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还没来得及准备
随着“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的陆续出台,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稳中有序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其中,农村地区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地区,农村群众是不能忽视的关键群体。
接下来的春节返乡潮,农村医疗系统保障面临考验,如何应对成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对此,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接受观察者网记者采访。
观察者网:农村地区脆弱人群数量多,医疗卫生能力不强,人员物资不足,存在病情发现能力和防控意识淡薄的弱点,成为疫情防控的重难点区域。在您的调研经历中,农村疫情最突出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在“新十条”颁布后,农村地区如何应对可能的感染?
吕德文:我认为农村疫情最突出的问题是“两极分化”,一般意义上,农村的人口聚集度并不高,病毒的传播不会特别快。
相反,县城人口的聚集度特别高,一旦传播开,会比大城市的情况更严峻。很多县城中的小区管理还不规范,大部分是自建房,类似于城市里面的“城中村”,所以防控起来有难度。
两极分化不单指防控手段,在就医治疗等很多方面城乡都存在两极分化。一般的县城只有一个县医院,有些地方还有一个中医院,人口多的地方最多可能有第二人民医院,但规模都不大。
同时,这些医院的资源有限,主要是满足老百姓日常就医需求,没有疫情的时候,医疗资源都比较紧张,一旦疫情暴发会非常麻烦。
与防控有关的学科和医生也比较少,一般来讲,县医院基本上不接诊重症,因为缺乏重症的设备监护室,有的话数量也非常少。另外,乡村卫生站一般没有条件设置发热门诊,一旦疫情在农村地区流行蔓延开,预计比较简单的处置都很难。
前两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一个关于“县域医共体”的文件,里面的很多措施非常具有针对性,但也说明了此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准备不足。
报告里讲了几个时间节点,比如今年12月底前“做好重症医疗资源准备”“重症医学专业相关医护人员准备”“缓冲病房建设”等,实在来不及的,力争在明年3月底将发热诊室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县医院只有那么多医生和科室,配齐重症监护科室就意味着从其他科室抽调医生,这又会影响其他的科室接诊。这个问题在武汉疫情的时候出现过,2020年初,湖北省一些乡下医院把人员都投入到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线上,常见病和普通病就没办法兼顾。
县医院与城市中的大医院相比,基础设施有限,医护可能做不到有效防护,我了解到现在有些县城和农村地区已经开始传播了,一些县医院出现了院感,这是让人比较忧心的,医生感染后居家休息、隔离,病人更难得到救治。
过去三年,我国农村疫情防控最主要的工作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使得医院、医疗端的压力减轻了。过去零星的疫情中,上级医院能够派人支援,基本上还应付得来,但是未来几个月,尤其是春节期间,疫情可能会全面扩散。
在国务院的文件中,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加强城乡之间的医院“结对子”,但是城市医院很有可能自顾不暇,乡村最后还是只能靠自己,因为所有的医护都是满负荷运转。
一方面县级医疗资源本来就很有限,另一方面,像以前指望外部支援也不太可能,所以农村医疗体系可能面临“双重夹击”,社会面感染人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尽管病毒毒性变弱了,大部分人可以自己处理,但总有一定比例人群需要到医院就诊,绝对量预计不会小,农村可能面临医疗体系被击穿的风险。
观察者网:根据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设置,原则上发热门诊要24小时正常运行、开放。根据您在基层调研经历,这个政策的可行性如何?可能会有哪些隐患?
吕德文: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资金、药品等方面没有问题,但有两个问题很关键。首先是乡镇中心卫生院条件比较差,改造发热门诊的难度很大,比较大的乡镇卫生院基础好,改造起来就很简单,医生多容易调配。
据我了解,一般比较大的乡镇周围覆盖着几个小乡镇,有一个“中心镇”。中心镇人口聚集多,卫生院比较大,这种情况下有条件改造成发热门诊,也可以24小时接诊,而周围小乡镇的卫生院很难做到。
《通知》的前提建立在农村传播速度慢、不出现医疗挤兑的基础上,这种情况乡卫生院还可以应付得过来,现在政策发布得比较急,我认为全面放开可以,但是得有序推进,把条件准备好。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医疗设施、资源还没来得及准备。或者说“新十条”出得太快了,而跨区域的核酸、落地检等政策是农村防控最核心的措施。如果有落地检,就可以管控疫情输入风险,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传播。现在的情况,压力肯定积压到医疗系统了。
观察者网:疫情防控新政策出台后,部分地方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理性认识防疫措施的调整变化”和“做好防控政策的平稳有序过渡,先退坡,后转段,不搞急转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如何落实宣传上的政策?
吕德文:我们国家目前比较多元复杂,存在区域和群体的差异,不同群体的观念和接受能力都不一样。
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现实需求跟第三产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严重依赖服务业,此前的封控政策给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非常大,服务业从业人员一旦被封控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城市群体中,一部分是白领和中产阶层,他们的收入比较稳定,且在观念上倾向于自由,对封控的敏感度更强。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和农民工,他们恰恰是动态清零政策的受益者。对于大多数产业工人、农民工而言,普遍一天十二小时,宿舍和车间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要的是安全和经济收入,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自由。而动态清零对第二产业是有利的,也是中国制造业保持活力的原因。
封控对农民的影响更小,过去三年农村疫情比较少,之前河北一些地区被报道不让农民下地干活,这种奇葩的情况是少数,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没有出现过多病例,出现了也很快能清零,对大部分农民没什么影响。所以,农民和农村地区对过去国家的政策方针接受度很高,那么对新政策的接受度就越低,恐慌感就越强。
现在防控政策的转向是城市需求倒逼的结果,对农村居民的诉求和观念考虑得很少。城市居民都反对封控,当然,城市确实是经济的火车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从宣传上讲,目前已经错过了最好的窗口期。有些农村地区在高速路口设置封控点,坚持得很好,“新十条”公布以后,当天晚上封控点就被要求撤了,基层干部都觉得措手不及。
事实上,现在已经出现了政策急转弯,基层干部前一天还在辛辛苦苦防控,上级还不断督查,第二天就要求把防控措施全部撤掉,还要求地方比赛看谁撤得更快,同样用督查的方式让基层人员尽快撤。
干部们没有适应,群众也很疑惑。我调研的有些村镇挨着广东,广东出现疫情,干脆直接把集市给关了。但是昨天关闭,今天又放开了。在这个情况下,瞬间的伤害已经造成,群众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随着时间推移,群众会慢慢接受,当周围出现一些案例现身说法,大家就能接受了,所以宣传问题不是很大,影响比较大的是政策急转弯给群众造成冲击,我觉得这是个教训。
观察者网: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农村防疫的核心在于“防控”,“防输入”比“防扩散”划算。农村防疫有哪些优势?
吕德文:之前农村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因为每个县城的入口有限。从防控的角度看,这种办法的性价比很高,投入资源不多,在高速路口安排专门的人员值班,县城乡镇内部正常生活。在高速路出入口派乡镇干部值守,利用现成的人力资源,十几、二十个人就能守住几十万人的健康,性价比还是挺高的。
此外,农村地区的疫情感染蔓延情况比较乐观,一般就是传染给周围邻居,且邻居都隔得很远,现在传播最快的是县城,县城是防控的软肋,不是优势。一开始我讲的“两极分化”就是这个意思,县城的聚集性太高,人员复杂,信息不完善,陪读妈妈和群租的情况都很多。
我们国家县城的城市化是最近十年开始的,大部分人都是新市民,不是县城的土著,这些进城的新市民在农村还有房子和土地,一旦出现感染,他们有退路,可以选择回老家。
我想提个建议,比如今年大家尽量还是回农村过年,哪怕出现了疫情还是比较好处理,农村生活一般都是单门独院,传播不会很快。
农村的志愿者工作起来也比较便利,在农村的熟人社会里,每家每户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而县城陌生人多,隔离条件比较差,不好防控。
观察者网:以往基层组织和治理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挪用到后续的疫情应对情况中?
吕德文:农村的村委会对村民比较熟悉,比较好动员、好组织。我们党组织找到了自己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把基层组织跟熟人社会结合以后,它的组织能力就特别强,我觉得这是农村相对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主要靠机关党员干部下沉搞服务,很难动员居民自我服务,但是在农村可以做得到,比如把村民、小组长全部动员起来后基本上就能实现自治。
观察者网:面对一个月后的返乡潮,县域医共体的预期效果如何,农村医疗系统能否经受此次考验?
吕德文:未来三个月全国都可能出现一个高峰期,每个城市的时间节点不太一样,但是农村在过年前后肯定会出现一波疫情。
我预测不了具体的情况,只能说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过年聚集等,各方面都是有利于疫情传播,现在很多基层和地方政府也在做准备应对预期的感染。
城市的情况还好,北京现在很紧张,事实上有些城市的高峰已经提前来了,北京、广州、重庆已经进入高峰期了。对城市来说,我觉得有经验可循,最坏的情况就是北京现在这样,过年后药物配备齐全,城市的很多短板都会消失。
农村现在囤药的不多,我没有让父母囤药,自己也没囤,如果现在告诉他们去买药,老年人反而接受不了。大家还是比较相信地方政府,因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医都比较熟,虽然可能出现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不够,但是熟人传播的可达性信息比较强,医生和村民都很熟,打个电话发个信息问一下,就很好处理。
未来无论关于防控宣传还是用药指导,都需要发挥基层医疗体系的作用,要清楚农村跟城市存在差别。农村的医疗资源比较有限,在防控上不能像城市一样,城市目前对隔离要求比较低,甚至有些不需要跟社区报备。
但是农村不一样,农村需要真正做好这种服务,因为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比较差,所以必须依靠基层组织。现在“新十条”对农村来说是很有挑战的,我认为尽量还是可以提倡外地返乡后做一下“落地检”,政府免费提供但不强制,或提倡大家从外面回来后居家观察三天。
总而言之,农村作为战略稳定器,要充分利用最后一个月的窗口期,医疗机构、政府组织和社会心态上都要做好充足准备,防止近期城市的防控乱象在农村重现,利用农村防控优势,落实“新十条”措施,避免短期集中大规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