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时代的劳动革命:教授、作家、艺术家的熔炉新生
——共产主义时代为什么教授、作家、艺术家都要参加劳动?
在共产主义的壮丽图景中,知识分子与体力劳动者的传统鸿沟将被彻底填平。教授放下讲义走向车间,作家搁下钢笔步入田野,艺术家离开画室深入矿山——这并非历史的倒退,而是”人的解放与文明升华的必经之路“。文章提出的八大理论指向,深刻揭示了这一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与哲学内涵,描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更高层次融合的恢弘画卷。
根基:消灭特权与阶级融合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绝非精英阶层的俱乐部,其生命力在于”最广泛群众的深度参与与共同创造“。
1.“不尚特权与法权”:文章强调各界精英需与劳动大众“深度融合,同甘苦,共命运”。教授、作家、艺术家若长期脱离生产实践,仅凭“知识资本”或“文化符号”享受特殊地位与待遇,必然在事实上形成新的”文化特权阶层“。这与共产主义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实现真正平等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参加生产劳动,是破除“知识贵族”迷思、实现”阶级实质性融合“的根本途径。
2.“清扫官僚外围”:官僚主义体系不仅存在于行政机构,其文化、学术、艺术等领域的“外围势力”(如学阀、垄断话语权的评审集团、脱离群众的艺术机构)同样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堡垒。知识分子深入生产一线,与工农结合,将从根本上瓦解这些脱离实际、自成一体的“小圈子”,孤立并最终消灭官僚主义的社会文化基础。文章将知识分子劳动化视为反官僚斗争中瓦解“官学同盟”的重要一环,极具战略眼光。
路径:国家衰减与劳动解放的制度保障
共产主义绝非强化国家机器,而是走向其”自觉消亡“与”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1.“衰减国家机构,行政趋零化”:文章指出“减少养人财政”对于削弱官僚体系的重要性。庞大的专职文化管理机构、脱离实践的学术评价体系、供养“纯”艺术家的体制,都是行政成本的重要构成。当知识分子通过参与生产劳动创造直接价值并实现自我供养(或部分供养),就能”大幅削减寄生性文化行政开支“,推动社会管理成本逐步向“趋零化”迈进。
2.“劳动时间半天化”: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使必要劳动时间锐减。文章同时强调“人人参与劳动对于大幅缩减人均劳动时间的必要性”,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时间将从从8小时工作日降到4小时,再降到2-3小时。而每天数小时的普遍劳动义务,使教授、作家、艺术家完全”具备兼顾专业创作与生产实践的时空条件“。这绝非负担,而是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全面发展的时间馈赠“。劳动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节奏,而非谋生的重压。
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淬炼的熔炉
劳动是塑造“完整的人”的终极课堂,是防止精神异化的解毒剂。
1.“打破分工,克服片面性”:资本主义分工将人禁锢在狭隘领域,造就“单向度的人”。教授可能沦为知识碎片化的“知道分子”,作家可能沉溺于空中楼阁的想象,艺术家可能困于形式主义的象牙塔。文章犀利指出:脱离生产劳动和脱离工农是导致“专家成了‘砖家’的根本原因”。参加生产劳动(工业、农业、服务等),迫使知识分子”直面物质生产的复杂性与整体性“:
能力拓展:工程师体验耕作方知粒粒辛苦,作家操作机床更懂工业美学,教授服务社区深谙治理之难。实践智慧弥补书本知识的苍白。
思想祛魅:在车间田埂中,脱离实际的“宏大叙事”被检验,虚浮的意识形态争论显露出苍白。劳动提供认识世界最坚实的唯物主义根基,避免理论沦为空中楼阁。
明辨是非:亲历生产过程,能洞察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如文章提及的“毒食品”、“环境破坏”工业),辨识脱离群众需求的文化伪饰,了解工农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形成“基于实践的价值判断力”。
2.“融入工农,认清渺小”:实验室、书斋、画廊的封闭环境,极易滋生知识分子的“救世主”心态与精英傲慢。文章深刻指出这导致一些文化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深入生产一线,与工人农民并肩劳动:
——体会群众智慧:老工人对机械的“手感”,农民对天时的把握,服务员对人际的洞察——这些“实践性知识”是任何书本无法传授的瑰宝。文章强调认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强大力量,尤其是整合起来的群策群力“,是克服“英雄史观”的关键。
——祛除精英幻觉:在集体的、协作的、充满汗水的劳动中,个体才能的局限性显露无遗。认识到自身只是宏大生产链条中的一环,是“破除知识傲慢、回归谦逊本真”的心灵洗礼。投身劳动使人心灵净化,融入群体使人“认清自己的渺小”,这正是获得精神升华的开始。
3.“播种开花:群众性文化的源泉”:文章精辟论述:真正的文化繁荣在于“成就播种、开花、结果,形成群众性的艺术和运动”,不能让特长为少数某几个专家、大腕所垄断,成为他们获取特权的资本。关在塔中的“纯艺术”、“高深理论”,若不能滋养大众心灵、激发群众创造,成为群众性的艺术与运动,终将枯萎。
劳动提供共同语言:教授在车间与工人探讨技术革新,作家在田间聆听农民故事,艺术家在工地感受建设激情——劳动成为“沟通精英与大众的桥梁”,为创作提供最鲜活、最深厚的素材。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在更高阶段获得实践升华。
激发群众创造力:知识分子深入基层,不仅是汲取养分,更是“播撒知识与美的种子”。辅导工人写作班、组织农民画社、普及科学讲座…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激发其自主创作的火种。只有当诗歌在车间朗诵、壁画在村头绽放、科技创新由工人提出时,文化才真正成为“群众性”的,实现其解放人、塑造人的最高使命。文章反问“如果专长只限于少数人…有什么意思?”振聋发聩。
升华:填平脑体鸿沟与劳动解放的终极图景
共产主义劳动的终极目标,是“劳动的解放与人的自由”。
1.“劳动成为第一需要”:当劳动不再是异己的、被迫的谋生手段,而是“充实、提高、完善自己能力与思想”的内在需求时,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对教授、作家、艺术家而言:
生产劳动是“激活感官、丰富人生、锤炼意志、获取灵感、改造世界观”的生命体验,而非对“高雅事业”的干扰。
专业创作是“将劳动中获得的智慧与情感升华为精神产品”的自然过程,服务于更广大劳动者的精神需求。
2.“填平脑体鸿沟”:文章指出“知识分子参与生产劳动,这是真正的劳动解放”。教授、作家、艺术家和各界知识分子参与生产劳动,促进工农群众提升文化科技素养(通过普及教育及知识分子下沉),最终实现:
劳动者的知识化:工人农民普遍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参与管理、创新与文化创造。
知识分子的劳动化:教授、作家、艺术家成为掌握生产技能、扎根实践土壤的劳动者。
二者的界限在“全面发展的个人”身上消融。每个人既能从事物质生产,又能进行精神创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成为“同一生命活动的不同侧面”。这标志着阶级社会最顽固分工壁垒的坍塌,是“自由人联合体”得以建立的基石。
结语:在劳动的熔炉中锻造新人新文明
共产主义时代要求教授、作家、艺术家参加生产劳动,绝非对知识的贬低,而是对知识本质的最高尊重——知识唯有扎根实践的沃土,融入群众的海洋,服务于人的解放,才能焕发不朽光芒。
共产主义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参加劳动,这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与文化重生:
教授在车床轰鸣中,将理论锻造成改造世界的利器;
作家在稻浪麦香里,让文字流淌出泥土的芬芳与劳动者的心跳;
艺术家在钢花铁水间,使色彩与线条迸发出创造新世界的磅礴力量。
当知识分子脱下象征隔离的长袍,穿上沾染机油与泥土的工装;当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一同浇灌大地,他们的情感与千万劳动者同频共振——旧时代脑体对立的枷锁便被彻底砸碎。在劳动的熔炉中,将锻造出“兼具实践智慧与人文情怀的共产主义新人”;在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水乳交融的创造中,将诞生“真正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由人民共享的崭新文明”。这不仅是文章构想的实现,更是人类超越一切异化、走向自由王国的光辉曙光。劳动万岁!人民万岁!解放万岁!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