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天了:榆林一煤矿招聘666人,4万多人报名
一则煤矿前不久的招聘够炸裂的:招聘666人,4万多人报名!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延长石油旗下榆林巴拉素煤矿、可可盖煤业发布的招聘公告显示:此次招聘计划招聘666人,主要招聘技术工人。
对于延长石油这样体量的实业企业来说,这次公布的招聘人数算得上是正常水平,毕竟可可盖是新启动的煤矿,但恐怖的是,相关人士透露,此次招聘的报名人数高达4万多人!
知道煤矿卷,但没想到卷到这个地步了。
考虑到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以及对整体生活质量的追求等原因,煤矿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就业的首选、优选——尤其对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来说,进矿和这几年互联网上调侃颇多的“进厂”一样,多少有点掉面儿。然而今年,煤矿招聘遇热,不少名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倾向于煤炭企业。
段子——“狗都不去,正好我去”
“狗都不去,正好我去”——这是艰难就业下,苦中作乐的段子。
其实我梳理发现,过去几年每一届都号称“史上最难毕业季”,大部分人或许对“史上最难”已经麻木,那么今年究竟有多难?我们查找了一些数据。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大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是21.3%,这是2018年1月以来的新高。
随后,国新办发言人在7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自今年8月份开始,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
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从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数据也可以看出,今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在影响应届生就业去向的因素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就业压力、经济形势与所学专业,且影响力持续上升,增幅较大。
在应届毕业生期望就业的企业类型中,国企仍是“香饽饽”,且期望值连续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毕业生与民营企业的期望逐年下降,求稳心态相当明显,毕竟疫情之后,大家认为稳定的工作比一份高收入高失业风险的工作要强很多,这似乎是最近几年来的一大转变。
这或许也是延长石油旗下国资煤矿受捧的原因所在。
我记得知乎上有关就业的话题浏览量高达57.6亿,409万在谈论“什么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呢?”“就业环境有多差”“如何看待高学历低就业现象?”......类似的提问层出不穷,大家似乎都在试图通过网络,向外寻找就业困境的突破口。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什么是“上岸”?不是所有就业都有资格被称为“上岸”,当下社会语境中,只有考上公务员、事业编、军队文职,有着稳定的身份、收入来源,才有资格被称为“上岸”。
这两年,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考公考编热潮在全国蔓延开来,很多人不惜为此付出高昂的学习费用以及长达几年的时间成本。就连逐年扩张的考研大军,也有考公考编浪潮的推动因素。对于大多数考研人来说,研究生并非学术殿堂的“入场券”,而是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敲门砖”。
人们对考公考编趋之若鹜,无非就是因为上岸后“稳当”。
从大环境上来说,全球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后疫情时代”的国内外挑战。于个人而言,每个月都能稳稳到手的工资才让人安心。成家立业、房贷车贷,哪个敢断?
虽然媒体对考公考编热抱有批判态度,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当下的环境中,体制内的工作确实安全可靠,谁不想让自己旱涝保收,不裁员不失业呢?
但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体制内真的装得下这么多人吗?体制内或许可以被看作某种乌托邦,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抵达这个乌托邦。
“涌入煤矿”
今天,IT互联网行业热度依旧,但也有新的行业也越来越热,比如煤炭领域,尤其过去几年,能源经济在疫情之下一骑绝尘,榆林、鄂尔多斯和大同的经济在过去几年逆势增长,更加佐证了煤炭行业就业的吸引力。
以榆林为例,2022年,榆林以6543.6亿元的经济总量挑起了陕西“稳经济”的大梁,在全国的经济位次从第57位次跃升到第42位。
“十四五”期间,煤炭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压舱石作用不会改变,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可期。
榆林坐拥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全市煤炭预测280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一般认为,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开采时间还是可观的。除了传统煤炭行业,“双碳”背景之下,榆林也必须走上转型之路。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的同时,榆林紧扣自身煤炭优势,促进煤化工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目前,多个世界级的高端能化项目在榆林落地生根。
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也必将带动就业“蓝海市场”焕发活力。全链条布局意味着榆林可吸收的就业人才不仅包括基层技术工人,还包括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重新焕发活力的煤化工产业将提供大量的、多元的就业岗位,解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截止发稿前,榆林众多煤矿面向社会新发布了招聘公告,且待遇十分优渥,在今年的就业市场中依旧有如此高涨的招聘热情,其吸纳劳动人口的能力毋庸置疑。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几年,煤化工行业安全保障大幅度提升,且待遇相对较好,工作稳定,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逐渐增强,甚至还会遇到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