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形式主义的牌子,不如不挂
近日,有媒体调研发现,一些基层办公场所门口的牌子越挂越多,不少已打响“百牌大战”。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办公室牌子挂满墙,“名头”满天飞,但干活的常常就是两三个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处于治理体系的“底盘”,大事小情都要靠这根“针”去落实,“身兼数职”一直是基层干部的常态。挂牌,顾名思义是宣示单位职能,某种程度上,基层牌子越来越多也是这种“超载”状态的显性化。
可牌子太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有多少块牌,就有多少口锅”,各类事项叠加、考核评比紧跟,但相应的政策、人员、经费等支持却半点没加,最终“扛不动”“兜不住”。此外,牌子数量繁多、内容不少重复,临了又“各唱各调、各要各‘账’”,徒增基层工作人员“纸面”工作量。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让基层挂牌,初衷本是借此“压责任”、抓落实。围绕牌子衍生出的无谓负担,从根源上看还是形式主义作祟。
长期以来,一些上级职能部门似乎存在一种“认知误区”,总觉得牌子挂了,基层才算承接了对口工作;牌子上墙了,工作就插到底了。五花八门的牌子“一挂了之”,平常不闻不问,到了检查考核时“按牌索骥”,至于具体实效究竟怎样,反倒退居其次。到头来,简单粗暴以挂牌“推动落实”“传递压力”,沦为徒有其表的“伪落实”,也虚耗了基层干实事的时间精力。
挂牌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厘清什么情况需要挂,挂了之后要跟进什么。如果徒增无谓负担,不如不挂。
眼下,随着基层减负工作持续推进,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摘牌行动,“并同类”“摘虚牌”,一线一致叫好。
当然,诚如许多受访干部呼吁的,摘牌只是为基层减负的起点,清除无谓负担并不能止步于此。首要一点,不妨从源头上厘清权责边界,健全挂牌项目准入、日常管理、督查问责等制度,尽可能避免挂牌“锦标赛”愈演愈烈。
此外,考核评价体系也需进一步优化,支持和保障也需要向基层倾斜,平时多沟通,下任务有保障,多措并举破除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当然,摘有形“牌子”易,清形式主义无形“牌子”难,恐怕此后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变种。但不管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干论英雄,就能让基层少一些形式主义困扰,为基层治理添活力、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