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福州叫停“安全教育平台”打卡赢得一片掌声?
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是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开展的研究项目,2013年开展相关实验和试点工作,选择适当地区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旨在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各项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学校安全教育科学化、常态化和信息化,全面提升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和学校安全教育服务体系。然而,从试点到全面推行近10年来,其结果似乎事与愿违,这个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诟病,甚至有人直言,安全教育平台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颗毒瘤。
近日,据众多媒体报道,2023年10月30日,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发布通知,取消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性要求后,目前全国已有厦门、成都、济南等多地纷纷跟进。从报道的反响来看,可谓是赢得一片掌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更有如释重负之感。一个花费了国家教育主管机关和众多教育工作者心血创建的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在经过试点推广后,为何又变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了?从媒体报道各地的实施情况看,主要问题是安全教育平台已经成为压在学生家长和老师身上的重负,通过平台进行安全教育已经流于形式。
教育改革出现了不少打着“家校共育”“双减政策”旗号的新教育理念,但实行起来基本经不起实践检验,在实践中行不通或产生的负面效应远大于预期效果。安全教育平台创办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台学习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可是在这个平台上学习需要手机登录。平台的设计者大概忘了,中小学生是不允许带手机进校园的,而作为教学辅助任务,对这项工作不仅有要求、有考核、要答题,而且还要有学生家长的参与。事实上很多学生家长都在外地务工,无法与学生和学校在教育平台上互动。有的学生依靠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监护,老人们不会操作手机登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应付考核检查完成率,有的老师便强制学生家长注册账号,代替孩子看视频完成作业,甚至在微信群里通报未完成任务的家长名单。那些家长们无论多忙,都要停下手中的工作,配合学习发张截图给老师。爷爷奶奶们不会操作,老师们不得不亲自代替完成,学生们反而成了一个局外人。这种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不仅学生们没有学不到安全知识,反而增加了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负担。
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知识,差不多主要集中在防溺水、防火灾 、防触电、防诈骗及防疫情等方面。从保护学生安全来说,学习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的确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学校不能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重任寄托在一个网络平台上,更不能在学生安全教育上搞形式主义。当然,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沦为形式主义,也许并非是平台本身的错。前面说过,安全教育平台的设计和施行,是为了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平台学习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安全知识,这也是事实。现在平台受到广泛质疑和诟病,问题也许并非完全出在平台上,而是在推行过程中,没有正确合理的利用好这个平台。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对学生的安全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生在校接受安全教育,学校应该是教育主体。利用安全教育平台学习安全知识,学校应该合理安排课时,集中统一地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要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有条件的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但不应该将这一任务绑架给学生家长。俗话说的好,专业的事应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最后我们要为福州市教育局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务实精神点赞。福州之后全国多地立马跟进,这说明对安全教育平台打卡式的安全教育形式主义不满已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应该有所行动,统一推广的产品,是不是也应该统一叫停呢?
【本文原载微信公号“满子典频”,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