头的,也有类似变化;养殖数量为20—99头的,数量波动不明显;养殖数量为100—199头的,在2014年奶价达到高峰时,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再看右边的图,养殖数量为1—49头、50—99头以及100—999头的养殖场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小型养殖场越来越少。相反大型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多,代表养殖数量5000头以上养殖场数量的红线持续上升,养殖数量为2000—4999头的养殖场数量也整体呈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我国奶业呈现出低投入、低产出、低奶价的小奶农逐步退出市场,高成本、大规模养殖场不断兴起的态势。
下图为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奶牛数量在全国奶牛总量中的占比,图中可见其呈上升趋势:
2005-2020年中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变化(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8-2018》《2019中国奶业统计资料》) | 图片来源:李胜利, 魏宏阳. (2021). 世界奶业发展报告(第二版)[9]
以上便是我国奶业整体趋势的介绍。接下来我将基于调研资料,分阶段剖析奶农在奶业发展中的处境。
三
小奶农的兴起,1980s-2000s
1979年,国家放开政策,允许私人养牛,冒出许多个体养牛户。到2008年,我国大部分的牛奶是散户产的。以我调研的一个平原县为例,1990年之前,当地农民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用牛耕地拉车。到90年代初才有了个别散户奶农,他们有的直接把奶卖给城市居民,有的直接卖给乳品公司。90年代中后期,当地政府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养肉牛和奶牛。
1997年,当地政府推动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具体做法是政府选择村庄,将村里的一块地分成小块,以非常低或免费的价格租给想养牛的农户建立牛棚和附属设施;政府还给小区修路、通水通电,引入乳品公司设立奶厅,收购牛奶。
在90年代末买奶牛可不便宜,一头奶牛要大几千,很多家庭负担不起。为此,当地政府为农民提供无息贷款,帮助他们买奶牛。此外,政府一度提供奶牛养殖培训,还按照养殖数量给奶农发奖金,鼓励大家多养。
讲者调研地的早期奶牛养殖小区(1999年建立)
图片来源:讲者PPT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奶价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一时期乳品公司奶源短缺,它们积极扶持奶贩子和奶厅老板,免费提供挤奶和冷藏设备,以此换取奶源供应。在2007年之前,当地乳品公司渤瀚(化名)垄断了该县牛奶收购。之后,伊利、蒙牛、三元、三鹿、光明、维维等外地乳品公司纷纷涌入,在当地展开奶源收购竞争。
在此期间,奶价上涨,农民有利可图,再加上政府大力鼓励,很多农民都投身到牛奶生产中。一些较早参与的农民,当上了奶厅老板。起初,他们直接把牛奶卖给当地乳品公司,自然而然和乳品公司建立了联系。等乳品公司想通过他们带动农民养奶牛时,这一批人就成为了最早的奶厅老板。也有一些农民在其他生意上赚了钱,看到奶厅老板能靠赚差价盈利,也纷纷投资建设奶厅。
对于农民而言,许多人选择贷款起步,从养殖一两头奶牛开始。他们自繁自育,生下的小母牛继续饲养,盈利后再购置母牛,以此扩大牛群规模。一般家庭的养殖规模在10—20头左右,养殖数量多的可达30—40头,若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要雇工协助。在养殖知识获取方面,虽然政府提供了部分培训,但主要是通过饲料公司及邻居。
90年代早期散户所产的牛奶,一部分直接销售,另一部分则出售给乳品公司。之后兴起了流动奶贩。等到养殖小区成立,小奶农就把牛奶卖给小区里的奶厅老板。小奶农的收入主要有三部分,其中卖奶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卖牛,比如奶农不想养的小公牛、需要淘汰的老牛等;此外还有卖牛粪,该县一户平均七八亩地,消耗不了那么多牛粪。于是,当地就有粪贩子,他们向小奶农收牛粪,再卖给蔬菜种植户。在成本方面,饲料购买是大头。虽然是小农户养殖,但七八亩地的草料不够2头成年牛吃,饲料大多得花钱买。此外还有兽药费用。
随着当地奶业的发展,不仅养牛户数量增多,还带动了一系列服务性职业的兴起。当养牛户养殖规模超过30—40头时,通常会聘请一位清粪工,常是老人。此外,还有粪贩子、轧草工、建牛棚的工人等。
接下来介绍乳品公司、奶厅老板和奶农之间的关系。2007年之前,渤瀚垄断了当地市场,压低收购价格。2007年后,奶源供应严重不足,多家乳品公司进入该县,竞相向奶厅老板和奶农提供贷款以及奖金等以争取奶源。
当时收奶标准较为宽松,只要牛奶中抗生素不超标就予以收购。在奶源极度短缺时,甚至连抗生素超标的牛奶也照单全收。抗生素超标的牛奶无法发酵,不能制作酸奶。乳品公司一般按月给奶厅老板结算奶款,这意味着乳品公司压一个月的款项。同时乳品公司与奶厅老板签订合同,一旦奶厅老板违约,便会面临起诉等风险。
当时,乳品公司分化已十分明显。像伊利、蒙牛等全国性大型乳品公司,资金雄厚,能够给出较高的收奶价格,他们对原奶的质量要求也更高。所以,伊利、蒙牛进入该县后,以往给渤瀚供奶的奶厅,纷纷转投到伊利、蒙牛旗下。
奶厅老板和奶贩子靠赚差价挣钱,一公斤奶能赚个两毛到四毛。奶源短缺,他们手里攥着奶农和奶源,跟乳品公司谈判的时候就有一定力量。合同乳品公司给的奶价太低时,他们可能会把奶卖给出价高的乳品公司。乳品公司拖欠奶款时,他们会组织奶农抗议。当时奶农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政府也不能坐视不理,奶农也能把该拿的钱拿到手。
奶厅为了留住奶农,会竞相提高奶价、升级挤奶设备、提供轧草等服务。设备好了,牛就不容易得乳腺炎。
奶厅老板之间存在分化。有的是入行早、在其他行业攒了资本、有人脉关系的奶厅老板;有的是奶农规模越来越大,几户人家就合伙办起奶厅的。后者规模小,很容易倒闭。
奶农群体内部也有分化。有的奶农办奶厅。有的奶农养牛多,就在乳品公司鼓励下,搞起了存栏上百头的雇工养殖场。在养牛多的村子,可能有好几个奶厅供奶农选择。如此一来,奶农就有了一定自由度和谈判空间。在养牛这件事上,给牛吃什么饲料、怎么养牛,奶农们基本自己说了算。
被访的奶农一提到那段日子,都觉得那是无比光辉的岁月。他们说养牛让自己建起了新楼房、买了小车、儿子顺利娶上媳妇、还能在城里给儿子买房。当时全县养奶牛的主要乡镇里,餐馆生意都特别火爆,养牛的人经常去消费。那是奶农们的黄金时代。
四
小奶农的退出与大奶农的崛起
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转折点。2008年我国有约30万婴幼儿,因为喝了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和其他品牌奶粉,泌尿系统出了问题,多名婴幼儿死亡。有通报指出,奶粉里的三聚氰胺是奶贩子加进去的。
为什么奶贩子要加三聚氰胺?2007年的时候奶价涨得太猛了,市面上严重缺奶。有人就动起歪脑筋,往牛奶里掺水,想增加重量多卖点钱。可掺水之后,牛奶里的蛋白含量就降低了。当时检测牛奶的蛋白含量,主要是通过检测氮元素,而三聚氰胺含氮量特别高,又是白色的,无味,就被不法分子加到了牛奶里。
三聚氰胺事件相关报道 | 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这件事影响特别大,直接重塑了我国的奶业格局。官方通告是奶贩子添加的三聚氰胺,因此政府清理奶站。清理工作一结束,全国34%的奶站被关停了。这下可苦了很多农民,他们没地方卖奶,只能被迫退出这个行业。
在我调研的县,当时并没有查出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的情况。但以前办奶站没资质要求,清理整顿后,得办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等证件。好多奶站办不下来证件,只能倒闭。奶站一倒,一些奶农就没地方卖奶了,尤其是住在远郊的奶农,只能无奈退出。
其实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政府就已经开始推动奶牛规模化养殖,三聚氰胺事件加快了这一进程。政府的想法是小农生产不太安全,就想办法让分散的小奶农搬进养殖小区,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尤其是支持乳品公司自己建设奶源基地。
在加工端,政府也大力鼓励集中化。2011年政府重新审核乳品生产许可,当时全国1176家乳品公司,只有643家通过审核。同时政府鼓励乳品公司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还出台了不少资金扶持和减税政策。不过,主要还是市场自发的兼并收购在起作用。
2021年,我国乳制品市场份额前三的公司分别为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与光明乳业,市占率分别为23%、20%与6%。2022年,在常温乳制品领域中,伊利、蒙牛双寡头竞争格局稳定,二者市占率接近80%。在低温乳制品领域中,区域化乳品公司市占率较高,行业格局较分散。2019年低温鲜奶市场前三名企业分别为光明乳业、三元股份和新乳业,市占率分别为 12%、9%和6%。2024年,26家上市乳品公司上半年合计净利润超126亿元,伊利和蒙牛占比近八成。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价出现下跌。在调研地,该事件发生之前,乳品公司就觉得小农太分散,阻碍了现代化、规模化养殖的推进。事情发生后,借助奶价下降的契机,一些乳品公司(之后渤瀚跟进)开始在小区推动五统一(统一饲料、兽药、防疫、挤奶、卖奶),捆绑生鲜乳收购和卖饲料(比如收1公斤奶卖1.5公斤饲料,直接从奶款里扣)。不管奶农是否同意,这些乳品公司都会把饲料拉到小区门口,并且直接从奶价里面扣除。这个政策在缺奶时放松,奶源过剩时收紧。奶站老板和奶农非常不喜欢乳品公司的做法。
奶农们也会有一些应对措施。部分奶农会转移到没有实行“五统一”的小区,或者不养奶牛了。在当地,导致小奶农退出的重大事件是2014—2015年的奶价大跌。奶价下跌之后,乳品公司趁不缺奶,大幅度提高了收购标准,降低了奶价,少收甚至拒收牛奶,还拖欠奶款。
这在当时引发了部分奶农强烈的抗议,特别是2015年初的潍坊伊利事件。起因是伊利拒收每日供奶两吨以下的养殖小区(200头以下)的奶。涉及的奶厅和奶农非常不满,跑到潍坊伊利,把牛奶倒在门口,之后政府介入,伊利短暂让步。
真正导致小奶农大量退出的是乳品公司强迫奶厅老板收购小区内散户的牛,成立独立养殖场,如果不收,则取消收奶合同。这个是大乳品公司带头,其他乳品公司不同程度跟进。为了帮助奶厅老板收购奶牛,有的奶企还提供贷款。当时,奶厅老板有两种选择,一部分收购或租入奶牛,成立独立养殖场;另一部分觉得收牛需要的资金成本很大,而且大乳品公司虽许诺给予高奶价,但不知道能持续多久,所以他们选择维持小区模式,不向大乳品公司交奶,转向一些标准比较低的地方性乳品公司交奶。
收购浪潮中,奶农大量退出,一些老年奶农选择成为新成立的独立养殖场的雇工,年轻人则出去打工,个别选择继续养牛,自己找销路。新成立的养殖场规模在200—500头之间。为什么是这个规模?因为按照乳品公司规定,一天至少得提供两吨牛奶,至少需要200头牛,上限500头是因为超过这个数量,在环保上的投入就显著增加。
虽然小农被大量排斥出去,但大奶农还是为本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以这几年养殖规模在360-440头的一家养殖场为例,养殖场里的工人年龄偏大,大概在40-70岁之间。工资在3000-6000之间,相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农民来说,也是高的。养殖场里人牛比在1:25到1:30之间。
五
大奶农的退出与
乳品公司自有奶源的崛起
转成独立养殖场之后,大奶农的苦难就来了。之前如果奶农对乳品公司的行为感到不满,奶厅老板和成百上千的奶农能团结起来跟乳品公司对峙。转变之后,一个县就几十个奶牛场小老板,跟乳品公司的谈判力量降低了,乳品公司也借此要求他们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是大乳品公司引领,其他乳品公司不同程度跟进。
一是要求设施现代化。以前是比较简陋的牛棚,现在要求高大敞亮的牛棚,要有舒服的卧床。养牛时如果牛很舒服,产奶量会增多。所以乳品公司要求养殖场改造牛舍,提高产奶量。卧床是用谷壳、锯末、沙子以及干牛粪等制成。要有先进的设备,以前草料可能用铡草机铡一铡,现在变成一种把饲料切碎并按比例搅拌均匀的设备,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还要求用进口的挤奶设备,同时要求到处安摄像头,摄像头捕捉到的影像实时传输给乳品公司,如果不传,就会停站不收奶。
受访者:“大门关上,进出车辆做记录,开门时间长了就罚款,超过20分钟就罚款。要不你就提前打申请。大门有摄像头,监控从大门口、牛棚、饲喂通道、搅拌机、挤奶区、制冷罐、装车、办公室机柜……奶车也有摄像头。装奶,奶罐口都有摄像头。**出标准,我去投资买,还得使用,摄像头不能中断。你不打申请,就得罚款。”
第二是管理的现代化。乳品公司要求养殖场进行精细的分群,为定制化饲养做准备,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进行数字化管理,要记录每一头牛的数据,方便繁育和监督。这跟小奶农的粗放式管理完全不同。
第三是饲料的现代化。乳品公司要求养殖场用高档的饲料,很多饲料和设备乳品公司都会捆绑销售。他们贯彻这些要求的办法是自己制定一套标准,并不断更新这套标准。按照这套标准对养殖场进行分级,把养殖场的级别和奶价挂钩。在调研中我国看到某乳品公司的检查表格,他们将养殖场分成a、b、c三类级别,每一类级别都是按照综合得分进行划分。综合得分有很多细则,汇总后,养殖场会得到一个评级,每个评级又对应不同的奶价。
所以如果养殖场想要好的奶价,就只能贯彻乳品公司的要求,同时乳品公司也会通过摄像头、管理软件、派遣人员来监督。比如说伊利,会派一个人住在两三个养殖场里,每个养殖场轮几天,还有流动巡查人员去检查。
这是乳品公司要求养殖场进行的改革,政府也通过提供各种补贴,对这些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乳品公司要求的改革都非常花钱,部分养殖场为了顺应乳品公司的要求,只能加大资本投入,以此得到较高的奶价,但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部分养殖场觉得成本太高,无法继续和这些乳品公司合作,就只能去找小乳品公司合作。
受访者:“受环境限制,我(从小区)出来是为了提高单产。饲喂之前需要草料搅拌设备……奶厅不上那个东西……进小区10多年没有变化……
定期检查……每个季度……指定10-20项检查内容,完成,就符合标准;做得好,就升级;验收通过后,就能享受这个标准的价格……每个季度的标准都要变化……
基础设施改造:卧床、标准化牛棚,信息化挤奶设备、搅拌设备、新牛人档案、输入软件……新牛人系统是免费的。一共花了100多万。还不包括牛棚……上的喷淋,风扇, 这**系统软件,6万,都联网。监控更新了一次,花了四五万。还有制冷罐改自动清洗花了2万。一检查就挑出问题,就扣钱,扣2-5分。整改后,再次评估,通过了就取消。最烦评估的,评估人员一去,一圈,罚款几十万……对评估麻木了……我说你这来评估就是罚钱。你说罚多少钱就行了,你不用来了……”
一些乳品公司会要求养殖场在主要设施周围装摄像头,影像实时传输给它们。访谈的时候,有个养殖场老板的摄像头在一棵树前面,原本树没遮住摄像头,但后来树长着长着,其中一个树枝就把摄像头给遮住了。当时奶价已经开始下跌,奶源开始过剩,乳品公司就以摄像头被挡住为由,拒收这天的奶。
图片来源:讲者PPT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图片中看到牛舍、分群的变化。之前分群没有那么严格,比如说小奶农给大牛喂一种料,怀孕的、产奶的多喂精料,干奶的多喂粗料,小牛喂另一种料。但是到几百头的养殖场这个级别,比如和伊利合作的养殖场,则是按照0—2个月的奶牛、2—6个月、6—12个月、12个月到配种怀孕、8—10个月的待产奶牛分别养在不同的圈,生了牛之后的奶牛隔离在另外一个圈,隔离之后正常产奶的奶牛,还要分为中高低产的牛圈。这样养殖场分了很多牛圈,并跟专业的饲料公司合作。饲料公司会派营养师过来,根据每个牛圈牛的情况定制化饲料。
现代化改造的很大一部分是机械化,机械化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比如说以前是人工清粪,现在大养殖场用刮粪板清粪。挤奶方面,现在小农户是小型挤奶器,几百头奶牛的养殖场是鱼骨式挤奶设备,上千头的大养殖场采用的是转盘式挤奶设备。以前奶牛都是人工饲喂,现在大养殖场会有撒料车。这些都被乳品公司计入养殖场的评级标准。
图片来源:讲者PPT
在信息化方面,规模在几百头奶牛的养殖场,基本上都有三套信息系统,一套是乳品公司要求他们填的,一套是和挤奶设备相联系的挤奶数据系统,还有一套是他们自己的表格。经过这一系列改造之后,奶的成本也上升了。
对于大奶农而言,现代化改造提高了成本,奶价却是随行就市的。在常见的收购合同中,生鲜乳收购基准价格执行“随行就市,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奶价基本上是乳品公司说了算,乳品公司可以随便找个理由降价。比如某大乳品公司要降价,理由可以是因为是上市企业,利润没达标,所以要降低奶价。如果奶农不满降价要走,还有至少一个月的奶款在乳品公司那里,动辄几十万。下面这位受访者的话清楚地说明了大奶农的处境。
受访者:“22年年初,不到3.9,现在3.7, 10天交8天……饲草饲料,我们是拿钱的一方,反而我们是被动的一方,他们想涨价就涨价。为啥现在倒奶杀牛,很正常……养牛的负债率高,你得让牛吃东西,付工资,水电费……所有都需要钱,唯一来钱的就是奶,咱的东西咱说了不算……感觉像有两个墙在活动,我们就在两个墙之间。”
与此同时,乳品公司通过各种兼并收购,集中度上升,小乳品公司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那些不选择改造而选择小乳品公司的小区,也面临危机。
另外,从长期来看,中国奶价有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处于比较缺奶的状态。对于乳品公司来说,得奶源者得天下,这驱使乳品公司建立自有养殖场。乳品公司也认为建立自有养殖场是提高牛奶质量的一种方式。此外,因为常温奶市场竞争激烈,乳品公司要开拓低温奶市场,而低温奶对牛奶质量要求高,也会推动它们去建设自有养殖场。
2004年蒙牛邀请澳亚集团来中国建万头牧场;2014年,我国的万头牧场已经达到38个;2023年,据媒体统计,我国万头牧场的存栏近200万头,奶产量占到总的商品奶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70%的万头牧场都是乳品公司自有或者控股的。目前还没有采访到万头牧场的工作人员,只采访到了当地养2000头的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这个养殖场的工作人员以大学生为主,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但提供的工作岗位更少。
图片来源:讲者PPT
上图展现了一些乳品公司自有奶源情况。2019—2021年奶价显著上升,推动了资本建设万头牧场。因为奶牛到两岁才能产奶,新建牧场扎堆在2023-2024年间达到生产期,导致奶源生产过剩,这是危机的供给端原因。当然,也与经济大环境不好、需求下滑有关系。
大养殖场成本高,且不利于本地饲草料的应用。小养殖场基本上是本地收玉米秸秆做青贮和黄贮,而大养殖场饲草料的收购距离更远,更难控制质量,也不利于种养一体化。
大养殖场基本上都会租地。当地乳品公司有4个2000-3000头规模的大养殖场,在当地流转了2万多亩地,说要种养结合,用来养牧草,但实际上是用来排泄牛的液体粪污。虽然说液体粪污会经过氧化塘再排出去,但由于氧化塘容量比较小,很多地方的养殖场是直接排污。
奶牛日粮【编者注: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称为日粮】中添加了大量钙、磷等元素,未被畜体吸收的过量矿物元素会以粪便形式排出,最后流到地里。调研地流转土地给乳品公司的农民们非常担心过一段时间他们的土地不能继续耕种。我国之前就发生过农民抗议奶牛养殖场污染环境的事件。
2014年湖北一地奶牛养殖场的污染引发了民众抗议
图片来源:讲者PPT
近几年奶价显著下降,大乳品公司选择优先使用自控奶源,同时提高收购标准,降低价格,甚至拒收大奶农的奶,导致不少大奶农退出。在我所调研的县,2015-2018年之间,某大乳品公司的潍坊分厂有120个大奶农站点。在2023年访谈的时候,它只剩下20个这样的站点。奶农访谈时说看不到希望,因为乳品厂普遍在自建牧场。
面对乳品公司拒收的行为,奶农们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将牛奶制成奶粉,以延长储存期和销售期。另外,奶农会加大对自家奶牛的淘汰力度,将产奶量低的奶牛卖掉,但由于牛肉价格持续走低,奶农的处境很艰难。
之前没有和大乳品公司合作、转向小乳品公司的奶户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小乳品公司在与大乳品公司的竞争中不占优势。小乳品公司的对奶的要求低,奶价低,风险高,经常拖欠奶款。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的中小乳品公司处于亏损或潜在亏损状态。
六
不想退出的奶农:努力与挑战
在当地,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个月能领取不到200块的养老金。但一对夫妇一年开支最少需要1万块钱。种地不赚钱,老年农民会选择进入当地的劳务市场寻求生计,基本上是“男人搞建筑,女人搞绿化”的模式。
等待做工的农村老人们 | 图片来源:讲者PPT
极少数的奶农,想在大环境中存活下来,就选择自产自销。我们调研到有个奶农做得特别好,就是上文谈到的小农H。他的牛是干净、强壮的,牛棚环境也很好。自产的牛奶也得到了附近村民的认可,很多时候不需要自己出去卖奶,消费者来家里就能卖完。H靠卖牛奶养活了一家人,帮助子女在城市安家。提及自身产业,H非常自豪。在市场竞争激烈、奶价波动大的时候,他自产的牛奶还可以以稳定的价格出售。并且这位奶农有非常稳定的客户,一些消费者几代人都喝他的牛奶。除了客户到家购买牛奶之外,H也会用电动三轮车把牛奶拉到城里,给预定好的客户送牛奶。
一些远郊养牛比较多的奶农,会把部分牛奶卖给奶吧。但最近两年大奶农的牛奶卖不出去之后,也在争取给奶吧供奶。在奶户自产自销方面,也涉及政策上的变化,2018年之前,政府鼓励规模化养殖,加工端要集中化,鼓励企业自建奶源。2018年之后,政府开始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但这个政策成效并不显著。
讲者调研时拍摄的县城里的奶吧
图片来源:讲者PPT
另外,政府开始鼓励奶农加工牛奶。例如,在2023年的一号文件中,政府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但很现实的问题是:奶农办加工与本地乳品公司一样,主要优势在于新鲜。而地方乳品公司和大乳品公司也在加入这个赛道。这种情况下,奶农去做乳制品加工如何能竞争得过地方乳品公司以及伊利、蒙牛这种大乳品公司呢?
另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2009年国家修订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中明确规定,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须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并与周围已有乳制品加工企业距离在100公里以上【编者注:北方地区,包含东北、内蒙古产业区、华北产业区、西北产业区等14个省区】或者60公里以上【编者注:南方地区,包含江苏、福建等13个省区】。所以,办乳品加工厂的资质很多奶农就拿不到。他们只能获得餐饮许可证,去经营奶吧。奶吧牛奶不能进超市和学校,销路很小。当地最大的奶吧一天能最多能卖150千克牛奶,而大奶农的养殖场至少每天2吨的产奶量。
由上,养奶牛确实可以让农民富起来。在国家开放奶业的大环境下,奶农是中国奶业安全的万里长城。因为生产成本低,他们可以抵消部分国产奶相对进口奶的竞争劣势。但在中国奶业发展过程中,先是散户小奶农被排斥,然后是大奶农被排斥,牛奶生产日益集中到乳品公司自有或者入股的大养殖场中,走向由乳品公司主导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这样的后果是农民增收的希望落空了,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牛奶的生产成本,加剧了开放市场中我国奶业的脆弱性,损害了我国奶业方面的食品安全。
面对目前的危机,中国奶业该往何处去?我认为,不应该盲目追求规模化,而应该鼓励中小规模养殖者。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也是提高我国奶业安全的一个必经之路。
主持人
感谢封老师的分享!我们在讲座中看到,在奶业中,资本化的趋势体现得特别明显。大资本不断挤压小奶农和大奶农的生存环境,导致他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去。其实,农业资本化的趋势在种植业中也非常明显,在水稻、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小农户越来越从生产环节中被挤压出去,小农户被挤压出去之后,要么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或种植公司;要么在水稻的种植、收割以及加工的过程中,农户需要大量采购社会化服务。小农户也慢慢地从农业生产环节当中被挤压出去。不管是在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奶业,农业资本化的速度正在加快。
七
交流与问题
海东青
根据FAO数据,2021年,中国人均每日蛋白质供应量达到124.61克,超过了美国的124.33克,日本的91.99克,韩国的108.31克,阿联酋的113.63克,澳大利亚的119.55克。而印度仅为70.52克,印尼为79.75克,尼日利亚更是只有59.08克。《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显示90年代后期,中国居民人均每日摄入蛋白质已经达70.5克。根据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2011年版)颁布的人体每日所需营养标准,每日蛋白质建议摄取总量是 55~65克。但现在的中国人均蛋白质摄入量是每天124克,已经超标了。这说明什么问题?
如果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蛋白质摄入量就已足够,那么90年代以后大规模发展奶牛养殖业,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等需求,很有可能是不必要的。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但是也要考虑是否过度消费的问题。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封老师,在你所看到的材料或调研过程中,过度发展和过度消费的问题有没有被提出来?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是否有提到这点?
封小郡
我看到的材料里面其实是恰恰相反的,一直以来强调的都是我国人均牛奶摄入量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以此差距为基石,论证我国的奶业还有很大的一个提升空间。这种逻辑完全没有将您刚刚提供的信息考虑在内。
刚刚有位朋友提到说推荐的牛奶摄入量是300—500克。我补充一点,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更新了关于饮奶量的推荐,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由原来的每天300g修订为每天300-500g。修订的初衷之一是为了促进牛奶的消费。尤其是乳品公司以营养学的话语为包装,推动牛奶的消费。您的担心,在现实中其实是不被提及的。
海东青
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结构,膳食结构中的蛋白质有植物蛋白和其他类型的蛋白之分,不一定非要依靠奶制品获取,而这点在所谓营养学的话语包装下被完全忽略了。另外,直接把中国人均的牛奶摄入对标欧美也是有问题的,我国和欧美的饮食结构不同。这其实也是行业的营销策略之一。
您在刚才的讲座中讲到奶农要给奶企供奶,就必须要提升设备,要更新改造等,让人联想到一个讲述美国农民生存状况的纪录片——《食品公司》。在纪录片中,有一个养鸡户,也是被要求必须更新设备等等,在他被要求更新设备的时候,就跟金融资本发生了关系,所有更新设备的资金都是由银行贷款或由外部供给的,所以这个养鸡户一下子就被金融资本套住了。当奶农被要求更新设备时,他们的资金来源是否由外面来供给的?奶农是否也被套进了金融资本的圈套中?
纪录片《食品工业》海报,影片揭示了现代农业中农民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小农户被大企业挤压的现状 |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封小郡
奶农负债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我访谈的大奶农(规模在200—500头),他们很多人都有几百万到一千万左右的负债。再提供一个信息,现在奶价下跌严重,表明供应是过剩的。但如果去看乳品公司控制的养殖场内牛的数量,其实是在扩张的。奶牛的数量,其实是牧场估值的重要依据。这也反映出,实际上金融估值的逻辑控制了牧业公司的经营。
海东青
对,这是整个农业金融化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进口的影响,最近大量牛肉、羊肉的进口,对于我国的牛羊养殖户冲击非常大。不知道对于奶农是否有影响?此前,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一些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购买农场、注册公司,再进行各种各样的运作,从澳大利亚进口牛奶到中国。我想了解当下进口牛奶对中国奶价的冲击情况。
封小郡
冲击是非常大的。我前面提到一个数据,从2008—2015年间,中国奶制品新增消费的80%都被进口填充。奶农对此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我访谈过程中遇到的奶农,都会提到进口奶的问题。我访谈的县同时还养肉牛,该县的肉牛养殖企业会给线上的销售巨头供货,村民说其实他们卖的很多牛肉,都是进口过来的,换了包装,就说是本土养的。但是这两年肉牛价格也一直在下跌。
海东青
问题的源头到底在哪里,还需要继续深入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养殖奶牛、肉牛会面临的问题,种植大豆等等作物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以大豆为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中国的豆农,特别是在东北种大豆的农民。在奶农身上发生的事情,早就在豆农身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不断地在不同的行业中重演,资本化、全球化是其中主要的因素。那问题该怎么解决?有没有什么出路呢?
我想提供一个思路:农业作为资源性的产业,是要讲计划经济的,但怎么样计划?我觉得可以继续讨论。是否有计划模型可供我国参考?有的,毛时代的计划经济和集体经济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然,现在还有很多欧洲国家,比如说挪威,它是一个奶制品生产国,它在很大程度上施行的是计划经济。
问题1:
大企业要求的更现代化的设施、高级的卧床、高级的饲料,对奶牛来说,它们真的会感觉更舒适了吗?还是说奶牛要工作更长时间,不间断地产奶,反而更累了?
封小郡
卧床可能对奶牛来说会更舒适,规模化的养殖场有喷淋、风扇和降温设备。但同时确实是也要工作更长的时间,需要不断地产奶。在大规模的养殖场,奶牛的产量高。规模几百头的养殖场,一天一般来讲是挤两次奶。但是像万头牧场,一天要挤三次甚至四次奶。这也会导致奶牛的生命力过度消耗。
问题2:
大企业要求做现代化改造的理由是生产更优质、更安全的牛奶,但似乎并没有做到?讲座开头讲到的现代化工厂,反而因为生产环节“不可见”,更容易出现问题。
封小郡
在表面上能看到的蛋白、乳脂、菌落等指标上,可能大企业会做得好一些,但也不意味着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两年经常会有黄曲霉素和牛奶加工环节出现问题的报道,比如说2022年新疆麦趣尔牛奶的相关报道,企业为了让口感更好,加入过量的香精,导致丙二醇超标。所以,大家要破除对大养殖场和大企业的想象,他们的问题更隐蔽,一旦被发现,就是大问题。
问题3:
奶企是如何对奶农进行罚款的呢?按理说罚款不是行政机关的权力吗?
封小郡
就比如在单位上班,单位对你迟到、早退进行罚款,和奶农被罚款是一样的。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广泛存在以罚代管的方式。乳品公司罚款有很多标准,不同的乳品公司罚款的条目也不太一样。
问题4:
牛奶产量过剩,关税为何一直下降?
封小郡
我国不仅是奶类的进口关税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在世界上普遍偏低。
问题5:
经常能够看到新西兰天然养殖场产的牛奶的广告,新西兰牛奶的生产方式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是大规模生产?
封小郡
根据我看到的资料,新西兰跟我国牛棚买饲料的养殖不一样。他们有大量的天然草场,主要是以放牧为主。也有资料提到,新西兰现在存在舍饲化的趋势。新西兰是以家庭养殖为主,养殖户是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养殖户主导合作社进行加工,这个跟我国以乳品公司主导的模式完全不同。新西兰运用合作社的形式,能够保证养殖和加工端的利益是一致的,也能够促进养殖端不断去改善质量。
问题6:
乳品公司所经营的集中养殖养牛场,会遇到什么风险吗?
封小郡
我问过从大养殖场出来的兽医,他同时也给小散户的奶牛治病。他说,大养殖场因为养殖比较集中,一旦爆发传染病,风险就会非常大。为了控制风险,会给奶牛打很多疫苗,现在也有很多关于抗药性问题的讨论。
问题7:
自有养殖场的乳品公司是否能盈利?
封小郡
乳品公司当然能够盈利。我国奶价是波动的,但大部分是在4块钱每公斤上下波动,这是原来的一个价格。大家现在去买蒙牛或者伊利250毫升的纯牛奶(保质期六个月),基本上是3块钱一盒,那1公斤就是12块钱。很显然,利润是非常高的。不同时期的奶价不同,规模化了的万头牧场,还接受了大量国家的补贴,这也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
问题8:
牛奶收购价下跌,但是作为消费者,感觉超市里的牛奶并没有明显降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牛奶的利润在生产者、收购商、乳品公司、零售各个环节中大致是如何分配的?
封小郡
在2022—2024年,北京很多奶制品都在打折。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调研的时候遇到当地的农业干部,他说,乳品公司非常注重发展高端化、利润率高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客群受众比较小,这种的策略其实缩小了奶的消费量。我也在资料中看到,乳品公司的这种发展策略,其实是重城市、重高端人群,忽视广大农村市场的。可以说是乳品公司在自掘坟墓。
问题9:
针对目前的困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如何体现?
封小郡
其实在我的调研中,我个人没有看到这块的体现。有一些养殖场老板说自己是一个合作社,因为养殖小区组成合作社有天然的方便性。有一段时间,政府非常鼓励,很多小区就申报成合作社的形式,目的是去争取国家的补贴,但实际上他们不是按照合作社的形式来运营的。
问题10:
我国奶业未来该怎么办呢?有什么解决之道?
封小郡
就我个人来讲,我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目前的趋势是,如果乳品公司自建奶源,自建奶源的高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去。但是长期以往,在进口奶价格便宜的情况下,乳品公司会不会大量使用进口奶?养殖是一个非常重资产投入的行业,如果大量使用进口奶,那么重资产投入的模式就会面临亏损,长期的亏损就会导致模式的崩塌。
目前来看,我国不得不忍受这种模式以及其导致的高价乳品,或者等待这种模式的崩塌。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即便国家鼓励小奶农来养牛,现在还会不会有人来养牛?奶牛养殖是非常劳累的工作,劳动力也是个问题。
问题11:
三聚氰胺事件成为助推奶业规模化的一个拐点,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的真的是小奶贩吗?
封小郡
我没有做过专门调查,对此不能说什么。但在调研当中,无论大小奶农都是反对这个说法的,他们认为是乳品公司加入的。
问题12:
请问是否有考虑养牛场周边的空气和水污染?
封小郡
蒙牛控制的现代牧业,曾经有因污染抗议的事件。由于养殖场随意地排污、处理病牛死牛,对当地农民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农民把养殖场的门给堵了,堵了十几天,最终迫使养殖场搬迁。
参考文献:
[1] 殷耀, 林超, 于嘉. (2015). “乳品公司 + 奶农” 模式陷困境:奶农风险大被逼退出,奶荒或再现 [EB/OL]. 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0386.
[2]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课题组. (2022). 中国畜禽工厂养殖: 对营养、环境和动物福利影响 [AGFEP报告].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https://agfep.cau.edu.cn/module/download/downfile.jsp?classid=0&filename=52ce46203ba747c89f5e216140488429.pdf
[3] 李昀. (2017). 河北省不同奶牛养殖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基于河北省奶牛养殖业的调研[J].中国奶牛(6), 64-68.
[4] 新甘肃. (2023). 【食说新语】寻味敦煌,遇见一场穿越千年的盛宴 [EB/OL].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330541
[5] 荷斯坦杂志. (2022). 2021全国牛奶产量Top10省份出炉 [EB/OL].
https://www.hslcs.org.cn/index.php/info/16918.html
[6] 刘长全, 韩磊, 张元红. (2018). 中国奶业竞争力国际比较及发展思路 [J]. 中国农村经济, (7), 132-146.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 (2003-2024).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3-2024)[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8] 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编委会. (2022). 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22 [Z].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9]李胜利, 魏宏阳. (2021). 世界奶业发展报告(第二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