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在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你要打听民警崔德新这个名字,没几个人知道,可是,你一提“老木”这两个字,那就大不相同了,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多少年来,人们几乎忘记了他的真名实姓,觉得只有这样称呼他,才顺情合理,也只有“老木”这俩字儿,才能真正代表他这个人。
“老木”是人们给崔德新起的外号,意为老实憨厚。
你要问:崔德新究竟为什么是“老木”?这我三言两语很难给你介绍清楚。这样吧,为了有个头绪,我先从“抢人风波”这件事讲起吧。
上篇
1999年4月中旬,樊城区公安分局望江派出所长贾荣军、指导员黄世富走马上任了。按照上级的要求,要对辖区管段民警进行“易岗交流”。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闻,“易岗交流”,各行各业都在布置实施。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却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引发这场风波的主角,就是憨厚老实的民警崔德新。
崔德新在麻鞋湾、陈老巷、瓷器街、望江街任了三年的管段。这次所里决定将他调到水星台居委会干老本行。
这天下午,办完交接手续的崔德新,正要到水星台居委会去上班,突然被麻鞋湾、陈老巷等居委会的“娘子军”们拦住了,语气坚决,不容分辩:“老木,你不能走!”说完把他拽到办公室里抽烟,泡茶.... ...
话分两头说。
且说崔德新被居委会的“娘子军”们“软禁”起来,心里却在想:第一次到新管段去上班就迟了到,虽然是个特殊情况,但不了解真相的人,会咋看我呢?议论是难免的,说我不服从分配的有,说我作风纪律松懈的也会有。不行!我得想想办法。崔德新思谋着解脱的良方妙计。
再说水星台居委会的干部们,下午一上班就坐在办公室里等待崔德新。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还不见崔德新的影子,一连串的问号在她们的脑海里闪过:情况有变,他不来了?他病了?路上遇到麻烦了....
此刻,居委会的干部们再也等不及了,居委会副主任潘凤琴、袁秀芬决定到望江派出所探听虚实。
当她俩三步并作两步赶到望江派出所,一进门时,不禁呆住了:麻鞋湾等四个居委会的头头脑脑和街头巷尾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妈,把派出所所长贾荣军和指导员黄世富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嚷个不停:“我们就是要崔德新,谁也不能把他抢走!”
“小崔在我们这里又没犯错误,你们为什么把他调走?”
潘凤琴和袁秀芬明白了,她俩搭上了话:“小崔是我们的人了,你们谁也不能阻拦!”
“未必!”麻鞋湾居委会一个“娘子军”好不示弱。
潘风琴和袁秀芬也毫不客气:“小崔,我们接你来了,快跟我们走!”说着上前去拉崔德新。
“呼啦”!一道人墙挡住了她们的去路。
无奈,贾所长和黄指导员请示上级领导,决定对崔德新不作调整,让他继续留任麻鞋湾等四条街的管段民警。
至此,这场“抢人风波”才算平息下去了。
中篇
“崔德新不仅是个被‘埋没’了多年的先进人物,还依然是毛泽东时代的人民警察啊!”听了我讲的“抢人风波”的故事后,你定会这样说。
不错,他是个被“理没”多年的先进人物,毛泽东时代的人民警察。
请看如下事实。
1997年6月的一天早晨,两名在大桥口菜市场卖面的摊主为抢地盘发生口角,先是双方“口诛笔伐”,继而升格“扬眉剑出鞘”。崔德新恰好从这路过,见此情形他大喝一声:“都不许动手!”崔德新正欲上前夺刀,一位大汉从旁边冲上前,怒喝道:“把刀放下,交给崔干部!”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崔德新和这位老头分别夺下两个摊主手中的“家伙”。
夺刀人是谁呢?崔德新定睛一看,原来是曾被人称为“疯子”的街道居民党书汉,顿时眼睛潮湿了,他不由地回想起党书汉的那段历史。
党书汉住在望江街十组,是市棉织厂的退休工人,今年62岁了。他因在文革“红色风暴”中受过刺激而变得古怪孤僻,到处乱写乱画,骂骂咧咧。崔德新担任这里的管段民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并没有歧视他、疏远他,而是事事处处亲近他,把他作为重点帮教对象。可是,党书汉根本不理崔德新的茬,依旧我行我素.
对此,崔德新不灰心、不气馁,他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针,何况人呢,哪有不变的?
这天,崔德新又一次到党书汉家去探访,发现大门紧闭。经了解,才知道党书汉家里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长期卧病在床上,已是骨瘦如柴。崔德新问:
“为什么不找医生?
“我每月就120元的退休金,连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有钱给老娘看病?”党书汉回答道。
“你先别管钱的事,救人要紧。”崔德新说完,转身出了门。不一会儿,街道门诊部的一位医生来了,检查之后,正准备给病人输液,党书汉制止道:“我可没钱啊!”
“崔干部说了,这钱不要你出,由他付。”
党书汉明白了。
当晚,崔德新和他的爱人范淑华,带着大包营养品,来到党书汉的家。范淑华说:“党师傅,你母亲病了,我们家没啥好东西送你,这是我们单位刚分的5斤白糖,还有几斤鸡蛋,一块带来了,给你母亲补补身子。”
崔德新走到老人床边问道:“老人家,你想吃点什么,尽管说。’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面对这个陌生而亲切的民警的一言一行,党书汉心灵深处被触动了,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通”一声跪倒在崔德新的面前,哭着说:“崔干部,你的大恩大德,我如何报答啊!”
“我不需要你报什么恩,只希望你别到处乱写乱画就行。往后有什么困难,给我说一声,我会尽力帮助你的。”
崔德新就是这样,用满腔热忱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医治好了像党书汉这样的“重病号”,变害为利,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了一方平安。前面所描绘的那一幕不正是有力的说明吗?
下篇
看了上篇和中篇,你大概对我们所讲的崔德新这个人有所了解,说他是“埋没”多年的先进人物,毛泽东时代的人民警察,并不言过其实吧!
且慢,崔德新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哩!要说起他的先进事迹来,那真是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请你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吧!
陈老巷居委会曾经是一个治安比较混乱的地区,特别是1996年前,居委会办的陈老巷旅社,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卖淫嫖娼突出。1997 年,两次被公安机关勒令停业整顿。1997 年,崔德新担任此管段民警后,首先从建章立制入手,堵塞“黄源”。他与居委会干部一道为旅社加筑了一道铁栅子门,规定晚上9点钟必须锁门,没有登记住宿的人员和行迹不端人员,一律不准出入。考虑到旅社是居委会唯一一财源,没有客源保证,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很难保证不出现违法经营。崔德新便从治本入手,经常四处奔波,为旅社联系顾客。1995年7月份,他一次又一次做工作,先后把樊城区劳动就业局下属的育峰职业培训学校长期住读学生和一个外地建筑队介绍到陈老巷旅社食宿。这一下子,将旅社四层楼房包租了三层,旅社每月固定收入3000多元。打那以后,陈老巷旅社再没有发生违法经营现象,治安问题迅速好转。
1999年5月24日,陈老巷一户居民家里的彩电被盗窃走。崔德新得知后,经调查确认罪犯可能要在陈老巷过夜,崔德新决定守候擒敌。夜,已经很深了,雨,下个不停。崔德新冒雨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终于在次日凌晨,把罪犯抓获,并追回了被盗的物品。
对违法人员和“两劳一管”回归人员,防止他们重新犯罪,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作,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这些人心理上有压力,生活上也有压力,若安置就业不落实,很容易破罐子破摔,重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可是,崔德新视他们为亲人,苦口婆心,使这些“浪子”回头,成了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997 年以来,他管段内的21名“两劳一管”回归人员,没有一人重新犯罪的。
陈老巷5组的黄襄海,因1983年参与流氓斗殴,被判刑20年。黄襄海提前出狱后,崔德新和街道干部始终没有放弃对他进行帮教,经常鼓励他忘记过去,珍惜现在,面向未来。黄襄海痛定思痛,思想上来了个大转变,如今他已走上樊东铝合金装饰厂副厂长的领导岗位。
25岁的王勇,家住友谊街,自幼父母双亡,靠孤身一人拉板车为生的姑父拉扯养大。由于年幼失学,小王勇常常跟街头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崔德新没少操他的心,18岁那年,就把王勇安排在大桥头面馆上班。一天三顿饭有了着落,还有工资,小王勇思想稳定,工作安心,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1993年,在居委会干部的撮合下,王勇与面馆的一名女工结了婚,小日子过得美美满满。群众都说:“王勇孤儿不孤,成器成家,可全都是崔干部和居委会的功劳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1997年起,崔德新连续五年被评为襄樊市公安战线先进工作者、人民满意民警、襄樊市劳动模范。2002 年5月,湖北省劳动模范的荣誉拥抱了他。
【文/陈延华,本文为作者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