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余晖:比较优势论的诞生和谢幕-兼议积累和收入的关系
1、引子
经济学是一门介于文理之间的学科,有理科的按部就班和求实严谨,也有文科的天马行空和主观唯心。过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多颁给了那些理论性的研究,近些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多颁给了那些社会性的思考。2019年的经济学奖,奖给了两位给我们讲贫困故事的社会工程师,代表作是《贫穷的本质》;2023年的经济学奖,奖给了一位经济学家、女权主义者,代表作是《理解性别的差异:美国妇女的经济史》;2025年的经济学奖,奖给了一位经济史、技术史领域的研究学者,代表作是《增长的文化》,讲的是增长背后的文化和制度的故事。
这种倾向的背后,透露当代经济学的无奈,理论和实际的渐行渐远。诺贝尔颁奖委员会似乎是想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经济学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上,暂时让人忘却经济学理论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无能为力的尴尬。如果您不愿意相信这样的现实,我可以给您找一找现实中的例子,就说说当代经济学曾经最引以为傲的比较优势论吧。
2、比较优势论的发展
比较优势论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最早由大卫李嘉图提出,历经演绎,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李嘉图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不是产品价格的绝对优势,而是产品价格的相对优势。同样的两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比例是不同的。如果两国彼此只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放弃自己的比较劣势,再通过交换的方式,就可以让各自获得更多的利益。
到了20世纪初叶,比较优势论发展成了要素禀赋论,也就是著名的H-O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禀赋才是决定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以此推理,发展中国家富含劳动要素,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它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富含资本要素,所以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它的比较优势。这样,发展中国家就要专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就要专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也是当年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常用来解释当今国际的分工格局。
比较优势论的争议也很大。1841年,德国的李斯特正式提出贸易保护理论,旨在保护德国当时还幼稚的民族工业。1947年,国际社会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国际贸易的磋商机制,在推动自由贸易的同时,也允许世界各国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经坚持自由贸易的南美国家,先后都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比较优势论在理论上也是有缺陷的。首先,它的解释模型只适用于双产品的场景,三产品以上的场景就失效了。此时,无论三种产品的价格如何的变化,始终有一种产品,既是比较优势,也是比较劣势。其次,要素禀赋论假设两国之间只有商品可以流动,要素则不可以流动,实际上资本在国际上是自由流动的。
3、比较优势论的致命伤
比较优势的前提,是一组商品的价格比例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早期人们以为,这种差别来源于要素的素质。比如劳动力的素质不同,有的国家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高,有的国家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低;再比如工具的品质不同,有的设备效率高,有的设备效率低。实际上,当代工业都是标准化作业,设备都是全球采购,所谓的素质差别并无说服力。
于是,人们把目光聚焦在要素的禀赋上,实际上就是认为一个国家中,哪种要素的相对数量更多,哪种要素的禀赋就更好。于是,该国就在富含该要素的产品上,具备他国不具备的价格优势。所谓的要素禀赋,强调的是要素的数量,而不是要素的素质。
要素禀赋论的问世,将比较优势论推向了它的历史高光时刻,被奉为国际贸易的指导性理论。提出者之一,瑞典经济学家俄林还于1977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更受到中国的一众少壮派经济学家,比如林毅夫、樊纲等的大力追捧。然而,比较优势论比并非无懈可击,除了理论上始终存在不自洽,更是在实证上,被人质疑。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美国外贸数据中观察到的“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的现象,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毫无疑问,发达国家确实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拥有大量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然而,拥有大量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它的优势。以中国汽车业为例,早期生产的同类轿车的价格确实较高,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形成规模,现在早已不存在这种现象。
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推断: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价格大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格小于价值。假设中美两国各自拥有一家同样的汽车厂。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究竟是谁的汽车价格的相对更高,要取决于该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本国汽车输送的剩余价值的多少。
现实中,美国的服务业的规模远大于中国,甚至高于其它的发达国家,它会为美国的汽车工业输送更多的剩余价值。输送的剩余价值越多,汽车的价格就越高。以此判断,汽车是美国的比较劣势,而不是美国的比较优势。这就颠覆了要素禀赋论的结论,也很好的诠释了当年的里昂惕夫之谜。
比较优势理论就是经济学的无稽之谈。这不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实用性,而是基于其荒诞的推理逻辑。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长期的积累,你不能拿着人家积累的结果,告诉人家这个就是你的优势。你也不能因为人家缺乏历史的积累,就告诉人家积累是你的劣势。这种倒因为果的做法,相当于是用社会环境的现状劝退大山里的孩子:你没有学习的天赋。学习不是特权,积累也不是。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收入和积累是一组什么样的数学关系。
4、收入和积累
gdp前身是国民总收入。1932年,库兹涅茨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国民总收入=投资+消费。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理解:前者是活劳动,它能创造价值;后者是物化劳动,它不能创造价值,但是可以转移价值。
消费对应着居民收入,投资对应着企业收入。消费是消耗性的,物质慢慢消失;投资是积累性的,家底越攒越多。想提高个人的收入,看人均的积累。没有投资,形不成积累,也无所谓个人的收入。
劳动价值论把价值拆分成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库兹涅茨把国民收入拆分成投资和消费,两者的核心逻辑差不多,都是属于价值的二分法。剩余价值也好,投资也罢,都是人类为了实现积累所付出的必然代价。代价都花了,代价的成果必然要体现在个人的收入里,否则成果的意义何在呢?
gdp中的投资是按照产业性质区分的,这里在功能上将其分为两类:扩张性投资和折旧性投资。这里的折旧,不能看成是对固定资产损耗的物理补偿,而是要看成是对固定资产损耗的价值补偿。对于资本家来说,两者的收益是一致的。真正的物理性补偿,影响较小,建议用系数进行修正,不将其列入单独的会计科目,以简化问题。
无论是扩张,还是折旧,静态投资回收期都是6年。扩张是复制现有的模式,投资和消费同步增长,资本6年翻一番,消费也是6年翻一番,所以居民收入是资本存量的6分之1。
折旧是效率的模式,投资和消费不能同步增长,消费增长是投资增长的6分之1,资本6年翻一番,消费36年翻一番,所以居民收入是资本存量的36分之1。下面具体解释一下。
用新设备换旧设备的时候,设备投资增加,人工成本降低。按要求6年收回投资,则每年收回6分之1的投资,每年降低的人工成本至少是投资的6分之1。降低人工成本,劳动力价值将增值。6年时间,劳动力价值的增值是投资增值的6分之1,所以每年的劳动力价值的增值就是投资的36分之1。
经济的发展,就是扩张和折旧之间的平衡。人口红利时代,侧重于扩张;人口紧张时代,侧重于折旧。居民收入占全社会资本总量的比例,在6分之1和36分之1之间变化。
我们做个假设:没有折旧、只有扩张,设备6年翻一番,经济总量也是6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率就是12%;一半折旧、一半扩张,设备12年翻一番,忽略折旧带来的效率增长的话,经济总量就是12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率就是6%。6%接近我国近年来的实际经济增长,推测我国的投资中,一半用于扩张,一半用于折旧。另一方面,将投资的一半用于折旧,设备折旧的年限就是12年,也符合国内设备使用的实际现状。以此推断,居民收入占资本总量的12分之1。
根据2025年月26日国务院披露的数据,全国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01.7万亿,结合历史经验,国有非金融类企业约占全部非金融类企业的45%,推测非金融类企业的资产总规模是892.6万亿。2024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58.18万亿(相当于劳动力价值),居民储蓄总额18.42万亿(相当于第二剩余价值),合计76.6万亿(相当于消费)。76.6÷892.6=1:11.65,以此推断,居民收入占资本总量的11.65分之1。
根据本人的研究,居民储蓄代表价格大于价值的部分,即第二剩余价值,它是超过第一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的价值。第二剩余价值也是剩余价值,所以要记入居民收入。
理论和实践的结果很吻合,说明我国的居民收入占资本总量的12分之1,有其内在的合理逻辑,未来我国很可能会按照这个比例发展下去。关于居民收入和资本的比例,各国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说明的是,政府投资和居民收入没有直接关系,不能和企业投资混为一谈。
5、积累的作用
资本的积累,对收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尽管在当前国际分工体系下,不进行资本积累的国家,也能分享到他国的资本积累所带来的好处,但是由于没有积累,效率不能提高,收入势必有限。下面解读一下几种积累的作用。
①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例如一人多机,会带来相对剩余价值,工厂就会释放出来多余的劳动力,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价值会增值。要提高生产效率,需要多提折旧,所提折旧会进入资本,成为资本的增值。
生产效率的提升需要工业技术的支持。如果无法获得这种技术,这种资本的积累方式就失效了。
②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的更新换代,会带来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只会发生在个别企业的身上。它是另类性质的折旧,所提折旧也会进入资本,成为资本的增值。
随着技术的普及,超额剩余价值早晚都会消失,最终新技术所带来的附加价值将不复存在,产品的价格也将回归到正常水平。此时,曾经的资本增值将转化为资本贬值。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变相提高的居民收入。
③发展商业。没有提高效率的技术,没有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也可以追求商业的发展。例如,将资本投入到住宅、商场、酒店、饭店、度假村、民宿、娱乐城、游乐场、主题公园等等的建设。这里列入住宅,是因为它可以出租。
④提高名义收入。没有技术、没有资源、没有土地,还想提高人均收入,怎么办呢?那就只有提高房价了!房价涨了,整个社会的名义资本就会涨,所以居民收入必定涨。香港就是这么干的。
我们前面算过,收入是资本总量的12分之1。你的房价上涨20万,4口之家,2人上班,1人就是10万,你的收入就会上涨8333元,换算成月收入,就是694元。你要是不买房,收入增加了694元,不也是挺好吗?
【文/叶风尘,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