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你不知道的内幕(一)

2021-11-30
作者:陈辉 来源:陈辉

  原编者按:

  一部影片《英雄儿女》震撼了几代人;一曲“英雄赞歌”响彻了两个世纪;一个王成的英雄形象教育感召了无数中华民族的后来人。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71周年纪念日,本文用讲述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来纪念千千万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英烈。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毛烽编剧。刘世龙、刘尚娴、田方、周文彬等主演。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巴金小说《团圆》。

  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师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演出服务。王文清当年曾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后,女儿王芳由王成的父亲老工人王复标抚养。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影片情节曲折,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抗美援朝战争的震撼力、最可爱人的感召力、人间亲情的穿透力、艺术的感染力融为一体,是革命英雄主义和艺术人性化的完美结合,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佳作。

  影片公演后,好评如潮,成为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最经典的影视作品,几十年经久不衰,深深镶刻在几代人的脑海之中。

作家巴金与《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没有巴金的小说《团圆》就没有影片《英雄儿女》,有了《英雄儿女》使《团圆》更加为读者所喜爱”。这应该是影片《英雄儿女》第一个幕后故事。

  小说《团圆》的作者巴金是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开始了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代表作有《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激流三部曲》等,曾获得“但丁国际奖”、“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巴金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曾深情地说:“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无穷无尽的感情。”

  巴金在朝鲜前线

  小说《团圆》问世,与巴金两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线访问采访分不开的。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1952年初,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3月11日部分赴朝创作组成员在沈阳东北军区招待所门前合影。左起:李蕤、逯斐、巴金、菡子、黄谷枊。

  1952年冬天,全国文联安排巴金率领一个由17人组成的访问团前往朝鲜前线。访问团在朝鲜停留了七个月,巴金曾到过平壤、开城,但更多的时间是在战场上与指战员们一起生活。为了能多看看,多吸收些生活中的养料,他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年近五十的他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来回穿插在炮火硝烟之中。他经历过翻车的惊魂,也曾在雨夜中滑落到深沟里。他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普通战士身上。巴金的真诚、坦率、谦虚,以及满腔的爱国热情,使他很快与大家打成了一片。巴金感到,他遇到的每一个志愿军,都能在他或者她的脸上看到对祖国的爱,而且每个人都准备随时为祖国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在朝鲜战场的日子里,巴金同创作组成员黄谷柳、白朗、逯斐、魏巍等被许多英雄事迹感动着。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弥漫的硝烟中,仅在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6连就生活了两个多月,体验了钻防空洞的险境以及“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艰苦生活。

  1952年10月,6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有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有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有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6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为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巴金在某连队采访时,发现那些战士在学习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时候,谈得更多的是他们连队自己的黄继光——谌木春。于是,他的笔下又多了一个舍生忘死的英雄。

  1953年7月,该连的三排副排长谌木春率领一个班作为前锋,在进攻时遇到敌人地堡火力的阻击。谌木春看到情况紧急,为了让后续大部队减少伤亡,已经接近地堡的他,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了地堡的枪口。瞬间,敌人的枪声没有了,部队迅速冲上了主峰。写到这里,巴金落泪了。这样感人的英雄事迹在朝鲜战场实在太多了。他后来说:“但是即使写出十倍多、二十倍多的作品,我也写不完这些日子里堆积在我心中的爱,我也表达不出这些日子里激动着我的心的感情。我找不出适当的话来感谢我在朝鲜遇见的每个志愿军战士。”

  巴金(中)与志愿军战士在朝鲜

  战士们的“一人吃苦,万人幸福”的忘我精神,深深感动了巴金:“每天我都感觉到有一种力量在推动我,有一种感情在激励我,有一种爱在我心中燃烧”。半年多时间,巴金发表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11篇作品。当他听到一桩桩一件件最可爱的人同美国侵略军殊死搏斗的悲壮事迹时,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巴金(左一)和战友们在朝鲜前线

  巴金从朝鲜“带回来不少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回到上海后,他用三个月时间写出了四篇小说的合集《英雄的故事》,其中三位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只有《黄文元同志》是集中了几个四川籍战士的特点塑造出的一个志愿军邱少云的典型形象。巴金在谈到《黄文元同志》的创作时说道:“我在小说的最后所写的是邱少云烈士的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他太使人感动了,我想借用他来给我的平凡的文章添一点光彩。”

  巴金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

  巴金(右)在朝鲜前线坑道里搞创作

  1953年8月中旬,巴金第二次去朝鲜。他想再体验体验那种激情燃烧的生活,收集更多的素材。当时交战双方在板门店已经签订了停战协定,战事减少了许多。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巴金完全和那些来自农村的纯朴的战士一样,沉浸在对祖国的热爱里。

  巴金(左一)正和志愿军战士座谈

  前后两次赴朝鲜共约一年的时间里,巴金的足迹遍及平壤、开城中立区和前沿阵地的潮湿坑道,会见采访了上至彭德怀司令员,下至特等功臣赵先有、“钢铁战士”张渭良等英雄人物,记录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血与火的战争场面,强烈地震撼着巴金的心,他写信告诉夫人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巴金在朝鲜 左起作家黄谷柳,巴金,音乐家 王莘 和志愿军战士

  回国后,经过七八年的沉淀,1961年,巴金终于写出了3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团圆》。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

  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反响很好。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看到《团圆》后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了电影,作为文化部年度重点影片搬上荧幕。经长春电影制片厂研究决定,任务交给了导演武兆堤。

  负责改编的长影导演武兆堤1920年出生,原籍山西襄汾,生于美国匹兹堡,1925年回国。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去延安,之后在抗大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中央军政大学文工团任戏剧队长、演员、导演。1948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回到自己队伍来》中饰演主角。1949年起在文化部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任编剧。1953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代表作有《平原游击队》(与苏里联合导演)、《地下尖兵》、《冰上姐妹》。

  负责编剧的是毛烽,武兆堤推荐毛烽担任的编剧。武兆堤接到改编《团圆》的任务后,想到了他在抗大时期的同学、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秘书的毛烽。

  毛烽14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朝鲜战场上工作生活了四年多,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文字写作水平。当毛烽接到武兆堤从长春打来的电话,让他帮忙改编巴金的小说《团圆》时,他对武兆堤说:“编电影我没有经验,改编大作家巴金的小说我更没把握,再说我连小说都没有看过,怎么能改编呢?不行啊!不行啊!”。武兆堤对毛烽的解释根本就不在意,他说:“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从今往后,咱们就是一条‘贼’船上的人。明天早晨,我就到北京,为你送小说去!”

  第二天,武兆堤真就从长春连夜赶到了北京。在宾馆,毛烽看了巴金的小说《团圆》后,也为小说中的情节所感动,他下决心和武兆堤共同改编这部小说。武兆堤非常高兴。

  武兆堤找到夏衍,请求夏衍为毛烽请假。夏衍径直找到傅钟将军,说明了情况,傅钟答应让毛烽去改编剧本。当时,正值夏季,傅钟将军去北戴河休养,毛烽和武兆堤也到达北戴河,两人躲进宾馆开始正式改编剧本。

  经过反复商讨,他们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中的灵魂。巴金小说《团圆》的基本故事情节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政委王文清在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被捕,和女儿王芳离散。在朝鲜前线,王文清偶然发现军报的女记者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他没有急于认亲,后来王文清在朝鲜见到了王复标后,王文清才和女儿团聚。整个小说只有三万多字,要把它搬上银幕,决非易事。改编成剧本难度较大,但毛烽和武兆堤知难而进。经过他俩28天的奋战,《英雄儿女》剧本终于在北戴河宣告诞生。当时没有打印机,毛烽和武兆堤连夜用手工抄写完剧本后,武兆堤连夜返回长春,把剧本交给长影厂副厂长胡苏,看完后,胡苏连连叫好。

  剧本送到夏衍那里,夏衍看后非常高兴,当面对武兆堤和毛烽说:“你们真有本事啊!这么快就改编成这么好的剧本。”夏衍指示电影主管领导:“重点拍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

  剧本送到巴金那里,巴金很快回话:“没有意见,同意拍电影”!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面对影片的巨大成功,巴金谦虚地说,小说写得并不好,是编剧编得好,导演导得好,演员演得好。寥寥数语映衬出这位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

  1994年岁末,王芳、王成的扮演者刘尚娴和刘世龙,到上海为巴金小说《团圆》作朗诵表演。他俩自30年前一起拍摄《英雄儿女》后就各奔东西,再未见面。银幕上的“兄妹”俩再次相会,很自然地想到了巴金。

  12月24日下午,刘尚娴和刘世龙手捧着巴老喜爱的玫瑰花和新年贺卡来到了医院。当巴老见到刘尚娴、刘世龙走进病房时,显得有些激动,双手不停地向他俩招手致意。刘尚娴、刘世龙分别握住巴老的手,闪着泪花,贴近巴老的耳边深情地说:“我是王芳!”“我是王成!”巴老激动得连连点头。激动人心的会面后,刘尚娴、刘世龙十分动情地说,巴老的小说影响了他俩一生。

  1964年,由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的《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烽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一天晚上,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接到了周总理打来的电话:“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你们不都是到了火热斗争中才写出了新的作品吗?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来自:腾讯网 https://new.qq.com/omn/20211119/20211119A06BUU00.html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