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山高水远思无穷——怀念中组部老部长张全景同志

2022-11-25
作者:吴金印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今年11月8日,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张全景同志曾三次到卫辉市唐庄镇调研指导,多次听取吴金印同志汇报工作,对唐庄镇发展和吴金印同志进步给予了很多指导,并与唐庄人民和吴金印同志结下了深厚情谊。张全景同志逝世后,吴金印同志万分悲痛,含泪写下了回忆与张全景同志交往的文章,深情追忆张全景同志。

  从吴金印同志的回忆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张全景同志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强的党性原则、深沉的公仆情怀、宽广的胸襟气度和对基层发展的关心、对基层干部的关爱,深为敬佩,深受感动。每一名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像张全景同志那样关心基层、重视基层、尊重基层的创新创造,都应该像张全景同志那样关心基层干部、尊重基层干部、指导基层干部健康成长,都应该像张全景同志那样重视典型、善于用典型推动工作。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冲刺四季度、决胜“全年红”,迫切需要我们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加压奋进。我们相信,读一读这篇回忆文章,读懂张全景同志对基层深厚的关爱之情,读懂吴金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从不脱离群众、天天把成绩“归零”、每天都重新开始的拼劲,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会干劲更足,一定会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考验,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2021年7月1日,我受邀到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会议期间,听说张全景老部长因心疾复发住进了医院,我便多方联系,想去医院探望。7月5日,我终于心急如焚地赶到了协和医院,见到了已住进重症监护室的张全景老部长。在重症监护室,张全景同志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见我来看他,让医护人员摇起病床,半坐半躺,脸上现出欣慰的神色。我强忍心中的巨痛,安慰他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您放宽心,一定会慢慢好起来。”张全景同志已不能言语,他示意工作人员取来纸和笔,颤抖着手,写下了一位90岁老人对近80岁的我的嘱托“请吴老保重,张全景”。从那天开始,我就一天天盼着张全景同志尽快好起来,能像过去一样,和蔼地坐在办公室里听我汇报工作,高屋建瓴地点拨我,使我受到启发。然而,我没有想到,2022年11月8日,我接到了他去世的噩耗……

  心系群众,力促唐庄发展

  我与张全景同志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他为唐庄镇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是唐庄镇人民心目中德高望重的知心人、老朋友。在几十年的交往中,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坚强的党性原则,坚定的人民立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道德风范,如和煦春风,温暖着我、激荡着我、塑造着我,是我学习的榜样、做人的楷模、人生的导师。

  1996年10月,我在参加“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的间隙,向张全景同志汇报:“唐庄正在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因为农民种粮食,辛苦一年,每亩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而发动农民种蔬菜特别是种大棚蔬菜,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农民都渴望以此多挣钱,我们也想让群众多挣钱。因此我们计划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我将书面材料报给了张全景同志。张全景同志对我们探索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的做法很赞赏,对于群众通过种大棚蔬菜快速脱贫致富的渴望,表示支持。张全景同志将这个材料批转给财政部有关部门。不久,财政部安排国家农业开发办的几位同志来到唐庄专项考察调研。我和卫辉市、新乡市有关领导陪同调研,到田间地头查看,与群众座谈,感受到了群众想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极大热情。调研组认为:唐庄镇东部一带具有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离城市近的特点,因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大棚蔬菜具有优势,是一个很好的富民项目。根据调研组的建议,新乡市政府起草了项目可行性报告。调研组带着这份报告回京后不久传来了好消息,唐庄镇种植结构调整被列为国家支持项目。

  我们把国家的关心支持作为干事创业的催化剂,利用这笔资金打井、修田间道路、建水利设施。为了让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能,“用一个钱干成十个钱的活”,我动员大家义务劳动,自己动手建蔬菜大棚。1998年秋,我带领镇机关干部职工把铺盖搬到了现场,吃住在工地,白天干活,夜里住在用玉米秸秆搭建的窝棚里。干部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村干部、党员和许多群众深受感染,自觉加入到建大棚劳动中。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建起了上百个大棚。由于田间道路、水利设施和大棚都是自己动手修建,节省了不少经费。我们将建好的大棚承包租赁给老百姓经营,每个大棚平均建设费用三四万元,承包费一亩一年仅收500元,镇里还从这500元承包费里划出来300元留给村集体,目的就是要个人集体双收益,实现共同富裕。群众靠经营大棚菜,每亩收益超万元,有的达到了3万多元。

  经过3年努力,唐庄东部的8个村形成了一万多亩的蔬菜基地规模,群众依靠经营大棚菜,迅速翻身致富。以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南社村为例,村里建有自己的蔬菜保鲜冷库和蔬菜批发市场,每天到此拉菜的车辆络绎不绝。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这个村也由省级文明村跃升为国家级文明村。这些村的村民奔上小康路,打心眼儿里感激党和政府的扶持,感谢张全景同志的支持和帮助。

  1997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向张全景同志汇报思想和学习情况。面对我崇敬的领导,坦诚地向他反映我心中的困惑和不解:如今不少地方借搞乡镇改革的名义,出现廉价变卖集体资产的行为,乡镇企业被廉价卖掉,转眼成了私人企业,私有化成了风潮,多年积累的集体企业,说没就没了,集体资产都流失了,让人痛心。对于这种行为,我看不惯、想不通!我们唐庄镇的做法是:资产是集体的,是群众的血汗钱,一分一厘都不能流失。

  为了抵制蚕食、贪占集体资产的行为,我们采取许多措施,无论是土地、厂房还是机器设备,没有一点流失,不但老厂一个没卖,还新建了太行水泥厂等新企业,这些企业依然姓“公”。最初这些企业由镇里派干部管理经营,后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搞改革,实行承包租赁制,让那些懂技术会管理有雄厚资金的企业家参与竞标,由镇领导和群众代表经过“货比三家”,最终选定承包对象。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后,镇里获得稳定的收入,集体经济不断得到壮大。

  张全景同志对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深表忧虑,他指出,现在有一种倾向,不少企业三分不值二分的就廉价卖了,集体企业一夜间成了个人的,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必须坚决反对。他旗帜鲜明地表示:“你们采取措施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唐庄的资产还姓‘公’,我非常赞成,你们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很好。”张全景同志的表态支持,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做法,我心里有底气了,更使我坚定了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心。多年来,我们坚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能挣家当,决不挑家底,不遗余力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并创建了工业园区,无论是群众还是镇里,收入都大幅度提高。这些都是张全景同志当初答疑解惑、充分支持的结果。现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我们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1999年,张全景同志来到新乡调研,我借机向他汇报唐庄镇制定的“五化”蓝图:唐庄发展工业化,农村建设城市化,农业生产科技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张全景同志非常赞同,认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符合唐庄实际,是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当我谈到第五项“组织建设民主化”时,张全景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主化的提法不对,不能叫民主化,民主化是西方的东西,况且,西方的民主化只是打着民主的幌子,根本不是民主。应当叫“基层政权规范化”,党员群众按照党章选举村党支部书记,按照村委会组织法选举村委会主任。唐庄镇“五化”之一的“基层政权规范化”由此而来。张全景同志的点拨指教,让我们豁然开朗,认识得到了升华。此后唐庄镇每次制定重大发展规划,我都会利用到北京开会之机向张全景同志汇报,请他进行指导。

  2001年5月,时任全国党建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张全景同志在参加“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研讨会”后来到唐庄镇,视察了万亩桃花园、蔬菜大棚等产业,并与镇领导班子成员座谈。张全景同志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时代会变,社会会变,但伟大的理想信念不会变。日常用品可以过时,衣着可以过时,但奋发向上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他指出“农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支部”,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们体会很深。多年来,我们围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不少人问我唐庄镇干成事的“秘诀”是啥,我的体会是:书记要会干,必须抓党建。只有“把干部带到正路上”,才能“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因而,我们不遗余力抓党建,把抓好党建、带好队伍作为第一职责,以党建的高质量推动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4月,86岁高龄的张全景同志再次来到唐庄镇,不辞劳苦地到四和新村、唐公山矿山修复工程、产业园区等处实地考察调研。他问得仔细,看得认真,甚至扳起指头核算具体数据,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经过多年奋斗,唐庄镇第二个蓝图“五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为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我们开始酝酿“第三步”蓝图规划,寻求新的突破。为保证蓝图的“高起点”,特邀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设计规划。我们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唐庄镇“三化协调发展”蓝图,以小城镇为基础,发展产业经济,承载产业空间,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达到产业、城镇、人之间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我利用在北京开会之机去看望张全景同志,向他汇报唐庄“三化”协调发展规划。他听后非常赞赏:“这是个结合唐庄实际,因地制宜、兼顾多方、扬长避短的发展规划。”他强调指出,实施“三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在老百姓身上,切实让群众增收,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要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在谈到唐庄镇实施“工业强镇”时,张全景同志指出,你们办工业的指导思想,应当围绕“为了百姓办工业,办好工业为百姓”。按照张全景同志的意见,我们把坚持“以民为本”作为创办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高起点建立了产业园区,引来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上市企业等40多家,形成了粮食深加工产业链、高档精细包装产业链和建材精加工三大产业链。工业园区带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唐庄镇最初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为传统的一二三型,经过走改革创新“以工强镇”的发展道路,产业结构成功转型为二三一型。30多年的时间,唐庄镇实现了治穷、致富、大发展的三大步跨越,唐庄的农业稳步增收,工业得到大发展。2020年唐庄镇生产产值123亿元,完成财税收入4.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亿元,加上收取的承包租赁费,镇里收入达到3亿多元,镇资产达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3万元。

  2021年,河南遭受严重水灾,唐庄镇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全镇26个村庄过水,6个村庄被淹,3.8万亩农作物基本绝收,140多个大棚被水冲毁,3000亩桃林受损,不少路段被冲毁、冲断,两座桥梁被冲塌,经济损失严重,受灾群众36123人。群众家里的粮食、家具、电器、车辆等都被泡坏,直接经济损失约8亿多元。作为镇党委书记,我明白在这个非常时期主心骨、领头雁的作用,我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靠前指挥,和大家一起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组织50多支抗洪抢险队、1500多人、数百辆各种车辆奋战在抗洪一线,“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地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全镇无一人员伤亡。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做好唐庄镇抗洪抢险的同时,镇里的企业家响应镇党委号召,组建了150多台铲车和钩机的抢险队伍,投身于卫辉市区抗洪抢险战斗中,昼夜不停将一车车石料运到堵口现场,在堵口决战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彰显出众志成城的“唐庄力量”。

  洪水刚一退却,我蹚着泥浆进村入户走访,看到群众损失惨重,我心疼得掉泪,吃不进饭,睡不着觉,怎么办?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挺起腰杆和困难斗,唐庄人的“字典”里就没有“退却”这两个字!我们不等不靠,迅速展开生产自救、灾后重建,以最快速度开工复产,把受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为把损失的时间和经济损失补回来,我们突出项目建设,招商安商稳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建投产了两家企业。我们还建成了唐庄镇经济平台,将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金,解决了唐庄镇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积蓄了发展后劲。2021年,唐庄镇在雪灾、夏汛、秋汛、疫情四灾叠加的不利情况下,全镇干部群众振奋精神、苦干实干,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实现总产值121.9亿元,落实国家新增减税降费2800万元,给企业退税9000多万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8亿元,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21220元。唐庄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张全景同志的关心支持,他是唐庄人民群众的大恩人,唐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抓典型,扬正气,树威信

  常听张全景同志讲:“善于抓典型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通过树立和大力宣传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可以树立鲜明的导向,弘扬正气,树立党的威信。”张全景同志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后,都在积极发现、树立、宣传典型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地市级树立了孔繁森,县一级树立了谷文昌,乡镇一级树立了我。他还十分注重树村一级典型,如吴仁宝、史来贺等,形成了市、县、乡、村都有榜样典范引领的局面。

  张全景同志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帮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谭彦被誉为“铁法官”,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法院模范”等称号。新华社曾播发他的先进事迹。张全景同志十分关爱这位政法界的典型人物。有一年,我们镇与辽宁大连瓦房店市炮台镇结为友好乡镇,我带领班子成员路过大连时,特意去看望谭彦同志。谭彦谈起张全景同志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激动地无以言表。原来,张全景同志得知谭彦病重,亲自协调他到北京住院治疗。谭彦做手术期间,张全景同志不仅亲自去看望,还帮助他买到一种紧俏药。谭彦激动地说,没有张全景部长的关心照顾,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是张全景部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2004年,谭彦因病逝世,张全景同志送去花圈悼念。谭彦的爱人贾丽娜至今回忆起来,还充满了感激之情:“张全景同志的关怀照料,使谭彦的生命延续了十几年。每次我去看望张全景同志,他都热情接待,关怀备至,就像对待亲女儿一样……”

  张全景同志还充分发挥老典型的作用,十分关注老典型家属的工作生活情况,如焦裕禄、王进喜等先进典型的家属多次受邀进京参加英模活动。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曾感激地说,感谢组织上没有忘了我们。就我来说,被中组部树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后,既要接待大批全国各地来唐庄参观学习的团队,又要应邀外出作报告。繁忙和劳累让我感到身体不适,有一段血压出现异常。让我感动的是,张全景同志得知我的身体情况后,高度关注,委派中组部一位副部长专程来唐庄看望我,并向陪同的省市县领导传达张全景同志的两条意见:一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吴金印接待来访任务量,尽量减少他作报告的次数,确保他的身体健康,以利于他集中精力做好工作;二要安排医疗专家对吴金印抓紧治疗。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效治疗和工作生活节奏调整,我的血压趋于平稳,身体恢复了健康。作为党的高级干部,张全景同志工作那么繁忙,还对我这个基层典型关怀备至,来自组织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干工作更充满了力量。

  2003年年初,当我得知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同志做过大手术后,便和杨贵、郑永和同志一起前往探望。病床上,穆青拿出2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面刊登着张全景同志亲自撰写的长篇通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介绍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先进事迹,《人民日报》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精神永恒,丰碑长存》。穆青特意向我们介绍这篇文章的来历:“前一段我正准备做手术时,张全景部长打来电话找我,我让人给全景部长回话:实在抱歉,我正准备上手术台。这会儿想来,估计全景同志是跟我讨论这篇文章的事。”接着穆青介绍文章内容:谷文昌同志是河南林州市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勋。解放战争期间,他随大军南下,加入到解放福建的战斗中。解放后,谷文昌服从组织安排,留在东山县工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带领东山县人民苦干14年,终于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他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

  穆青说:“谷文昌的事迹多么典型,他赤胆忠心,终生都在践行党的宗旨,咱们都要向他学习呀!”最后,穆青手拿报纸感慨地说:“你们看,这个通讯写得多好,多么感人!可见,张全景部长下了大功夫,多次深入基层,反复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情况吃得透,观点定位准,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正如穆青同志所说的那样,张全景同志曾向我谈起,为了写好谷文昌,充分反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一心为民的情怀,他不仅在东山县广泛走访调研,还到谷文昌曾工作的宁化县、家乡河南林县进行调研,之后又写了《谷文昌在宁化》等文章。在撰写《冀中星火——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一文时,为了解核实党支部创建者弓仲韬的情况,特意到黑龙江省其女儿弓乃茹生前所在地,为了找到有关档案颇费周折。由于她改了名字,翻遍当年的档案也没有找到。后来,根据档案管理制度继续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他还请来了弓仲韬的外孙当面了解情况,并表示慰问。这种精神多么令人感动!

  “谷文昌同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大家一定要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可以说,谷文昌的感人事迹,鲜明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人“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读来感人至深。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份报纸,经常拿出来读一读,每读一次,都会增添为党和人民干事的强大动力。

  记得有一次张全景同志打电话找我,我赶到北京去见他。一见面,他就对我说:杨贵同志的家乡在你们卫辉,你在狮豹头当过公社书记,情况熟悉,请你给我详细介绍一下杨贵同志的情况。原来张全景同志应邀为《杨贵与红旗渠》一书写序言,为了充分吃透情况,他亲自到林县调查研究,还找来《林县志》作参考,从红旗渠下游一直走到上游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引漳入林”的大坝处。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极端认真的态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积累了大量素材。可见,写一篇好文章,不仅要耗费大量心血,还要付出艰辛的体力。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深深教育了我。

  师德如风,润物无声

  张全景同志的思想风范,精神境界不仅体现在一些重要工作中,还体现在平时与我的每一次交流中,虽然点点滴滴,却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难以忘怀。

  有一次他向我讲起带团到前苏联进行考察后的一些感触,“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政权后,被解散,苏共基层党组织连活动经费都没有,丧失了政权,就丧失了一切……原来的执政党,说垮就垮了,教训深刻,值得深思!咱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保持信仰坚定,信念不能变!中国不能变!因此一定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心跟党走,听党话,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更加光辉灿烂。”张全景同志还特意送给我一本《共产党宣言》,是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的翻印本,十分珍贵。他在扉页上写到:“金印同志,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这本奠定我党思想理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我视若珍宝,反复阅读,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张全景同志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坚定信念不动摇”让我始终牢记在心。

  一次,我随张全景同志到辉县郭亮村调研,观摩闻名于世的挂壁公路,他邀我合影时,意味深长地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法宝,到啥时候都不过时。”在明朝郑王朱载堉纪念馆,张全景同志向我说起朱载堉作的散曲《十不足》,他兴趣盎然地背诵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他感慨地说:“你看,这个《十不足》很有警示教育作用,把贪得无厌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些人贪图富贵功名,不是嫌乌纱小,就是嫌钱少,永不满足。这是提醒告诫人们要力戒贪婪,贪婪会害死人的。”还有一次,我跟张全景同志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公岛参观,他手指北洋水师古炮台等遗迹,感叹道:“甲午战争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被列强欺负,所以我们要加快发展,只有国富民强,才能真正挺起腰杆来。”

  关于树立我这个典型,张全景同志也曾推心置腹地跟我说过有关情况,可以说是高度重视、极为谨慎。他让省市县反复摸底调研,召开座谈会,征求社会各阶层意见,还指示成立中组部专题考察组,到河南深入基层一线,详细了解情况,广泛调查研究,倾听各方意见。直到确定我这个典型能树起来、立得住,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还指出:“先进典型是在人民群众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作为后盾,就难有先进的成长进步。先进典型是红花,人民群众是绿叶。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典型一道奋斗,一起艰苦创业,任何人即使本领再大,能力再强,也做不出伟大业绩。”

  令我欣慰的是,从中组部、中宣部决定树立我为典型的21年后,张全景同志跟我说:“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多年来,吴金印的朴素衣着一直没有变,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变,强烈的为民意识没有变,对党的忠诚更是历久弥坚。20多年的实践证明,吴金印同志经受住了党和人民的考验,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2019年,年近90岁的张全景同志不辞辛劳亲自为长篇纪实文学《太行金印》撰写序言,从五个方面对我这个“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进行了概括总结。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唐庄百姓为中组部刻碑的事。1996年,当群众看到《人民日报》刊发《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特别是1997年我当选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1998年我被上级任命为新乡市委副书记(兼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之后,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们说:“吴金印干得咋样,咱老百姓最清楚,没想到共产党比咱更清楚,最了解老百姓的心声。像吴金印这样干得好的人,没有被埋没,党中央和咱们老百姓真是心贴心啊。”当地百姓为表达对中组部和张全景同志的感激之情,商量在太行山上刻一个碑,原定的碑文是:“感谢中组部张全景部长宣传好人、用好人。”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张全景同志是行使中组部干部管理的职能,不宜刻上他个人的名字。应当把对张全景同志的感激之情转化成对我们党的感激赞誉之情。最后决定这样表述:“感谢中组部、中宣部宣传好人、用好人。”落款“百姓”。如今,这醒目的石刻就位于狮豹头山区棋盘山高高的崖壁上,老远就能看到。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采取这种特殊方式来表达对我们党的感激之情。每次见到张全景同志,都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平易近人、待人热情,每次去看望他,他都为我让座、倒水,我告辞时,都坚持送送我。

  每次见到他,我都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心里总是热乎乎的。他这种谦虚低调、热诚待人的作风,让我很受教育。多年来,我也按照张全景同志的样子学、照着做,确实受益匪浅。张全景同志除了对唐庄镇的工作把关指导,还不失时机地给我提供“精神食粮”——每次见我都给我拿一些《求是》《瞭望》《党的生活》等学习资料,以及他亲自撰写的先进典型事迹材料,还经常给我寄一些相关报纸、杂志和书籍,使我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建方面的新做法、新经验,让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尽管他已经步入高龄,依然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奔波操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党建和先进典型的文章。张全景同志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忘我精神,正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学习的榜样。自从结识张全景同志,我多次聆听他的指导教诲,可以说,每见他一次都深受感动,每见他一次都深受教育,每见他一次精神上都受到洗礼,每见他一次都很有收获。我深切感受到,张全景同志对我人生境界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我循循善诱教育,不断给我鼓劲加油,使我始终保持不骄不躁、与时俱进、争一流永不掉队的前进动力。在我心里,张全景同志是老师、前辈,是我学习的榜样,做人的楷模,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引航人。

  还是在2021年7月5日那天,在协和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工作人员带去了中组部机关党委给张全景同志颁发的“中央组织部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证书,还带去了刚结集的《张全景2021年上半年文稿选编》,这让病中的张全景同志十分欣慰。一直到住进重症监护室前,张全景同志还在研究党的建设,还笔耕不辍,这是怎样的一种对党的忠诚,这是怎样的一种对事业的热爱,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强的毅力!在重症监护室里,张全景同志把《2021年上半年文稿选编》送给我,并写下了已经很难辨识的“请吴金印同志指正,张全景,2021年7月5日”。还没有走出病房,我的泪水就无声无息地流了下来:我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张全景同志何等谦和,对我和基层干部又是何等的关心!

  我今年已经80岁了。我要倍加珍惜时间,学习张全景同志只争朝夕、奋斗不止的精神,感念张全景同志对我和唐庄的关怀,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要“活着干,死里算,争分夺秒作贡献”,以优异成绩报答党和人民,不辜负张全景同志对我的殷切厚望。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