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不是人民经济!
国庆期间,三农专家忽然成为互联网焦点话题。
恰好前段时间电影《隐入尘烟》引起的争议还在继续,很多爱国人士对于这种反映极端贫困的影片颇为反感,当然,汉唐本人对电影刻意凸显人性之恶也比较厌恶。这种呈现出来的恶,令人作呕。
不过,很多人对电影《隐入尘烟》的批判,往往集中在贫困角度,认为对贫困的描述过于夸张,甚至有人言称活了六十年没见过这么贫困的现象。
如果电影能够让人们正视现实中依然存在的贫困,那也不失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品。
一个发人思考的问题是,与电影中的马有铁相比,中国乡村有没有更贫困的家庭?很遗憾,答案是有,相当多。
正因为农村落后,农业发展面临困难,农民生活困苦,国家才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正因为存在亟需解决的三农问题,也才有了所谓的三农专家。
很多关心三农问题的人,十分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于是专家们不断的开药方,其中三农专家的药方就是“资本下乡”和“人民经济”。
一、资本下乡
何为资本下乡?
资本下乡听起来非常美好,资本来到农村,通过三农专家鼓吹的生态农业,让乡村田园变成了世外桃源。
在这个语境中,资本就像救世主一样,使命就是来拯救落后的乡村。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滴滴刚刚成立的时候,很多专家以“共享经济”的美名鼓吹滴滴对解决出行难题做出的贡献。当然,滴滴司机和广大乘客是举双手支持的,因为资本投入了巨资对车主和乘客进行补贴。在车主和乘客眼里,资本就是等着被薅羊毛的傻子,拿着钱来补贴大家出行,简直就是慈善家。
在资本眼里,车主和乘客都是待收割的韭菜,初期的补贴可以视为施肥灌溉培育韭菜的投资成本。
韭菜和资本双方互相把对方视为傻子。
那么,究竟谁傻?
坦白说,在滴滴最初出现的时候,笔者也不知道到底谁傻。
通过资本的巨额投入飞速扩张三年,滴滴占据了90%以上的互联网约车出行市场。
此后,车主开始被盘剥,乘客时常被宰熟多掏钱,出了问题之后服务态度越发恶劣,时常逼着乘客掏各种莫名其妙的取消费、调度费之类。我们才明白,到底谁是傻子!
资本永不眠,从不当雷锋。
你看人家是慈善,那是因为你看不懂人家的套路。
到了2021年,滴滴因为赴美上市翻了船,各路韭菜才恍然大悟,人家不仅要赚大钱,还能倒腾数据危害国家安全呢。
于是,群情激昂,口诛笔伐,批判资本无序扩张,已经威胁到国计民生。
警惕资本无序扩张成为2021年的主要话题之一。
不过,韭菜为啥割了一茬又一茬?
因为韭菜善忘。每一岔割起来都是新韭菜。
滴滴的事还没隐入尘烟呢,韭菜们又开始期待资本下乡干慈善为农民改善居住环境了!。
伤疤未愈已经忘疼,在令人唏嘘不已!
二、动摇国本
资本不是一定要下乡,一定要有利可图才会去。
农业本身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行业,即便往前后推1000年,天时地利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也不可能完全受制于人。越贫穷的地方,农村受教育水平越低,人口稀越少,收入也越低,也包括基层治理人员的能力,本身就最难规范,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任何方案,都需要人执行的好,还要当地因地制宜。客观的经济成本、人力成本、交通成本由于无法覆盖无法执行都很正常。
什么是资本?资本就是大量的钱大量的资源,绝不仅是人们期待的国资,因为国资有国资的局限性和弊端。一定包括海量的私有资本,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民营资本,更不可能杜绝外国资本的参与。即便表面上对外国资本做出限制,但不可能完全杜绝外国资本通过代理人白手套进入这个领域。即便当时或许做出严格的限制,十年二十年之后或许这些限制又会取消。
最终,我们一定会看到,中国国资、民资以及外国资本都会积极踊跃的下乡的场景。
这是好事吗?
资本下乡是来扶贫的吗,是来做慈善的吗?
当然不是!
人家是来盈利的。
资本需要的是保值增值,农村有什么能够保值增值?
只有土地!
资本要盈利,就要获取资源!
农村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什么?是土地!土地包括耕地、山林和宅基地!
资本进入农村,一定会设法占有土地,占有宅基地。
某些专家鼓吹农民的宅基地有多么大,价值如何不可估量。然而,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农民,面对资本的优势,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卖掉土地承包权以及宅基地。
我们必将看到资本囤积土地和宅基地的局面。
资本介入之后,土地所有权必定是强者吃了弱者,变相的重复走历史的老路。私人资本介入土地领域,聪明能干的人逐渐变成地方豪强,必然重走王朝老路,历史的教训并不遥远。
如果大量的资本控制土地长达五十年一百年,新中国的国本还存在吗?
这才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你想利用资本振兴乡村,结果十有八九是让人家抄了老底呢。
如果以滴滴为参照,我们会发现资本下乡的前景,非常瘆人。
有些人因为热捧三农专家,而质疑汉唐不懂农村。恰恰相反,汉唐在农村长大,至今对农村状况非常了解,并且亲自参与过多个地区农村产业的发展工作。
某些势力鼓吹资本下乡,支持资本流转耕地,作为试点当然可行。如果大面积推广这种模式,可以说是饮鸩止渴,自掘坟墓。
三、人民经济
前面谈到三农问题,其实,城市广泛存在的低收入无房人群,同样面临极大的生活压力甚至生存压力。
因为现实中的贫困现象,自然很多人就对现实不满。
顺应这种不满情绪,有人就炒作起“人民经济”的概念了。
按照互联网的资料,人民经济的概念早在2010年就出现了!
2010年3月8日,中国经营报刊发作者张一君的文章《人民经济如何定义》,内容提到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的观点:“什么是私营经济?国有企业被少数人控制就是私有经济,而民营企业发展大了就是人民经济。”
令人感觉好笑的是,人民经济这个概念,最早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
如今,某些专家打着为民请命的名义,开始鼓吹“人民经济”多么美好,完全丢弃了最初的涵义。
这是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只谈过程,无关对错。
对于理想主义者而言,看到“人民”两个字和“经济”这个词联系起来,就仿佛感觉人民拥有了经济。
这种理想主义的错觉其实非常的善良,非常的单纯。
有的人或许对现实的分配机制不满意,就希望搞人民经济。然而,却还在反对隐入尘烟,说丑化了现实。这些人既不了解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的极端贫穷,又幻想通过新经济名词来分到更大的蛋糕。
所谓经济学家,就是最擅长利用新名词新概念来忽悠公众的一个群体。经济学的规律不会骗人,经济学家却利用经济学的工具愚弄世人。
如此鼓吹人民经济的美好,难道我们今天的经济没有人民属性?
从新中国成立一开始,我们就有了人民银行、人民币、人民子弟兵、人民卫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公仆、人民医院……我们这个国家,何曾缺少过人民属性?
按照很多人对于人民两个字的情感需求,我们是不是还要把更多的单位、机构、企业都冠以人民二字?比如中国人民移动、中国人民石化、中国人民铁路……
在一些人的错觉中,认为市场经济不行,人民经济才好。仿佛公共厕所也得挂上人民俩字,才能体现人民的地位。
朝三暮四的文字游戏真的没什么实际价值了!
这种人为炒作刻意包装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呢?
就是经济学者操弄新名词新概念忽悠人的一个短期行为罢了。
如果剥去形式主义的外衣,我们真正需要的经济模式,其实就是继续发展壮大公有制,同时不能放松放弃其他所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就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之路。
一言以蔽之,所有能够有效提升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经济模式,都是有益的力量。
世界各国都在力求因地制宜适时而变,发展经济,壮大本国。
当然是什么模式好用,我们就用什么。
发展壮大公有制,才是真正的为国为民,惠及到每一个人。
前面漫谈了资本下乡和人民经济。
我们有必要思考思考,资本下乡和人民经济是同一个专家鼓吹的概念。然而,这两个概念本质方向上一定是互相矛盾的!
那么,三农专家鼓吹资本下乡和人民经济,到底是为资本服务还是为人民服务呢?
四、格局和动机
有人质疑汉唐智库刊发批评三农专家的文章,动机不纯。
网络上流传的视频有目共睹,三农专家公开反对农村大棚模式,并把华北地下漏斗归因于农村大棚。作为一个常识,华北平原地下漏斗的形成,一是降水量低,二是工业和城市用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农业漫灌对水资源有一定浪费,而蔬菜大棚耗水量远远低于工业和城市用水。作为三农专家,这种常识性错误为何一再出现?出现一次是偶然,反复出现就值得思考了。要么动机不纯,要么治学不严谨,要么水平不过关。你选哪一个?
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有些人特别热衷于捍卫自己认可的人,正常的批评也容不得,谁批评他谁就是坏人。面对自己认可的专家,缺乏辩证思考,变成盲目迷信。
迄今为止,汉唐文章批评过包括至道学宫、贺卫方、胡锡进、陈平、任泽平、方方、莫言、网红张等诸多人士在内的错误观点。
这些名人公开发表的言论,公众有权利认可或者批评。对于明显错误的言论,更应该勇于批评,这样才有助于社会正常发展进步。
批评三农专家的常识性错误,质疑其复杂的背景,也是舆论监督的一部分。
汉唐的文章对三农专家并没有全面否定,但是有些人就喜欢全面肯定。你不跟着他全面肯定,就触犯了他们的小心脏。
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了判断能力。这不是自然产生的,所以有个词叫虚度光阴。正确的观点来自于勤奋、观察、阅读、思考。
在此,汉唐声明:本人文章观点从来不保证一定正确,所以不支持任何人盲目崇拜盲目跟风盲目认同本人的文章。
人,用大脑思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