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军事电影之中,由成荫、汤晓丹执导,1952年上映的《南征北战》,可谓第一部“大场面、大制作”影片。按行家的看法,“这部电影的特点是问世即登巅峰,至今国产同类影片仍然无出其右者”(影评人郭松民)。之所以如此,有一些今天无法复制的因素,例如华东军区部队配合拍摄,陈毅、粟裕等直接指导电影剧本等。不过,《南征北战》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经典,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影片形象地表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巨大威力。
结合自己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学习,最近重温了这部电影,感到有了些新的认识。
电影以解放战争初期的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为事件原型,反映了我军是如何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地创造决战条件,最后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过程。
当时,国民党依仗兵力优势,对鲁南解放军实行三面围攻,想一举消灭华东地区解放军主力。毛泽东指示陈粟不要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要在运动战发现有利战机来打破围攻,先捡弱敌打。陈粟依据这一指示,让苏北的部队大踏步退到山东境内,以利于兵力集中。敌人三路大军中,北面的一部最弱,故而先集中兵力攻打北线之敌,再发扬不怕疲劳的精神攻打南线之敌。
电影故事是从向北撤离开始讲起的。在主力向北集中的过程中,为了麻痹敌人,故意摆出决战的架势,但只派出一小股部队抵抗南线敌人,主力则悄悄撤离;对北线敌人发起围攻后,需要一小支部队到附近打增援的敌人;在消灭北线敌人后,这支小部队需要一起去消灭南线敌人。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老百姓的力量,后勤补给、民兵配合、封锁消息等同样重要。电影通过一个营长(高营长)和几位战士、民兵的视角,以这个营一打阻击、二打增援、三打南敌的过程为主线,穿插国共双方军一级别的战略决策以及民兵发挥的作用,用故事的方式呈现了解放军打破三路围攻的全过程。
由于是在苏北“七战七捷”后的撤退,战士们一开始都不理解,边走边发牢骚:“反攻反攻,反到山东!”。当地老百姓也不大理解,自己的队伍明明打了胜仗,为啥还老是撤退。老百姓的思想又反过来影响战士们的情绪。经过高连长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得知北线包围了六七万敌人的消息后,战士们终于理解了大踏步后退的用意。电影一开头设置的撤离悬念就很容易抓住观众,最后让观众和电影里的战士们一同层层揭开谜底,体会到我军战略的高超。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是充满了军事辩证法精神,这一点在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中体现得特别清楚。《南征北战》这部电影,就非常艺术、形象、全面地体现了这十大军事原则的精神。十大军事原则,即: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守备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和城市等待条件成熟时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从井冈山时期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到十大军事原则,毛泽东经历了领导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战争的考验,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丰富、完善。
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结合实际案例去学会有更深的体会。我看了《南征北战》后体会到,这10大军事原则在我们西安导游经常讲解的扶郿战役、延安保卫战等军史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讲解的时候要抓住要领,能更好吸引听众。
宝鸡·扶郿战役纪念馆
扶郿战役前,彭德怀率领的一野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胡宗南,一个是青、宁二马的马家军。要想把胡、马主力一举消灭于一役是困难的,而必须把它们分割开来,尤其重要的是区别好先后顺序,集中力量各个歼灭。
先打马后打胡的有利条件,是二马主力远离自己的老窝,把青宁二马主力歼灭于陕西,在战场条件上远比让他们逃回老巢再打为有利。然而不利的是,马家军实力更强比较难打,而且青、宁二马兵力分散,我军难以包围聚歼,何况解放军的第18、19兵团是刚从华北战场赶过来的,也需要休整。如果先胡后马,则较为有利。胡宗南主力集中于扶眉地区,与青、宁二马虽可南北策应,但中间空隙很大,可迂回包围。同时二马刚在咸阳受挫,我围歼胡部,二马不会轻易出援。
因此,彭德怀与毛泽东反复交换过意见后认为,应该先打胡宗南,于是决定发动以钳马打胡为目标的扶(风)眉(县)战役。不过,钳马打胡是事后证明正确的打法,可在战役开始前却不是显而易见的结论。彭德怀在和毛泽东的磋商中,选择了正确的方案。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第一条,是“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这在扶郿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第三条,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则在延安保卫战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1947年3月,气急败坏的蒋介石集团对山东、陕甘宁两处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为了把胡宗南集团牢牢吸引在陕北,以减轻外线压力,毛泽东做出主动撤离延安的决定。当时,一般人对居住了十年之久、代表着中国革命前途的延安都很有感情,对主动撤离表示不解。对此,毛泽东说出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叫做“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他告诉大家,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以后得到延安,不用多久我们还会打回来。
延安保卫战实景演出
在毛泽东指导下,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率领下,在陕北的山沟里和敌人周旋,经过1年的艰苦转战,把胡宗南部拖在陕北无力外调,从肥拖廋,最后顺利收复了延安。这期间,国共双方实现了力量对比的强弱转化,为后来的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出发前制定的战略目的。
学党史、讲党史,必然绕不开军史。从秋收起义到抗美援朝期间的重大军事事件,是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的过程,也贯穿着毛泽东军事思想从萌芽、产生、成熟的过程。结合各个阶段具体案例,抓住十六字令和十大军事原则这两点,就能更好的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妙处。
《南征北战》等电影,以及陕西本省发生的战役案例,都是极好的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