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与国民党有共同的基础,应该大力宣传之――写在国民党通过反“台独”党纲之际
对岸新一届国民党全代会将反“台独”写入党纲,指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反对“文化台独”,重建正确、包容与客观的台湾史观,妥善保存、发扬及创新中华文化,化解“去中国化”逆流】。
这里应该有掌声,朱立伦班子值得期待。
然而台上台下两付面孔,这是政党政治经常现象,固然值得期待,但更要有心理准备。过程的反复性,国共“合作-斗争”一百年,这种模式恐怕还将延续一段时间,最坏中找寻最好的结果,与其说是无奈,到不如说是智慧。道理不难理解,诉诸行动却是难上加难。
反“台独”使国共两党进入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怎样使这种模式不在原地“反复”甚至下降,而是进入螺旋上升?重释历史,塑造现实,构造未来,我想这也许不失为一种操作,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智慧。
我们这代特别在大陆,“塑造现实”的能力确实大为加强,为将来统一中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重释历史”方面或许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是我的看法。两天前,我就普京先生的“中国大陆无需动武就能实现统一”表态发表了看法,我猜普京先生此说可能受国内“经济决定论”氛围影响,过分倚重物质实力;事实上战斗民族非常善用“软实力”的,他们的头人故作此说,也许不得不“入乡随俗”吧?
“重释历史”就是一种软实力。国共两党不仅在反“台独”上进入新的合作,在抗战时期也曾有过伟大的合作,早期更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合作,在中华民族面临巨大转折关口,国共两党总会有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合作不止于123,不止于abc,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基础,需要我们去挖掘;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反对鞑虏、目光短浅的同盟会改造成“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志存高远的国民党,这不是立党的权宜之选,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基础――这个基础需要把他放置于中华文明演化的整个历史中去看,也要把他放置于中西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中去看,把他放置于“三千年大变局”的大叙说中去释读。
是的,这确实是某种“软实力”,需要我们去加强的,需要我们去挖掘那个“基础”的。这类“软实力”确实是我们当下欠缺的,不但欠缺,还经常做减法、做负功。我不是这方面的人,不是做政治学的,也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平时的一点观感观察,也经常放在网络上与同道切磋。比如四年前我有两篇《反对张灵甫,“国共”应该再联手》和《随意处置人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关于<反对张灵甫,“国共”应该再联手>一文的几个解释》放在了红坛上(最近不知何故删除了)。这两篇与其说是与同道同志们的切磋,到不如说是愤慨之作。
有段时期,大陆对张灵甫的顶礼膜拜到了发昏账,各种吹嘘吹捧肉麻,其实他就是个杀老婆者,就是个杀女人者。对这股歪风的抵牾是一种正气,但我们应该看到一种失实的叙说,把这种现象看作国民党在大陆的余孽所为,是台湾国民党为他1949年的失败做翻案。
这确实是失实的叙说。国民党既使要做翻案,也不必拿一个“杀女人者”做抓手。事实上“膜拜张灵甫”现象是大陆内部一个时期以来酝酿到登峰造极的结果,是法西斯精英化的结果,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事实上几十年前此风刚起时(事实上我记忆中七十年代末就已开始),《青年一代》、《读者文摘》等青年读物就做过调查,张灵甫那张著名肖像就印刻在那代青年脑海,等他们成人,只不过“例行公事”,为青年时代的偶像编织话语术而已。
因此这是个酝酿到登峰造极的结果,基本是大陆内部过程。当然就政治而言,不应该排除任何可能,但确实不应该对法西斯精英化、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视而不见――这些确实应该置于中国社会大历史、大进程中去看,而不应该简单的把他看作国共对立之争。这确实是我当初两篇的初衷,确切说是愤慨之作。今天拿来回顾,意在强调这样三个看法:
1、国共合作不必拘泥于123和abc,而应挖掘其更深刻的基础;
2、这个基础需要把他放置于中华文明演化的整个历史中去看,也要把他放置于中西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中去看,把他放置于“三千年大变局”的大叙说中去释读;
3、这是个“软实力”,暂时做不到,但至少不能做减法、做负功,不能污言污语抛向两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