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作者按:拙文《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和《“劳动决定价值”是劳动异化的结果》,以及《价值与异化岂能无缘》发表后,有人质疑我:“马克思断言‘自然力免费使用’,预言‘自然力取代人力’,预测未来社会‘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这些都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幼稚看法,不能算数。成熟的马克思已经抛弃了这些看法。”质疑者还挂出了“谁谁的文章”作为钢鞭依据,以证明赵磊信仰的是“不成熟的马克思”。对于这样编造“马克思不成熟”的故事,我有义务给予澄清。
一、成熟的马克思否定“自然力免费使用”吗?
有人见不得马克思的某些论述,又抹不掉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咋个办?于是就编造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来教训那个“不成熟的马克思”。
有谁能告诉我,“谁谁的文章”究竟是怎么证明,“成熟的马克思”不再认同“自然力免费使用”了呢?
呵呵,“谁谁的文章”带着读者绕了N个360度的圈子,我就不去说它了。我要说的是,读了“谁谁的文章”的读者已经找不着北了,又怎么去见证“马克思的不成熟”,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局限性”呢?
其实,“自然力免费使用”不仅是马克思早期的看法,“成熟的马克思”仍然坚持这个看法。我以《资本论》为例。
大家知道,《资本论》并不是马克思的“早期作品”,它有资格代表马克思的成熟思想。在《资本论》中,“成熟的马克思”明确指出:
——“我们已经知道,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资本论》第一卷)
——“电流作用范围内的磁针偏离规律,或电流绕铁通过而使铁磁化的规律一经发现,就不费分文了。”(《资本论》第一卷)
——“如果不算机器和工具二者每天的平均费用……,那末,它们的作用是不需要代价的,同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自然力完全一样。”(《资本论》第一卷)
——“机器的生产作用范围越是比工具大,它的无偿服务的范围也就越是比工具大。只有在大工业中,人才会让自己过去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象自然力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一卷)
——“自然的生产要素,它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劳动。” “利用蒸汽机进行生产的工厂主,也利用那些不费他分文就会增加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力” 。(《资本论》第一卷)
——“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这些也是不花费资本家分文的。”(《资本论》第一卷)
有意思的是,上述“成熟思想”也存在于马克思的“早期文献”(手稿)中:
——“通过简单协作和分工来提高生产力,资本家是不费分文的。它们是资本统治下所具有的一定形式的社会劳动的无偿自然力。应用机器,不仅仅是使与单独个人的劳动不同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发挥作用,而且把单纯的自然力——如水、风、蒸汽、电等——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
顺便指出,在马克思之前,李嘉图也意识到了机器不创造价值的原因,他说:
——自然力和机器提供的服务之所以“不会使交换价值有丝毫增加”,是“由于它们做工不需要费用”(《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说,李嘉图的这个见解“是正确的”,但马克思同时指出:
——李嘉图“把机器和自然力完全混为一谈”则是错误的。(《资本论》第一卷)
李嘉图虽然意识到了“不费分文”就没有价值,但他并不清楚“不费分文”的是机器还是自然力。对此马克思说:
——“自然力推动的原动机,或使自然力适用于劳动过程的原动机是有价值的。”因为,“机器是有价值的,它本身是过去劳动的产物。”
——但是,机器只是转移这部分价值,并不创造新价值。因为“自然力不费分文;它们进入劳动过程,但是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可见,马克思不仅意识到了“不费分文”的东西没有价值,而且正确地揭示了机器不创造价值的原因并不在于机器本身是否有价值,而是在于“自然力不费分文”(注意:不是“机器不费分文”)。
为什么“自然力不费分文”的道理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呢?马克思说: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但是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绝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资本论》第一卷)
自然力的贡献提高了生产率,这是“一目了然的”;但自然力的贡献是“无偿”的(即“不是靠在另一个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却“绝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
结论:“成熟的马克思”不忘初心,依然秉持“自然力免费使用”的科学观点。
二、成熟的马克思否定“自然力取代人力”吗?
“自然力取代人力”的预言,是不是只存在于马克思早期的手稿之中呢?
回答是否定的。
我仍以《资本论》为例。
在《资本论》中,“成熟的马克思”作出了一个的著名论断:“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原文是:
——“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 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资本论》第一卷)
尽管有学者一直在做推翻马克思的“反比论”的努力,但“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的发展趋势,却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
“反比论”的含义是这样的:生产力的提升,同时就是自然力的免费运用;自然力的免费使用,必然导致单位商品价值不断下降。这“一升一降”的过程,就是“自然力取代人力”的过程。
遗憾的是,《资本论》提出的“反比论”所包含的“自然力的耗费不被计入价值”,以及“自然力将越来越取代人力”的道理,并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
尤其是在机器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中,马克思的这一深刻思想至今也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自然力为啥必然取代人力?在《资本论》中,“成熟的马克思”明确指出:
——“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资本论》第一卷);
——一旦机器被发明和运用,“那么现在自然力也可以作为动力代替人”(《资本论》第一卷);
——“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资本论》第一卷)
——“机器包含的劳动越少,它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也就越小。它转移的价值越小,它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服务就越接近自然力的服务。”(《资本论》第一卷)
结论:“成熟的马克思”不忘初心,依然坚信“自然力取代人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成熟的马克思否定“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吗?
在未来社会“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这个预言不仅是马克思早期的看法,“成熟的马克思”依然坚持这个看法。
我们以马克思晚年的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为例(该文献创作于1875年,首发于1891年)。在这部公认的成熟文献中,“成熟的马克思”明确指出: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请问:“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能不能依靠人力耗费的直接劳动和人口数量的单纯投入?
肯定不能。
未来社会“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的物质基础,不是直接劳动的数量增加,而必须依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即“自然力不断取代人力”。这是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必然结论。
“自然力取代人力”难道不是正在发生的一切所展现出来的前景吗?
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眼力和头脑,今天的人们已经亲眼目睹:“自然力取代人力”的趋势正在被社会发展的历程所证实。
同志们想一想,如果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那么商品、货币和价值关系还会存在下去吗?
同志们再想一想,劳动一旦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乐生的手段”,那么“劳动决定价值”还有必要吗?劳动时间还会是“财富的衡量尺度”吗?
庸俗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根本无法接受马克思的预言。
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价值关系都不存在了,你让劳动去“决定什么”呢?决定个毛线吗?
价值都不存在了,你让劳动去“衡量什么”呢?衡量个毛线吗?
更何况,彼“劳动”已非此“劳动”。那个时候的劳动,已经不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和定义的劳动了。
结论:“成熟的马克思”不忘初心,依然坚守““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的科学预言。
四、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某领导:“好读书却不求甚解,好发言却不得要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很有必要,但读经典要融会贯通,要准确把握经典的基本逻辑。不要像毛主席批评的某些人那样,虽然读了一些马克思,却始终是“不求甚解”“不得要领”。
最后我提醒三点:
其一,马克思预言“自然力取代人力”以及未来社会“劳动不再是财富的衡量标准”,并不是要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马克思客观描述了“自然力与人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的唯物史观道理。其问题导向在于阐明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由此导致价值关系的崩溃,但并没有因此就忽视了生产关系革命的实践意义。换言之,马克思首先讲清楚了生产力为什么最革命的道理,我们由此才能真正把握生产关系革命的必然性。
其二,至于某些人编造“幼稚的马克思”与“成熟的马克思”之间的对立,甚至以马克思“自然力取代人力”的预言为借口,妄图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那是别有用心。这样的编造是对马克思的歪曲,我们不要上当受骗(晚近以来,这样的理论骗子还少吗?)。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些编造出来的所谓“马克思的对立”,就否定马克思关于“自然力取代人力”“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的唯物史观结论。滑稽的是,尽管某些人有“谁谁的文章”作为“马克思对立”的依据,可是“谁谁的文章”绕了半天,依然是“言不及义,不知所云”。殊不知,马克思是一位思想严谨、逻辑清晰的伟人,别有用心者妄想坐实“马克思的对立”,最终只能是自己绕晕自己,然后“不知所云”。
其三,那么,有没有过“成熟马克思”否定“早期马克思”的事情呢?当然有。比如,囿于认识局限,“幼儿园”时期的马克思尚不能理解劳动价值论就是一例(参:赵磊《不当傻子,学点常识》,载《乌有之乡》2019年10月20日)。但是总体来看,马克思的思想进路,并不是马克思同志朝秦暮楚、三心二意、互怼互殴的自残历程,而是马克思的基本逻辑一以贯之、马克思的理论内核逐渐发展、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日益完善的历程。这不,“自然力取代人力”和“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的预言,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一以贯之的逻辑结论,也是马克思终生坚守的唯物史观的必然信念。
(2021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