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斯诺登风暴》:“老大哥在看着你”


 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的新片《斯诺登风暴》的上映,让我想起2013年斯诺登事件达到高潮时网上流传的一副画:“一个小男孩对奥巴马总统说:爸爸说,你在监视我们。奥巴马则回答:他不是你爸!”

0.jpg

  这幅漫画虽然有点刻薄,但却颇为形象的表明,所有美国公民,在奥巴马和奥巴马代表的国家机器面前,都已经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如果说,2013年斯诺登对“棱镜”计划的揭露,还仅仅只是让人们从报道、评论当中相对抽象的了解自己个人隐私可能被中央情报局(CIA)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所窥视,那么《斯诺登风暴》则透过CIA雇员斯诺登的眼睛,让观众形象的感受到了这种侵犯意味着什么。

  影片有这样一个细节:

  斯诺登所在小组监控一个巴基斯坦籍的银行家,怀疑他的资金可能流向塔利班。银行家一名女性亲戚是一个严格遵守教义的穆斯林,外出的时候总是一袭黑袍;但CIA的监控人员可以通过她卧室里的电脑监控卧室里的一切,哪怕她没有连上互联网,甚至已经关机,但只要没有合上电脑,CIA的监控人员就可以启动电脑里的摄像头看到卧室里的一切。她从外面回了,首先除去自己的黑袍,然后脱去自己的外衣,接着是内衣……她完全不知道,自己严密保护的身体,其实已经在被监控者一览无余了。

  更有甚者,CIA毫不留情的利用自己掌控的隐私控制监控对象,为了寻找监控对象的把柄,不断扩大监控的范围,这种扩大是以几何级数增加的,监视一个人及他的人脉圈,然后再监视他人脉圈每个人的人脉圈,这样经过三个层级之后,监控和收集隐私资料的数字就到达了令人感到恐怖的250万人!

  影片中,CIA为了寻找巴基斯坦银行家的弱点,通过这种监控搜索银行家的人脉圈,发现其女儿深爱着的男朋友,不但脚踏两只船,还是非法移民,于是通过移民局将他驱逐出境,导致银行家女儿自杀。而银行家深爱自己的女儿和家庭,女儿的举动令银行家烦恼痛苦,于是和朋友(其实是监控他的CIA)以及斯诺登一起喝酒,酩酊大醉之后,开车回家。那位CIA立即要求斯诺登打电话报警,举报银行家醉驾,等银行家被警察拘捕之后,他则扮演解救者的身份,帮助银行家,然后要挟银行家与CIA合作。

  当然,影片中的斯诺登并没有报警,这和他的价值观相违背,他认为应该阻止银行家开车,因为银行家有可能醉驾丧命。这个细节也是斯诺登最后选择揭露“棱镜”计划其中之一的因素。

  斯诺登凭借自己在电脑方面的天才获得了重用,他发明了一种“程式”,代号“心跳”,凭借这种“程式”,可以监控任何人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电话、信用卡……但这种成功让他陷入了更大痛苦:他发现,虽然是以防范恐怖袭击的名义进行监控,但大部分的监控对象却是美国公民。一个美国网民聊天中说:“罗马尼亚人善于处决总统,为什么不请他们帮忙处决布什呢?”结果他就受到NSA的严密监控,一切都被记录在案。

  斯诺登无法承受由此产生的精神压力而辞职了,正无所事事的时候,奥巴马的上台又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他在竞选时信誓旦旦要保护美国人民的言论自由。斯诺登觉得事情也许真的会有所改变,于是到夏威夷加入NSA的工作,那里有一座二战时建成的地下指挥中心,现在成了一个把网络触角伸向全世界的控制中心。

  在夏威夷,斯诺登看到了更可怕的事情:无人机袭击。在夏威夷控制中心的操纵员,就像在打电子游戏一样,随意摧毁远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的汽车与房屋,汽车被摧毁了,汽车周围玩耍的孩子也一起飞上了天空。

  最让斯诺登感到不安的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对美国公民的监控,需要经过法官的批准,这种批准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只能秘密进行,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专门任命了一个特别法官负责此事,这个法官被NSA的人亲切的称为“我们的黑武士”——因为他会批准NSA提出的任何监控方案。

  监控者自己也会被监控。有一次,斯诺登的教官兼上司问他是不是擅自动用过“心跳”,斯诺登承认他因为吃醋查看过女友的聊天记录。他的上司说:“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你的女朋友确实没有和她的摄影教练上过床。”

  这件事让斯诺登感到不寒而栗,太空中有一双眼睛随时随地盯着你的一举一动,同时能够捕捉到你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想法,这样的世界太可怕了,斯诺登最终定下了出走并把自己所知的一切都公布出来的决心。

  《斯诺登风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这部带有寓言性质的政治小说中,“大洋国”的领袖“老大哥”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来控制全体国民的行为。《一九八四》本是对现代社会的整体性批判,既包括西方资本主义,也包括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在西方主流话语巧妙而强势的宣传中,逐渐变成了专指社会主义。到了今天,苏联已经解体了,而美国却建成了监控能力远胜于“大洋国”的“超级大洋国”——美利坚合众国。

  《斯诺登风暴》,让观众意识到,正如自然界存在着质量远大于可见物质的“暗物质”一样,我们生活在一个可见的世界里,但在我们的周围乃至头顶,却存在一个我们根本看不见的“暗世界”,我们的对“暗世界”一无所知,但在“暗世界”居民的眼里,我们却是完全透明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被他们尽收眼底并记录在案。2013年,斯诺登对CIA的揭露,只不过掀起了这个庞大的“暗世界”的一角,然后立刻又被盖上了,斯诺登也被放逐了。正如在反映斯诺登事件的纪录片《第四公民》中一个美国高官说的那样:“他(指斯诺登)将死在俄罗斯,永远不能返回美国。”

  看《斯诺登风暴》,观众也不可避免的会将其和10年前德国的获奖影片《窃听风暴》做比较。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名东德国安局(斯塔西)情报员戈德·维斯勒上尉在奉命窃听一位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剧作家吉欧德瑞曼时,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有正义感、敢于说真话的公民而已,于是转而想尽办法保护他,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前程。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窃听风暴》是用冷战胜利者的逻辑来审判失败者,影片当然是对前民主德国社会生活的一种歪曲,不过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些。就影片本身而论,我们会发现,斯塔西的监控活动和美国中情局、国家安全局相比,简直弱爆了,因为斯塔西监控的还是那些“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人”,而CIA、NSA则无差别的监控所有人。戈德·维斯勒上尉在窃听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的监控对象是无辜的,而斯诺登则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监控对象——美国人民——是完全无辜的。

  美国的统治集团通过“棱镜”计划对美国人民进行无差别监控,说到底是牺牲美国中下层老百姓的利益——主要是中产阶级的利益——来确保金融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为了确保石油美元的地位/华尔街的利益而插手中东,支持以色列,遭到基地组织以“911”的方式发起的袭击之后,为了确保绝对安全又牺牲中产阶级的自由与隐私。

  此前,好莱坞也拍摄过不少揭露美国政府黑暗面的电影,如《全民公敌》、《鹰眼》、《夺命手机》等,这些电影也往往表现美国政府机构利用特权破坏美国公民的个人自由和隐私。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它们并没有将美国政府呈现为绝对的恶势力。为什么政府会办“坏事”呢?是因为里面出现了坏人。例如在《全民公敌》中,国安局的中层官员为了满足个人野心,才搞暗杀并对美国公民进行监听,而一旦这官员的阴谋被揭穿,国安局立刻展开调查,还男主角威尔·史密斯以清白。这时美国政府仍然是正义的化身,这就是这类影片发挥意识形态障眼法的地方。和这些影片相比,《斯诺登风暴》已有所不同,里面已经没有了具体的反派人物,所有人,包括总统在内,都不过是美国政府这个巨无霸“利维坦”上面的一颗螺丝钉,这是这部电影深刻的地方,也是让人们感到恐怖和无奈的地方。

  不过,虽然如此,《斯诺登风暴》还是对媒体的作用和美国的宪法机制抱有希望。影片到了最后,用罗列的方式展示了在媒体的压力下,美国政府和国会为“保护美国公民的自由与隐私”所做的种种承诺,只是有了前面的交代,观众对情况是不是真的会有改善,还会抱什么希望吗?

  导演奥利佛·斯通擅长拍政治题材的电影,从《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到《刺杀肯尼迪》,斯通善于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经络分明的剖析,给观众呈现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黑幕。另外,《斯诺登风暴》男主角莱维特很棒,似乎比斯诺登本人还要出彩。在香港这个斯诺登事件的发生地看这部电影,确实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出了影院,走在灯红酒绿的时代广场,感觉好像不是刚看完电影,而是刚刚目击了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件。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