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志愿军雄兵出击》 还原真实“松骨峰战役”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我看了上半但忽略了下半——尽管我在影院里一直呆到放映结束。
上半部是因为影片开篇呈现大视野,比较真实的还原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步步紧逼、麦克阿瑟趁机妄图侵略中国——美国空军越境轰炸中国东北地区——美国第七舰队悍然窜犯台湾海峡、侵占台湾,公然制造中国分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毅然打响抗美援朝战争!
多年来,在史学大忽悠沈志华的长期偏狭研究下,对朝鲜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起源进行扭曲事实的解读解释,进而严重误导社会。
朝鲜战争(时间上包含抗美援朝)是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为统一祖国,从三八线以北向南进攻,占领南方大部土地,最后又退回三八线以北的失败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时间上从属朝鲜战争)是1950年10月19日,中国应朝鲜人民政府紧急邀请、同时出于保家卫国出兵朝鲜,并从中朝边境朝鲜地域开始击退侵入朝鲜国土的美军等,帮助朝鲜收复国土、巩固边界,取得伟大胜利的战争。
沈志华偏狭研究误导公众
关于朝鲜战争起源,多年来国内大多人被沈志华断定朝鲜战争是金日成一个人的事件带偏了——因为他仅仅研究了苏联档案,却没有发现美国学者的研究。
“美国人把(1950年6月25日)这一天,当作一个像珍珠港一样的晴天霹雳留在记忆中,其实朝鲜战争早在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笔者注)就已经开始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史学家与外交史学家布鲁斯·卡明斯教授在说明朝鲜战争起源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
有鉴于此,《志愿军雄兵出击》在上半部的展现的决策层视角,把抗美援朝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起源讲清楚了,战争的意义才一目了然,从而令沈志华之类偏狭研究结论昭然若揭!
“战争的意义讲清楚了,战争的伟大才能讲清楚,这是整个电影提纲挈领的妙笔。” 红歌会作者猫骑士在大作《陈凯歌们怎么想已经不重要——评<雄兵出击>》中如是说。
不过,《志愿军雄兵出击》下半部对我来说,觉得多少有些索然无味——关于战斗场面不少是不懂军事或违背军事基本常识的胡编乱造。
“陈凯歌和管虎这些导演,或许是因为对自己精神祖国的思想钢印,或许是受到抗日战争中日军武士道精神传说的影响,总是要给美军加入一些亮点。” 猫骑士的评述没错:在影片中,居然出现美军几辆坦克突入志愿军占领的村庄,于是,一场围猎美军坦克的血腥战斗打响:影片中还有志愿军扔出去的燃烧瓶居然被美军直接在空中打爆之神奇出现,更有甚者,美军坦克手在面对包围、志愿军步枪、冲锋枪和轻重机枪密集子弹袭来的情况下——虽然这些雨点般的枪弹根本只能对坦克钢铁装甲挠痒痒,可把人肉身躯打成粉末还是绰绰有余的。可是,“英勇”地美军坦克手居然半个身子钻出坦克炮塔操作车顶机枪跟志愿军对打——难道美军坦克手都有金刚不坏之身、可以刀枪弹丸不入吗?
事实上,这场美化敌军的神剧场面完全是陈凯歌和管虎鹦鹉学舌、不顾基本军事常识地把美国自拍影片《狂怒》 中的自嗨神剧场面——几辆谢尔曼坦克对抗德军虎式坦克的场景照搬过来——《狂怒》中四辆美军谢尔曼遭遇德军一辆虎式坦克伏击,美军坦克奋起还击并围歼虎式坦克。战斗中德军坦克手没有露出坦克作战、但美军四辆坦克车长“英勇无畏”地半个身子钻出坦克炮塔指挥自己坦克攻击虎式坦克——这本来就是违背军事常识的,你想,如果德军坦克机枪一梭子扫过去,美军坦克车长能不阵亡吗?
此外,电影中志愿军的反坦克武器美制“巴祖卡”火箭筒和燃烧瓶跟史实有较大出入,事实上,志愿军最初只有手雷、炸药包还有每个军配发的200根爆破筒,没听说有燃烧瓶——夸张搞笑的是志愿军漫天飞舞的燃烧瓶带着火焰打美军坦克——当时志愿军匆忙入朝,有那么多燃烧瓶吗?燃烧瓶是那样使用的吗?,开战初期,因为我军缺乏反坦克武器,不得已的情况下,东北军区紧急动员兵工厂为入朝参战部队订制了2000个燃烧瓶,以备急需。志愿军燃烧瓶是不点火的、瓶碎自燃——瓶子外面有两根浓硫酸玻璃管,瓶子碎裂以后,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就会燃起大火。当然,以后后勤供不上时、自制的燃烧瓶可能确实需要点火。
当然,对我军神化也没必要,不过这次不太明显,但在《长津湖》里,居然出现我军战斗人员缴获一辆美军坦克,然后凭借解放战争时曾缴获国民党军同类坦克并学会操纵驾驶“本领”,居然就操纵驾驶缴获坦克跟美军同类坦克作战并先后击毁两辆美军坦克……
此外,电影中美军火炮与我军迫击炮均一字密集排列开炮、完全违背炮兵操典规定的火炮之间安全距离。试想,一颗手榴弹或者一枚炮弹落下爆炸,将会轰掉一大片人炮……
在当今军事影片中,违背基本军事常识几乎成为大多数情况下的通病,所以,我一看金刚川剧情介绍,发现情节杜撰,就根本没看——最关键最可恶的是,他们完全是在误导年青人。因此,《志愿军雄兵出击》后半场电影笔者就看着玩了……
正如红歌会作者猫骑士所言:“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文艺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本是正常现象,但在抗美援朝这个主题上,却出现了媒体平台影响力、投资规模与作品质量倒挂的奇特现象,一方面是电视剧和流媒体上低成本的《能文能武李延年》、《熔炉》等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则是院线里大投入大制作《金刚川》这类不知所云的差劲之作。”
跟猫骑士文中评述导演是两个大草包异曲同工,我多次说过,中国的导演基本上是草包!
……
不过,虽然我也赞同猫骑士“希望的还是让真正热爱并且有能力的导演来完成这样的作品,而不是那些从能力到心态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大导来浪费时间”之观点,同样也跟猫骑士一样,认为跟之前想比,《志愿军雄兵出击》还是很有进步,战争场面震撼,不少情景也显得逼真,因此颇为感人!剧中不少场景、台词,真实还原当年情形、尊重客观事实,这样对年轻人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相对不足,也许可以说瑕不掩瑜吧,有鉴于此,《志愿军雄兵出击》值得观看,值得首肯,值得点赞!
下面,笔者给大家谈谈颇富戏剧色彩的松骨峰战役参战部队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团长范天恩歪打正着、带兵担当这场战役的故事。
团长抗命放弃军令,自行寻战创史奇迹!
范天恩在飞虎山率军抵御了韩军(实为美军)七轮进攻,但335团伤亡不小、且几乎弹尽粮绝,如果敌人发动第八轮进攻,可能就守不住了。范天恩召开紧急会议坚定死守阵地决心,就在全体官兵准备慷慨赴死之际,却突然接到上级撤退指令,引发了内部争执不满——此时撤出、之前付出不就白白牺牲了吗?
范天恩虽然不理解撤退决策,但最终遵循了军令,带领剩下的部队离开飞虎山。
事实上,上级让他们撤退,不是因为他们打得不好,而是打得太好,美军久攻不下,反而妨碍了志愿军诱敌深入战略展开。
335团撤下短暂休整后,师长命令范天恩率兵进攻德川,之后,电台意外损坏失去接听功能、与志愿军各部失去联系。途中偶遇40军参谋,得知打韩军第七师,他迅速调整作战计划(擅自抗命),决定让40军攻击韩军,自己带领335团去对抗美军。
部队走了两天两夜,经过一个村庄意外俘获一小队十几名韩军,获悉有关情报,德川的韩军第七师获悉335团要来进攻后,全部逃跑了——幸好他们没去扑空。此外,俘虏说嘎日岭有支志愿军,范天恩误以为是38军主力,急忙前往。结果,半道遭遇、歼灭美军运输车队,阴差阳错缴获珍贵电台和联络工具。
范天恩赶紧跟112师师长杨大易请求指派任务——也是赶巧,杨大易在接到范天恩电报之前,上级让他派兵前往松谷峰阻击美军。接命令后杨师长十分头疼,手中部队全部外出作战,根本没有兵力派往松谷峰。范天恩的到来无疑雪中送炭。他立马对其下达前往松骨峰阻击美军指令。至于335团为什么会出现在嘎日林而不是德川?由于有时形势急迫,师长没有深究。
跟上级联络上后,范天恩接到新任务——前往松骨峰进行部署阻击美军溃逃部队。
到达松骨峰后,335团把主峰下直接临近公路的书堂站主阵地安排三连防守,再布置一二连分别防守再三连左右侧后方——实际作战中也支援了三连。
1950年11月30日,三连的一百五十多名士兵勇敢地迎击。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五次打退敌人冲锋,最多时美军一千五百人发起冲锋。三连英勇战斗了12个小时,消灭美军五百多人,自己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最终因为志愿军抵抗意志坚强,美军久攻不下、加上公路上堆积几十辆汽车残骸、道路不畅,于是放弃从三连下面公路突围,转到别处。三连取得了胜利,幸存九人,其中两人当时没发现活着,友军打扫战场发现重伤的他俩。这场壮丽的战斗将范天恩永远铭记为模范团长。
在松骨峰战役中,团长范天恩的军事智慧和坚毅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冷静应对局势变化,成功调整战术,最终赢得了胜利。这个奇迹般的胜利不仅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声誉,也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范天恩采取的灵活机动战术与美军轻敌和战略错误有着密切关系。
美军在松骨峰的伤亡非常大,敌我战损比达到了5比1。其次,驻守松骨峰的1营3连是一支精锐之师,所在的112师则是最精锐的主力之一。38军,彭德怀领导的部队,是由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编而来,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平江起义和1932年的红25军。这样的队伍是志愿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他们在第一次战斗延误后下定决心,誓言要用生命捍卫38军的荣誉。当逃跑的美军2师遇到这样一支队伍时,注定会遭受巨大的伤亡。最后,虽然驻守松骨峰的志愿军只有3连的100多人,但在关键时刻,38军的其他将士也给他们提供了支援。
为龙源里和三所里志愿军阻击美军第8集团军分流,以一个连的力量分走了一个师。实际上,这种分流是大分流,因此3连能否分流成功,几乎决定了第二次战役的最终成败。松骨峰阻击战的成功,具有非凡的意义。在魏巍到达前线后,所有将士都让他报道3连。这是因为3连打得惨烈,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功劳巨大。彭德怀曾称赞38军万岁的电报。松骨峰战役是志愿军东西两线大捷的关键一战,也注定了联合国军被迫撤到了三八线以南的最终结局。
英雄无悔 低调生存
最后,关于松骨峰战役活下来的7人,其结局并不如预期。这七人中有李玉安、井玉啄、胡传久等,但由于活着的7人有6人重伤,所以,魏巍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并未采访到他们,因此有些信息错误。实际上,李玉安是活着的7人之一,在魏巍的书中被错误地写在了牺牲烈士名单里。李玉安长期以来一直匿名隐姓,直到他的儿子想加入军队时,他才开始寻找曾经所在的部队——原38军。
李玉安露面后,他的儿子成功加入军队,同时他也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成为一位志愿军明星,备受人们的追捧。李玉安身上始终留着一道碗口大小的伤疤,他认为这是留给他的牺牲战士们和松骨峰的纪念。
自松骨峰一战后,李玉安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恩赐,因此他始终默默地奉献着,从未对任何人提出过任何要求。1997年,李玉安去世,享年73岁。在他临终前,他与松骨峰另一位幸存的将士井玉琢重逢,而井玉琢的伤情更加严重,他的脸在松骨峰一战中被烧得面目全非,而且还成为了终身残疾。与李玉安一样,井玉琢也拒绝接受国家的供养,而是默默地为祖国尽着力。
胡传久在松骨峰一战中受重伤,经过抢救后幸存下来,成为松骨峰战斗中的7名幸存者之一。像井玉琢一样,胡传久也成为了终身伤残,但是他仍在体制内一直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并于1985年去世,享年59岁。与那些在松骨峰上为国捐躯的其他志愿军士兵相比,李玉安等人是幸运的,他们同样伟大,也有幸亲眼见证了国家的强大。他们替代那些为了国家捐躯的战士们,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文/陶勇,本文为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