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来:“击鼓传花”当休!一些地方财政困难“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拿这八个字来形容眼下一些地方的财政困难,倒也不失恰当。
地方财政困难,客观上固然有三年抗疫的原因,但也不失人祸的因素。只是这人祸由来有自,年头久了,便成了历史遗留问题。而任何棘手之事,一旦贴上“历史遗留问题”的标签,便立马主观变客观,“宛如天开”了。即便继续让其“历史”下去,似乎也不是罪无可追,而是天经地义般的情有可原了。
比如某县,近些年来,每年发给拆迁农民的“过渡费”就高达十几个亿,占县里可用财力的三分之一强。如此天价巨额支出,财政焉得不穷?没发生疫情时期尚能勉强度日,三年疫情一过,彻底掏空了财政,如今虽欲做“吃饭财政”也不得。
为什么一年十几亿过渡费?因为许多农民拆迁后,一二十年没有安置。拆迁群众不上访?他们才不呢,因为乐得拿丰厚的过渡费。如果安置,拿到手的房子出租,收益远没有过渡费可观。只是苦了一些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租不到房子住,有的死了甚至没地安排后事。
官员为什么不急?新官不理旧账。要是让他自己掏腰包付过渡费试试?加之干部“游方僧人”般走马灯式调动频繁,谁愿意下深水、啃硬骨?
为什么安置房建设成了深水硬骨,迟迟建不起来?建安置房的钱早被一任任前任挪用完了,一个个现任拿不出趸钱建设,只有不停付过渡费了。毕竟相对于建安置房,付过渡费只相当于银行按揭了。只是长此以往,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扬汤止沸,再好的财政底子也架不住其折腾,如何是个头?
“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长远。”彻底卸下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的过渡费包袱,只有壮士断腕。要认真测算,如果背负银行利息比支付过渡费合算,哪怕不惜从银行贷款。当然也不能全仰仗银行,否则还是得无限期地支付利息。必须开动脑筋综合施治,多渠道筹措资金。
对于过渡费严重地区,上级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积极开展专题调研,胸怀国之大者,放大格局直面难题,积极帮助解决困难——毕竟上下级之间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同时,要严肃查处挪用安置房建设款的前任,哪怕是集体研究集体负责,也不能变成集体免责。如此才能以儆效尤,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彻底解决安置房问题,毕竟能让人看得到头,总好过无底洞无绝期式地支付过渡费。哪怕不能一次完成全部安置房建设,采取销号办法,建一个少一个,积小胜为大胜。唯进步不止步,“不怕慢就怕站”,总有全部解决的那一天。
“天下没有不了之事。”谣言止于智者,难事止于实干者。只有抱定“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下定决心不再将“历史遗留问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地继续遗留给后任,才能中止“击鼓传花”的游戏,停止给后任持续深入地挖坑,避免“前任不暇自哀,而后任哀之;后任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任而复哀后任也”的悲剧循环。
(作者单位: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