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不可靠

2022-10-14
作者:纸上建筑 来源:纸上建筑

  深度老龄化即将来临,第一波体验它的,将是60后、70后朋友。这一代是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最多的时期,而他们的后代又是出生最少的一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意味着这一代人老去之后,子女床前尽孝的景象将不复存在,甚至跟随子女生活都不大可能。很简单,从数量上就不够,一个小家庭四个老人,谁去谁不去?为了免于家庭矛盾,最好是谁都别去。

  如何养老的命题从来没有如此严峻,养老模式也将迎来深刻的变迁,近年各地也展开了一些实验性操作,但令人满意的不多。

  2017年5月,退休英语老师朱荣林和老伴王桂芬登报,苦于子女分离难忍孤独,利用自家的大别墅,招募几对60岁到70岁的老夫妻抱团养老。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小别墅里来来去去近30位老人。直到2020年初,疫情让这个临时团体终于解散。(钱江晚报)

  其实没有疫情,抱团实验也终将穷途末路。中间问题很多,最烦的就是总有些人事事计较,把开心变成了糟心。另外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处处考验耐心。创始人夫妻忙前忙后,想了各种招数来协调,包括起草协议、约法三章、开会讨论等等,还是无法改变一地鸡毛。铁打的别墅、流水的老头,实验终以失败告终。创始人有一定社会理想,也希望为后人蹚出一条路来,但终究是力不从心,需要解决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抱团的快乐。

  不用实验,想想也很难。大家都是临时招募,临老了凑在一起,他们的大半辈子并没有交集。全然不同的文化水平、生活背景、卫生习惯、秉性格局,都已经定型,硬要凑在一起同吃同住,没有矛盾满天飞才是怪事。

  抱团养老,国外有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有前提:首先平均素质和文化水平较高,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界限感较好,社会福利托底完善,才能够做到快乐更多,麻烦较少,也不用担心医疗和意外等责任,这些条件我们目前还不具备。但即便在国外,它也并非属于主流的养老模式,还是要靠缘分。抱团养老始终是个小众事物,无法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体系。

  相比老外,中国人更害怕孤独,对孤独终老的恐惧压倒了一切,甚至有老夫老妻相伴都觉得寂寞,只有子孙绕膝才感觉生活像个样子。广场舞、暴走族、公园唱歌打拳,都无法补偿回家后的孤单。所以种种社会探索,都在围绕解决孤独为指向,注定走入歧途。

  孤独是无法解决的,其它的都能解决。我们应该改变思路,不以解决独居为目标,而是在适应独立生活的基础上,为社会化养老提供更多配套。

  首先,社保福利托底。譬如得了大病没钱医治、无人照顾、躺在家里等死这种终极噩梦能否解决,就能卸去最大一块心病。其实老人最终失去自理能力必须接受他人照顾的平均时间,并不算很长的,一个中等发达经济体完全可以覆盖包括免费医疗、免费护工、免费临终关怀等职责,对于子女的绑架,对于老人的终极恐惧,就全解决了。这是解决老龄化危机最有力的体系。

  然后,老有所乐。大多数处于相对健康状态生活也能自理的老人,应当延续原先社区的生活,而不必仅仅因为年龄而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又送养老院又盖养老社区什么的。放眼看去全是老头老太太,看似完善,实则悲哀。包括自助抱团,也是眼看着身边人一天不如一天,很压抑的。正常的环境应该是他们熟悉的环境,老幼俱全的社区,哪怕看不见自己的孩子,也能看见别人家的孩子。能感受到正常社会的脉搏,能接触到年轻人的朝气,经常还能发生交互让自己产生点作用,这才是快乐生活的秘诀。新陈代谢的社会不会令人绝望,眼看着齐刷刷走向死亡的环境才是最恐怖的。很多老年人抵触养老院,不全因为传统观念,而是不喜欢那个没有朝气的环境。

  应该把养老助老资源注入到正常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对于需要部分帮助的人群,看病、吃饭、修理、搬运等事情不需要求人,子女不在身边的感慨就少了很多。唯一要把卖保健品的卖保险的赶走,别坑老人钱。这些需要公共投入,但性价比是最高的,让体系保证老人不拖年轻人后腿,一块投入就能换来数倍回报。在诸多发达国家,一个人工作养活七八口人是不成问题的。无需因为人口结构而过度恐慌,只要把体系理顺,让劳动年龄的人口踏踏实实奋斗,就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而作为60后、70后个体来说,要做好老年独立生活的准备。强大自己的内心、发展自己的爱好、坚持终身学习、保持身体健康,为老年生活做好储备和规划。我们可以对抗孤独,并且自得其乐。除了广场舞等群体性活动,我们还可以开发专属于自己的乐趣,譬如写作、绘画、旅游、摄影、乐器,甚至更小众更多元的冷门爱好,让每一天都在期待和热爱中度过,晚年也将成为黄金时代。抛弃抱团心理,拥抱精彩世界。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