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时代的生产与分配(第二篇)

2025-09-16
作者: 郭传志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一】现代人的生个存困境与认知局限​

  当代社会的物质焦虑并非个体选择的结果,而是结构性矛盾共同作用的产物。这种困境深刻塑造了人们对“需求”的扭曲认知,进而阻碍了对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原则的理解。

  1、住房商品化导致的居住成本畸高​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住房从“生存必需品”异化为“投资品”。资本通过土地垄断、金融杠杆和投机炒作推高房价,使居住权与购买力绑定。年轻人被迫将收入的40%-60%用于房贷或租金,剩余可支配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更无力追求教育、医疗等更高层次需求。这种“住房压迫”进一步强化了“拥有产权=安全感”的扭曲价值观,使人们难以想象“居住权作为普惠权利”的可能性。

  2、消费主义催生的过度物质追求​

  资本通过广告营销和符号化消费制造虚假需求(如迭代苹果手机、限量款球鞋、快时尚潮流),将人的社会认同与消费能力绑定。人们误以为“占有更多物质=幸福”,实则陷入“生产-消费-负债”的循环陷阱。这种异化消费掩盖了真实需求(如健康食品、宜居环境),使社会资源被浪费在非必要商品的重复生产中,进一步加剧资源紧张与生态危机。

  3、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性​

  现代社会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保障仍依赖个人付费或缴费积累(如商业保险、养老金账户),导致弱势群体因经济能力不足而被剥夺权利。例如,一场大病可能耗尽家庭储蓄,高等教育学费成为阶层流动的障碍。这种“保障缺位”迫使人们为应对风险而过度储蓄,进一步压缩当前消费能力,形成“不敢消费—经济低迷—就业不稳”的恶性循环。

  4、异化劳动带来的持续精神压力​

  在雇佣劳动关系下,劳动成为被迫的生存手段而非自我实现的途径。劳动者被分解为生产流水线上的“零件”,工作内容重复枯燥(如电子厂组装、客服话术重复),且随时面临失业风险(如35岁职场危机)。这种“劳动异化”导致普遍的职业倦怠、焦虑抑郁,甚至出现“躺平”“摆烂”等消极抵抗现象——人们宁愿降低物质欲望,也不愿继续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

  认知局限的根源​:上述矛盾共同塑造了一种“稀缺性思维”——人们默认资源永远不足、竞争必然存在、幸福依赖占有、贫困等于无能。这种思维惯性使大众难以理解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极大丰富”“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的可能性,甚至将“按需分配”误解为“不劳而获”或“平均主义”。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核心特征,是通过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彻底解决生存焦虑,将人的需求从“维持生存”提升至“全面发展”。其物质保障体系以“集体所有+智能调配”为基础,覆盖人类生存、发展乃至享受的全维度需求。

  1、居住保障:标准化智能住宅的集体分配制度​

  供给模式​:住房由社会统一规划建设,采用模块化智能建筑技术(如3D打印住宅、可变空间结构),根据家庭人口、功能需求(如育儿、养老)动态调整户型。

  分配原则​:按“人均基本面积+个性化需求”分级保障——基础层为人均30-40平方米的标准化住宅(含水电暖网),满足居住安全与隐私;进阶层允许通过“劳动工分”兑换额外空间(如书房、工作室)或升级智能家居系统(如环境自适应调节)。

  意义​:居住权与经济能力脱钩,彻底消除“房贷压迫”,使人们无需为生存而牺牲生活质量。

  2、交通体系:无人驾驶共享交通工具网络​

  技术支撑​:依托物联网和AI算法,构建覆盖城乡的无人驾驶公交、共享汽车/自行车网络,实时匹配出行需求(如通勤高峰增加班次)。为避免拥挤,原则上限制私家车。

  使用模式​:交通服务按“基础免费+增值可选”分配——日常短途出行(如5公里内)免费,长途或特殊需求(如冷链运输)可通过工分兑换优先权或定制服务。

  意义​:提倡大公交和共享汽车,减少非必须消费品的社会攀比心理,及减少道路拥堵与能源浪费,同时释放更多时间用于休闲与创造。

  3、教育医疗:终身免费的公共服务系统​

  教育​: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全免费,课程以“能力发展”为导向(如批判性思维、艺术创作、科技实践),而非应试竞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实时对接,劳动者可随时回归学校更新技能。文科生着重于社会大学,及早进入生产领域。

  医疗​:基于全民健康数据库,AI辅助诊断与远程医疗覆盖基层,疑难病症由专家团队协作攻关。药品与医疗器械由社会统一生产,脱离商业利润模式,打破所有专利垄断,全民实现无差别免费医疗。

  意义​:每个人都能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与健康保障,“寒门难出贵子”“因病致贫”成为历史概念。

  4、养老制度:智能化社区养老解决方案​

  服务模式​:社区养老中心配备护理机器人、健康监测设备(如可穿戴传感器),提供日常照料、心理陪伴、文化活动等一站式服务。子女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参与亲情互动。

  社会统筹​:由社会总产品按需分配,无需个人或家庭承担费用。

  意义​:老年生活从“依赖子女”转变为“社会共同体责任”,消除代际焦虑与家庭负担。

  劳动工分的非必需性用途​:当上述基础需求被充分满足后,劳动工分主要用于个性化选择——例如,有人愿用额外工分改造自己的居住空间(如打造屋顶花园),有人偏好文化娱乐消费(如观看沉浸式戏剧),有人追求创意产品定制(如手工乐器、个性化服装),或体验前沿科技项目(如太空模拟旅行)。这些需求不再受经济能力限制,而是由个人兴趣与社会资源共同决定。

  【三】新型生产分配机制的具体运作​

  以空调产业为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机制将彻底摒弃“利润最大化”逻辑,转而以“需求精准匹配+劳动合理分配”为核心。

  1、生产规划:需求导向的科学决策​

  需求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华东区域历年气候数据、人口密度、建筑节能标准,结合实时反馈(如居民对温度舒适度的评价),确定年度空调需求量为100万台(误差率低于1%)。

  技术升级​:自动化生产线占比92%(机器人完成组装、检测、包装),人工劳动仅占8%(主要用于设备维护、复杂问题处理),每周基础工时压缩至8小时(相当于每月32小时)。

  意义​:生产规模严格匹配实际需求,避免产能过剩(如资本主义市场常见的库存积压)或短缺(如抢购断货)。

  2、分配机制:多维度激励的公平体系​

  基础工分​:完成每周8小时标准工时的劳动者,自动获得保障性分配——譬如一台基础款空调,及改善性生活物资(如较好的食品、衣服)。

  超额工分​:若劳动者自愿延长工作时间(如每周12小时),超出部分按比例兑换奖励——例如优先选择空调型号(如静音款、节能款)、额外生活用品(如高端食品),或兑换其他服务(如健康按摩、灸疗)。

  创新工分​:提出技术改进建议(如优化压缩机效率降低能耗)并被采纳的劳动者,获得额外奖励工分(可用于兑换高端定制产品或休假)。

  意义​:劳动不再是被迫的任务,而是个人实现价值的途径——有人选择“少劳多享”(专注家庭或兴趣),有人选择“多劳多得”(追求更高品质生活或技术创新)。

  但作者更倾向于用“基础卡”消费按需分配份额,用“工分卡”获取发展和享受资料。

  3、时间管理:弹性自由的劳动节奏​

  弹性工作制​:劳动者可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如集中数周完成季度任务,后续一两个月休假),或分散到每天少量工作(如每天1小时,每周5天)。

  自由时间银行​:超额完成的劳动时长被存入“时间账户”,可兑换带薪休假、技能培训机会,或捐赠给需要的群体(如帮助老人完成社区服务)。

  限额劳动制度:当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为2小时时,在生产端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劳动者可以拉长工作时间至3-4小时,但年度总额不能高过30%。

  意义​:劳动时间与生活时间不再对立,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状态灵活调整,真正实现“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四】货币消亡后的社会变革​

  当商品货币关系被废除后,社会运行逻辑从“交换价值主导”转向“使用价值优先”,引发生产、消费与人际关系的全面重构。

  1、生产端变革:从逐利到服务的本质回归​

  企业目标​:企业不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服务单元。其绩效评价标准从“利润率”变为“产品质量满意度”“资源利用率”“环境影响指标”。

  产业协作​:生产计划通过智能中枢系统(如全域资源调度AI)实时协调——钢铁厂根据建筑行业的需求调整产量,纺织厂依据服装订单的材质要求优化原料配比,各环节无缝衔接,消除中间环节浪费(如库存积压、重复运输)。

  质量核心​:产品质量成为唯一竞赛维度(无广告营销成本),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如延长家电寿命、降低能耗)提升口碑,而非通过品牌溢价收割消费者。

  自主配送:每个企业只须根据社会整体需求安排生产,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然后按部就班将产品送到转运中心即可。各企业自主配送的意义在于“避免另外组织独立且庞大的统配机构而增加社会产销的复杂性“。若运输端上门取货,仍视为自主配送。

  2、消费端变革:从购买到领取的模式转型​

  按需领取​:居民通过社区购销中心用“基础卡”即可得到自己想要的按需分配产品。无须到终端平台提交需求数据经确认才分配。这种确认分配方式不如刷卡消费更具自由度量。

  限额个性化制造​:对于特殊需求(如定制家具、个性化服装),居民可在基础配额内提交设计要求(如材质、颜色、尺寸),由社会化工厂按需生产,但要用工分卡来消费。当然,基础卡积累分值达到一定数量也可消费。

  共享经济全覆盖​:工具类物品(如电动车、家装机械)、高频低频使用物品(如露营装备、专业摄影器材)全部纳入共享网络,按使用时长计费(基础卡或工分值抵扣),减少私人占有导致的资源闲置(如中国家庭平均闲置物品价值超万元)。

  3、社会关系变革:从物质束缚到自由发展​

  婚姻与家庭​:婚姻不再依赖“房产、彩礼”等物质基础,而是基于情感共鸣与共同生活目标。家庭形式更加多元(如单亲家庭、多人互助社群),育儿责任由社区共同承担(如共享育儿中心)。

  职业选择​:社区就业,人们不再为“谋生”而被迫从事厌恶的工作(如流水线工人、客服专员),而是根据兴趣与天赋自由选择——共产主义时代每个人都会数种手艺,人们可切换于不同工种,既可为学校教师,也可为机床师傅;既可是食堂厨师,也可开收割机。其选择象跑滴滴拉单,或象接快递活,可用手机进行便捷操作。

  创造性劳动常态化​:当生存需求被保障后,劳动的“创造性”成为主要驱动力——程序员为改进算法而兴奋,农民因培育新品种作物而自豪,教师因学生进步而满足。劳动不再是负担,而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五】分配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为确保“按需分配”的公平与可持续,共产主义社会建立了动态反馈的智能调节体系,实时应对需求变化与资源波动。

  1、动态调节系统:供需精准匹配​

  实时监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追踪每类产品的库存量、使用频率、需求趋势(如夏季空调需求激增、冬季羽绒服需求下降),实现“产销地图动态可视”。

  自动调整​:当某类产品需求超过产能时(如突发寒潮导致取暖设备短缺),系统优先调配库存并自动延长相关企业工时(劳动者通过“自由时间银行”自愿补班);当产能过剩时(如某款手机更新迭代后需求锐减),则减少生产计划并引导资源转向新兴领域(如智能家居研发)。

  劳动资源调配​:根据产业需求动态引导劳动者技能转型——例如,传统燃油车工厂工人可通过短期培训转岗至新能源汽车或轨道交通领域。

  2、三重保障机制:兜底与激励并存​

  基础保障线​:按需分配确保所有人获得维持生存与尊严的基本物资(如食物、住房、医疗),标准随生产力提升逐年提高(如从“吃饱”到“吃好”“营养均衡”)。

  浮动调节线​:根据年度产能与社会总工分,动态调整非必需品的分配额度——例如,若某年粮食丰收且能源充足,居民可额外获得水果、休闲娱乐配额;若资源紧张(如自然灾害),则优先保障基础需求。

  超额奖励池​:设立专项工分池奖励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贡献(如环保行动、社区互助),激励劳动者超越基础要求,推动社会整体进步。

  3、应急响应方案:应对突发危机​

  临时增产预案​:针对紧急需求(如疫情期间的医疗物资),启动备用生产线并动员志愿者(通过工分加倍激励),确保关键物资72小时内到位。

  区域调配机制​: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全国/全球资源网络快速调运短缺物资(如南方洪灾时的帐篷、北方冬季的煤炭)。

  替代方案储备​:针对不可抗力导致的资源中断(如芯片短缺),提前布局替代技术(如国产半导体研发),或提供功能等效的过渡方案(如简化版家电)。

  【六】社会发展展望​:在自动化生产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机器人承担90%以上重复劳动),人类社会将实现质的飞跃——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至每周15小时以内(相当于每天2-3小时),创造性活动占比提升至60%(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为主流),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5%(废弃物几乎全部再利用),社会纠纷率下降90%(因资源竞争、货币掠夺引发的矛盾基本消失)。自动化调节系统将把纷繁复杂的管理体系简单化、自动化,使社会生产与分配不再复杂。即使极复杂的生产与管理,都将压缩在系统设计领域(就象复杂的软件设计),而不是实际管理领域。

  这一愿景的实现,既依赖生产力的技术突破(如可控核聚变解决能源问题、纳米材料提升制造效率),更关键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醒——只有当人们彻底摆脱“商品拜物教”的束缚(不再将价值等同于货币价格),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才能真正建立起“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文/郭传志,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表。】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