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


  头条上有位网友说:“社会主义之所以实行公有制,之所以发展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之所以走集体化道路,那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社会。”“所以只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才是广大人民百姓的靠山,所以只有实行公有制、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真正让人民百姓过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今日头条,大目6047,2025.9.27)。这是非常正确的。

  对于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公有制?邓小平曾经讲的非常明白:那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一共有五个意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那如何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呢?

  从经济上来说,就是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什么能够解放生产力?

  因为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即消灭体现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客观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在公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和地主等单纯的资产者已经被消灭;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也使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都没有了差别,从而也消除了产权要求产生的基础。而没有人格化的资产者——资本家或股东,不存在产权要求,从而也不再需要产权制度,从而也就不会再存在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

  当劳动者不再需要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为地主生产租金,为股东生产红利时,当劳动者脱离了利用资产所有权吸收剩余劳动的资本生产方式时,劳动者真正获得了解放。这就是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涵义。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什么能够解放生产力呢?

  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使每个人都成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而作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已经具有了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他们已经不需要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实现了。他们不再需要在市场上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从而换取相应的生活资料。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从而消除劳动力商品化,这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的第二重涵义。

  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什么能够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又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产权在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失去了意义,因而也为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有了所有制基础。由于社会主义并没有消灭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因此,以家庭生活为基础的劳动者在劳动所有和消费需要方面是存在着差别的,能不能反映这种差别,并在分配上把这种差别形成的利益差别区别开来,一句话,能不能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要求,决定着社会生产力能不能正常发展。

  在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不存在产权要求,只存在劳权要求的公有制企业,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劳动者能够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劳权制度。那劳动者就能够作为生产主体自主经营,劳动者能够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利益要求。而当劳动者具有作为主人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他们就会有充足的工作动力和活力,会有主人公的责任性和积极性。因此,公有制经济会比私有制有更充足的动力和活力。这是发展生产力的涵义所在。

  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基本涵义和意义

  什么是消灭剥削?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在的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它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所谓消灭剥削,就是要把资本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财产,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就是要消灭利用资产占有权奴役他人劳动的资本生产方式!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什么能够消灭剥削呢?

  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剥削者——资本家或股东、地主等人格化的资产者;

  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产生剥削要求——产权产生的基础,即消灭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

  公有制的实现使劳动者具有了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的身份,从而消灭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基础;没有了劳动力商品,资本生产方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公有制的实现为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当“人人为主体、按业绩付酬”的按劳分配制度形成时,所谓的剥削自然也不再存在。

  社会主义实现公有制,为什么能够消除两极分化?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客观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产生产生的基础,从而破除了私有制及其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从而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人格化的资产者——资本家或股东,不存在产权要求,从而也不再需要产权制度,从而也就不会再存在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产权型企业,采用的是资本经营方式,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盈利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老板的利益表现为盈利最大化,而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或企业的人工费用是以成本列支的,盈利最大化的基础是成本最小化。因此,产权企业的老板或股东收益与员工的收入呈现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那就是盈利增加则工资相对减少;反过来,工资增加则企业盈利就会减少。在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企业,老板和股东收益不断增长,员工收入相对减少是规律的表现。这就是资本的价值运动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所在。

  因此,社会主义只有消灭资本的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产权要求和产权制度的根据,消除劳动力的商品化等等,正是从根本上消灭资本生产方式的必要步骤和举措。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消灭资本生产方式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

  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公有制企业只有人格化的劳动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者,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因此,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劳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即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权利的劳权管理制度和体现按劳分配要求的劳权分配制度。

  在建立了劳权分配制度条件下,社会按照“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顺序和模式进行分配。其中补偿消耗的是满足公共的生产资料消耗和其它成本项目的补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则是满足劳动者不同范围的公共需要扣除,“余下都是个人的”则是按照个人劳动投入量进行个人消费的分配。

  从周家庄、南街村等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我们知道,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集体满足公共需要的部分的价值量相比于按个人按劳动付出进行分配的价值量的比例大幅增长,从而使本来由劳动者个人收入支付生活大项开支被集体的公共福利支出项目所取代,实现了从住房、家具、医疗、子女教育、婚丧、甚至主要粮食消费的免费。在这种情况下,集体经济的成员在消费需要的满足方面有所差别,但却没有分化,真正地实现了共同富裕。

  当公有制经济真正建立了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条件下,在采用“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条件下,事实上是既有满足体现个人劳动投入差别的按劳分配部分,又有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的按需分配的部分。在公有制经济正常发展的条件下,随着满足公共需要项目的增加和扩大,集体经济的成员在福利待遇方面会有根本性的改善。当按需分配的部分占比大大超过按劳分配的部分时,共同富裕也就真正变成了现实。

  当我们说到社会主义时,它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那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呢?因为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破除资本生产方式,从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确立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生产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基础。全面地认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破和立两个方面,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意义!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