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长河蜿蜒流淌之处,有一座初露芬芳的知识花园,那便是兴建不久的“朝阳市龙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
晨曦初露,微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教学楼的廊间,似在轻声诉说着书籍的奥秘,呼唤着莘莘学子前来探寻。
踏入校门,那一间间明亮的教室,便是知识启航的港湾。低年级的小朋友们,恰似春日里鲜嫩的新芽,懵懂而纯真,他们用胖乎乎的小手翻开绘本,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看那色彩斑斓的书页里,小红帽勇敢地走向森林,开启一场冒险;丑小鸭在困境中坚守,最终蜕变飞翔。这些故事,如灵动的音符,奏响了孩子们心中爱书的初曲,为他们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让想象的翅膀开始轻轻扇动。
随着年岁增长,中年级的少年们在书海中有了更深的遨游。语文课上,他们诵读经典诗词,与李白共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壮阔,同王维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高年级的学子们,已然站在了成长的关键路口,书籍更是他们砥砺前行的挚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那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烙印心间,面对学业的压力、成长的烦恼,他们从书中汲取力量,永不言弃;翻开《名人传》,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的人生传奇震撼灵魂,让他们懂得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用汗水浇灌希望之花。
到了图书馆,你可以瞬间飞到地球的另一端,马上看到世界的奇观——尼加拉瓜大瀑布,古老的埃及,世界最高的埃菲尔铁塔。
图书馆还是一个时光穿梭机,直接穿越到2000年前,你可以坐在下边当一下孔子的学生,听一下孔子的治国理念;然后你也可以嗖的一下来到大秦帝国,看一下秦国如何中华统一了华夏,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的那种盛况;你也可以看到秦国同时代的其他地区,其他的国家发生过什么事;
读书是潜水艇,它可以让你伸到深海里看看那里到底有没有美人鱼;图书馆也是宇宙飞船,它可以带你离开地球,登上月球,看看那里到底都有些什么。
图书馆里的神器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有限,时间有限,空间更有限,但是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拓宽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时间,跨越千年,可以从古到今,拓宽你的空间,漂洋过海,上天入地。阅读就是借助了许许多多人的眼睛,借助了许许多多人的双腿了解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事情,阅读是让孩子建立丰富多彩世界观的最佳的途径!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段熠熠生辉的时光,那是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日子。
1918年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北京大学正是那浪潮的中心。毛泽东,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救国的理想,踏入了北大图书馆,成为了一名图书管理员。
图书馆里,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报刊,他精心整理着中外文报纸,在登记阅览者姓名的同时,也开启了自己与知识的深度对话。那一本本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著作,被他一一翻阅,思想的火花在他心中不断闪烁,为他日后的理论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每一页文字,都是他探索世界的阶梯;每一个观点,都是他拓展思维的羽翼。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汲取着、辨别着各种新文化、新思想,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灯塔。
这份工作,还让毛泽东与李大钊相遇。李大钊,北大图书馆的主任,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毛泽东亲耳聆听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激昂演说,第一时间读到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热情宣传,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毛泽东前行的道路,让他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从此,一颗为中国谋未来、为人民谋幸福的种子,在毛泽东的心中深深种下。
在北大图书馆,毛泽东虽职位不高,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才华,赢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关注。他曾在胡适的书稿上写下精彩眉批,让胡适也为之赞叹,这不仅展现了他的博学多知,更彰显了他独特的思维与见解。
北大图书馆的工作,是毛泽东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完成了思想的蜕变,为日后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积累了宝贵的知识与精神财富。那段在图书馆的时光,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了毛泽东伟大人生的序曲,永远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
爱书吧,莘莘学子!在这九年的求学时光,书籍是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成长的航道;是甘甜的雨露,润泽求知的心田;是温暖的炉火,驱散懵懂的黑暗!让书香盈满校园,伴随每一步成长,向着光明的未来,扬帆远航,书写属于自己与书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