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炒作鲁迅售卖非法物资,这个奸商应该好好查一下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幅鲁迅夹烟的墙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孙女士以“公共场所展示吸烟行为,误导青少年”为由对墙画进行投诉,称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会误导青少年,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孙女士的真实动机被逐渐揭露,她被扒出在社交账号上大量推广尼古丁袋,这种行为不仅暴露了她的无良商人本质,更凸显了其借炒作鲁迅来售卖非法物资、误导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恶劣行径。
孙女士自称是控烟志愿者,但其行为却充满了矛盾与可疑之处。她的社交账号“无味的空气”中,大量帖子是对传统烟草与电子烟的指控,可目的并非真正为了让人戒烟,而是为了推销尼古丁袋。在账号首页介绍中,她更是直言“最远大目标:烟草电子烟out,只可‘尼古丁袋’”。这种将自己的利益诉求包装成公益事业的做法,实在是令人不齿。
尼古丁袋是一种新型的无烟草口服尼古丁产品,近年来在欧美市场发展迅速。它通常放置在牙龈和上唇之间,通过口腔粘膜及血液吸收,约15至30分钟就可以达到尼古丁的最佳剂量。虽然它被宣称是传统烟草的替代品,但实际上同样具有成瘾性,且在很多国家并没有得到授权经营,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而在中国,尼古丁属于A级有机剧毒物品,目前没有政策允许尼古丁袋销售,公然售卖此类产品涉嫌违法犯罪。
孙女士对鲁迅夹烟墙画的投诉,很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她一看到这幅墙画,便想到了自己的尼古丁袋生意,试图通过制造社会争议话题,吸引流量,引导消费者关注其账号,进而实现流量转化与变现。她将鲁迅抽烟的墙画恶意解读为“误导青少年”,并上纲上线,套上“公共场所展示吸烟行为”的帽子,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更是对公众智商的侮辱。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形象和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将他的抽烟习惯视为不可公开示众的污点,是一种典型的以今律古的错误思维。
孙女士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了潜在威胁。她在账号中推广尼古丁袋时,对其成瘾风险避而不谈,反而大肆宣扬其“无烟、无异味且不需要吐口水”等所谓“好处”。对于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片面的宣传很容易误导他们,使其认为尼古丁袋是一种“无害”的烟草替代品,从而尝试吸食。一旦青少年染上尼古丁成瘾的习惯,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孙女士的行为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她为了一己私利,公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售卖非法的尼古丁袋产品,这是对法律尊严的挑战。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惩处,将会引发更多不良商人效仿,导致市场上非法烟草替代品泛滥,进一步加剧烟草危害的扩散。同时,她利用公众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进行恶意炒作,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引发了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任危机。
我们必须对孙女士这样的无良商人予以严厉的批评和法律的制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型烟草产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尼古丁袋等违禁品的行为,切断其产业链条,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对于利用历史名人进行恶意炒作、虚假宣传的行为,也要依法进行查处,维护历史文化名人的尊严和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烟草危害和新型毒品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媒体也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孙女士这样的不良行为进行曝光和批判,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孙女士借炒作鲁迅来售卖非法物资、误导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行为,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商业欺诈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我们要认清其本质,坚决予以抵制和批判,让无良商人无处遁形,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