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社会知识状况考察之五
“真假同体”阶级知识的出现及其历史具象之路
——知行合一与《资本论》原理
【总按语】关于“资本意识形态”,拉法格指出:“我是资本,万物的主宰者。我同虚伪、妒忌、吝啬、诽谤和凶杀相伴而行。我随身带来家庭的纠纷和内战。我走到哪里,我就在那里撒下仇恨、绝望、贫困、疾病和死亡。我是不知疲倦的上帝……资本家是我的武器,我使用他们像使用和鞭打雇佣工人一样……我是管理人类和击败他们的理性的上帝……(因此)资本将是最后的上帝。”(节选自P.Lafargue的《宗教与资本》)
本文系拙作《<资本论>与天人合一 关于劳动过程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理论续作
许光伟|《资本论》与天人合一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ichao/2019/12/411731.html
接续:阶级社会知识状况考察之一-乌有之乡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12&id=448195&actid=02105
许光伟‖阶级社会知识状况考察之二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xiang/2022/01/448436.html
阶级社会知识状况考察之三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xiang/2022/01/448697.html
许光伟:阶级社会知识状况考察之四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xiang/2022/01/448977.html
进一步延伸阅读
阶级与拜物教经济学原理:导论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ichao/2022/01/448890.html
第五部分 “真假同体”阶级知识的出现及其历史具象之路
(一)
关于《资本论》著作的科学品格,“恩格斯和列宁指出,马克思不是把物的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硬搬进社会领域,而在于建立社会历史领域的统一分析。”[14]【[14] 许光伟.劳动过程与商品拜物教批判——兼析恩格斯对《资本论》方法贡献的性质[J].当代经济研究,2020,(4):11-23.】
然则,《资本论》从研究到叙述的知识具象实质是指出由作为“调查阶级关系的科学家”的历史学家工作身份进至“同样类型的科学家”的经济学家工作身份,即“知行合一→知行不二”的工作路线(表1至表3显示的行程),实现以唯物史观知识的规定(理论生产和知识生产——各种规律的如何统一)对“经济知识”(实践与理论同步并行到知识分立的状态)的涵容和托出。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研究,是在唯物史观工作领域内以“各种价值形式”为耙梳对象,充分地占有历史材料,利用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多种科学手段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全部对象形式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档案学意义的认识总体即价值形式的类型学、结构学和形态学,——这是唯物史观知识规定的实际形成,构成所谓“价值形式的历史知识类集”。继而在形式上(如方法和程序),叙述必须与研究有所不同,因为知识学是其本相,必须用恰当的方式把“知识的类型学”“知识的结构学”及其社会历史的形态学(此处成为它们的“知识的形态学”),在形式逻辑的语义上进行工作串联。然则所谓叙述:对《资本论》而言,是寻求对统一有序的价值形式转化运动(本文表3所示之“系列I→系列II→系列III→系列IV”)的逻辑反映,进行叙述科学意义的知识生产。
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但乃是以“批判”为知识,采取的理论知识形成序列是:唯物史观范畴→阶级范畴→阶级知识→经济知识,并将范畴组装前置于知识组装。其中,“唯物史观范畴→阶级范畴”环节应界定为“唯物史观知识”(范畴学),而“阶级知识”则可谓之为识别乃至离析出“真”“假”的环节。
(二)
如对资本主义GDP而言,从阶级知识出发,是揭示它的“真→假”“阶级统治→拜物教统治”以及立足v + m结构的“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知识形成路线,最终将之确定为“真假同体的价值形式”的工作产物;究其实质,则不过是经济关系上的又一种量的表达。即价值形式的真假同体乃是质、量统一的规定,与之对应的GDP——属于“真假共相”——则是“量的规定”,是基于量的引申,最终形成“数量(指标)拜物教”⑪。
【⑪ 对这个过程加以总结即是:“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的形成来自三方面:社会劳动过程、阶级斗争以及以‘秩序’为中心的物象均衡。经由‘拜物教意识’批判,‘仿市场’范畴的根基被瓦解,阶级斗争被‘事格化’,并置身于劳动过程文明规划。”(参见《劳动过程与商品拜物教批判——兼析恩格斯对<资本论>方法贡献的性质》,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
价值经济形式作为真假共相,乃至价值规定是真假同体,这种特有的知识生产性质引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特殊工作规定:如上指出,它引出了对资产阶级形式逻辑的“反动”,从而可能完成对资本主义经济从其虚假外表上的认知揭秘。
“真假同体的阶级形态对象”乃是特殊的阶级知识,因应着同样特殊的知识呈现路线。马克思举出“范畴学”,在于强调阶级社会域内的经济范畴乃是生产关系的理论反映形式,即对“真假同体”进行肯定。如此看来,价值形式无疑是一项“阶级知识”。再以GDP的知识结构与形态落成为例,可列出如下工作路线:
唯物史观范畴(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阶级)→阶级范畴(价值)→阶级知识(价值形式)→GDP(工资、利润、利息、地租)
(三)
在唯物史观知识的第一环节,必须认识到:劳动是唯物史观的始基范畴,劳动发展史是价值的“唯物史观的第一项知识”(如图2所示)。
在唯物史观知识的第二环节,则必须认识到:生产力、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本体范畴,生产方式矛盾与价值规定的结合引出所谓“价值如何创造”;劳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创造商品价值,这就是“简单(平均)劳动创造价值”命题的根据。
在唯物史观知识的第三环节,进而认识到:生产方式终归是唯物史观的内核范畴,然则生产方式规律与价值规定之结合,乃“价值规律”之真正引出;这是必须将唯物史观范畴与阶级范畴的合成规定称为“唯物史观知识”的理由。
在唯物史观知识的第四环节,则必须明确“阶级”同样是唯物史观的五个基本范畴之一(如上括注),甚至是唯物史观的基础范畴,说到底,劳动与阶级的联合规定算得上是唯物史观的“真正工作本位”;在这一环节,阶级与价值规定(财产关系)的结合最终落成,形成所谓“阶级范畴”的规定性。
这样在唯物史观知识的实现环节即第五环节,它的任务是将自身再易变为“阶级知识”;广义地看,价值已经是阶级知识了,即直接作为“阶级范畴”的阶级知识,它将自身一分为二:阶级范畴(价值)和阶级知识(价值形式)。
故此,《资本论》的讽喻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化现实的,只有价值形式才能托出“唯物史观知识”的类型、范畴与结构形态,然则“价值形式,不独是概念,也是范畴内部质和量统一的矛盾关系的外在化表现”,“自发拜物→自觉仿真→伪装自为→理论绞杀,伴随资产者‘阶级自在’到‘阶级自觉’的意识觉醒,资产者在策略上讲出‘没有所有制基础的价格理论’就是‘社会自在规定’,但其理论的体系绞杀亦必归于‘理论自杀’。然而在‘社会自为规定’上,必须将‘拜物教批判’同时视为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组成,因为拜物教视角的所有制内涵逻辑乃是‘物的人格化和人的物化’。”[14]
【[14] 许光伟.劳动过程与商品拜物教批判——兼析恩格斯对《资本论》方法贡献的性质[J].当代经济研究,2020,(4):11-23.】
(四)
说经济拜物教的源泉是价值形式(所谓“经济拜物人”),实际指明了价值与价值形式的统一不过就是阶级(规定)与拜物教(规定)的统一。价值是行,价值形式是知,反之,价值形式是行,生产关系是知;这样就彻底统一了对象和研究对象,把历史工作对象转换为唯物史观的研究对象规定。
如果唯物史观知识与阶级知识的纽结是价值,那么可以说,阶级知识与经济知识的纽结则是价值形式;又或说,价值形式不仅仅是工作中介,它本身就是唯物史观知识与经济知识的统一。概念是无根的,价值形式作为概念,则真假难辨,——因为在这一环节,它“无类型”“无结构”,直至“无形态”;由于失去对象性,价值形式概念将沦为“知识定义的虚无”。为了去掉无根性,价值形式必得将自身实现为范畴和概念的统一,而要达到这一点,又势必经由“知行不二”。这意味着GDP为价值形式所“变”:既为价值形式的理论所“变”,又为价值形式的实践所“变”,——GDP表面统一的意义本体于是被炸开;无论工资、利润、利息或地租均是“历史-矛盾-规律-范畴-概念”,这一链条的每个运动环节释放的意义合成,乃至是各个环节规定意义的依次传递。这样,它们成为全体不是在各自独立形态的经济形式上,而在于获得共同的“价值的纯粹形式”,换言之,它们都是价值特有的表现形式。这使得“马克思对经济范畴的特点的具体化理解,与主流的资产阶级经济的经济概念完全区分开来了”。即是说,“在他的理论中,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假定或设想(离开生产或生产关系的)商品、货币、价格或者利润的存在。相反,他提出它们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商品化过程的影响而获得,这个是把社会权利关系归并到商品形式的过程,这样,权力关系被转化成数值关系了。然而,马克思是不会那么轻易地给出数值关系,总是会被所谓的权利关系所困惑,——(须知)当思想进入到数值运动中,困惑便会消失不见,这在数理经济学中是常见的。”[2]65-66
【[2] 阿尔布里坦.经济转型:马克思还是对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五)
本文图3旨在说明商品的阶级关系社会类型、历史结构及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根据和由来。
图3 阶级经济学的历史生产原理及其应用
在这里,唯物史观的“阴阳之道”(物质资料生产‖再生产)成了研究“阶级社会一般”的工具,一定的阶级关系社会形态倒成了实体的对象关系本身。《资本论》将唯物史观的“阴阳之道”变身为“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由此得到统一的商品社会形态的“阶级史”(理论和实践规定):大循环是买卖,小循环是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交换。
对资本主义生产而言,这意味着虽然一般商品的流通处处是出发点,但生产关系的实际出发点是劳动力(A)成为特殊商品。“可见,总起来看,流通有三种表现:(1)总过程——资本通过它的各个不同环节,因此资本表现为处于流动中的、流动着的东西……(2)资本和劳动能力之间的小流通……(3)大流通。资本在生产阶段以外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资本经历的时间表现为同劳动时间相对立的流通时间。”[12]73-74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尽管如此,唯物史观的再生产原理其实并不能独立存在,在道路-系统的构筑形式上必定作为一定阶级关系的工具,即若要成为实体与工具的统一,其必定转化为阶级关系状况之“共同体生产原理”。
就资本产生资本主义而言,必须认识到“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本身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结果”;“资本的前提是:(1)生产过程一般,它是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也就是没有历史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2)流通,就它的每个因素来说,尤其是它的总体来说,本身已经是一定的历史产物;(3)资本,是两者的一定的统一。”
然则,历史道路-系统类型学完全由阶级的社会形态所决定:“一般生产过程本身,当它只是作为资本的因素出现时,会发生怎样的历史变化,这必然会在它的分析过程中显示出来;就像对资本的各特有区别的单纯把握中,必然会显示出资本的一般历史前提一样。”[3]28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六)
以上论述指向即是图3左侧指示的工作规定性:封-产-建为阶级关系状况的共同体生产原理,购-产-销为其补充和应用。是以《资本论》本身必须视为对“一般知识原理”(即阶级社会的共同体生产原理)的一个特别运用:劳动力成为商品为“买”,意味着价值增殖过程即“封之”(具有生产力基础的历史统治关系)。在此意义项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工厂统治关系的直接规定——雇佣劳动关系的直接意义的“建之”(或曰社会权力之建),所谓“只是在资本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才成为形式上自由的交换。”[12]173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名副其实的资本社会统治劳动的“建之”(或曰社会权威之建),所谓“自从工人阶级不断增长的反抗迫使国家强行规定(首先为真正的工厂规定)正常工作日以来,也就是说,自从国家禁止用累进增加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来,资本就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加快发展机器体系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10]413。【[10]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进一步,“如果我们考察整个资本流通,就可以看到四个要素;或者说,如果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这两大要素当作两个要素来看,那么其中每一个又都以双重身份出现。”这其实说的是图3右半部分情形,然则,“资本的一部分同活劳动能力相交换,这可以看作一个特殊要素,而且必须看作一个特殊要素,因为劳动市场不同于产品市场等等,它是受另一些规律支配的。”[3]517【[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在一般的阶级社会中,作为财产占有关系的劳动条件、生产条件、产品或商品(W)由“O”即共同体的主体(具有一定身份规定的生产劳动者)所托出;在资本起主导作用的阶级社会中,W最终由A托出,这就肯定了:“剩余价值理论既是马克思理论中绝对的中心,也应当是任何想理解资本主义利润本性的理论的绝对中心。”[2]69
【[2] 阿尔布里坦.经济转型:马克思还是对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A→W是“绝对的真”即W(L);经济形式一旦采用商品形式,则其倾向于隐藏形式背后的权力关系(阶级)。以GDP的形成为例,其仅仅代表工资、利润、利息、地租在其表层意义上的结合;马克思据此区分了价值形式规定的本质和现象,通过区分历史的唯物史观、阶级的唯物史观以及经济的唯物史观并用权力尺度衡量范畴关系及其阶级经济知识状况,提倡“真→假”的知识批判实践。归根结底,马克思寻求价值形式的真假同体规定,目的是实现实体与工具统一。在价值形式知识生产领域实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它的前提是逻辑与历史保持“相一致”和“相统一”,根本原则是实现“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意义的研究与叙述相统一。唯物史观知识生产的工作特性是知行合一,在这种情形下,研究的优先在场至关重要,确保以批判为中介对阶级知识加以客观呈现——既说明真也说明假之知识状况,经由这个中介以唯物史观工作命题托出经济知识,对“真假同体”进行过程跟踪与智慧学呈现。
专栏小资料:
保尔·拉法格(Paul Lafargue,1842—1911),法国社会主义者,经济学家,法国工人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始人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宣传家。马克思的次女劳拉的丈夫。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地积极宣传马克主义。主要著作有《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1885)、《宗教和资本》(1887)、《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1895)、《财产及其起源》(1895)、《思想起源论》(1909)、《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等。
主要著作:
保·拉法格致奥·布朗基(1866年4月22日)
组织起来(1870年9月7日)
4月7-18日巴黎之行(巴黎公社印象记)(1871年4月)
致《汝拉联合会简报》编辑公民们(1872年5月17日于马德里)
回忆奥古斯特·布朗基(1879年6月9日)
进化-革命(1880年2月18日)
蒲鲁东主义已经过时——答公民丹尼尔(1880年4月21日)
阶级斗争(1880年6月2日)
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人(1880年6月9日)
工人政党和资本主义国家(1880年8月11日)
懒惰权(驳斥1848年“劳动权”)(1880年)
庇护九世上天堂去(1881年)
可能主义(1882年2月5日)
工人党的目的(1882年6月18日)
法国工人党纲领绪论部分解说(1883年)
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1883年)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保·勒卢阿—博利约的批判(1884年9月)
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布洛克先生的批判(1884年10月)
《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1885年)
1849年的五月起义(1885年11月14日)
资本的宗教(1886年2—7月)
《宗教和资本》(1887年)
革命的次日(1887年)
议会制和布朗热主义(1888年)
集体主义——共产主义(1888年)
布朗热主义和国会议员(1888年5月1日)
在1889年巴黎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1889年7月14日)
1876—1890年的法国社会主义运动(1890年8月)
五一节和法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状况(1891年5月)
社会主义候选人的声明(1891年10月)
左拉的《金钱》(1891年)
《财产及其起源》(1892年)
赞成共产主义和反对共产主义——拉法格和德莫连之间的辩论(1892年5月21日)
马克思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1892年9月)
赫伯特·斯宾塞和社会主义(1894年5月)
法国的阶级斗争(1894年8月)
法国工人党土地纲领(1894年)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回答让·饶勒斯(1895年1月10日)
《财产及其起源》(1895年)
驳对卡尔·马克思的批评(1896年12月)
交易所的经济职能(1897年2月)
在法国各社会主义组织巴黎代表大会上的发言(1899年12月)
忆马克思(1890—1891)
忆恩格斯(1904—1905)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1900年2月25日)
论抵制(1901年11月)
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1903年)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方法(1904年3月16日)
上帝的信仰(1906年1月)
在法国社会党图卢兹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摘录)(1908年10月)
《思想起源论》(1909年)
认识问题(19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