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引爆专业焦虑背后:一个宏大叙事的阶段过去了

2023-07-03
作者:燕志华 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在高考分数公布、大家紧锣密鼓填报志愿的时候,由张雪峰引爆的关于新闻系不能报的话题,正在向纵深发展。更多的自媒体和头条用户进行话题接力,从自己的经历谈当下专业选择的重要性。

一、人们首次将上大学和风险联系在了一起

  从头条里能够看出,很多中年人借着这个话题,将多年来人生的不如意归咎于当初专业选择的错误。这会造成情绪的传染,认为专业选择是“一选定终身”。或许接下来帮助选专业的咨询机构将兴盛,一种将人生放于他人之手的新式“算命”将大行其道

  我们经常说网红会制造某种焦虑,比如知识焦虑、情绪焦虑,眼下又出现专业焦虑。其实并非是网红制造了焦虑,而是网红引爆了某种普遍性的焦虑。张雪峰不过以一句有意或者无意的观点,引爆了当下无数小镇做题家的家长关于就业的焦虑。也就是说,无论是网红、还是热门话题,还是大型流量,都是无意或者刻意引爆一个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的结果。这正如我们提出的,淄博烧烤的走红,也是无意引爆了一个社会心理的结果,地方相关方面仅仅是做了正确的事情,更好地释放和承接了流量的爆发。

问题在于,关于新闻学的就业前景的焦虑,很多年前就已经有所讨论,但是为何今年就特别火热,而且引发这么广泛的关注?

  我们的看法是,这其中出现的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今年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超过11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出校门,又迎头撞上经济形势反倒不好,这就注定困难时刻的不可避免。这个时候在公共空间谈论专业和就业的问题,也是恰逢其时了。

  除了就业问题,如今围绕专业问题的讨论如此热烈,还有一点因素,就是社会心理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人们不再认为大学文凭能确保年轻人过好这一生了。

  我们在此前的一篇文章《文凭贬值和社会进步》中说明,社会越进步,大学文凭越贬值。当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的时候,文凭不再具有点石成金的人生魔力,它的含金量也就慢慢降低了。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曾经是中国人笃信不疑的信仰。“寒门出贵子”成为社会前进的观念动力。无数中国人的确通过高考这个“旋转门”改变了人生命运,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大学文凭不足以保证一个稳定幸福的人生了。人生、财富、命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变得多元而丰富。

  看看现在的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和更多小众的职业,其造富的逻辑和路径,和大学文凭并无多少必然的联系。各种各样创富的门路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上大学只是今天和未来过好这一生的一个选项,但并非是唯一选项。

正是大学文凭贬值了、含金量降低了,人们才开始更为挑剔专业了。人们隐隐感到的后果是,如果挑不好专业,说不定这个大学就白上了,投入产出比不划算了。

这几乎是中国百姓首次将上大学和人生风险联系在了一起。在此前,人们都公认是可以闭着眼睛上大学的,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题名是一笔一本万利的人生投资。如今,关于大学和前途乃至命运的问题,社会评价首次出现了反转。不少人认为,如果不能挑到一个好的专业,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那就是一种难以承受的人生之重。

二、人们在心理上从星辰大海转向了脚底下

  对于这种更看重专业和就业的现象,我们还有另外一种看法,那就是,大众和社会心理已经变化了。

人们变得更为现实了,更关注自己的小日子了,关注的视野已经慢慢从星辰大海,转到了生活圈和自己的深切感受上来了。人们慢慢收回了镜头的远焦。

  从不同群体的对专业选择的讨论的不同视角,就能看出这一点。加入专业讨论的主流媒体,关注点更在乎家国情怀和宣传事业,关注的是社会共识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健康有力的宣传。但是参与讨论的一般百姓,关注点主要在于前途、就业、工作和收入。他们支持张雪峰,主要在于感觉他说得实在朴实,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出发的,获得了普通人的信任。

张雪峰的常用语句,如“如果家中没有矿……”“如果父母能拿出这几十万、数百万……”,既戳中了人们心底面对贫富差距的无奈,也看起来将屁股坐在了普通百姓这一边,无数家长找到了交心的感觉。使用这种话语,对于普通人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也是收获人心的好方法。

这种从远方转到身边、从宏观转到个体、从情怀转到物质的变化,在疫情结束之后变得显著。原本期待的经济复苏,看起来短期内无望;人们捂紧了钱袋子,为疫情三年和透支的房产而修复负债表,报复性消费并未出现;淄博烧烤火爆的背后是一种消费降级,因为这种室外的大众化的消费,才吸引更多的百姓参与,而近在咫尺的室内场景的消费,却门可罗雀,这是在很多地方都成为被验证的场景;不少大学毕业生跑起了美团外卖和快递;考公被视为年轻人最优选择,等等。人们不得不收回壮怀激烈,从“诗和远方”回到“面包和黄油”的日常生活。

  有人观察到这样一件事,堪称是这种变化最好的暗喻。某网红经济学研究者,已经从以前的持续看好发展前景,变为在头条推销生发水。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在眼下中国,将流量变现,带货是主流,但是因为发生在当下这种变化的关键时刻,这种带货就带有敏感性质。

  也有人开始注意到,曾经被认为是个热门现象的“小粉红”群体,不再如以前那么火热了。这种现象的一个高潮事件,或许就是今年的2月18日下午合肥陈宏友老师被学生抢话筒轰下台的事情。或许有人一直不喜欢这个学生,在高考后,竟然出现一个谣言,说他考分很低,以贬低他的行为,结果很快辟谣,他依然是个优秀的孩子,但是不能不说,这种谣言出现的背后,是某种社会心理值得深究。年轻人面对的压力,和事件发生时候,已经大有增加。去年首次超过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今年是11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空前加大,让年轻人慢慢变得不再那么乐观。星辰大海固然令人向往,但是如果连加油都成问题,如何开启这段热血浪漫之旅?

  我们由此能够看出,张雪峰老师引爆的专业讨论的背后,是人们的家国情怀依然存在,人们依然保持着爱国之心,关注大洋彼岸的一举一动,但是开始更为关注切身的生活感受,和身边的人情冷暖。热血未冷,只不过更为内敛而已。如果不能看着脚下的路,如何行稳致远?

一个宏大叙事的时代,或许洪峰已过。人们在特朗普对中国实施“极限施压”之后被激发起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在疫情防控期间燃起的制度优越性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疫情时代,慢慢因为现实因素有所冷却,变得更为现实、更为理性了。爱国当然是必须的,但是生活的重要性,看来还是处于第一位。

  这种更为注重实际生活、更注重脚下路况的社会现象,不是坏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百姓人生态度的一种沉淀。如同一杯啤酒,啤酒花漫溢当然诱人,但是当泡沫散去,剩下的才是真实的、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从过于宏阔的情怀,慢慢回归生活的理性;从以前的凭空飞翔状态,回归到现实土壤。以现实主义的眼光重新打量一切,包括自己和对手、情怀和现实,不失为一种真正的勇气。

三、我们提出的五点建议

  这种变化,对于国家和社会很多方面的工作,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

首先,有关部门在进行宣传的时候,要改变文风,力戒宏大叙事型的话语,追求“入脑”“入心”。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宣传内容的时候,首先自己要“走心”。也就是内容要先从我们自己的内心走一遍、过一遍。如果说服不了自己,又如何说服百姓?要学会和百姓共情,以百姓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说服力和公信力的打造上,要先过自己这一关,过情感关、认知关、价值关。

次之,要从舆情原理上认识到,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不如意,网络舆情的爆发风险会增加。

  从今年的情况看,疫情结束后的网络舆情,并没有变少,频次还增加了,烈度也不可忽视,这源于网民线下的生活压力变大了,人们在生活切身感受不太愉快的时候,就对那些涉及到不公平、不正义、不道德的事件,会特别义愤填膺,必须要发泄出来,就会化作网络舆情。

  这就要求更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贪污腐败保持零容忍,对于那些不道德、不公正事件进行高效率处理,最起码在事件爆发后,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向网民通报,让百姓对于公平正义,有个盼头!

  在就业成为难题、年轻人紧盯编制的时候,对于体制内领导干部、公务员的监督风险大增,这就要求大家要严于律己,加强舆情素养,放低身姿,保持和群众的顺畅沟通。

第三,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今天依然有效。高速发展的经济一旦慢下来,曾经各种被掩盖、被忽视的问题就会接连爆发、集中爆发。我们既要看到这个社会规律,从战略上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在战术上高度重视,以踏实工作重启经济引擎,以实实在在的增长率和就业率,来提高群众收入、提高百姓的获得感,进而重启消费经济。可以说,破解当下一切难题的钥匙,就是拼尽全力搞经济并取得效果。

第四,相关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要更为科学理性,既要严厉打击谣言和各种网暴言论,又要保持网络“宣泄阀”的功能,提供一种社会压力的“平衡”机制。

  我们在文章里多次论述了网络作为社会怨气和压力的“宣泄阀”的功能,创造了一种历史性的机遇,使得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怨气得以释放,从而为发展扫清了某种障碍。今天的网络舆情继续充当这种宣泄的功能,我们需要保障民众的愤怒表达的权利和权利表达的渠道,需要创造群众监督的便利条件,同时积极关注网络舆情,强化舆情决策咨询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社会治理的科学性。但要以某种柔性科学机制,确保这种“阀门”处于良性可控的范围之内。

最后,我们建议为内卷严重的教育寻找一条新出路,开辟新空间。

  比如,江苏高考今年使用了全国卷,表面看收获了大丰收,超过600分的数量和比例是很高的。此前已有预测,江苏一旦内卷变“外卷”,就会大杀四方。但表面成功的背后是一种隐性的挫折,因为再高的分数也要面对惨淡的录取数量。回望无数个不敢懈怠的奋斗日子,无数家长深切理解了什么是严重的内卷。

“教育改变命运”和“寒门出贵子”就是观念的一体两面,是中国百姓在新中国建设进程中,由于经济的成功和人才制度的成功而形成的最朴素的人生信仰。这种信仰已经内化为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一部分,个体勤奋以求,国家开诚以报,个体和国家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中国国民性中积极进取的信条,也因此成为了影响民心向背的东西。如果说,“土地革命”在经济上赢得了民心,则“教育改变命运”真正在心理上打动了民心,唤醒了另一片广袤土地的生产力。

但是近年来,“寒门难再出贵子”“阶层固化”的现象的出现,阶层的垂直流动出现了慢下来的迹象,不能不让人担忧。在高考这个问题上,一旦中国百姓找不到上大学的理由,不再为上大学而付出三代人的接力努力,认为教育不再改变命运,那就是信仰的动摇,会出现一种社会心理危机。我们需要未雨绸缪,为教育开辟新思路、新出路,重新为中国百姓打开一片向上流动的空间。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