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纪念毛主席逝世46周年
一、
1965年1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四清运动”的“二十三条”。原本这是一场毛主席十分关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是在“二十三条”之后,他已经基本不再谈起这件事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四清”运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恰恰相反,随着运动的深入和运动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使他对不少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以至于同群众越来越处于对立的状况感到十分忧虑。他很担心: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任其发展下去,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不能巩固,甚至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而“四清运动”显然不足以使得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闭幕时的讲话中,他已经透露出这种想法:“你只要不触及全面问题,枝枝节节、修修补补不行。”
二、
这一年的5月21日,毛主席在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以及汪东兴等人的陪同下,重上井冈山。
当天晚上到达茶陵,下榻中共茶陵县委办公室,夜读《茶陵州志》。次日上午,同茶陵县负责人合影,并为茶陵大桥题名。随后,乘车去井冈山。中午到达江西永新,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江西省副省长王卓超迎接了毛主席。
下午,一行人首先到达了井冈山茅坪的八角楼。这里是当时毛主席在井冈山工作和住过的地方,当年,在八角楼一盏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过了八角楼,车子很快就到了黄洋界,当初井冈山反围剿战斗中,黄洋界保卫战是最为关键的一仗,不仅打破了井冈山的围剿,而且创造了反围剿战争的宝贵经验。汽车在黄洋界停了下来,毛主席下车大步走向黄洋界。
回看这个三十八年前艰苦开创的革命故地,毛主席心情激动奔腾之际,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这首词尽显豪迈之情和凌云之志,然而在诗词之外,与这种豪迈之情和凌云之志并存的,还有毛主席对修正主义的巨大担忧。
毛主席这次重回井冈山,与一行人谈到了很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牺牲的同志。其中就有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二十八团第一任团长王尔琢,第一团团子张子清等人。
回想起这些牺牲的同志,毛主席很激动地说:“一回到井冈山,脑子里重现出他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都是活生生的。他们都是有坚定信仰有牺牲精神的好同志。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几岁呀!井冈山斗争说到底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是一场枪杆子青年运动。井冈山斗争高举五四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进一步反剥削反压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四青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井冈山斗争是伟大的,这些为革命牺牲的青年人是伟大的。”
说到这些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毛主席的担忧越发明显的表露出来,他接着对刘俊秀、王卓超、汪东兴等人说道:“一想到建立红色政权牺牲了那么多的好青年、好同志,我就担心。一般党员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权利,你提意见他们不听。官僚主义作风反了多次,还是存在,官僚主义思想也比较严重。打击迫害、假公济私、忽“左” 忽右、形“左”实右的事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你们知道的比我多。报喜不报忧,也是官僚封建东西,做官的有特权、有政治需要、人情关系。县官不如现管,假话满天飞,这些很容易造成干部的腐化蜕化和变质。这一代不变,下一代、下几代会不会变?有变的社会基础嘛。苏联就是教训。我很担心高级干部中出现修正主义,中央出现修正主义怎么办?有没有制度管住他们?当然,像“二十三条”讲的,这里绝大多数干部包括党的高级干部还是个认识问题、教育提高的问题。怎样教育提高?现在高干子女特殊化成了“正常化”。这和我们井冈山时期提倡的东西不一样。条件好了,共产党掌权了,过去的优良作风还要不要继承?怎样继承?”
从后来当事人的回忆来看,当初毛主席对他们讲起这些话的时候,他们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苏联那些事离我们很远,国内阶级斗争已经很少很少了,即使有一些官僚主义,那也离苏联那种修正主义很远,怎么可能会有资本主义复辟?
毛主席随即又谈起了井冈山精神,他问与他一行的同志,什么是井冈山精神?
有人回答他说:井冈山精神就是艰苦奋斗。
毛主席笑了笑,说艰苦奋斗只是一个方向,你们再想想。
随后汪东兴又加了一条:支部建在连上。
毛主席点点头,继续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成为领导机构。党的力量加强了。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比井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听到这些话以后,当时的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又请教说:“现在工厂都有工会,农村有贫下中农协会,这和士兵委员会是不是差不多的组织?”
毛主席回答他说:“两者不一样。土兵委员会可以监督连长、营长、团长,它有很大的权利。现在工厂的工会可以监督厂长书记吗?谁又来监督我们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谁来监督中央的领导?我们这支军队为什么能成为新型的军队,就是在改造旧中国的同时,也改造了我们自己。人的思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井冈山上的袁文才、王佐,就是被改造了过来,为井冈山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嘛。红军中的不少干部原来是旧军官,一个月拿不少大洋,后来不是心甘情愿和士兵一样嘛。关键还是要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才能官兵一致。”
提起路线问题,第二天晚上,毛主席又和汪东兴单独聊起这个话题。
他说道:“这次上井冈山,往事都想起来了,有些事情还想说一说。我们军队里也不是那么纯,军队里也有派嘛!几十年来经常有人闹乱子,最大的闹乱子是张国焘。一、四方面军会合时,一方面军有三万人,四方面军有八万人,张国焘说他的人多,队伍要听他的。其实人多人少不是关键问题,要紧的是问题的本质,是你的路线正确不正确。长征中正确的路线应该是先向陕北,再向华北、东北。人少不怕,比如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只剩下八千人,坚持正确的路线,保留了革命的种子,后来建立了陕甘宁拫据地,队伍又壮大了。战争时期,检验路线正确不正确比较容易,王明说自己的路线正确,根据地是整片整片失去嘛!张国焘说自己路线正确,8万人过了两次草地,大队伍被打得七零八落。和平时期检验路线正确不正确就要难得多。这个胜仗和败仗,不光看有哪些成绩和错误,还要看举什么旗帜。看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三、
很多历史记述提到毛主席这次重上井冈山,更喜欢提革命情怀,更喜欢提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但是其实,那次保留下来的谈话才是更反映毛主席当时的思考和情感的东西。
回到那个时候去看,别说我们的修正主义了,就是苏联的修正主义很多人也没有看出来,赫鲁晓夫本人就不觉得自己是在搞什么修正主义。
苏联的修正主义根源,在于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逐渐走向了苏联人民的对立面,分离出了一个统治阶级和一个被统治阶级。
而特权阶层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当权力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而不是人人起来参加国家、工厂、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管理,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套什么所谓的有效监督制度。
而一旦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时间久了,一个特权阶层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
因此,毛主席在这个时候去谈井冈山精神,他谈的就不仅仅只是精神,同时也包含井冈山时期的制度,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都有其深远的意义,它们的实质是士兵民主,人民民主,以及建立这一套真正的保障人民民主的制度。
这一次毛主席重上井冈山,除了写了一首水调歌头之外,熟悉他诗词的朋友就知道,其实还有一首《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念奴娇▪井冈山》。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