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该给计划经济正名的时候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2035年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作为基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的这一决策反映了当前大多数人民的意愿,得到全党全国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这项决策也遭到热衷于搞市场经济的抵制和反对。不少公知公开发表言论,继续颠否计划经济,声称“计划经济解决不了共同富裕的问题”。计划经济为何不能解决共同富裕?他们的回答无外乎还是计划经济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养懒人,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他们预料这样不仅不能共同富裕,到头来还会一起受穷。划经济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的手段,事实上它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法宝,可却被历史虚无主义者给全盘否定了。因而,彻底洗刷泼向计划经济的污泥浊水,还计划经济的本来面目,是当前深化改革和客观评价建国后前30年需要澄清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计划经济在历史上和现今都在创造辉煌的成就,否定计划经济就是否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史
什么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和创立的。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应当看看列宁是怎样论述和定义计划经济的。早在十月革命前的1905年,列宁在维加里宁的《农民代表大会》的加写文中写道:“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指最终目标而言),“社会主义要求把土地工厂交给按照总计划组织大生产(而不是分散的小生产)的全体劳动者。”1906年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写道:“只有,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由此可清楚地看出,列宁对什么是计划经济的回答是:把土地工厂交给全体工人农民(不是分散的小生产),即建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然后按照国家的总计划组织社会化的大生产。这是列宁对计划经济最权威的解释,凡违背这个解释的都是对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修正或叛离。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是依照列宁计划经济的思想开展起来的。在工业方面,把工厂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实行全民所有制;在农业方面,把土地收归集体农庄,实行集体所有制。后来,列宁曾经把合作社(集体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也是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都是把建立公有制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最核心问题。但因列宁去世过早,苏联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得以确立和完善的。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仅次于美国的工业现代化的强国。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一书中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归纳为五条,基本精神都是围绕建立公有制经济而展开的。斯大林对该书中作出恳切的结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历史,证明列宁所规划的这条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遭受过大的灾荒,发生过反革命叛乱,发生过持续多年的卫国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都成功地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斯大林在总结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原因时指出:如果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如果不是计划经济建立了庞大的经济基础,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全面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提出和确定了党在农业问题上先搞集体化再搞现代化根本路线。这条根本路线明确,第一步,实行集体化,力争用四到五个五年计划完成农业问题的技术改革,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生产体系;第二步,再用四到五个五年计划全面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按照这条根本路线,中国建国后不到30年就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将中国建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到1978年,中国国民经济总值由建国时世界排名第74位上升到第15位,使70%的人口基本解决了几千年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这是计划经济经济建立的的功绩。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也表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毛泽东去世后的改革,却以计划经济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养懒人、效率低为理由,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改成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25年后,时间到了2012年,中国经济总值已经上升到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这时,前30年否定派更加神气了。他们神气十足地说:计划经济连同人民公社已经寿终正寝,是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使中国富起来强起来了。是这样吗?笔者通过考证却惊奇的发现,这个判断是有违中国历史事实的。因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大框架内运行的,这些成就实际仍是计划经济结下的丰硕成果。凭什么这样认为呢?可以由以下历史事实来证明。
人们都知道,改开以来,企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政府不再强制,均由企业自主决定,但国家对整体经济的领导与调控工作一天也没有放松过。具体体现是,党和政对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仍然是以五年计划的形式布局和推进的,中国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而制定的,不断地提出新的调控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驾驭着经济发展的走向,这正是党在前30年用计划经济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因而我们才说中国后40年改革是在计划经济大框架内运行的。最具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八七脱贫攻坚战”。中国的脱贫计划按原先的部署应在2000年前后完成,但到2003年还有3000万没有完成,到2012年十八大又扩大到7100万。后来,把全民脱贫提高到执政的战略地位,制定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八七脱贫攻坚战计划》,集全国全党之力,以拼搏的姿态,用七年时间解决了8000万(实际近1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计划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典型的例子。有人把这一历史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不是那回事
二,计划经济是保证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体系,否定计划经济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笔者通过考证认识到,计划经济较之市场经济有六项不可否定的历史功能。
第一,计划经济具有目标明确的计划性功能。
什么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相对市场经济而言的。它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计划性。计划经济不同于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形式下,企业生产什么,包括怎么生产,资源与效益怎么分配,不是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来决定;而在计划经济形式下,企业生产什么,包括怎么生产,资源与效益怎么分配,是有政府决定的。在计划经济下,各级管理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经济的管理者也是各级政府的代理人。计划经济的这一基本功能可以保证国家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从而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第二,计划经济具有目标明确的前瞻性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功能,简称计划性。毛泽东时代和当年苏联的斯大林时代,都是用“五年计划”的形式管理经济工作的。每个五年计划都有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为便于实施,又把五年计划的总目标加以分解,然后把分解了的分目标下达各省各地,最后落实到每个企业。这是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为什么称这种经济为计划经济,基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第三,计划经济具有发挥人智的调节功能,简称调节性或协调性。计划经济是按照有计划按比例的原则安排经济计划的,但由于经济活动受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各地区各部门间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呈现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为保证经济发展处于协调发展的态势,政府管理部门必须通过统计分析工作时时掌握计划的执行情况,对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使经济活动保持良性合理的发展。
第四,计划经济具有防止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的功能。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把资产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就决定,个人不可能凭占生产资料达到暴富的目的;社会主义也承认差别,反对绝对的平均主义,因而,计划经济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政策。我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表明,计划经济可以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保证人民群众共同致富。
第五,计划经济具有改造小生产和扼制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历史功能。列宁指出:小生产从本质上不是社会主义者。小生产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每时每刻都在滋生资本主义,这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温床。怎样将小生产改造成社会主义者?列宁的回答是: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农民组织到社会大生产的环境里,通过教育的方式同小生产自发资本主义倾向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涌现出千千万雷锋、焦裕禄、陈永贵、董加耕式的共产主义战士,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实践充分证明,计划经济是滋生共产主义的摇篮,计划经济可以把小生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者,培养成共产主义者。
第六,计划经济具有保证党对经济发展领导权的领导功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企业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是企业主根据市场需求和怎样获得最大利润来决定的,而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中就不完全是这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当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是由政府根据总计划总目标的需要决定的。在这里,政府好像是决定者,实际上,各级政府是执行者。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才是经济计划的决策者。譬如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五年计划,小到年度计划,都是由党中央审议后才交由政府执行的。
从计划经济的六种功能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是适合公有制经济唯一的管理形式。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否定计划经济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三,几十年来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只抓住计划经济非本质的一面,市场经济派恰恰是扼杀计划经济本质的一面,因而,在那场争论中所作的多种判断与结论是片面的,对计划经济的否定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
我们说了计划经济的许多优势,是不是认为计划经济是完美无缺呢?也不是。计划经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主要缺点是:一是面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使经济指导犯主观主义与官僚主义的错误。二是因统得过死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缺乏生产的主动性,制约了生产效率更大的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计划经济存在的这些缺陷,是非本质非主流的问题,因而计划经济仍不失是适合社会主义经济有效的管理形式。市场经济派全盘否定计划经济,正是把计划经济的非本质非主流的问题看成是本质和主流问题,因而他们的判断是偏驳的,是错误的,是需要澄清矫正的。否定派对计划经济有许多非议,其中有三大论点特别需要澄清和矫正。
第一,“计划经济搞平均主义养懒人”论
这是否定派否定前30年的主要理论根据。笔者在考证人民公社问题时已多次批驳过这个观点,这里不在多述,但要指出这一观点错误错在哪里。这一观点错误的第一方面,它从理论上否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就是大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就是共分集体的红利。社会主义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搞按劳分配,但维护的是大平均主义。因而,不能打着反对平均主义的旗号反掉社会主义。错误的第二方面是,说集体经济养懒人是对我国广大农民的污蔑。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看到和感受到,无论是合作化时期还是人民公社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农民是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他们爱社如家,在生产劳动中是积极肯干的,但也有少数人是消极怠工的。懒人什么时候都有,但什么时候也不是多数。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我国的工人农民:他说坏人和表现差的不超过5%,95%是好的。因而,把5%说成普遍性,是对95%广大农民的污蔑。
第二,“计划经济过时”论
有人说计划经济穷的时候可以用,当现代大生产高速发展以后,计划经济就无法驾驭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了。到了这样的时代,必须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如果继续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近十年的历史表明,无论经济发展的速度多块,因为我们坚持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仍然保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都还记得,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新的衰退期,尤其2017年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都被卷入衰败的低谷,唯独中国解脱了经济危机的席卷,令中国经济仍保持稳定与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打起了贸易战,和盟国联手打压封杀中国的国外企业,试图斩断国外循环的链条,但我们党高瞻远瞩,在同美国展开贸易战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强国内循环的途径,及时调整了船头,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试问,如果我国不是借助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是借助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手段,能出现这样的奇迹吗?中国贸易战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胜利,也是计划经济手段的胜利,这就是让西方世界困惑汗颜的原因。。宏观调控手段就是计划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由此可见,一些人所鼓噪的“计划经济不适应高度市场化”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
第三,“计划经济死路一条”论
有人断言,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不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就是死路一条。然而,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与中国出现的新格局却颠否了这个论断。人们看到,由于从赫鲁晓夫开始修正主义掌权,他们倒行逆施,到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经济每况愈下,他们开始怀疑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有问题,把他们倒行逆施结下的恶果企图转嫁计划经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计划经济体制攻击为僵化的管理模式,戈氏试图通过全盘西化的经济改革寻找出路。戈尔巴乔夫废弃了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改社会主义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戈氏改革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致使苏联最后走向反面,激起苏联人民的极大不满。戈尔巴乔夫没有给苏联开辟一条活路,最终却走出让苏联解体和亡党亡国的死路。
中国的改革者很欣赏戈尔巴乔夫的尝试。也试图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但这一尝试没有取得想象的结果。40年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普遍提高了,但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中国两极分化却日益严重起来;随着私有化的演进,中国又出现了新的剥削阶级和占据国家巨大财产的特权阶层;工人阶级变成雇员,失去了主人公的头衔,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旧社会黑黄毒等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黑恶势力又卷土重来。好在党中央认清了私有化的危险归宿,及时端正社会主义的航向,避免苏联的悲剧在中国重演。实践使党和人民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私有化才是死路一条。计划经济是保证社会主义立国的根本,放弃计划经济就等于放弃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权,就是放弃社会主义废止计划经济这是葬送社会主义的陷阱。我们要引以为戒,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文/老兵义雄,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