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穆臻:毛泽东处理工农联盟问题的斗争艺术
摘要: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提到过无产阶级要尽可能联合一切同盟军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论断。十月革命,列宁为巩固好工农联盟,做了不懈努力,虽然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犯了很多严重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失误,给苏俄政权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但是也为无产阶级处理工农联盟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吸取列宁处理工农联盟问题的经验教训,科学的论述了新的“人民理论”。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的无产阶级占当时俄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工业总产值占当时世界第五,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于中国更雄厚,而且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进入垄断阶段的俄国帝国主义的工人阶级纪律也相对集中,方便进行组织。然而,中国将近三千年处于封建社会,农民小生产者是当时人口数量最多的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而且,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无产阶级力量极其薄弱。农民小生产者有自发的分散性,难以集中的组织起来。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实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要比俄国更困难、更复杂、更艰辛。如何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实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这个难题,在毛泽东这里得到了成功的解决。毛泽东领导中国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条件,就是紧密依靠了当时中国最主要人口——农民小生产者。而毛泽东能成功领导中国无产阶级团结依靠好农民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实现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和毛泽东的“人民”理论密切相关。
关键词: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人民,工农联盟,武装斗争。
一、中国社会现实和无产阶级领袖毛泽东的选择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变革生产关系、捍卫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解放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实现无产阶级武装夺取、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
中国处于农民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农民占了当时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而农民小生产者的封建习惯极其浓厚,松散无组织的特征极其明显,难以像无产阶级那样集中起来组织革命战争。而且,当时农民小生产者多数是文盲,而且封建思想的浓厚影响下,迷信浓厚、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化思想严重。
列宁深知农民小生产者的严重局限,他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无产阶级是一个特殊阶级,它的生存的经济条件为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作了准备,使它有可能、有力量达到这个目的。资产阶级在分离和分散农民及一切小资产阶级阶层的同时,却使无产阶级团结、联合和组织起来。只有无产阶级,由于它在大生产中的经济作用,才能成为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的领袖,这些被剥削劳动群众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摧残比起无产阶级来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他们不能为自己的解放独立地进行斗争。”
但是,“中国因经济落后,故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多。”(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无产阶级自己的力量就严重不足,怎么办?
可见,面临中国这样的农民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面临中国这样封建主义基础、资本主义工业极端薄弱的国家,无产阶级实现武装夺取政权,显然难以单纯的依靠自身力量,需要尽可能的争取同盟军。
农民,特别是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好的同盟军——他们不仅是中国多数人口,而且受了地主阶级极端残酷的压榨,渴望着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具有革命的诉求。
正如毛泽东所说:“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贫农和中农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
毛泽东科学的把无产阶级及其一切同盟军称为“人民”。
二、毛泽东引导农民小资产阶级组织起来的斗争
农民小资产阶级最大的弊病,就是小生产者的严重阶级局限——封建迷信、奴化思想严重、革命的时候也有散漫无组织和极端“民主”化、主观主义的倾向。
毛泽东指出——第一,要通过土地改革,满足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第二,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群众明白为什么要革命。
我们的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是引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过程。毛泽东特别提到:“我们的办法是依靠贫农,联合大多数中农(下中农)向地主阶级夺取土地,党起引导作用,反对包办代替,并且有一套具体的作法,那就是访贫问苦,物色积极分子,扎根串联,团结核心,进行诉苦,组织阶级队伍,展开阶级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群众就在觉醒,逐渐成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者。
面对农民群众的严重阶级局限,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了“改造农民群众,实现农民群众思想上革命、成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者”的科学论断。毛泽东讲:“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连、营、团都有了士兵会,代表士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
由于工人阶级在中国占极少数,中国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需要依靠农民群众武装起来、成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大军。但是,农民小资产阶级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极端民主化的倾向,也是极其严重的。为了克服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松散无组织的严重阶级局限,克服农民小资产阶级严重的极端民主化倾向,强化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纪律,将农民小资产阶级群众改造为有战斗力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毛泽东做了坚决彻底的斗争。在古田会议的决议中,毛泽东提到:“要指出极端民主化的危险,在于损伤以至完全破坏党的组织,削弱以至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使党担负不起斗争的责任,由此造成革命的失败。其次,要指出极端民主化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性。这种自由散漫性带到党内,就成了政治上的和组织上的极端民主化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任务根本不相容的。”
毛泽东严厉提到纠正农民小资产阶级极端无组织无纪律的方法——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党的领导机关要有正确的指导路线,遇事要拿出办法,以建立领导的中枢。2.上级机关要明了下级机关的情况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成为正确指导的客观基础。3党的各级机关解决问题,不要太随便。一成决议,就须坚决执行。4.上级机关的决议,凡属重要一点的,必须迅速地传达到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中去。其办法是开活动分子会,或开支部以至纵队的党员大会(须看环境的可能),派人出席作报告。5.党的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对于上级机关的指示,要经过详尽的讨论,以求彻底地了解指示的意义,并决定对它的执行方法。”
经过严厉的纪律和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参加红军的大量农民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得以有效克服,成为了有自觉的严格的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上入党”,在工人阶级占极少数、农民为主要人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思想上入党”的方式,大批改造农民阶级入党,首次解决了如何在农民为主要人口,地主、富农、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政治主要活跃参与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的问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为了适应无产阶级联合中国一切反帝反封建革命阶级的战略需要,毛泽东创造性的论述了动态的“人民”理论。动态的“人民”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很重要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三、“人民”理论和毛泽东处理工农联盟问题的斗争艺术
前文已知,作为担负起为无产阶级利益而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任务的中国共产党,如果想推翻“三座大山”,真的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就必须尽可能团结大多数中国反帝反封建各阶级人口,特别是团结农民小资产阶级中的贫农阶级。所以,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无产阶级领导一切反帝反封革命阶级推翻“三座大山”之后率先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而不直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战略考虑。
“人民”的内部,清晰的划分着阶级。所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人民……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
人民”是无产阶级以及其他在一定的时间、地区内,和无产阶级在当时当地有共同利益的同盟阶级。由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不变,但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任务,所以人民的范畴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也一直在改变。毛主席的“人民”理论,是动态的人民理论。
毛泽东指出,所谓“人民”是不同时期拥护无产阶级性质革命力量的大多数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胜利之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毛泽东的“人民”理论,使我党得以在各个阶段“利用矛盾,分化敌人;团结多数,孤立少数;集中优势、各个击破”,游刃有余地分时期和阶段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