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夫:美军加紧准备对华“核大战”,我们怎么办?
2022年10月1日,美国中文网报道,99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再次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警告两国之间如果发生战争将导致历史性的破坏。他说,中美两个高科技国家一旦发生战争,其影响甚至会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大。他甚至直白地警告拜登:别想着和中国对抗,否则将是全球灾难。
但是,拜登听得进他的警告吗?美国政府听得进他的警告吗?
美战略司令叫嚣要与中国打一场“核大战”
美军核力量主要负责人、战略司令部司令、海军四星上将查尔斯·查斯·A·理查德,最近在美国海军权威杂志《Proceedings》上发表文章,公然宣称“中国核武库未来十年可翻几倍,美国必须做好与中国打核战争的准备”。
理查德称,虽然发生核战争的概率很低,但随着中俄两国能力不断提升,并继续“在全球发挥自己的影响”,这就导致“如果俄罗斯与中国认为非核(武器)的损失会威胁到其政权或国家安全,那么与他们的冲突很有可能迅速升级为核冲突”。
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查斯·理查德上将
据美国国防部新闻报道,2022年9月21日,理查德参加了2022年航空航天和网络会议关于“受到攻击的美国——保卫国土”的小组讨论,他说:“我们这个小组的所有人都重新考虑通过危机和可能的直接武装冲突与具有核能力的同行进行竞争。”国防部的每一个计划和能力都建立在战略威慑特别是核威慑的假设之上,理查德说,“俄罗斯和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任何权力工具在任何领域选择任何程度的暴力”,“我们只是很久没有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了。”正因为如此,国防部将不得不改变其战争方式,较慢的传统升级方式不再奏效。
理查德强调,在保卫国土的过程中,战斗指挥官需要在所有领域迅速采取行动打击对手:陆地、海洋、空中、太空和网络空间。他说,最近提交的核态势评估提出了一个极好的战略,该战略支持核三合会及其指挥和控制系统的现代化,“随着来自中国的威胁不断增加,我们需要执行这个非常好的战略”。
中国的常规力量随着各种装备技术的不断提升,已然很强大,特别是东风21、26系列的打击航母的武器列装,在中国周边的中、近海,美国常规力量已然处于劣势。在中美对抗常规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美国开始发出一种核讹诈信号,几年前就有美国军方人士在中国的反航母武器问世后放言:美国的核动力航母是美国的战略性武器,如果遭到攻击,美国有权进行核反击。
据美国军事新闻网站《防务一号》(Defense One)报道,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在前不久阿拉巴马州举行的太空与导弹防御研讨会上表示,美国正在“疯狂地”(Furiously)改写新的核威慑理论,以同时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核威胁”。他声称,随着俄乌冲突爆发,我发表了有史以来第一份真实世界中指挥官对如何避免核战争的评估,但“中国让这一威胁变得更加复杂”,所以需要重新评估。“这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从重写核威慑理论开始,我要告诉你,我们正在战略司令部疯狂地这样做。”
战略司令部将采取措施超越传统的“相互确保毁灭”核威慑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使用核武器都会导致报复性使用和彻底歼灭所有各方——并且已经阻止了近 75 年的核战争。理查德指出,过去的方案并没有考虑美国对于中国可能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技术发展的担忧、中国对统一台湾的准备、中国从西方应对俄乌冲突中吸取的教训,或者中俄可能将其优势相结合,并迫使美国同时面临多种核威胁。
遏制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成为美国的战略国策
美国为什么要加紧准备与中国打“核大战”?那是因为美国的“核心利益”就是维护世界霸主地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它认为谁威胁到或可能威胁到它的世界霸主地位,就要搞掉谁,不管是谁,没有道理讲的,而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对美国霸主地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因此当前美国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恐中”情绪之中,全面遏制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成为美国的战略国策、两党共识和举国意志。
美国认为,过去40年与中国的合作是“养虎为患”,现在已经“为时已晚”,但再不“痛下杀手”就没有机会了,所以对付中国的手段就是四个字——不择手段,毫无疑问不排除在必要时与中国打一场“核大战”。
有人曾经问美国总统拜登,2022财年7530亿美元国防预算怎么花,他给出非常明确的答复:就两件事,一是给军队涨薪,二是着眼制衡中国。
时至今日,如果还有人对美国抱有一丝幻想,那都会犯颠覆性的错误。
战略核三合会图解
必须抱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和胆魄
中国自二战结束后就深刻意识到了发展核武器对国家安全所具备的战略意义,并发挥制度优势,在“一穷二白”的困难时期勒紧裤腰带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核武器研究和产能取得长足发展。尽管我国没有公开过核弹的储备数量,但我国的核威慑力量不容挑衅,如果我们被迫卷入大国战争中,美国想要先发制人,结果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核力量建设而言,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必须克服侥幸心理,做好最坏的打算。
很多所谓的专家认为,由于核大战具有“互相摧毁”的特征,所以世界爆发核大战的概率几乎为零。但这种观念也许已经成为“过去时”。
前不久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文称,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发布的核政策报告结论认为,当前各拥核大国在弹道导弹预警、核武器控制系统以及核弹载具的部署上,均存在与常规武器系统混合监控、同一系统指挥管理和混合部署等问题,客观上存在误判、误启动和误攻击的可能性,从而可能成为偶然引爆核大战的祸根。
事实上,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开始,就对其核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拜登政府又在加速推进新的核战略:一是加紧调整核战略,“疯狂”地重新改写核威慑理论,为应对所谓中俄“核威慑”确定依据;二是加速推进研发和升级核武库,以确保美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绝对优势;三是通过重改核威慑理论,降低动用核武器门槛,加速核武器的实战化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以应对俄罗斯核威胁为由,在其E-6“水星”末日飞机上启动了机载指挥所核指挥小组,这种飞机是军事化的波音707飞机,执行长期空中行动。
美国的这些举动不仅严重破坏世界及地区的战略平衡,而且进一步加剧核对抗的风险,迫使一些国家也必须相应调整自己的核战略,这势必要引起新一轮的核竞赛,给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带来新的危机和不确定性。
随着俄乌局势急剧升级,特别是9月27日波罗的海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遭遇恐怖袭击,9月30日普京宣布接纳乌克兰东部4个地区加入俄罗斯,世界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核大战的可能性急剧增加。普京多次提及将“动用一切可能手段保卫俄罗斯领土”,暗示可能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他强调,是美国开创了将核武器用于战争的先例。一些俄罗斯专家甚至建议,在偏远地方,比如黑海海上引爆小型战术核武器,作为宣誓。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回应说,如果俄罗斯采取使用核武器的行动,美国将作出“果断反应”。
除此以外,美国也有意重启核试验,推动使用核武器进行战术打击的合法化。作为世界拥核大国,如果美国重启核试验,其核弹毁灭能力将会远远超出冷战时期的最高标准,一旦投入战争,将会给对手造成极大的威胁。美国之所以表明会在战争中考虑首先采用核武器,实际上是基于大国战争的背景。
同时,我们不能把美国想象得太好了,笔者说过一句话,对于美国的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我写过一篇《美国用沾满鲜血的双手书写历史》的文章指出,美国用超过800万印第安人的生命书写“建国史”,用超过300万世界人民的生命书写“发迹史”,用每年超过4万美国人的生命书写“人权史”,用超过100万美国人的生命书写“抗疫史”,你不要寄希望美帝发善心对你“网开一面”。
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对美国可能发动对华“核大战”保持高度警觉,早作准备,制定应对措施,并做好全民应对核战争常识教育和核战躲藏演习,有备无患。
第二,必须调整战略思维,确立“先发制人”的核武使用原则。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近日明确表示,美国将不会遵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并指出如果美国在常规战争中遭到袭击,会考虑在合理的情况下动用核武器维护自身安全。
事实上,在美国并不只是凯瑟琳·希克斯一人对核武器在战争中的应用表明这样的态度,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上将不止一次宣称,美国不会在核战争爆发后再考虑采用核武器进行威慑,而是会在战争打响后特别是在应付大国战争时,会率先使用核武器进行战术打击,不给对手任何打赢的机会。
所以,中国必须针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应当及时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否则就会在未来核大战中吃大亏,承受巨大灾难。一旦确认敌人对我构成战争威胁,我们必须先发制人,如果是核战威胁,我们必须以核武器先发制人。同时,我们必须保持强大的核反击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强有力的二次核反击应对机制,这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第三,必须保持足够的核弹基数,使之与国家实力和实际需求相匹配。
记得曾经的《环球时报》总编发出过呼吁:中国“要在较短时间内把核弹头数量增加至上千枚,至少要有100枚东风-41战略导弹”。他给出的理由是,“我们热爱和平,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但我们需要有更大的核武库来抑制美国的战略野心和对华冲动。”
这些言论在当时遭到猛烈炮轰,但从笔者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核力量建设不仅要应对美国的核讹诈,还要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相匹配,准备越充分安全系数越高。
第四,必须具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和胆魄,敢打必胜。
美帝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强盗的本性就是欺软怕硬。关于抗美援朝为什么志愿军能够以“小米加步枪”的绝对劣势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十七国联军,伟大领袖毛主席总结得非常经典:我军钢少气多,美军钢多气少。这“气”是什么,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就是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中美之战,我们必须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做好大打和打核战争的准备,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和勇气,如果中国都没了,还留下美国干嘛!
【作者:肖志夫,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