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之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传承弘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之伟大建党精神,投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深入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传承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之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持续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传承弘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之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员的忠诚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这塑造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奠定了建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坚实基础,对新时代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时空形成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建构党的精神谱系、锤炼党的政治品格的精神源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在革命斗争中,党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奠定建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坚实基础、形成系统的党的建设理论、推进党的建设的充分肯定。深入探讨毛泽东对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弘扬的重要贡献,对于总结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成就和经验,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讲,坚持真理归根到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守理想在根本意义上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人类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理想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也只有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真理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不断获取坚持真理的动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在二者有机统一中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一是注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和认知程度。重视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壮大、独立应对和解决前进过程中各种问题的重要基础,也是毛泽东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近代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了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来源主体并不是无产阶级。由此,把党建设成一支具有无产阶级觉悟、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队伍,就要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也就是要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多次强调思想建党的重要性。1928年,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古田会议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强调这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存亡。思想建党的核心是引导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由此,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增强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一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力量的重要源泉。1936年,毛泽东对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讲道:“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对此,埃德加·斯诺非常感慨:“这些共产党人十年来忠于主义的坚定性,你如果不知道中国收买其他造反者的‘银弹’的历史,是无法充分估计的。”在实践中,毛泽东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建设、作风建设之中,推动全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日益巩固和提升。这一思想建设的实践逻辑指向是,为了崇高神圣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不惜牺牲,英勇奋斗。
二是着力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是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支柱,“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笃信”,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动力和韧力。在毛泽东的认识和实践中,着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内在地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和运用发展等多个维度的考量。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源泉。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是增进认同的前提。对此,毛泽东高度重视在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明确指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论原则,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毛泽东科学阐明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他认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就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都注重教育引导全党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科学认知,为进一步提高和增进全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理论基础。
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一个实践问题,除了要教育引导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真知、真信、真用之外,还有一个推动形成中国风格和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促进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问题。对此,毛泽东强调要推动理论发展,形成符合中国需要的新理论。他不仅先后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进行第二次结合”等重大命题,还身体力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增强全党政治灵魂的理论基石,为全党和全民族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
三是强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形成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和引领全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科学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理论结晶,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把握和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
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核心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一直强调从我国国情出发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形成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指出,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而这一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就认识到,我们“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在与新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这一认识逐渐上升到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成为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理念。
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革命和建设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有时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错误。但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之处是最终都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坚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改正错误。对此,毛泽东指出:“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胸怀和自信,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成就。
二、投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伟大实践,传承弘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之伟大建党精神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和一贯行为遵循,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作为一个使命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追求凝结为党的初心使命。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深刻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目标。从党的早期组织发起人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为国为民而建党的初衷。陈独秀对党的成立起了重要领导作用,他认为国家是理性的产物,代表全民意志,“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只有建立劳农阶级专政的国家,才是中国求得发展的正确选择和第一需要。另一位对党的成立起重要领导作用的是李大钊,他从青年时期就深研政理,把“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自己的初心使命并始终坚守。作为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以天下、国家、社会舍我其谁的担当,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毛泽东秉承党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将传承弘扬党的初心使命贯穿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团结带领全党深入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
一是动员和组织全党承担起团结带领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使命,“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的前提。中华民族作为在人类历史上取得辉煌成就、作出重大贡献的民族,在近代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到了探寻独立与解放出路的紧要关头。历史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这一出路的探寻才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胜利的光明前景。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民族解放的最好的武器,“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拿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带领中华民族进行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一切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那就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进一步要求“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这就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发展问题,这种个性既有民族整体意义上的,也有每个人个体意义上的,其实现和民族独立解放密切相关。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等,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传承发展,是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不竭精神动力。
二是动员和组织全党承担起团结带领中华民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使命,奠定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一个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到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的课题。在这一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而斗争,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奠定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不仅重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也非常重视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改造。通过思想层面的改造,全社会逐步消除了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平等、互助、友爱和团结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了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基于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宣告,我们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使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标志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有着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是动员和组织全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奠定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成就和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基础性成就,形成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积累了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些成就和经验,保障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再次向全党发出了这一伟大号召。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担当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这一探索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也有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担当。从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可以看出,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党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正因为如此,尽管这一探索的过程充满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奠定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也推动中华民族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复兴迎来了新的光明前景。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品格和政治本色,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探寻近代中华民族出路的使命催生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陈独秀在“五四”后宣称,运用共和政治来造成多数幸福已经是妄想,要“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毛泽东也回忆,在1920年冬天中国工人已经第一次从政治上组织了起来。正是由于早期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黑暗的中国建立起共产党早期组织,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干部上和组织上的条件。各地共产党组织成立后,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进一步奠定了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的基本条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毛泽东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贯彻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全党和全民族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克服了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毛泽东对传承弘扬这一伟大建党精神的高度概括。
不怕牺牲是进行英勇斗争的前提。中华民族在走向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面临着国内外异常强大的反动力量,这意味着中国革命的任务异常艰巨,没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必然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考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毛泽东充分认识到革命和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同时又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强调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利益要不惧个人牺牲,同时,整个中华民族为了自身的独立和解放,为了更加光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要发扬不怕牺牲精神,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和敌人。
无数共产党员的奋斗牺牲凝聚成共产党人的不怕牺牲精神。这是一种超越“小我”的大无畏精神。毛泽东的个人经历鲜明地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这一无私无畏精神。有统计说,他一生中险象丛生但又都化险为夷的传奇事件高达40余起。在从事革命的数十年间,他至少有六位亲属先后遇难。毛泽东将这种个人的牺牲与悲痛,转化和升华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责任和革命动力,体现出一位杰出共产党人的不怕牺牲精神和大无畏情怀。
毛泽东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目的出发,号召全党要发扬牺牲精神,强调“共产党员应该作到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在毛泽东看来,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和担当。毛泽东强调指出,有奋斗就会有牺牲,作为共产党人要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党的事业。是否具备这种牺牲精神,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能否成为一个自觉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的准绳,“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不怕牺牲的倡导和强调,已经超越了自我,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之“道”,不仅饱含着个体意志和政党意志,融入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情怀,而且指向了国家和民族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未来,这正是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精神的价值所在。
毛泽东不仅在全党强调要有不怕牺牲精神,而且将这种精神推及整个中华民族,以此捍卫民族的尊严与独立。在毛泽东看来,中华民族是有着不畏强暴、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的民族。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发扬牺牲精神,进行了一次次抗争。当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必须临危一搏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向中华儿女发出了以不怕牺牲和勇于胜利精神来达到战胜日本法西斯目的的号召。最终中华民族以其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捍卫了民族尊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华民族再一次在党的领导下动员起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历史表明,当全党的不怕牺牲精神和整个民族英勇斗争精神有机融为一体,就会凝聚和转化为中华民族进行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民族复兴大业就能够大踏步地前进。
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精神合乎逻辑的延伸。只有不怕牺牲,才有敢于斗争的底气。在党的不同奋斗时期,斗争精神有阶段性的内容和特点,但不变的是始终“保持其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等基本内核”。这一系列基本内核也反映在毛泽东的探索过程中。不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如一地弘扬英勇斗争精神,重视全党斗争精神的培育,号召全党不但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
敢于斗争和勇于斗争反映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强大敌人和各种困难,表现出英勇的斗争底气和革命精神。毛泽东将斗争精神全方位、多维度地融入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斗争对象涉及国外的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国内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党内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路线,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等。斗争领域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斗争形式涉及公开的敢于斗争、勇于斗争,隐蔽的斗争,等等。在毛泽东看来,只有斗争,才能挣得人民权利,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善于斗争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斗争智慧和斗争艺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斗争艺术。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不但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形成了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总结提出了共产党人进行斗争的一系列原则遵循,主要包括:斗争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斗争要有目的、有方向、讲原则;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斗争;要注重斗争策略方法,讲究斗争艺术;斗争要紧紧依靠群众。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策略上重视敌人,等等。这些斗争艺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
四、加强党员的忠诚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传承弘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之伟大建党精神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取向。情怀是一种责任担当,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规定的入党条件,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必须是“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25,这就把对党忠诚作为加入党组织的首要条件,形成了党员对党忠诚的基本要求。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一致性。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弘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将这一伟大精神作为对党员一以贯之的要求,加强党员的忠诚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教育引导党员要忠诚于党组织。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细胞。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凝聚力、战斗力,归根结底要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每个党员身上。正因为如此,对党组织忠诚成为对党员的最基本要求。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都强调把对党忠诚作为加入党组织的基本要求,在组织发展环节确立起党员对党忠诚的思想。对于每一个党员,更是注重其对党忠诚精神的培育,使每一个党员从党员的义务层面认识到对党忠诚的根本要求。党的八大把“对党忠诚老实”规定为党员的义务写入党章,从制度层面保障对党忠诚精神的弘扬。毛泽东还从警惕和反对两面派的角度强调党员要真正忠诚于党组织。毛泽东指出,搞两面派的人“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这种思想和行为存在着发展到小组织行动的危险性,是对党组织严重不忠诚的表现。只有坚决反对两面派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巩固党的纪律,增强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员忠诚于党组织的一个重要考验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党员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的关系问题。对此,毛泽东指出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每个党员要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为此,他提出了“四个服从”的要求,也就是:“(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纪律要求,为正确处理党员个人利益和党组织利益、增强党性提供了基本遵循。
教育引导党员要忠诚于党的事业。对于党的事业尽心尽力是对党忠诚在行动上的直观反映。从长远看,党的事业是实现共产主义。具体到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党的事业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对党员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对党忠诚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上,更要体现在每一个时期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具体行动中。自觉将党的事业推向前进,是每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这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毛泽东认为,党员要成为这样的模范,就要积极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这样的性格是党性最直观的反映,这样的作风是对党忠诚最直接的体现。
教育引导党员要忠诚于共产主义信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社会理想,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终极社会理想。忠诚于共产主义信仰,是对党忠诚的深层次要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起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一理想是动员和激励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有力思想武器。毛泽东曾回忆,他在1920年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1925年的《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中,毛泽东明确地表达了共产主义信仰和立场。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共产主义信仰对党员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强调共产党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注重加强全党的共产主义理论教育,力求在理想与现实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组织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丰硕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克服前进过程中的无数艰难险阻,为了无产阶级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以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是对党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诚,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提升了党和人民的精神境界。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忠诚于党和服务于人民的一致性。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有着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切实维护人民利益。毛泽东把维护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形成了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增进人民利益的同时,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
毛泽东要求全党要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切实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首先,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胸怀,这是决定共产党人能否真正维护人民利益的前提。其次,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要忠实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要求,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应该始终贯穿于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党的各项工作中去,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为此,共产党人要以担当负责的精神从事工作,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向人民负责。最后,要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作为衡量共产党人言行的最高标准。这一标准,确立了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尺度,成为衡量共产党人及其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实践中切实维护人民利益,与相信群众、依靠人民的力量来推进党的事业是一致的。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要按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自愿推进工作等一系列观点。他要求共产党人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做人民的先生之前,先做人民的学生,形成了群众路线这一根本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也就是说,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形成科学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此武装人民群众,指导和团结带领人民为共同事业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尊重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自愿,又要启发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前进。
总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两个重大历史时期的艰苦奋斗,从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精神底色、价值情怀等多个维度,全方位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构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塑造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