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想为地主阶级翻案!
近年来,部分影视作品在表现中国农村土地革命历史时,刻意美化地主阶级的所谓“温情”与“仁义”,片面塑造农民的“愚昧”与“暴力”,进而否定农民运动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这种叙事不仅歪曲了历史事实,更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解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合法性。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必须揭示其错误本质,捍卫历史的真实与尊严。
马克思主义看待历史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它要求我们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出发,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科学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旧中国广大农民遭受压迫和剥削的经济根源。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通过高额地租、高利贷、劳役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任何试图将地主描绘成“乡绅贤达”、“慈善家”的行为,都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剥削本质的掩盖。这种“温情脉脉的面纱”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叙事,它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地谈论人性与道德,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
与此相反,农民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是亿万被压迫农民为推翻封建统治、争取自身解放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它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历史体现。将这场旨在打破枷锁、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正义革命,污名化为“痞子运动”、“暴民狂欢”,是对历史主体的极大侮辱。农民在斗争过程中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和首创精神,正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丑化农民形象,实质上是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这种歪曲历史的叙事手法,其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它并非学术上的不同见解,而是一种具有明确政治指向的意识形态工具。其目的在于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通过将革命史描绘成一场“历史的误会”或“人性之恶的爆发”,从而抽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现实根基和道义基础,最终质疑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其手法是片面抽取和放大历史现象,孤立地展示革命过程中的某些支流或个别过激现象,却无视地主阶级长达千年的系统性压迫这一主流,无视土地革命带来的解放生产力、激发民众抗战与建设热情的宏大历史正剧。这是一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诡辩论,其危害在于消解主流价值和人民的历史认同。文艺作品拥有强大的感染力,这种虚假的叙事会潜移默化地误导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使他们产生对革命历史的困惑、怀疑甚至逆反心理,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面对这种错误倾向,我们必须要重申文艺工作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属于人民,必须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深刻揭示旧社会的不平等与黑暗,热情讴歌人民大众的革命斗争与伟大创造。对于土地革命这段历史,应着力表现农民从“奴隶”到“主人”的翻身解放,展现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农民实现社会革命的伟大历程。必须坚持现实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创作方法,要深入历史本质,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是根据主观臆想或迎合某些低级趣味来编造故事。要真实地、历史地、辩证地表现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决不能模糊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土地革命历史的任何歪曲,都是对无数革命先烈的亵渎,也是对中国人民追求解放之路的背叛。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驳斥一切为地主阶级翻案、丑化农民运动的错误言论,揭穿其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文艺创作应当回归人民史观的正道,深刻描绘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弘扬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而为年轻一代的成长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