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力:中国经济向好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2024-03-04
作者:何自力 来源:昆仑策网

图片

【2024年2月11日,以“万千气象 盛世龙年”为主题的第八届武汉园博园花灯会吸引众多游客游玩观赏。2024年春节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累计超23亿人次,多地旅游市场迎来开门红。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多年来,围绕中国经济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争论,在国内外舆论界持续发酵。这不奇怪,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争论反而不正常。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呢?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在当前形势下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是事实,但经济韧性强且能保持长期向好发展态势,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罔顾这些事实,而一味指责唱衰,着实是有失公允甚至别有用心。

中国经济呈向好发展态势

  2023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多,自然灾害频发。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强大韧性,保持了向好发展的态势,经济增速、物价水平、就业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指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经济保持增长态势。经济增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综合指标,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态势。中国经济增速10年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6.24%,同期美国为2.11%,欧盟为1.63%,德国为1.23%,日本只有0.54%。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达5.2%,特别是由于基数变大,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这一增速不仅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二是物价涨势总体温和。物价总体稳定,反映了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暴发,西方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多国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并未达到明显刺激增长的预期,反而导致通货膨胀率剧烈攀升,如美国物价上涨8%,英国上涨7.9%,德国上涨6.8%,意大利上涨8.2%。进入2023年,激进加息政策虽抑制了通货膨胀,却再次让各国经济陷入谷底,可谓“按下葫芦起了瓢”。与此同时,202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较同比上涨0.2%,物价运行总体平稳,不仅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更对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就业优先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就业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及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2023年全年为企业减少成本超2000亿元,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超1000亿元。202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就业优先政策是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体现了我们党对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高度重视。就业状况的显著改善充分证明了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表明我国经济状况是健康良好的。

四是国际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9%,占出口总值的58.6%,较2022年提升1.3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船舶、家用电器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稳中向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全年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上述良好表现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整体竞争力依然稳固。

彰显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

  中国经济在2023年回升向好并非偶然,而是源自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具有客观必然性。具体来说,中国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进而解释了为什么西方经济停滞不前而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其一,强大生产能力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运行。西方是历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率先实现工业化使西方经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步入“去工业化”轨道,经济整体陷入停滞,表现为经济增速低迷、贫富差距扩大、政府债台高筑、产业竞争力下降、出口能力衰竭、金融危机频发等。我国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进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3.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7%,占全球比重已达30%左右,规模连续十几年居世界首位。进入新发展阶段,通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大提升,切实发挥了中国经济稳定之锚的作用,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可以说,强大生产能力是我国经济韧性强、向好发展趋势不会改变、行稳致远的根本物质技术保障。

其二,基于强大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色调。《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约160万件,位居世界第一。另据《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排名第十二位,其中6个指标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拥有24个全球顶级科技集群,在全球顶级科技集群排名中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766.8,较上年增长28.4%。从主要构成指标看,创新驱动指数为336.3,较上年增长15.5%;知识能力指数为193.4,较上年增长5.9%。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人才资源总量超2亿人。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远快于全部投资增速,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大幅上升,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已步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由大规模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根本上为我国经济保持向好发展态势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其三,新一轮技术变革推动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数字基础设施。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110个城市建成“千兆城市”,5G基站累计建成并开通231.2万个,5G终端用户超过4.5亿户,占全球60%以上。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每年平均增速超过25%。同时,数字经济规模巨大、发展势头迅速,2014—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6.2万亿元增加至50万亿元以上,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截至2023年底,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7.5%,是全球唯一网民规模超10亿的国家。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健康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有力增强了我国经济韧性。

其四,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应对外部市场收缩风险的强大底气。中国人口超过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已初步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增长,中国市场的消费规模还将持续扩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意味着拥有巨大内需潜力,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有助于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和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提高本土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优势还能促使竞争力强大的制造业“走出去”,形成内需与外需的良性互动,进而使我国外贸在全球贸易整体表现比较低迷的背景下取得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的不俗成绩。

其五,从人口数量优势向人口素质提升转化。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潜力主要由潜在的需求和生产能力决定。据《2024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36%,另有18%的人口常住城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提升这部分人群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我国有9亿人口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其收入的提高将带来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另外,我国国民储蓄率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这些潜在资本供给对拉动投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8岁,60岁至70岁健康活跃的老年人约为1.4亿;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达91.4%和57.8%。这些表明我国依然拥有比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能够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制度优势和政策环境保驾护航

首先,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党的领导为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和组织保证,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经济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进而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转化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方法,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其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了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经济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助于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分配制度方面,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体现了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资本、土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激励要素所有者将各类生产要素积极投入社会财富生产过程中,有利于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此外,我国创造性提出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共同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并在处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这些丰富经验为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动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最后,坚持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宏观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国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坚持短期调控与中长期调控相结合,坚持国内和国际相统筹,坚持区间调控与精准调控相结合,逐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针对近年来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新课题新情况,我国围绕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相辅相成,无疑有利于政策叠加红利快速释放,有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