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晤六细节看:美方该走出死胡同了
全球风云变幻之际,中美外交高层又见面了。7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美外长保持经常性沟通,已经六次通电话,而此次巴厘岛会晤,也是中美外长继去年10月罗马会晤之后,第二次面对面会晤。
最近一个月内,中美高级别官员已经进行了5次互动。中美沟通的积极态势还在延续。
眼下,中美关系的历史叙事被人为歪曲,现实状况被所谓“政治正确”所绑架,发展方向面临被进一步引向歧途的危险。
当前中美关系展现的一面是积极互动,另一面则是重重挑战,这种温差反映的,是双方关系亟需再校准。如何增进彼此了解,减少误解误判,避开死胡同,这不仅是中美的命题,也是世界在期盼的回应。
找到答案,可以从六个细节入手。
特殊场合
中美两国外长的这次会晤,是在巴厘岛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外长会后进行的。
此次G20外长会,中方代表团的行程很满。谭主了解到,中方代表团一共会见了十几位外长:
印度尼西亚外长蕾特诺
印度外长苏杰生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阿根廷外长卡菲耶罗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
韩国外长朴振
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
法国外长科隆纳
加拿大外长乔利
西班牙外交大臣阿尔瓦雷斯
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新加坡外长维文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
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
与布林肯的会晤,排在中间。
中方用四个词对中美这次会晤做了总结——全面、深入、坦诚和长时间。
消息人士告诉谭主,这次会晤,谈了5个多小时,并且全程同传,如此全面、深入、坦诚、长时间的高层沟通,不说是近年间最长的一次,也起码是最长之一。
这次会晤,双方谈的不只有中美关系,还有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乌克兰问题等两国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
消息人士告诉谭主,包括乌克兰问题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都谈到谈深了。
当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相互交织,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既有共性因素——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些挑战全人类命运的危机;也有特性——危机之中,某些国家实行和国际主流背道而驰的对外政策。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多边治理平台之一,G20成员国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80%以上,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二,需要共同为全球性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此次G20外长会,也设置了相应的议程:
第一阶段,以加强多边主义为主要议题;第二阶段,以粮食和能源安全为主要议题。
围绕这些与合作有关的议题,中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把视野放在全球,提出开放包容的倡议。会上,中方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其中包括支持联合国中心协调作用,减少粮食领域的贸易和技术壁垒,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等建议。
而美国的重心,依然是把议题拉到乌克兰危机上,让大家在“反对谁”的问题上站队。
但G20,从来都不是,也永远不会是扩大版的G7。曾经,西方国家把世界挂在嘴边,想要通过主导G20来达成自己的利益,但世界已不是当年的世界——西方国家的实力已不足以支撑其野心,最近G7国家的一些偶然事件背后,也有必然趋势的信号,这也许只是西方国家乱局的一个先兆而已。
当下时代的标志,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汇集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G20,代表的是包容与多元。
2016年,在中国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中方就曾明确表示,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也属于全世界。
无论考虑中美问题还是全球问题,都要看清当下的时代背景,思考的格局,也应该更大些。
重申元首共识
这次会晤,美方的态度看起来很积极。
一个细节是,在会晤前,美方召开了一场发布会,通过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滕布林克解答记者提问的方式,释放了不少关于会晤的消息。
到了会晤,布林肯还在两人拍照环节就表示,中美有很多议题要谈。美方,沟通主动性的信号,越来越强烈。
王毅也表示,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当然需要保持我们正常的交往,同时通过我们双方共同的努力,推动两国关系回到正常轨道。
过去一个月间,中美双方落实元首会晤精神,进行了五次沟通:
6月10日
魏凤和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举行会谈
6月13日
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会晤
7月5日
刘鹤与美财政部长耶伦通话
7月7日
李作成与美军参联会主席米莱视频通话
7月9日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
5次中,有3次是面对面会晤,2次是通话交流。通话,中方都是应约。
这次会晤,双方还提出,要建立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渠道,更好协调各领域各部门的交往。
消息人士告诉谭主,会晤取得了一些共识,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接下来,还会谈。这个事,也要读懂中方的言外之意: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告诉谭主,去年9月中美元首通话以后,中美成立了联合工作组。但由于美方没有完全把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落到实处,导致联合工作组真正开展工作的时间不多,取得的进展有限。所以,理解这次会谈的角度有两个,一是推进合作,二是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
该批评就批评,该回击就回击。
点名批评布林肯
会谈前几天,中方点名批评了布林肯。
7月6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布林肯在北约公共论坛上发表不实涉华言论提问。
此前,布林肯又拿出陈词滥调,妄称中国正试图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时,没有使用“美方官员”或是“美方有关人士”的说法,而是对布林肯进行了点名批评:布林肯国务卿有关言论罔顾事实, 颠倒黑白。
如此直白,是中国已经看倦了美国在会晤前的老一套—— 会晤 前操弄议题,抹黑中国,妄图 给自己制造心理优势, 在会谈中 向中国施压。
中国,不吃这一套。
这次会晤的新闻稿中,中方也用一个新句式,戳破了美方的套路:
既然……就应该……
这个句式,点明了美国在处理对华问题上的自相矛盾和言行不一。这种矛盾的症结,中方说得也很清楚了:
美方的世界观、中国观以及中美历史观、利益观、竞争观都出现了严重偏差。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提点美国的世界观,放在“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当下再谈,意味深长:
目前,全球许多热点事件的根源,就是某些国家的世界观摆错了——拿零和博弈作世界观的底色,只能让世界陷入乱局。
不改变这样的世界观,也就不会有正确的中美观,美国的 “中国恐惧症”,也只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任由这种“威胁膨胀”发展下去,美国对华政策将是一条走不出去的死胡同。
新增清单
面对自相矛盾的美国,这次会晤,中方又向美方提出了新的要求,厘清了中美关系的防护与坐标。
一个细节是,中方向美方提出的清单数量,从两份,变成了四份。
去年7月的中美天津会谈,中方向美方提出两份清单:
要求美方纠正其错误对华政策和言行的清单
中方关切的重点个案清单
此次会晤,中方在这两份清单的基础上,新增了两份:
中方重点关切的涉华法案清单
中美8个领域合作清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告诉谭主,新增的涉华法案清单,体现了中方对当前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动摇中美关系政治基础、给中美交流与合作带来新障碍的美方一些动作的密切关注。
四份清单中,前三个都是要求美方消除负面因素,旨在为中美关系排雷清障。后一个是推进合作,以增加中美关系的积极因素。
这体现了中方的原则性、建设性。
那份合作清单,同样是一份“考卷”。
美方不是一直在提合作吗,现在有了清单,美方到底有没有合作的意愿,日后对照清单进行比对,一看便知。
对于中方的新要求,美方也做出了新回应——布林肯在会晤中做出“六不”的表示:
不寻求对华打“新冷战”
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
不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
不寻求围堵中国
不支持“台湾独立”
不寻求改变台海现状
保证越多,恰恰说明了中美关系的风险点越来越多。
如果美国觉得处在十字路口的中美关系,已经有往危险方向发展的倾向,那就应该切实履行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所作承诺,坚持正确方向,及时排除路障,打通前行道路。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要求取消关税
就在会晤前一天,拜登专门召集顾问会面,讨论的是削减对华加征关税问题。
目前,拜登仍未就是否撤销部分对中国货品加征的关税作决定。
对华加征关税有害无利,已经是不少美国官员的共识。
据位于华盛顿的“美国人支持自由贸易组织”称,到今年4月,对华贸易战已经让美国人多花了1290亿美元。
这些数据,拜登政府并非看不见,但拜登政府在考虑削减对华关税的同时,却还在考虑启动针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新的“301调查”。
前白宫官员克莱特·威廉姆斯点明了拜登政府矛盾的心态——既想通过削减对华加征关税降低通胀,又想避免外界批评自己对华软弱。
说白了,美国还是陷在对华政策的死胡同走不出来。
在这次会晤中,中方明确提出,美方还应尽快取消对华加征的关税,停止对中国企业的单边制裁。
什么是中美关系正确的相处之道,前些天的世界和平论坛,专门讨论了“在动荡的世界中稳定中美关系”。会上,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分享了他的朋友——埃文·格温伯的观点:
美国必须重新承诺以基于利益而非意识形态的方式处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对华经济政策如此,其他政策,也是如此。
提出亚太合作设想
本次会晤,中方新闻稿中还有一句特别的表述,中方还提出了中美在亚太地区良性互动的设想。
这一设想体现了中方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诚意。类似的话,中国外交高层在5月与美方的交流中就提到过:
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是亚太地区的大势,是民心所向。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理念,与周边国家一向友好相处、互利共赢、命运与共。任何出于一己私利损害亚太地区各国根本和长远利益的行为,都注定走不远也行不通。任何拉帮结派、搞分裂对抗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
而美国,恰恰是想在亚洲拉帮结派。
会晤前,美国国务院顾问德雷克对媒体表示,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表现出与美国合作的意愿,美国为抑制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所做的外交努力已见成效。
嘴上不寻求围堵中国,实际上行动一点没少。
现在,对于刚拉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完北约峰会的美国而言,可能自己觉得,对华“包围圈”已经形成。讨论亚太地区,美方也会试探中国的态度。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
刁大明告诉谭主,中国是从地区与全球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出发,抱着主动塑造、引领地区秩序的负责任态度,与包括美国在内的相关国家一起讨论各自的地区角色,讨论共同的地区秩序。
这种理念,也贯穿在中国的行动中。
G20外长会,只是中方此次出访其中的一站。
G20外长会3天前,中国外长先去了缅甸参加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在这期间,见了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等国的外长。
G20外长会2天前,中国外长对泰国进行访问。
G20外长会1天前,中国外长应邀访问菲律宾。
再来看看布林肯的路线图:
布林肯与菲律宾外长通了话,还要对泰国进行其任国务卿以来的首次访问——布林肯要联系的国家,都是前几天中国外长访问过的国家。
美国的外交策略 ,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很清晰,多少有些跟在中国身后跑的意味。
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美国也想摆出一副大格局的样子,提“世界”,提“合作”,但美国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利益观让美国只能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沉迷于遏制围堵,既不从容,也不坦诚。
只有分清楚不同层面的利益——什么是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什么是党派利益和利益集团的利益,美国才能有大格局、大战略、大外交,美国政客,才会做出一些符合国家整体利益乃至人类共同利益的决策判断。
这才叫正确的世界观,这才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否则,美国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最终走进死胡同。
于中美如此,对世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