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之死正好印证了毛主席的一句话

2022-09-02
作者:红缨 来源:栩然说

  1

  就在前天,一个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终于离开了。

  为什么说是“终于”呢?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戈尔巴乔夫只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书上的名字,遥远地定格在了上个世纪,定格在了倒塌的柏林墙、落下的克宫红旗之下。

  上一次他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还是2021年的90大寿,拜登和普京双双送上了祝福。

  拜登自不必多说,美国作为冷战的“捡漏”赢家,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戈尔巴乔夫,拜登称赞戈尔巴乔夫对自由的忠诚让世界更加安全。

  普京的祝福则在不少人意料之外,相比美国的发自肺腑,普京的祝福则更多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一方面保持对过往领导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可借由戈尔巴乔夫安抚国内外一部分反对者。

撇开普京的政治考量不谈,俄罗斯人民对于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却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在你最讨厌的苏联领导人投票中,戈尔巴乔夫高票当选,在2021年的民调中,70%的人对戈尔巴乔夫抱有负面的态度。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西方社会从上到下,对戈尔巴乔夫的一致好评。

  俄罗斯国内国外对戈尔巴乔夫大相径庭的评价,正印证了教员的话:

  “我认为,对我们来说,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军队,或者一个学校,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线了。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线,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在国内,我们对戈尔巴乔夫的认知相比俄罗斯和西方则显得更加客观和辩证。

  一方面,一个强大的苏联,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外交和军事压力,而一个虚弱的俄罗斯无疑为我们北方的战略安全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另一方面,从感情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我们不愿看到曾经代表着人类最高愿景,挥舞着红旗带着我们前进的老大哥倒下,我们也唾弃无能的、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领导者。

但是总的来说,我们普遍的认知中,乃至历史课本中的戈尔巴乔夫都是昏庸糊涂的,甚至有背叛者的嫌疑。

  不少史料中也记载了CIA与戈尔巴乔夫联系,老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密谈的事迹,似乎暗示着戈尔巴乔夫就是美国安插在苏联的最牛卧底。三年之后又三年,我戈地图都混上敌营的老大了。

  所以,钢铁洪流、红色巨人是怎么被戈尔巴乔夫玩死的呢?戈尔巴乔夫到底是蠢还是坏?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大量中外文献,在探寻历史轨迹的过程中,我发现,或许历史的真相和这些简单粗暴的标签相去甚远。

  2

戈尔巴乔夫非但不蠢,还是苏联最顶尖的那一批“小镇做题家”。也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戈尔巴乔夫“投美”了,反倒是无数证据表明,戈尔巴乔夫确实想拯救苏联,阴谋论很难站住脚。

  首先就是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之前一些靠政治斗争乃至阴谋诡计上台的领导人不同,戈尔巴乔夫的当选几乎是当仁不让。

  唯二的竞争者格里申和罗曼诺夫,不仅年纪比戈尔巴乔夫大,而且一个资历不深厚,一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沙皇。在经历了三年三次葬礼之后,苏联高层们都急切渴盼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领导者,何况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在安德罗波夫的“保送”下,已经拥有了漂亮且相对全面的履历。

  不仅高层信任戈尔巴乔夫,民众尤其是社会精英们也对戈尔巴乔夫抱有期望。一方面,戈尔巴乔夫担任边区区委书记时作出了一番业绩。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开放、自由、民主的主张,极大的迎合了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的需求。

戈尔巴乔夫本人的能力更是出类拔萃。

  他在中学阶段成绩就极其优异,16岁获得了政府奖励,同时还是学校团组织的负责人;接着,保送进入莫斯科大学(相当于一个农村做题家保送进了北京大学),然后这个做题家还在莫斯科混的风生水起,当上了学生领袖;毕业之后,戈尔巴乔夫通过出色的交际能力和过硬的工作经历谋得了一份团组织的工作,更是在39岁的年纪就当上了区委第一书记(相当于咱们的省委书记);即使是在团组织工作期间,戈尔巴乔夫还继续发挥“卷王”特质,卷到了博士学历。

这样开挂的人生,不可谓不是苏联的顶流“小镇做题家”了。

  但是戈地图看似开挂的人生背后,却埋藏着招致他未来巨大失败的隐患,这个我们后面会谈到。

戈尔巴乔夫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会调查。

  看过《毛选》的我们都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员不仅强调调查的重要性,也非常注重调查的方法,在读书时,教员就曾经和好友用了一整个假期的时间穷游,用脚步亲自丈量中国大地,即使成为了党的领袖,教员也还是会亲自深入工农之中,与他们攀谈,倾听群众的心声。

  戈尔巴乔夫却不尽然,虽然他自己在回忆录中说改革最首要的就是要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他一上任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走访调查了不少工厂和农庄。

  但是在他的总统办公厅主任博尔金的回忆录中,他的调查却又是另一番场景......

  戈尔巴乔夫原计划进行“不打招呼检查”,但在检查前又将检查的消息泄露出去,人们便有了充分的时间做足表面功夫。戈尔巴乔夫所见到的不过是人们精心打扮后的幻象罢了。

  甚至,戈尔巴乔夫考察时,多次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不肯从豪华轿车中下来,只是坐在车上“检阅”了苏联社会。

这就是戈尔巴乔夫自以为的“调查研究”。

  3

  实际上,在调查研究之前,擅长理论工作的戈尔巴乔夫,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相对完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群众参与管理国家问题:基于地方苏维埃的考察》,这套理论他至今仍然深信不疑。

  他去做调查,不是认识事实,批判和改进自己的,而仅仅是不断抽取社会的一个侧面乃至假面,去佐证自己原先的想法罢了。

  这点从戈尔巴乔夫对农业的认识上就暴露无遗。

  戈尔巴乔夫原以为自己放松农业,赋予农民一定租赁自由后,苏联的农业就会在一两年内迅速好转。戈尔巴乔夫是这么说的:“你看中国搞的农业改革,他们发展得多快啊!”但是事实却啪啪打脸。

首先,戈尔巴乔夫错误的估计了苏联农业的现状,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苏联的农业发展不说是节节攀升吧,也称得上是连年衰退了。

其次,戈尔巴乔夫也错误的认识了中国农业改革的成果。我们不少人和戈尔巴乔夫一样,也以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业就走上了快车道。

  实际上并不然,我特地去查了那些年的数据资料,小岗村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确实在“家庭联产承包”的第一年,产量就翻了六倍还不止。

  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治大国若烹小鲜”,小岗村一个小地方的变化很快,但整个中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转变却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有的人学习小岗村,有的人则批判小岗村。

  中央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也是一步一步放开的,1978年小岗村跨出了第一步,1980年中央才在政策上真正认可了包产到户。

  而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建国后到1992年都是缓慢增长的(直到后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的腾飞),并没有出现戈尔巴乔夫口中“发展得多快”的阶段。

  彼时我们和戈尔巴乔夫“并驾齐驱”的班子虽然没有他年轻,但在政治上却成熟得多。现在在我们看来理所应当的事,在当年也是一步一步艰难摸索出来的。

  就像当初安德罗波夫担忧的一样,年轻领导人做事更为冒进与冲动。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就将对“制造业”的改革推到了最前面,可能在我们看来这多少有点奇怪,但是戈尔巴乔夫毕竟是莫斯科大学的博士,他的这一动作在他的理论中也确实是自洽的。

  戈尔巴乔夫看到西方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极高的生产效率,不禁心向往之,所以他认识到苏联最要紧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而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呢?

  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啦,那生产工具的革新就是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嘛。

看似很有道理,但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往往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总认为高校搞理论的专家教授很牛叉,其实理论相比与实践要简单和单纯的多,一个理论只要逻辑自洽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好理论,而社会治理,包含了众多复杂、纠缠的问题矛盾,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上百年的实践去不断检验和审视,一个优秀的专家教授一进入社会实践可能瞬间破防。

  戈尔巴乔夫的这个思路在我看来有两个问题,一是忽略了人的作用,二是缺乏整体性。

  还是教员,在总结抗美援朝胜利经验时精辟地指出“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十分强调人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彼时的苏联和美国在生产率上的差距,其实更多的不在于科技上的差距,或者说科技上的差距根本上还是人的生产积极性问题,问题的根本出在“人之气”而不是“物之器”上。

  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业还是农业,苏联的劳动者们都长期处在一种“摆烂”、“躺平”的状态中,以至于安德罗波夫甚至都要出动警察逼迫人们去劳动。

你不先去搞人的问题,不解决根本问题,反倒去搞机器的问题,这能行吗?

  反观我们,首先便是来了一场思想上的大解放,在从上到下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之后,再去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便能事半功倍。其实,一直以来,戈尔巴乔夫对我们的改革都是比较赞赏的,可惜他并没有摸对中国这块石头。

  戈尔巴乔夫虽然认识到了生产率落后的问题,提出了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办法,但是经济和政治、文化、社会的联动,机器制造业和农业、轻工业之间的互补,该如何解决,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整体性、长远性的规划框架。

  他更多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搞改革,而且这种缺乏系统联动的改革,在他的性格特点的加持下,则变得更加破碎。

  这个特点就是软弱,而这个特点也曾帮助戈尔巴乔夫迈入政坛,软弱的另一面是灵活机巧。戈尔巴乔夫在人生的几个重大关头,都表现出了这个特质。

  4

第一次便是青年时的职业选择。

  没有人清楚戈尔巴乔夫究竟为什么选择莫大的法律专业,甚至就连戈尔巴乔夫自己都说中学时自己对物理、数学、历史更感兴趣。

  有人猜测,戈尔巴乔夫是出于对当时执法机构巨大权力和莫斯科首都生活的向往,选择了莫大法律专业。我觉得这种猜测是比较可信的,因为从戈尔巴乔夫后来对工作的选择中就不难看出,戈尔巴乔夫渴望的是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发展。

  毕业后,戈尔巴乔夫由于祖父和外祖父的成分问题,无法分配到执法机关和总检察院,只能分到区检察院。戈尔巴乔夫自己回忆,区检察院的待遇很差,生活十分艰苦,且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他便动用在校多年团委工作的人脉给自己找了个下家——区团委宣传部。

  其实以我们的眼光看,戈尔巴乔夫做的一点都没错,农村小伙,辛辛苦苦读书十几年,为的就是过上更好的生活,走上更高的位置嘛。

  像咱们的年轻人,大学也知道报考计算机专业,考公也知道最好考选调生,或者进大机关。农村小子,能靠自己的工作能力获得贵人赏识提拔,更是非常了不得的。

问题是,这一套,放在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完全没问题,但是放在一个身负重任的领袖身上,则成了致命的弱点。

  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坚定的品质和毅力,选择专业,他不会坚持自己多年的喜好,而是瞅准了当时最热门的法学。

  选择工作,他既不会遵照组织安排,也不会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法学,而是在法律领域一碰壁,吃了一点苦头,就立马换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工作。

  这和他后来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受挫后,立马转头搞政治领域改革的样子,如出一辙。

戈尔巴乔夫的性格说好听点是灵活,说难听点就是软骨头。

  中文互联网上有个说法,为啥苏联后来的领导层越来越拉了,因为硬骨头都在卫国战争中被打死了,剩下的都是软脚虾。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戈尔巴乔夫无疑就是那只软脚虾。

  他被中央大机关“退单”的原因不仅仅是出身问题,还有“苏奸”问题。戈尔巴乔夫一家在德占时期能够存活下来,靠的不仅仅是运气,还有为德国军人提供饭食的讨好行为。

  戈尔巴乔夫自己在回忆录中也提到,当时的村长为了保护大家,做了一些“迫不得已”的行为,但是战后他却因为这些行为被判刑,他至今认为村长非常冤枉。其实这些所谓保命的行为,说难听点,就是当“苏奸”。

  当时的戈尔巴乔夫已经不是小孩了,而是十几岁参与劳动的大小伙子,他此时能躬身给德军煮羹汤,他日后也将向叶利钦、向整个西方低头。

  相比戈尔巴乔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都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同样都是中学生,戈尔巴乔夫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去了莫大,而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是这么说的: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暇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共产主义事业无疑是人类最光辉、最高尚的理想,而通往它的道路必然会充斥着和一切黑暗的旧势力的厮杀,这一路上尸横遍野、荆棘丛生,非有磐石之志,不可能坚持走下去。

  列宁倒在了路上,斯大林接过火炬继续前进,教员、铁托、卡斯特罗、切格瓦拉、阿连德等等等等举着火把,从世界各地赶来,无数最高尚的人前赴后继,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奉献给了这个理想。

  但是戈尔巴乔夫不是伟人,他是一个优秀的做题家,是一个优秀的地区领导,乃至退休后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但是他并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无疑,他软弱的肩头扛不起苏联这杆大旗,他犹豫的脚步无法带领苏联走向正确的道路。

他的死亡,是历史一粒灰尘的坠落,而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所幸,红旗仍在飘扬,人类奔向共产主义未来的脚步仍未停止......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