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晨:《马克思主义主体论》(上册)

2023-02-02 10:40:46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刘光晨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

——二十世纪共产主义实践和理论基础辩正上册

2023前言

  把《主体论》又重新整理了一遍,最终决定扩展成三册本,上册2019年整理,以哲学批判为主,中册最近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下册以历史批判为主。里面的文章虽是旧文,但都是经过多次整理的,我们这样的人写文章就是革命,但以后相当阶段怕是没有时间写了,用著书的方式代替自己以后的说,应该算是个不错的办法,又没条件出书,想出也没地方出,所以只能在网上贴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印下出来慢慢看。

  我虽然对左翼圈子的理论敏感度和理论理解力不甚满意,但总还是抱有希望。实际左翼只要有三几个人能真正搞懂主体论,就可以把整个已经腐朽昏聩且实际都已经做了资产阶级帮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搞它个天翻地覆——中国的事,不先把混吃混喝卖身求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搞翻,就什么事都通不了,可惜暂时却找不出这么几个人来。

  在我原本的计划里,还应该有文章对十月革命以来的实践在主体论上的贡献做个说明,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本身就是个主体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本身所蕴含的主体论往往早已大大的超越了它原本尚缺乏主体论的理论基础本身。

  另外,本还想对中国古代主体论文化的贡献做个批判性的说明——我说过中国古代文化是主体论文化,但现在看只能留待以后了,或者我不能做由其他同志来做也好。未来的世界,主体论文化要加速在全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输出,不是其它的什么文化的输出,是主体论文化的输出,只说人本是不够的,人本还只是个基础,最终还是主体论。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就是主体论,没有它就没有西方近代以来的所谓启蒙和人本,马克思之前的西方旧学,所争论的不过是神本还是人本,他们当时从中国文化所能够理解和吸收的就是人本。中国以后影响世界的也还是主体论,尤其是围绕共同体重建的主体论,它既要摧毁世界各民族依然残存的神本,要人们从精神上做的主人,也要以重建共同体消灭资本为核心,要人们做自己现实世界的主人,而这都要中国古代的主体论传统辅助才行。

  其它,对八十年代以来实际的在为解构共产主义共同体和复辟资本主义服务的修正主义主体论的批判,或许也还应该作为一项工作内容,不过好像已经有人开始做了(《对非实践的实践哲学的批判》列宁1918同志),虽然还不是从主体论的角度,但已经做的很好。对公式化唯物史观的批判,或许力度也还不够,也还需要一个加深和继续,但现在看都只能留待以后了,或者还是要其他同志来做。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我的工作或许已经可以划上句号。欢迎更多的同志共同来做。

  刘光晨

  2023.01.03

上册导言

  近来,总觉单篇的文章对宣传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已经不太够用。所以决定把近年来自己在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方面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结成一个集子,以便宣传。

  我对主体论问题的注意,是在光明网学术论坛时期。大体是在2015年左右。

  当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ABC》已经初具规模,但碰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新中国的公共劳动总体没有问题,那该当如何解释大跃进和三年困难的问题呢。大家知道,到今天为止,由于长期以来的宣传,人们对大跃进和三年困难已经作了因果关系的处理。于是便研究这个问题。当时陈伯达的口述回忆和小草的网文也已经出来。结论都指向一个,就是中央书记处1958年底的59年农业生产计划粮食少种了2亿多亩,其中夏粮起码少种3.7亿亩。这已为网上已经披露的《中共中央批转农业部党组<关于1959年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所互相印证。这样,我就在光明网论坛发帖讨论这个问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要不要为亩产万斤的浮夸风和书记处的一个决策失误背负三年困难的恶名。其间,争论点多集中在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公共劳动的历史合理性问题——这也是八九十年代以来怀疑革命、告别革命论调的老生常谈了。这是我开始关注唯生产力论问题的源头。也是在这个期间,在整理这次讨论的时候,也算论战的一个部分,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问题》,和在《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ABC》论述劳动消亡进程和人发展的自觉组织工作的部分,开始逐渐思考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问题,经过几次修改,后来单独成篇,就是现在大家即将看到的《马克思主义本意和共产主义》一文。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并不是我个人的杜撰,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有的东西。只是马克思他们还没有上升到足够自觉的高度充分论述,需要后人挖掘展开罢了。

  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有,但遗憾的是当年那个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并没有能产生出它真正革命性的结果,而主要只是为资产阶级瓦解破坏社会主义的共同体和公共劳动服务了,现在看只能归类于做了资产阶级帮凶的修正主义主体论派别,所以,只能不记。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上册),并非一般意义的专著。主要是选取的十几篇主体论哲学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应该可以涵盖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的各个方面。核心是批判公式化唯物史观和基于此的唯条件论、唯生产力论、经济决定论的,但又各有重点,树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但树的重点又不相同。所以,也才更有意思。

《马克思主义本意和共产主义》的重点,在于提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在于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唯物论,是革命的行动哲学,在于提主体形式从个体的集团的主体形式到人类整体的主体形式的转化,在于提这个转变过程中规律表现形式由自发时代的表现形式到直接就是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的变化。《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问题》则重点从公共劳动中组织起来的围绕自己目的进行生产的人本身就是生产力的角度论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公共劳动的历史合理性,重点在批判唯条件论的假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论原理》,重在从文本上对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的确立以及人的决定和生产力决定的统一等几个问题的处理。《<1844手稿>读书笔记》则重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主人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在共同体重建后的回归、在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科学就是马克思所提出要建立的关于人的科学,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意义的潜在的某种未完成的深度架构。《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和人的本质问题总结》和《关于劳动的消亡问题》则正是着眼于填补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深度架构,并取这种架构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对共产主义实践中人与自然关系自觉组织工作理解的意义。《唯物史观公式化解读批判》则是对容易造成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的公式化唯物史观及其历史渊源的一个总的清算,也是对马克思实践唯物论即新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的概括,包括对主体论唯物史观的初步的概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思考纲要》,则是通过主体论的补入完备了以往纯本体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全新的系统性概括。《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政体改革问题》则是对到文革为止共产主义共同主体建设的一个总结。

  总之,如果说二十世纪共产主义实践的失败必有其理论原因,那么这个理论原因就必有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其基本哲学因主体论的缺乏而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不相适应的原因。《主体论》(上册)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其基本哲学打上主体论的补丁(其理论原因的另一条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我们将在中册探讨)。

  主体论哲学本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哲学的本质特征,不懂得革命的主体论,就不可能懂得重建共同体属当下的事情,就只能把共产主义当“理想”实际是当做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向无期的未来推卸责任。希望这个小册子能对马克思主义的行动哲学起到一个正本清源的作用。如果说二十世纪的实践因为其哲学基础主体论的缺位致使其理论和实践不相适应,那么希望未来的实践能矫正这个问题。

  刘光晨

  2019.05.25

目 录

  导言

  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问题

  重新认识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论原理

  《1844手稿》主体论问题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和人的本质问题总结

  关于劳动的消亡问题及其答疑

  是实践本体吗?——唯物史观公式化解读批判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思考纲要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政体改革问题

  唯物史观上的目的论和决定论问题

  理论杂贴(主体论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和共产主义

前言

  最近重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反复咀嚼,确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已经从人的主体视角——主体对客体关系的视角,看待新唯物主义相对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创立了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但还过于粗糙,需要一个提升。所以,就对自己以前这篇文章做了下修改。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主体性变化的相关内容,相对马克思,依然是突出了自觉时代规律表现形式必然变化的内容。即由阶级压迫的表现形式,向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变化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管是唯物的,还是实践的,最终都要上升到主体论哲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的重点,又在整体主体相对个体主体,自觉实践相对自发实践,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上。即新时代自觉实践的结果,可以直接就是共产主义的规律表现形式的结果,而不再是必须要经过奴隶的封建的资本的总之自发时代那种阶级压迫表现形式的结果。在自觉实践中,人已经是规律的主人,已经是人在支配规律。这必须做自觉实践直接即共产主义的实践理解。即按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个体的联合即共产主义,理解。这都是马克思的意思。否则,如果还是要经历资本主义的实践——即使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就还称不上自觉的实践,人就还不能真正成为规律的从而自己的主人。

  这样,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革命理论的脉络就基本通了。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的重点。也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表述的唯物史观,还仅是解释自发时代历史规律的唯物史观,还不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全貌。只有同时加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体论历史观点,才可以窥见唯物史观的本有全貌。

  现把这篇文章重新发表,以期进一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的作用。鉴于长期以来,建立在自发时代规律表现形式上的不完整唯物史观,对二十世纪晚期共产主义运动的恶劣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总结,或许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20180505)

正文:

  1、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发生的。所以资产阶级和他们在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代理人,就抓住了这一点,并由此宣称:既然马克思主义说生产力决定和历史阶段论,那么落后国家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搞社会主义就搞错了,落后国家只有搞资本主义才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并且,即使共产主义的党掌了权,也应该离红色尽可能远一点,离资本主义尽可能近一点,或者补一补资本主义的课。无形当中,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偷梁换柱做了唯生产力论经济决定论的预设和解读。

  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不乏部分人幼稚的真诚,但实际多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想法。由于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于是这就成了资产阶级及其共运内部代理人用以欺骗群众、告别革命和反对革命、不准革命的利器,给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挫折。而一些革命左翼也往往因为这个误解,而把挫折的原因归到马克思主义头上,要把这个马克思主义甚至列宁主义,从毛泽东主义中剔除出去。实际上,这反映的依然是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不真正理解。

  实际上,资本主义统一世界市场之后,原本个别民族的历史就已经融入了世界历史。这时,即使是谈生产力决定,都已经不再是落后民族自身的生产力决定,而已经是在世界民族矛盾中,落后民族和先进民族生产力相比较的决定。大清国或者奥斯曼帝国的灭亡和社会革命,不是它们国内自身的生产力内部决定,而是它们各自生产力相对大英帝国的工业革命生产力的落后局面决定。孟什维克和国民党的败亡,也不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内部决定,而是由它们对比共产党——也就是已经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动员和生产组织能力相比较的决定。

  不仅如此,在理解人类新的历史实践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能简单用过去所理解的唯物史观或者是历史唯物主义来冠以理解社会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而只能用一种叫革命的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来冠以理解这个马克思主义。且还要用这种革命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反过来校正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知道,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唯物史观,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发表过的阐述资本主义及其以前自发时代历史规律的著作提炼出来的(典型的表述,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在自发的历史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对自己的历史规律还缺乏必要的认识,人类也还形成不了个体联合起来的真正属于公众自己的联合整体的主体性和它的主体形式。所以,那个时代人类对整体历史运动的自觉能动性就尚不能产生,规律就只能是自在的自发的对人的历史起着作用。正因为此,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唯物史观就确实往往突出地强调了,或者是人们比较容易突出的理解了,生产力在盲动历史当中时不时自发表现出的那种对人顽强的强制作用。这是没有错误的。既然人们联合起来的整体主体还不能产生,社会联合的整体主体性还不能对自己整体的历史运动发挥作用,那么历史自发的表现出生产力的作用,或者人们比较容易的突出理解了生产力的自发作用,就是那个时代必然的历史特点。而这也就决定了唯物史观以往往往被理解成主要是表述自发时代规律表现形式的特点。

  当然,以往唯物史观或人们对它的理解虽然尚有以上特定时代所留下的特定的历史印记,但它总归是对人类的历史起了一个划时代的作用。在此之前,人类的历史还太年轻,以至于人类还不能真正看清楚自身的历史实践。但在此之后,一方面由此已经开始了人类真正正确理解自身历史实践的新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按自己步伐前进着的共产主义运动同时也已经开启了人类联合起来自觉组织自身发展的新的历史时代。此前是自发的时代,此后则是自觉的时代。

  而在自觉实践的历史时代,关于自发时代的那些历史观点或理解,由于它们多数情况下还是在表述自发时代规律表现形式的局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马克思当时既要论述自觉的新实践,但是也仅是一部分,很多关键内容还长时间未能发表不为公众所知,比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而更多的时候,马克思则是不得不在解释自发时代的历史。这是历史本身的需要。而在人们后来的理解中,后者实际往往掩盖了前者。实际两者结合,或许可以理解唯物史观的原貌),当然也还是由于它本身还仅仅是在怎么样解释世界的局限,就只能作为指导新的自觉实践的方法论基础,而并非这种方法论本身了。

  这里真正可以标示马克思主义的,绝不是过去尚有旧时代历史痕迹的这种唯物史观表述,甚至根本就不是唯物史观——即使它提升了的完整形式。因为只要还是唯物史观,它就依然还仅仅是如何解释世界的。而如果把这些旧认识推向极端,搞出个放到自觉时代还要继续正确到底、对人对历史规律的主体能动视若无物的什么唯生产力论经济决定论,来告别革命反对革命不准革命,就更是历史性的错误。

  这里,真正可以标示马克思主义的,只能是作为马克思所有理论和实践活动落脚点的使“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或说对世界的改造。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新的历史实践中,与人类实践的主体能动性高度同一着的一种高度的历史自觉。这个东西把人类实践对历史规律的自觉能动放到第一位,虽然以对客体世界的唯物主义认识(这是唯一正确的认识)为基础,但由于已经是实践的行动的,所以又绝对不同于且绝对的高于那些唯物主义认识本身。所以,马克思把它命名为革命的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要人类在洞悉自己过去未来历史实践的条件下“改造世界”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相对只会解释世界的旧唯物主义和整个旧哲学而言(马克思反对只是解释世界,包括用唯物史观仅仅解释世界),马克思也称之为新唯物主义。后世也称之为新哲学。实际是一种以人的主体自觉实践为核心的革命行动哲学革命实践哲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即马克思在《1844手稿》中说的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的发展的科学)。

  如果给马克思翻译一下。很明确,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已经开宗明义地批判了那种忘记了人在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能动性,只具备客体视角,不具备主体视角,只知道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而不知道还有个人对客体世界对环境改造作用的旧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不仅仅是环境在改变人,更主要更核心的是人在改变环境。且“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人对世界的改造活动(实践)和人的认识活动(思维)相一致。并把这种一致上升到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的高度。批评所有那些哲学家至多只是在解释世界,而关键是要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进一步明确把人和环境的关系中的这个环境,定性为人们从前代那里继承来的资金的生产力的环境,强调首先是人在改造自己的生产力环境,然后才是生产力环境也在改造人。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哲学的根本特质。它把人对自己客体对象性世界的主体地位和对象性实践放在第一位,实际已经否定了一切只在解释世界的新老哲学(本体论哲学)——包括今天那些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打扮成仅仅是如何解释世界的哲学的哲学(所谓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哲学)。

  (注: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这个提纲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比重要的地位,注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把它选进头三篇文章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死后,恩格斯之所以把从故纸堆中检出的这个提纲如获至宝单独发表称其为“天才的提纲”,就是因为这个提纲包含了马恩其它所有著作中包括《1844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恩格斯本人的《反杜林论》中所不曾包含的内容:实际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纲领性文件的高度。这个提纲的缺点是发表出来的太晚了,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出来都太晚了,致使基于自发时代规律表现形式的那种唯物史观片段理解谬种流传,贻害至今。且词句隐晦,不是有对马列主义哲学有通彻理解能力的人很难读懂和准确把握。)

  马克思的这个批判,无疑是对那些忘记了或是故意忘记了人和上层建筑的主体能动性,忘记了革命,甚至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告别革命反对革命不准革命、故意把马克思主义阉割成单纯的生产力决定论(唯生产力论)和把自发时代历史阶段划分——那种特殊历史阶段的规律表现形式,看成是规律本身来迷信的人们的最好的批判。这些人,无疑是把马克思主义故意阉割、贬低、庸俗化到了以上这种马克思批判过的、马克思以前的、完全忘记了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动性、老掉牙的、无用的、其实是对革命起严重阻碍破坏作用、对现存世界毫无害处的旧唯物主义或旧哲学的水平。

  2、经济决定论和唯生产力论,即使仅仅按照有关自发时代那个尚不够完善的仅是在表述自发时代规律表现形式的唯物史观片段表述,都是对唯物史观的严重贬低。因为即使在那个表述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它们各自的互相关系中到底是谁决定谁,根据具体的情况都是辩证的有条件分角度的。都绝不是在任何的条件和任何的角度上,都只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在起决定作用,而人的意志、上层建筑所标示的斗争着的各阶级对历史就不起能动的决定作用。这种简单庸俗化,即使对唯物史观那种片面表述,都是恶意扭曲和阉割,以图最大化的降低它对现存世界的“破坏”作用,使之达到对现存世界的无害化。但这和马克思所倡导的、使现存世界的革命化的、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为核心的革命的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本意又有什么联系呢?正因为它们的反革命性质,所以一当革命来临,一当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来,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意志开始展现,列宁斯大林最早就反对唯生产力论经济决定论。而毛泽东在建国后,直到文革,更是一贯的反对这种唯生产力论。因为它虽然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但从一开始就是修正主义者代表资产阶级反对阻碍倒退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的口气重新界定历史规律:

  如果说一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产物,那么这一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倒正是一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产物;如果说历史运动中,生产力、经济基础在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那么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实际上,生产力经济基础的改变,总要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作用相一致,总要和占主体地位的人占主体地位的阶级为实现个人的阶级的利益,他个人的阶级的主体性和他们所代表的人类(全民)整体利益、从而人类整体的主体实现形式相一致。不管它能多大程度的、是不是虚假的代表了这种主体形式。

  在人改造世界的历史运动中,被改造了的或发展了的客体世界,比如发展了的生产力,固然会反过来对作为主体的人和人进一步的行动起到一定的规定或决定的作用____人,人的行动总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它不可能超越这个条件,但这绝不意味着在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就可以随意地抬高客体世界的地位和作用,贬低人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共产主义的联合共同行动主体实现后人类新的自觉实践中。

  非但如此,彻底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不但不能贬低人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要更加突出出人在与其实践客体世界关系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作用。人是改造它客体世界的主体。历史运动中,是人要改造世界、是人要取得对它客体世界的自由。在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生产力不过只是人作为主体业已获得的、或即将获得的、它改造客体世界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一种手段和能力而已。历史中,各个时代,总是人自己在组织自己的生产力。因此,历史运动中一切的生产力的经济基础的规律的作用,都不可能逾越过人本身这个主体的作用而起作用。生产力的经济基础的规律的一切的决定,最终都不可能绕过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决定。相反,只有突出出为组织创造和争夺生产力的人的组织的阶级的总之作为行动主体而存在的人的能动的作用,才可以真正说明历史运动中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在人对世界的运动中,人总是依据一定的生产力的,也总是为了或围绕一定的生产力的。且历史上的任何的阶级,只有形成自己的阶级主体、上升为统治阶级,才可以通过改造了的上层建筑、在自己阶级主体的主体性的发挥中实现自己阶级的生产力、从而自己阶级所代表的人类整体利益所需要的生产力。在这里,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那种推动历史意义的决定,也只有上升到代表革命阶级阶级主体利益的上层建筑的决定,才可以真正的决定。在这里,生产力对历史进步的推进作用和革命阶级通过自身的阶级主体化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代表发展了的社会主体形式的形成)对历史进步的推进作用,实际是一致的。唯生产力论者向旧唯物主义倒退,阉割生产力必须经过人经过上层建筑革命阶级的主体性斗争才可以起作用,其所阉割和丧失的,正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哲学中人的这种主体论特质。

  其实,这才是马克思对待规律问题的本意,当然,也是革命唯物主义或革命哲学对待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规律的本意。这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总可以归到围绕生产力的争夺或获取个人的阶级集团的总之是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中去;总可以归到采取一定主体形式的人,对其客体世界的主体能动中去。任何时代,人们都是根据自己已经取得的主体形式这种主体条件自觉地组织自己的生产力的。彻底的唯物史观,只能做这种主体论的理解。

  如此,这倒勿宁说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都是人类作为实践主体对客体世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都是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的结果。区别只是在于,不同时代人类实践的这种主体性和主体形式范围程度大小的区别。

  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会发现,自发的时代,不是没有这种主体性,而是多数情况下表现的还仅仅是人做为人类个体的或局部的或集团的而非真正联合整体的主体形式和主体性(即使有也是虚假的或大打折扣的)。因而,这种个体的局部主体形式及其所代表的虚假社会主体性,在互相的生产力争夺中,就往往交替性的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各自的阶级主体形式和虚假社会主体性。是一种分散的、分裂的或是妥协或是对抗的主体形式和主体性。在这种分散分裂对抗的主体性和社会主体形式中,人类个体的集团的主体自觉,在生产力的争夺中最终就要表现为社会整体的盲动和非自觉。而这同时也就表现着马克思说的在市场经济当中本来作为人们共同活动的生产力作为一种自外于个体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对这种尚缺乏人类整体主体性的个人的自发的强制或统治作用,甚至随私有制和市场的发展多数个人的无产阶级化和失去主人主体地位。

  但如前述,即使在这里,即使生产力、经济基础、规律要自发的强制的在人类整体的进步中起到它的作用,也不能否认,这种强制作用也要通过革命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组织成行动主体、上升到统治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和行为来推动;也不能否认,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在组织首先有利于自己生产力的同时,也要同时组织更有利于即使虚假共同群体的生产力。

  而自觉的时代也不是没有盲动。但自觉时代的人类主体形式和主体性,已经完全是克服了上述那种分散分裂对立的主体形式和主体性后,人类真正联合起来的整体的主体形式和主体性。只有在这种整体的主体形式和主体性中,人类对自己进一步历史实践的自觉性才真正实现。自觉时代的前提,就是这种人类整体的主体形式和主体性。反过来说,自发时代,人类个体局部的分散分裂对抗的那种主体形式和主体性,是实现不了人类对自己历史发展的整体的自觉的。并且,也只有在这种人类整体的主体形式和主体性当中,由于缺乏整体主体意识和整体主体性所造成的个人的或局部利益的盲动,才可以被人类联合起来的整体主体自觉性所对冲;在人类对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自觉组织工作中所发生的一切依然不可避免的个别的局部的一时的盲动,才可以被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整体的主体能动所对冲。于此而言,自觉时代主体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同认识与实践依然存在的矛盾,就是不矛盾的。不但不矛盾,反而因为主体已经取得整体的主体地位,其对客体的自由才真正处在被自觉组织发展的状态。

  只有在这时,联合的整体利益才真正符合了所有人的利益,个人才真正克服了因个体间的利益碰撞盲动(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争夺)而产生的不自由,并在集体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只有在这时,主体对客体的自由进程,才可以真正进入一种人类面对自然客体时自觉发展自己的与自然客体关系和社会客体关系的自觉状态。革命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或说革命的政治,也才可以真正代表主体对客体自由实践中的那个人类作为主体的主体性。这里,对历史进步起决定性作用的,就已经是超越了局部意识、已经具备了整体主体意识联合起来的自觉了的人。人的决定,才完全是代表了每个社会成员的从而是人类整体的生产力的决定。因为,具有了整体主体形式和整体主体性的人的决定,已经不再会是互相摧毁破坏对方生产力的那种生产力的决定。在人类整体主体形式和主体性已经实现的时代,推动历史进步的就不再是生产力规律对历史进步的那种自发的强制作用,而只能是人类联合起来对自己历史进步,即生产力进步的整体自觉组织作用这种主体能动。即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依然还可以看做这个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但这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已经是人们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对人主体内部联系和主体外部联系(人与自然联系)的自觉组织本身。其暂时的矛盾,都已经是人类联合起来的整体主体意识同其行为效果之间的矛盾,都已经是可以为这种总体的历史自觉所对冲,都是可以被人自觉地组织调节的,而不再是不可调节利益纷争对抗的。这是人本身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本应该有的作用。

  唯物,在这里只是就主体的新实践对旧实践对主客体依然存在的急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和实际的主客体条件的准确把握而言的。自由不是随便的自由,是有依据的,是依据真实的主客体矛盾和条件的自由。这就是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里,原本作为必然性支配人的历史规律已经被人类驯服。人已经做了历史规律的主人。或说,人类作为主体已经取得了对自己历史客体的自由,取得了对自身的自由。。

  所以,这时,就不单是人类真正的主体性上升到自己历史进步的主导地位那么简单(按毛泽东的说法:上升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届时人类被历史规律盲目支配的历史阶段也就结束了。这时,在自发阶段的历史当中因为盲目必然性支配(生产力的自发作用)所出现的合规律性的很多东西——实际是规律旧的表现形式,在新的自觉实践中,也就失去了它们继续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比如,奴隶的封建的资本的社会主体形式和五种社会形态在历史上的依然演进作为自发的时代规律旧的表现形式,曾经是合与规律的——合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规律的。但在人们真正的联合主体形式已经实现人们已经可以组织起来自觉地组织自身发展的历史时代——,如果有谁还要硬逼着人们非要去重复奴隶的封建的时期的苦难,就一定是反动的不合时宜的了。同样,如果在群众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联合主体性已经组织起来有条件自觉组织自身的生产生活的时代,有谁还要群众徘徊资本主义的多数人的无产阶级化苦难和少数剥削分子的发达,就一定也是反动的不合时宜的了。

  因为,在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错误理解之后,在理解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之后,在接下来的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具体实践中,就必然要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

  马克思讲,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而我们讲,实践的唯物主义,只能是共产主义。马克思讲,自由人的联合主体,就是共产主义。而我们讲,自由人的联合主体,只能是共产主义。

  因为在群众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过去未来,在群众同自己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中已经切实组织起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联合整体的主体性和主体形式的时代,他们就已经可以不再需要任何的封建主和资产阶级财主作为他们生产生活的主人领导他们的生产生活,就已经完全可以自己作为主人自觉地行动起来自己组织自己的生产生活。俄国的工农兵只要产生了自己的苏维埃——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联合主体,他们就也不再需要地主和资本家做主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国的工人农民,只要在同封建地主封建把头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组织起来了(镇压反革命),有了工会农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了自己的军队和政权机构,形成了自己的联合主体,他们就也不再需要资产阶级做主他们的生产生活。

  人类目前为止的物质生产,尤其是现代的物质生产,无非是把劳动力组织起来所进行的协作式生产。奴隶的生产如此,封建的生产如此,资本主义的生产也是如此。(历史上,奴隶主、封建主、资本主,都曾领导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体形式)。而只要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先锋组织(各级党委、支部)的领导下真正的组织起来了、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群众联合的整体社会主体形式,他们就已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地组织自己的劳动协作,进行符合自己需要的任何的生产。这绝对是符合规律的。难道苏联人民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成自己所有的生产吗?难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成自己所有的生产吗?而只要群众联合起来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自己所有的生产,他们就已经不再需要任何的地主资本家出来领导组织做主他们的生产。这也是符合规律的。

  在这里,改变了的只是规律的表现形式——是生产力自发的作用形式,还是主体自觉能动的形式,而非规律本身。并且,只要是历史条件——主体本身的形式变化了,规律的表现形式就必然的要随之变化。自觉时代和自发时代的区别,最终就表现在,随主体形式的变化,规律表现形式由奴隶的封建的资本的形式直接上升为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的这个直接的变化上。所以,革命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结果,绝对是合于规律的,是觉醒了的人——组织起来实现了自己联合主体的人民群众,其组织实践和历史规律高度同一的必然结果。有人污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唯意志论,其实这与唯意志论屁毛关系没有。这里面,没有任何的唯心和妄为的成分。也只有在主体形式和规律表现形式的这种直接的变化上,我们才说人类已经取得了对自己历史规律的真正的自由。否则,如果自觉时代的规律表现形式,还依然不是直接的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还依然是旧的阶级社会的表现形式,或如资本的形式,那就绝不是对历史规律真正的自由,人就还没有真正成为自己历史规律的主人。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所要表达的唯物史观本意。它实际是一种主体论的历史观点。而按照以往那个只知道自发时代规律表现形式的唯物史观片段理解,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的历史结论的。那实际并非原本的马克思主义。

  这样,在这里,在新的自觉实践中,关于自发时代那个仅仅基于解释自发时代规律表现形式的尚缺乏革命主体论视角的唯物史观表述,就最好要拿过来放到了如上所述的主体对客体自由过程中要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革命的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下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就要放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来理解)。否则,它本身都要成为革命实践继续发展的障碍。不单如此,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革命导师们在这个地方这么说过,在那个地方那么说过,正确与否,当然不能脱离讲话时的具体场合理解。如果非要在变换了场合下判断它们的正确与否,就也要看它们是否符合于上述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历史自觉。

  3、共产主义可以产生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不是任何的其它的因素,比如有些人所等待的某些非人的物质因素——实际上,只要是世界上已经发生过工业革命,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国非人的物质条件就已经具备了,而只能是人民群众的自觉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联合主体这一代表人民的联合主体性实现的具体的人的因素。是这种群众自己的主体组织力量已经超过旧的领导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的领导组织力量。

  这里,绝不是等待具备了某种物质条件,再去号召群众组织起来,而只能是群众组织起来了,再去发展相应的物质条件。

  共产党在苏联在中国在朝鲜越南古巴之所以革命成功,就是因为他在这些地区实现了比地主比资产阶级更强大的社会动员和生产组织能力。并且,也正是这种动员和组织能力,才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苏中实现了旧领导阶级所比拟不了的空前的大规模工业化现代化。要证明共产主义在这些地区的非合理性,除非能够证明地主资产阶级同期在这些地区有比已经组织起来当家作主的劳动群众更强大的生产组织和社会动员能力。

  任何时代,生产都是根据人的需要的生产。根据共产主义公共劳动的经验,只要有了人的需要,只要有了具有主体地位自觉能动性的人——根据需要已经自觉组织起来的当家作主的劳动群众,公共劳动中就能够进行任何的生产——包括所需要的任何的物质条件。比如工业革命的物质条件。即使资产阶级搞不出来的卫星、宇宙空间站、杂交水稻、大型计算机,都可以搞。总之,人,才是对客体自由中的主人。在共产主义的公共劳动实践中,只要有了组织起来的人,就会有一切。

  所以,要理解共产主义时代社会关系的自觉组织工作,就还首先要理解人民群众的自觉组织起来作为联合主体当家做主这个前提。没有人民群众的自觉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联合主体——这一代表所有人利益的人类实践的整体主体形式,即马克思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或联合主体形式,就只能依然是不断地重复地主资本主的做主。自觉时代社会关系的自觉组织工作,也必然是以人民群众的这种自觉组织化为前提,而不可能是依靠与此对立的地主资本主官主所领导的组织化为前提(这里尤其要注意官主)。因而,这里首要的就要确保人民群众自己的这种联合主体在新的历史时代的绝对的统治地位。要对具有主体能动性和无限创造力的已经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建立信心,相信已经联合起来、自己的实践和行动主体已经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的群众无所不能的力量。

  这个地方反对一切的形而上学,反对一切把有关旧社会的事物包括仅是在解释旧社会的仅从客体方面看问题不从从主体方面看问题因而涉嫌颠倒了人与它客体世界的主客体关系的那种旧唯物史观,搬到新社会不做任何分析还要完全充当正确、简单粗暴的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反对一切以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为借口,在新社会还在迷信资本家和资本家的董事会的组织力量,而不相信先锋队领导下的群众自己的组织力量的倾向。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在这里也绝不是再简单地重复过去那种单薄的无力的人类个体对无边的世界的可怜的自由,而一定是联合组织起来的群众整体作为主体对世界客体的自由。只有在联合的整体中,个人才会真正有力量,才不会再去重复生产力争夺和阶级对抗中的不自由。

  但现实中,很多人即使明明看到已经组织起来的已经主体化的劳动群众在政治上、在军事上、在生产管理上相对资产阶级的强大力量,也还是不敢相信自己。几千年阶级社会,在群众心理上形成了某种已经习惯于做奴才的习惯和倾向。正是由于有这种习惯倾向,才让欧美的群众至今跪在资产阶级的神牌面前站不起来。

  这种习惯于做奴才的习惯,在已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则表现为向官僚最后是向资产阶级的主动投降。

  历史上,真正领导了共产主义革命的那些伟大的时代导师,无疑都是站在人类认识史巅峰上的历史巨人。所以,他们无不是最积极的能动的自觉的革命唯物主义的贯彻者。他们——代表一种巅峰认识,其所指导下的实践,无不始终如一的相信组织起来的群众自己的力量,他们发动、组织、引导群众,并把未来的希望完全寄托给群众的主体化和这种主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在这个路线下,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凝结成共产主义的马列毛主义路线。

  然而,在这些历史巨人身后,那些已经习惯了做奴才的人们,还是站了出来。他们因为自己落后国家建立的新社会相对欧美依然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水平,而怀疑已经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组织能力。实际这个组织能力早已经把西方的资本家给吓的要死。但正是因为奴才们对自己的怀疑,结果资本家们目瞪口呆的看着已经组织起来的强大群众的重新跪下来自认奴才。当然,同时结合落后国家相对落后状况的生产力决定论和历史阶段论就又出来了——组织起来是错的,社会主义革命是错的,要退回去补课。什么单干,什么厂长负责制、承包、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流转、大户,不过是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方位放弃共产主义先锋组织的领导(党委支部的领导)——即党的领导,解散群众自己的联合主体,向自发势力实际最终是向资产阶级主动的交枪投降。

  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有前进就有后退。当然,后退了,就一定会重新前进。认识一旦冲破牢笼,自觉的实践和共同解放的事业就不会止步。历史需要我们汲取的教训,就是要在新实践中坚决地反对一切惯于做奴才的思想和习惯,要真的敢于胜利和敢于当家做主人。不但要敢于做主人,还要善于做主人,要有当家作主的自信和担当。这实际就是要求我们做共产主义新人。

  在劳动还存在的时代,在劳动还依然是财富创造的主要手段的时代,即使已经实现了群众的主体化,即使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的公共劳动,也还依然存在着生产力争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就依然还伴随个别阶层(主要管理阶层)利益主体化为新的剥削阶级,从而实现旧的阶级社会复辟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这个问题只有在群众联合主体的保持、完善和加强中才可以真正解决,即在进一步完善的无产阶级专政中解决。

  以上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时代人们社会关系的自觉调整,不但要以人民群众的组织起来的主体化为前提,要坚守这个前提,还要以这种组织化的进一步完善为其基础内容。这既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也是人民群众主体政治的根本。失去了这个根本,就一切可能重来。

  懂得了这点,也就懂得了识别假共产主义和反革命分子的辨别准绳。

  在共产主义生产生活的自觉组织工作中,一方面是群众的真正执行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这是新社会群众自己的联合主体得以存续的保证;另一方面是任何的领导,都应该是群众这种联合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能力的最高体现,而不应该成为破坏群众的这种联合主体性主体能力的体现。任何的破坏,实际都是对群众主体主人地位的篡夺和背叛。

  在共产主义革命中,为了明确目标防止极左,也是可以划分革命的历史阶段的。但任何的阶段划分,都不能成为反革命分子在共产主义生产生活各方面放弃党组织的领导、解散群众自己的联合主体——这一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前提的借口。凡是打着阶段论的借口,解散或涣散已经组织起来的群众联合主体的行为,都是有利于人民的敌人的行为,都是背叛的行为。

  包括补课论亦是如此。

  补课论,补补商品经济的课不是问题。90年代中期以前的那些党委支部领导下的乡镇集体企业(原社队企业),补的正是商品生产甚至是资本运作的课。那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们依然是组织起来的群众作为主体自己的生产组织形式。但后来硬要把它们私有化私有继承了,实际的放弃了党委的领导,把已经组织起来的群众联合主体散伙掉,让群众重新失去当家作主的地位,那就不是补不补课的问题了,就已经是彻头彻尾的背叛。

  总之,要组织好共产主义阶段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自觉调整工作,就一定要在坚持好、维护好、完善好人民群众已经联合组织起来的主人主体地位,摆正好革命实践中群众的联合主体性决定一切的作用,记取那种仅记得生产力的自发作用、而忘记了人的主人主体作用的假马克思主义到今天还依然深刻影响着的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建立人民主体论特征的新的历史观。这是共产主义一切秩序建立的前提。

  ( 2015.08.07-2018..09)

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问题——给党内的小资产阶级

  1、改革开放以来,有一类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论,认为新中国搞社会主义早了,不具备必要的条件。这类观点现在甚至已经发展到了用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的个别观点词句,反对十月革命以来所有共产主义实践的程度。在他们那里,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不再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所代表的十月革命所开辟的共产主义实践有关,而仅仅是马克思个人的个别语句和教条.他们就是用这种他们自己所理解的马克思个人的“主义”——他们依然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来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告别革命的。实际就是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

  但一问他们搞社会主义具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他们就语焉不详了。

  或者说“等工业化完成吧”。但工业化也还有个是靠社会自发的完成,还是靠国家和社会有组织的完成的问题。是靠自发的力量完成这个工业化更有条件呢,还是靠党的领导把群众组织起来完成这个任务更有条件呢?这个地方,他们又避开了。因为他们从理论到理论从来是不讲实际的。

  或者,他们干脆搬出马克思的一段话来搪塞,哪句话呢?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所以,他们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社会主义“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如此而已。

  言下之意,在中国这么个还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落后国家,就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违背规律的。

  你看有道理吧。不过别急。首先,马克思时代的共产主义多数还在书斋里,马克思的话也不是教条,不一定时时处处都对。并且即使有这么一段话在那里,不管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也从来并没有因此就丧失革命信心,要告别革命和反对革命,而是始终如一的积极的坚持无产阶级的世界联合和推动世界革命。

  然后,你看这话题好像又回去了。这里关键是,社会主义“在它的物质条件的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到底是什么?这里实际是又回到了搞社会主义的具体条件的问题。这里,这些人又要语焉不详了,说多了不过是扯皮。

  那么,共产主义革命的具体条件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工业水平的高低?

  好像是。但又好像不是。

  好像是,是因为:在马恩看来,现代共产主义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没有工业革命,没有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这个问题的出现和持续发展,就产生不了最终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共有制即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工业革命确实是现代共产主义问题的历史前提。

  但又好像不是。

  比如,现在西方的工业水平够高了,如今都要工业4.0了,但也还没有走向共产主义的迹象(有人又会在这个地方扯皮,但关于西方因为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相对后进国家的军事金融和技术优势,成为剥削民族,对外转嫁危机缓和自己国内危机,暂时还没有走向共产主义的问题,已经是另外的话题了,暂时不述)。这说明非人的物质因素,虽然历史的看是社会进步和变革至关重要的根本的革命的因素,但并不就是直接的革命因素。

  社会变革中,直接的必备的革命因素是人,是迫切需要改变社会的人。只有人,才是社会变革中最直接最革命最能动的因素。一切非人的物的因素的改变,只有通过人的意愿和力量的改变,才能最终产生出变革社会的力量。没有产生出迫切需要改变社会的人,即使有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前提,也不会产生出迫切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因而,这里的物质条件,不是非人的物质条件,而是人这个具体的物质条件。有了产生了要走共产主义道路的人——人少了不行,要很多人,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形成了共产主义的党,还要取得了社会的领导权,得到社会多数人的响应。这才是个具体的直接的物质条件,当然也是具体的精神条件。这才是可以搞共产主义所真正需要必备的直接具体条件。旧社会的胎胞中如果还没有形成要走共产主义道路的人,并掌握政权,如果没有形成这个必备的直接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共产主义新社会确实是绝不会诞生的,即使其它物质条件再先进都不能。

  而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可以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绝对是有这个物质条件的,它既有共产主义党的领导,又有多数人民群众在阶级斗争中的已经组织起来追求平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意愿。所以苏联中国在革命成功以后,诞生新社会,就是必然的了。

  马克思说的物质条件,就是这个东西。标准的说法,是无产阶级形成自己的阶级主体联合组织起来(组织成自己的政党)登上世界的历史舞台。正因为此,马恩才毫不动摇的参与和推动共产主义革命。

  说到这里,有人立即就要出来制止了:打住打住打住!你脑子没发热吧?!人家马恩是在先进国家搞共产主义,你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搞共产主义,你有那个生产力基础吗?或者说:你不是说现代共产主义的前提是工业革命吗?中国哪经过工业革命了?

  好!这个问题问的好。不过,你看,这个地方实际上依然还是上述物质条件论的同意反复,只是问题提的层次又高了那么一点点。

  那,中国到底有没有搞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呢?

  我告诉你,有! 并且绝对有。不是极左脑子发热,是真的。

  为什么呢?

  这关系到对生产力的理解。

  2、我们一般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人理解生产力,大多都是从考察人类社会本身的历史变化的角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的矛盾运动方面理解这个生产力的。从这个角度看生产力,因为我们看的是人(即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本身的历史变化,所以作为参照物的生产力,往往就被看成是抽除了人本身这个因素的生产力,或者说是只留下了物的因素的生产力。这样,当我们考察生产力的历史变化的时候,很多时候往往就只是在看人类各个时期使用价值性质、劳动资料性质、和劳动对象的性质等等物的因素方面的历史的变化。是采猎还是农业,是石器还是铁器,是手工还是机器。实际这是从物的历史变化来看人本身的历史变化的。由于长时期以来那些占据舞台的理论宣传者多也是这么宣传的,就更加深了生产力物的理解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

  但这实际只是个错觉,因为考察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不能忽略当时人们分工协作的发展状况,或说人们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状况。唯物史观是研究人本身历史变化的科学。在人的历史变化中,物的因素的历史变化,确实在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中起到了基础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虽然很多人把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做了物的因素方面的理解,这有些片面,但也无大的过错。但这只能是在观察人或社会的历史变化的时候看待生产力问题的角度。

  而在现实的生产中,我们看待现实的生产力绝对就不能这么看了。在现实的生产力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应该人。人才是现实的社会生产中现实的生产力中第一位的要素。尤其在机器生产发展起来之前的阶段,人本身的分工协作的发展状况,绝对是人类最重要的生产力。而物总是人造的。只要有了人,有了人的需要,有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总会有适当的工具和原材料——也就是物,被创造出来,并适应于人的这个需要。在现实的生产中,人们总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从现实的物质条件出发,创造性的实现着自己的各种需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地也就创造着自己物质条件的发展。

  比如,中国人民有发展自己工农业和科学事业的需要。这个需要是第一位的。有了这个需要,我们就搞成了各种规模庞大的工农业工程,我们就搞成了杂交水稻,我们就搞成了人工胰岛素、青蒿素,我们就搞成了拖拉机、汽车、火车、飞机、计算机导弹原子弹卫星激光等等等等。而所有这些第一位的需要,又让中国人民产生了进一步的需要,也就是发展自己物质生产条件的需求。于是中国人民又发展了自己的机器制造、机床、生产自动化,能源、材料等等生产行业。而所有这些又总是都是产生了这个需要的人,即中国人民,根据这些需要自己干出来的。

  所以,有了人的需求之后,要实现这个需要,作为劳动者的人,就是第一位的要素了。有了人,就会有一切。

  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成了那么多高精尖的东西,按理说我们的物质条件够不够呢?如果要那些物质条件论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说法,我们的物质条件一定是不够的。而这个物质条件一定是等不来的。所以,什么时候也不能死等物质条件。不是物质条件决定,而是人决定。人本身就是条件。有了具有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因地致移、因时致移,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就真的干成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在现实的生产力中,物就绝对不是主导因素。

  这其实和革命年代一样。如果按照物质条件决定论者的看法,共产党一开始就几个臭书生,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枪没枪,还打什么天下,简直就是疯了。人民军队也一样,“小米加步枪”,你怎么打的过国民党和日本人的飞机大炮。要是听物质条件决定论者的话,如果等不来飞机大炮机关枪,根本就不要革命了。念头都不要有。共产党早该“实事求是”一回告别革命散伙各自回家拉倒。——没错!实事求是,在这些人早已经成了告别革命不再革命的借口。

  但共产党有没有这么做呢?没有。因为,共产党坚信,只要有了人民的革命需要、民族的革命需要,只要有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一定会有人,而只要有了人,就一定会有革命所需要的一切——包括一切先前所缺乏的必要的物质条件:飞机、大炮。所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真的成功了。实事求是,在共产党,是在群众的革命实践中探寻革命具体路径的办法,绝对不是不敢革命和不准革命的借口。

  这些人其实没有搞明白,马克思本人其实从来都是在强调人在面对客体世界时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动性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反对的正是忘记了人在面对自己客体世界时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动性,只知道环境造就人,而忘记了正是人在改造世界改造环境的那种旧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过是从人作为自己实践主体的外部联系(人与自然的主客体联系),看人内部联系(思想观念、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形式)的历史观察方法。而这个外部联系实际就是生产和生产力——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和能力。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人,也包括了作为主体对客体对象性改造活动成果的物。物先进,生产力自然发展。但主体还是人,人以及人的主体生产力组织形式——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还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能动的因素。马克思研究机器工业之前的生产力,研究的主要还是各个时期人的交往和分工协作的历史状况,即人的生产力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分工和协作、集合力、社会的分工、社会集合力。这里,实际马克思始终是把人,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看待的。工业革命以后,虽然机器生产发展起来了,但只要人的劳动还存在,作为人本身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就依然还是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甚至最重要的生产力。

  由此可见,物质条件决定论是多么的荒谬。它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甚至有些人是在故意歪曲。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却恰恰是把自己导入了上面的那个错误的扭曲境地,把考察人的历史发展中的对生产力经常出现的那个以物为主导的理解,错误的套用到现实的社会生产中来。他们看待人本身的历史发展,也不是从把人本身作为历史主体积极谋求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自由的角度理解,而是像马克思批评过的旧唯物主义那样,脱离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动性理解。这样,就必然的让他们的物质条件决定论,导致一种现实生产中错误的唯生产力论:如果以某种物为代表的生产力不具备,就认为没有搞社会主义的条件。这一方面,是要共产主义处于无限的等待当中,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推向遥遥无期,使自己沦为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纯粹现代版的空想社会主义。一方面,必然的导致已经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工业革命落后国家,从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的必然的倒退,从而最终又使自己陷入了一种实际的反革命的境地。

  相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对不是这么认为的。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就是生产力,把人组织起来就是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的目的,人本身作为劳动力的分工协作或说组织化。这种分工协作或组织化,不管是由奴隶主组织,还是由封建主组织,还是由资本家组织,还是由共产主义的先锋队组织,只要把它组织起来了,就会形成特定的生产力。现实的物质生产,本身就是为社会生产的目的需要组织劳动力进行使用价值的生产。社会的性质,不在于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在于劳动力组织形式即人们劳动关系本身的性质。同样的劳动力,交给资本家去组织,就是资本主义,交给共产主义的先锋组织(党委、支部)组织,就是共产主义。

  从这个角度讲,在中苏这样的落后国家,革命胜利以后由共产主义先锋队的各级组织,根据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需要组织劳动力有计划的发展各种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社会生产,就是最有条件的。难道还会有相反的结论,在当时还会有什么资本家的组织,比共产党的组织,更具有对劳动力的组织动员水平和能力吗?

  懂得了上述,结论实际就不言自明了。在革命胜利的落后国家,凤毛麟角的几个资本家,和共产主义先锋队的组织力量是根本没有办法对比的。

  为了生产使用价值,社会化生产的条件无非两个:一是大量可供使用的劳动力,一是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者。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劳动力,是要靠资本,也就是钱组织的。所以资本主义的条件就变成了一定数量的资本或钱,和一定数量具有社会生产组织经验和能力的企业家。

  我们知道如果不靠坑蒙拐骗巧取豪夺(这些革命也否定了),光凭饼子油条的辛苦劳动,资本的积累一般是非常缓慢的。我们即使不考虑国际资本的作用(其实光国际资本一条就已经否定了落后国家走资本道路的可行性)和小生产对国内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阻碍作用,单凭私人资本积累的低效,就已经决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于落后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非适应性。而考虑到强大的国际资本的打压,它的生存实际都是成问题的。

  而企业家也是在资本家普遍的互吃中慢慢形成的。资本主义的企业成活率太低,淘汰率太高,落后国家初期市场的不成熟(小生产盘踞市场,淘汰掉小生产势力或说小资产阶级势力是有个历史过程的)更加扩大的加重了这一趋势。再加上资本家个人作为人的局限性。所以,资本主义条件下出个真正的企业家是不容易的,套用一句老话,叫一将成名万骨枯,一百家企业能坚持十年以上的十家八家就不错了!很简单,挣的起赔不起,资本主义企业是一刻挣不到钱都要面临倒闭关门的。

  而共产主义的生产(社会主义)就不同。本质上,共产主义生产是不需要钱这个东西来调度劳动力的。共产主义生产直接的就是根据需要劳动力的有计划的组织调配,是种公共劳动。它的生产组织者,是共产主义先锋队的各级组织。它不需要资本的积累过程,就可以根据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规划直接组织规模庞大的工农业公共劳动生产协作。共有制企业是群众性的公共创业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做事,所谓各尽所能。而它的领袖也是在群众共同的公共劳动实践中自觉涌现出来的。因而这也克服了私人企业整个企业系于企业主个人的作为一个人难以克服的那种个人局限性。而只要各尽所能的群众公共劳动平台有了它的领袖人物,公共劳动就没有搞不好的。

  另外还有就是公有制企业的生存能力,总体上也仅仅是根据它满足社会所需求的使用价值的能力,这与挣钱与否挣钱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共产主义的企业即使没活干,等待转产,工人都有饭吃,没听说哪个共产主义企业随随便便就可以倒闭的。

  这就是苏联中国共产主义公共劳动实践历史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3、《资本论》已经告诉我们,社会化生产的条件,就是组织劳动力生产使用价值。在这个有知条件下,在共产主义公共劳动已经可以替代资本调度劳动力,共产主义的先锋队组织,已经可以替代资本家企业家组织生产过程。在这个条件下,还要去死守只有资本才可以调度劳动力,只有资本家才可以组织生产过程的经,就已经是绝对错误的了。难道我国那些在党委领导下的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的金融、工业、科学企业事业单位,不是已经用实践证明着以上事实吗?难道我国曾经在共产主义公共劳动中涌现出的在党委支部领导下的遍布全国的社队企业,它们现在有些已经发展成了庞大的企业集团,但依然在党委支部的领导之下,难道它们的大面积存在,不是用实践证明着以上的事实吗?难道我国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工业和技术强国,难道这不是事实吗?凭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党委会支部委员会就比不上资本家的董事会?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改进,但这只是说我们本应该可以组织的更好,而不是说,这个东西本来不行。难道资本家的董事会就没有问题吗?我看,资本家的董事会本身就是个问题。

  所以说,在这个条件下,只要有了可以替代资本家的劳动力领导组织力量组织社会生产,就已经具备了搞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的物质条件,就可以不失时机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建设了。这是合于历史规律的。

  因而,规律不是资本主义这个具体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而是根据需要有计划的把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只要是规律被人们掌握了,规律的表现形式——那些具体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就一定也要变化,旧时代的组织形式(比如资本主义的)就要被新的组织形式所取代。而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就是共产主义公共劳动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

  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代替资本家的领导,只要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已经被组织起来,就有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条件,并且,共产主义公共劳动关系就也已经是符合了历史发展规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的了。这已经为中国人民几十年的共产主义实践所充分证明。实际上,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类就已经可以结束像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那样的盲动的自发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而进入在共产主义公共劳动自觉的组织社会生产的时期了。

  由此可见,那种实际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推向遥遥无期的,消极等待着某种物质条件的实际的现代版空想社会主义——实际的假马克思主义,是多么的荒谬!

  这些人闭起眼睛来,故意不看中国共有制公共劳动已经在50-70年代快速大规模超前完成了国家工业化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这个结果,说公有制不适合生产力。但如果在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不叫生产力,那有什么还可以叫生产力!如果现在回到新中国的起点,如果从零开始,像毛泽东时代一样达到社社有企业,甚至有些地区队队有企业,比如苏南,你们认为是公有制来的快,还是私有制来的快呢?是集体办企业容易,还是私人办企业容易?对农村的工业化,集体或是单干,哪个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现在仅凭单干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自身的力量,农村还有没有走向工业化的机会和可能!

  说公共劳动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有竞争力。但中国现在真正有经济技术实力和国际资本抗衡的企业,也还是带有公字辈的企业(虽然它已经开始资本化了),中国经济能独立自主,也还要这些公字辈的企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这点上,私人资本如果没有共有资本的抗衡,还能经受住国际资本进攻吗?

  说公共劳动不灵活不适应市场经济,还是私有制适合市场经济。但中国的社队企业到今天在市场上打拼也已经三十多年了,有很多到今天也还依然在按照公共劳动的路子在走。难道这还不是公共劳动对市场环境,甚至对资本环境高度适应性的最好说明吗?在社会主义阶段,市场不过是各种劳动包括公共劳动间的交换。公共劳动实际并不影响它对外表现的所有权。商品交换是以所有权为前提的而非是以私有制为前提的,只要保留公共劳动一定的所有权形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要把它搞成私有制来解决呢?

  这些人不相信党委会的领导。一开始迷信一长制领导,后来则迷信资本主义董事会的领导。当他们迷信一长制私人领导的时候,他们忘记了私人独裁的危害和局限性。即使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要摒弃它的私人企业的形式,发展平台式企业的形式,为的什么呢?为的是平台成员各尽所能而不是人浮于事,为的是克服企业系于资本家、CEO于一身的个人局限性。而共产主义的企业,本来就是各尽所能的公共劳动平台,现在倒要倒回去成为最原始最落后的私人独裁式的了!而当他们迷信董事会的时候,他们又忘记了董事会也不过是寄生性的只关心关心利润和分成,它没有任何地方比共产主义的党委会高明。实践中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集体的公有制企业,作为公共劳动领袖群体的党委支部领导干的一点都不差。

  改革中只要是放弃党组织领导的地方,不管是单干,还是承包私有化,实际无不是放弃党的领导,向自发势力和资产阶级的投降、让组织起来的群众散伙掉。

  4、实际上,即使按照这些人自己对生产力的那个片面理解,这些人都是在错误地理解世界市场形成以后,已经并入世界历史进程的落后国家的生产力决定。

  按着这些人的逻辑,落后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力决定,就好像是孤立于世界历史进程之外的落后民族自己落后的生产力在孤立的决定,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按照他们的逻辑,落后民族落后的生产力自己当然就决定不出什么先进的社会关系。比如,大清朝的落后生产力,就不应该决定出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更不可能决定出共产党,大清朝的轿子最好到今天还应该满街跑,西藏的落后生产力,就更不应该决定出百万农奴的社会主义解放。

  但事实却不是那样。

  这里的生产力决定,其实也已经不再简单是工业革命先进民族的生产力决定世界各落后民族的生产关系的问题——那么说也可以解释一些问题。

  这里的生产力决定,实际是掌控了规律觉悟了的人,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已经自己在自觉地组织自己的生产力的问题。是中国人民见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就可以自觉地组织现代的生产关系和工业生产力(康有为孙中山),懂得了马列主义的道理,就可以自觉地组织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问题。是掌握了规律的人,已经在自觉地组织自身发展的问题。

  恩格斯讲,自由是人对规律和自然的支配。毛泽东讲,自由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形成的时候(《费尔巴哈的提纲》),就已经在强调人在与自己客体世界的关系中的主体能动的问题了,提醒人们不要被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所迷惑,强调还是人在改造世界,强调人本身才是人对自己客体世界改造关系的主体主人,强调只要客体世界或必然被人类认识了,人类就可以自觉地组织自身的发展获得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自由。

  这就像德国日本认识了工业革命的厉害,就不可能还去徘徊中世纪封建主义的落后,它们就可以通过剥削关系的资本化,人为推动自己的工业革命。俄国中国本来也是如此。但只要有机缘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再造未来,它们就也不可能放过共产主义这个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机会。这本身绝对是符合规律的,只是自觉实践和自发实践相比,规律表现形式已经不同而已。而通过共产主义公共劳动形式组织劳动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最终直接组织人从劳动和资源束缚中的解放,就是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最新的表现形式。

  这绝对是符合规律的。在人民革命后的自觉实践中,绝不是等工业革命完成了,再去发展共产主义。而只能是先搞好生产关系,然后通过共产主义再自觉地发展工业革命。这就是对那些为什么世界上要先有了工业革命才有共产主义,而中国可以先有共产主义再有工业革命问题的最好回答。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不是机械的决定论。一切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只有放到是主体在积极谋求认识客体并要取得对自己客体世界自由的这个角度理解才是正确的。这就是主体论的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的唯物史观。

  我们这么说,也并不是说公共劳动的生产运行机制就不需要改革完善,也并不代表当国外工业技术水平还比较高的时候,就不需要对外开放。但这种改革和开放如果完全演变成了私有化,演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就一定是走错路了。而这些人实际就是只相信资本主义,而不再相信共产主义。说好听点,他们认为只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但当整个社会俨然已经形成一个强大到无所不在的资产阶级,他们又凭什么才可以保障一定能回到社会主义呢,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到社会主义呢?在这里,他们就又支吾了。说不好听点,也是他们的实践结果,他们的目的实际就是要反对革命,是对已经取得辉煌成绩的共产主义公共劳动的彻头彻尾的否定,是对共产主义运动的背叛。

  当然,这也并不是要反对在共产主义公共劳动还不能满足社会生产所有需要的时候,私有制私人劳动领域的一定的补充作用。但那个东西要有个度,也不能成为整个社会运动的方向。社会主义实践中,政策根据情况虽然可进可退,但围绕工业革命和公共劳动关系的自觉的完善这个核心,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以共有制和共产主义公共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依然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方向。一旦这个方向有变,开始以私有化为方向,或说私有制的发展超出一定的度,这个社会的性质就要变化了。

  而社会主义阶段,要想坚持住社会主义的方向,就要坚决的反对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这种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唯条件论的最后只迷信资本主义的现代版空想社会主义。

  5、共产主义公共劳动的优势很多,我在《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ABC》中已经有讲,这里不再累述。

  由于这些优势,共产主义公共劳动实际给我国和世界人民,提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工业革命道路。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工业革命道路,是一条自发的力量在起作用的道路。工业化工业革命要发展,资本的积累就要发展。资本的积累要发展,大众的无产阶级化和贫困化就要发展。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反过来又要阻碍工业革命的发展。这条道路是条社会严重分裂对抗的道路。

  我不否认由于世界交往的存在,某些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国对外转嫁危机,它们内部在一段时间内好像看似还是不错的。但这个自相矛盾对立最终自爆的趋势,从长远看不会错。它们不是自爆,就是在竞相的危机转嫁中互相挤爆。

  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工业革命道路,则是一条自觉的道路。由于公共劳动消除了社会的绝对对抗性,所以它最大化的避免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多数社会成员无产阶级化的痛苦。虽然也不是不会出现失误,但它实现了对社会发展的总体的规划,实现了工业化超常规和高速度的发展。比如,苏联只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就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大工业国,后来成为工业科技文化教育各个方面世界一流的超级大国;中国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也变成了一个世界主要工业国,为后来的进一步跃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朝鲜则从战争的废墟中起家,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是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非农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70%。然后,在它的未来发展当中,社会主义还是人类通过工业革命从劳动、资源等自然束缚中解放的直接通道。至于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直接通道,大家知道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工业革命进程的愈来愈强烈的对抗,就知道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产主义公共劳动是绝对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也是经受住了历史考验的,而并不是如人们所传言的那么失败。

  如此,中国人民就更不应该忘记这条来时的路。

  随着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越来越资本主义化,随着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人力劳动的持续发展,未来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生产方式在中国最终将难以为继。从现在起二十年内,伴随着巨大的社会生产生活危机,共产主义公共劳动对中国人民在工业革命中的解放意义,终要重新显现。

  公共劳动的道路,依然是中国人民未来要走的路。

  (2015.06-2018.06)

重新认识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论原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圣人,同时也是人类解放事业的圣人。他的社会科学为人类走出当前的困境指明了方向和方法,这就是共产主义。二十世纪以来,共产主义虽然经历辉煌也经历了失败,但它依然是解决人类当前问题的唯一可行方案,它必将胜利。否则,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意义。

  而要胜利,就要对以前的理论和实践有所总结。其中就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体论特质的这个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的叛徒和敌人,为了把改革引导到资本主义的方向去,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刻意解释成解释自发时代历史规律的唯物史观,把唯物史观刻意解释成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和唯条件论,这是为他们告别革命、反对革命、要倒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服务的。总之,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搞成与资本主义方向不怎么矛盾的东西,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红旗来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红旗。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已经成了论证革命不合理的理论、论证资本主义和倒退合理的理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也不再是从群众的革命实践中探寻革命具体路径的办法,而是成了为告别革命和倒退寻找借口的路径和办法。

  但同时,我们自己的同志多数也还没有能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他们虽然不至于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搞成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但也还是没有能真正从是人在改造世界、是人要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角度理解这个原理。大家天然的接受生产力的决定,但一提最终还是人在决定,就开始懵逼和狐疑了——其实二者又何曾矛盾。

  试想,一群连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都还存在狐疑不敢相信的人们,又怎么可能真正杜绝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的影响,并真正战胜他们呢?

  而所有这些,又都源自于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宣传多已是本体论的宣传,即多仅是怎么解释世界的宣传,而缺少了它更应该具有的主体论的宣传。

  所以,今天纪念马克思,就要重提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主体论成分。在以后的宣传中,更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主体论特质,让我们自己的同志和朋友,都能深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论特质。让他们都能明白,怎么样解释世界和历史即本体论其实只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一个部分,但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特质。非如此,我们就不能根本地增加我们的本领和瓦解我们的敌人,尤其是那些披着共产党外衣招摇撞骗的敌人。

  我们过去的有些同志,实际是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的。但他们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存在的问题,当做后人宣传和理解所存在的问题。更没有注意到社会主义的叛徒和敌人,在这个问题所做的种种手脚。而是错误地认为这本身就是马克思的问题。所以,他们要把普遍存在片面扭曲理解的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单独踢出去,要把列宁和马克思分割,要把毛泽东和马列分割,实际是迁怒马克思给革命工作拖了后腿。为了挖掘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作用,他们甚至要否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有人甚至不惜为此跑到唯心主义的方面去,但那走的确实有些远了,内中原因虽然可以理解,但总归并不利于真正地战胜敌人。

  所以,关键的还是要重新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主体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文本解读

  首先什么叫主体论?

  实际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论。是把人看做主体,把世界看做客体的主客体的关系论。实际就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把人作为主体,而主体要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这么一种关系论。客体世界是要束缚人的,而反过来,人又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

  我们把人在与世界关系中的这种主体性地位,和与此相关的历史观点,叫做主体论。并以此解释历史。

  提到主体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还要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这个地方首先可能就会有争论。不是因为别的,是这个主体论对多数人还太新鲜,和大家平常所能够接触到的那种更容易造成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经济决定论联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已经判若云泥。

  那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主体论呢?

  马克思主义当然有主体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是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科学。它怎么可能没有主体论的呢?它从头到尾都是主体论,即使马克思自己没有明确提出过这个概念。

  马克思的时候,还没有有意地把主体论的框架提到足够的高度,以至今天很多人怀疑有没有过这个主体论、有没有必要拔高这个主体论。这很好理解。因为当时还不足够需要。但今天就不同了,我们今天把这个问题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有了这个需要,而且是很迫切的需要。因为,社会主义的敌人已经在刻意的颠倒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和地位,通过欺骗和制造混乱在和我们抢夺群众。至于马克思本人的工作,实际只要真正理解了、弄懂了,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即使讲的不多,但实际讲的已经很透。

  而马克思主要的几个文件,最容易找到的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前三篇文章。其它最重要还包括《1844手稿》。尤其是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紧接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中前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论的确立,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实际上,只要能看明白这个提纲,自然就会明白我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特质,就不会再有人怀疑马克思主义有没有主体论了。而后者,则对人类各个时代主体性的进展,主要是自觉时代的进展和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这是以主体论为特征的唯物史观的主要的内容了,这个内容正是过去客体论的唯物史观所缺乏的,做了基本的论述。

  我们知道,马恩选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普及读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上,实际往往比马恩的任何一本单独的著作、甚至全集,都更能体现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解。共产党人把这三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光辉的文献,放在选集的开篇位置,让他们对选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就已经说明了主体论视角对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要地位。这实际也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费尔巴哈》长期没有发表所造成理论损失的一个弥补。

  下边,就三篇文章对主体论的意义做个简要的分解。不需要复杂,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主要的理解,是有原著和其它的专文需要阅读的。

  三篇文章,第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还是个先声。“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是神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是神本还是人本,西方哲学几千年争论的不过如此。既然是人的世界,既然是人本,既然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那么哲学就应该聚焦对现实的批判。不仅是嘴皮上的批判,而且是武器的批判,即推翻“一切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导言实际是在唤醒走出宗教的虚幻后迷失其中的人的意识、呼唤人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号召革命。

关键是第二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第一段第一句,马克思在直接批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即我们后来说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际就是说,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都只是从客体的方面理解世界的,而不是从作为主体的人的方面理解世界的。

  反过来,新唯物主义,主要是从作为主体的人的方面理解世界,进而是从主体对客体的自为性关系方面理解世界,而不再仅是从客体方面理解世界。

  这是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马克思对新旧唯物主义区别的一个定调。

  原文接下来,“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接着批评:因此,倒是唯心主义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的方面,即使是抽象发展的。旧唯物主义因为还仅从客体方面看世界的缺点,反倒没有发展出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方面。

  注意:旧唯物主义,因为没有人的主体视角,也就不懂得人的主体能动性。

  反过来,新唯物主义呢?

  因为新唯物主义明确是从主体方面看问题,所以新唯物主义就一定要充分的注意到人对客体世界关系的为我主体性问题——即主体能动性的问题。

  马克思接着评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个地方关键什么是“对象性的活动”。

  这个地方实际是接着上边来的。在马克思看来,主体对客体的主体性活动,就是这个对象性活动(《1844手稿》所言人本质力量的外化)。人的活动,只能理解成主体对客体的为我对象性的活动。结合马克思主义语境,即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当然,“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也只能从主体对客体的为我对象性改造活动理解。

  马克思这里是批评费尔巴哈因为不懂得从主体方面看问题,所以就不懂得把人的活动看做主体改造客体的对客体的为我对象性活动。这个地方,就进一步扩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主体对客体的为我对象关系性问题、主体性问题。主体的能动性,也要做主体对世界这种积极的为我关系性解。我与世界发生的关系,一定是为我而存在的,是我主体性需要的外化。

  所以,马克思在这里就已经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新唯物主义,相对旧唯物主义的主体论特质。旧唯物主义还仅是着眼于客体世界,或尚不及于从主体方面看问题的所谓直观的。后面马克思讲:过去的哲学家都只是解释世界的,看似说一切旧哲学,但说到底最终说的依然是旧唯物主义。所以,旧唯物主义一般的还仅是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而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则是着眼于作为主体的实践着的人看世界的,是主体改造世界的,是主体论的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只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过渡。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不懂得把人的活动理解成人改造客体世界的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活动。这已经讲到了主体论的核心本质的东西。

  第二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段,实际是讲认识论讲人的思想意识的。

  既然新唯物主义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是从人的方面从主体的方面看问题,那么人的思想意识,就只能是从人本身的利益出发对自己客体世界的为我对象性意识,即主体性意识。

  马克思随后在正式成文的《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正是这么说的:“我对我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凡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一定是为我而存在的”。这就是人的主体性存在和主体性意识。主体性意识反应的就是主体性的存在,主体对客体对象性为我关系性的存在。

  所以,这种主体意识的对意识的理解,实际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仅仅是对客体世界反映论的那种关于意识的理解。在主体论这里,所有的思想意识,都是主体意识,都是主体对客体世界为我的自为关系性意识、对象性改造意识。它正确不正确,当然的要到主体对客体世界的改造实践中检验,并随实践本身而发展提升。

  接下来,关于旧唯物主义只知道环境造就人,而忘记了恰恰是人在改造环境的一段,则再次突出地直接反应了新唯物主义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对人和世界谁的地位为尊的态度。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德志意识形态》正文中说的更加清楚:首先是在人改变环境,然后才是环境也在改变人。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首先人是主的,是人在改造世界。人是主体、是主人。环境、世界,是需要人改造的,是客体(属人本质力量的外化范畴)。是在此基础上承认,人也受作为自己对象性活动结果的客体状况的规定——主体改造客体,反过来客体也改造主体,但总是主体在改造客体。

  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马克思在《意识形态》中具体是在谈人与生产力的关系的时候谈到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的,在那里马克思实际是说人的生产力环境,人们从上一代继承来的生产力环境。首先是人在改造生产力环境,然后反过来才是生产力环境也改造人。我们应该在这个前提下,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决定、理解人与生产力的关系。而本体论的公式化唯物史观,就恰恰忘记了这一点,忘记了人对客体环境对生产力的主体主人地位,只记得客体环境生产力如何如何约束人改变人决定人,实际是把唯物史观重新拉回到旧唯物主义去了。

  接下来,《提纲》提从现实性上应该从社会关系看待人。从《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成文看,实际有从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同时也是在自然中的主体关系性存在看待人的意思。

  《提纲》最后,马克思给新唯物主义定性:“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就一方面把新唯物主义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成文中的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衔接——“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一方面给新唯物主义或新哲学定了性。一切旧哲学,当然包括一切旧唯物主义,都还仅仅是怎么样解释世界的,甚至实际还仅仅围绕如何解释自然世界的。而新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则是为人的改造世界服务的,是为无产阶级的联合起来结成自己的联合行动主体对现存世界进行革命性改造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主体论实践哲学行动哲学。

  所以,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那些试图把马克思主义打扮成仅仅着眼于如何解释世界(即使包括了人类世界)的本体论哲学的人们,是多么的错误。那实际是已经把马克思主义推到马克思批评过的旧唯物主义的边缘去了。马克思主义绝不仅是本体论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主体论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即新唯物主义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本质性区别。

  所以,马克思关于主体论的词句和框架虽然直接说的不多,但即使只有这么一个大体的纲要,也已经足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论特质。

  而接下来的《费尔巴哈》,则或隐或明的进一步讲解了自发时代人类主体性的发展状况,及自觉时代已经联合起来的人们的整体主体性实现后,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个体的联合起来,就是共产主义。

  什么意思?

  就是说,只要人们把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把分散的个体的主体性,转变成联合的整体的主体性——变个体主体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为整体主体对世界的自由,就已经是共产主义了,就再没有奴隶主、地主、资本家什么事了。

  而这就已经不再是仅着眼于客体,好像只有生产力起作用、人反而不起作用、只讲自发时代规律表现形式的那种容易造成唯生产力论的唯物史观了。这种以主体论为特征重点从生产力和人的主体组织状况研究历史、讲究规律表现形式随主体性发展状况而变化的唯物史观,才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真正的本有原貌,才真正接近了主体论历史观的全貌。

  所以,看唯物史观表述的历史规律,不能光看自发时代的规律表现形式,还要看自觉时代规律的表现形式。两个时代,人类的主体性变化了——一个是分散的个体的主体性,一个是个体联合的整体的主体性。主体性变化了,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也自然的变化了。如果说在分散的个体的主体性的时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必然的表现为,生产力对盲动着的群体历史的强制推动作用——生产力争夺的结果那时必然是地主资本家等少数人对生产对多数人的统治和多数人的失主人主体地位,那么在个体实现了联合的整体主体性时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就必然地表现为,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自觉组织好自己所有的生产和生产力——包括资本主义世界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光怪陆离的商品和效用一包在内。如此,就当然的不再需要地主资本家等少数人对生产和多数人的统治这些旧的规律表现形式了。这时,即使还有残余的阶级斗争,也必然的表现为多数人对少数剥削复辟分子的统治。所以,随联合起来的整体主体性的实现,规律的表现形式就必然的变化了。而这直接就是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

  实际上,关于共产主义的群众的联合整体主体性本质,还仅是个特例。马克思在谈到过去的革命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的时候,谈了两条:一是没有足够的生产力。一是没有足够觉悟和组织起来的革命群众。实际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了,当我们解释历史的时候,永远要把围绕生产力的,即主体,本身的组织状况(他们组织起来还是为了生产力),作为解释历史的一个核心重点。世界历史上的阶级的斗争、民族的斗争、国家集团的斗争,他们之间的胜负,永远是那些组织程度更高、主体性程度更强的阶级、民族、国家集团,才占据了历史的主导方面。而组织程度较低的一方,即使所处的生产力发展阶段高些,都不一定能成为胜利的一方。比如,历史上的蒙元满清相对于宋明;当代的英美相对于苏东。

  所以,在研究历史的现实的运动的时候,永远要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的、在谋求着对客体世界的自由的,或说谋求生产力的人,放在第一位。事、物是死的,只有实践着的作为主体的人才是活的。这才是主体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和现实的运动,只看到生产力看不到人,那一定不叫马克思主义。

  长期以来,人们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表述原典,这实际错误的。在这个序言中,马克思自己也仅是说他是怎样解释过去的历史的。不信请再看原著。因而这个序言,就还仅是怎样表述过去自发时代历史的唯物史观,而还不是上述主体论的马克思完整意义的唯物史观。只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表述的主体论历史观,才是马克思完整意义的唯物史观。

  所以,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主体论,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主体论哲学,不承认唯物史观还有个主体论视角下的表述,是一定不对的——实际在《1844手稿》中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就已经呼之欲出了,马克思说的关于人的科学,实际就是唯物主义主体论。并且,也正是在主体论的基础上,才会有马克思的的“无产阶级的联合起来”、“重建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列宁的无产阶级组织成阶级——建党,毛泽东的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才会有人民群众的当家做主,这些逐次的人民主体性的内容。也只有在这种主体论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才可以真正说明马克思后来关于落后国家革命问题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通过这些梳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论,完全是可以确立的。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只能勾勒一个大体的轮廓和方向,希望有志于此阅历也更广泛的更多的同志能更好的参加进来。

  我知道,在这方面,以前是有些同志是做过一些工作的。包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翻译,网上有一个也明显与选集不同。比如,直接把“不是从主观方面理解”,改译成“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把“客观的活动”,改译成“对象性的活动”。并且,有些同志也是抓住了一些重要问题的。网上搜索,比如《政治主体论》的作者陈怀平同志,就已经注意到“个体主体”向“群体主体”(群众主体这个说法实际不太准确)发展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肯定的。但也应该看到,他们在体制内的位置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还暂时无法得出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结论。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主体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主体论,不是要反对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它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时候开始,强调的就是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论特质。

  新唯物主义,之所以谓新,就是因为它是在这个前提下的唯物主义。但多数人实际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其中原因,除了理解方面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在于新的世界观宣传初期,在面对西方基督教传统的群众时,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不得不首先要面对如何扫除群众中深厚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传统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的原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际就是同时为完成这一文化革命的历史任务的产物。所以说,以本体论为主要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时就也是必须的。起码是合理的。它们也大体完成了历史交给它们的历史任务。

  所以,历史的看,错误的就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本身,而是我们后来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做了本体论的理解,而忘记或阉割掉了它曾经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它本质特征的它的主体论部分。甚至把实践唯物主义仅理解成唯物史观,把唯物史观仅理解成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还要愚蠢地倒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实际是被利用成了告别革命和反对革命的理论工具。而这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了。不但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是走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由于抽离了主体论成分,实际是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倒退回到马克思批判过的、忘记了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的主人主体地位、仅知道怎么样从客体方面解释世界对革命毫无促进作用实际起到严重阻碍作用的旧唯物主义。

  而今天要批倒这种错误倾向,就要重提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成分,在本体论后,重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主体论。

  所以,强调主体论,并不是要否定本体论。

  本体论讲世界本来面貌的,是解释客体世界的。实际是客体论。主体论讲改造世界,讲人能不能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如何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没有正确的本体论,不能正确地认识客体世界,就不会有正确的主体论,就不会有人对世界的顺利成功改造,就不会有主体对客体真正的自由。但理解本体论,必须在主体论革命实践哲学框架内理解。否则,如果不是从主体论的框架内理解,不注意人本身在与客体世界关系中的主体作用——以此指导实践,就一定会对革命实践造成愚蠢有害的后果。这也正是马克思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只知道环境对人的改造作用,而不知道更重要的是人对世界的改造作用原因。

  2、强调主体论,并不是要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突出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的主人主体地位、并以此定位人与世界的为我性主客体关系,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哲学。它当然的把人看做对客体世界自由过程中一切问题决策的主人和主体,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成败,直接的和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性主体能力的保持完善和发挥状况——它也代表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关联在一起。把这种主体性和主体能力的完善和发挥程度,看做决定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但它又是唯物主义的。

  主体论哲学,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理解人和人的历史,从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认识理解事物,从主体所面临的具体的主客体矛盾和具体主客体条件中把握主体本身的需要和实践行为。在这里,主体的意识、主体的行为,都是据由主客体的的实际矛盾和主体所能够掌握的主客体条件的,是在此前提下对世界客体有目标有计划的改造和支配活动。所以,它并不唯心盲目。

  当然,人作为他客体世界的思想和行为主体,他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决策,自然都是主观的。但这里的主观本身并不就是唯心。然后,因为主观,所以才更要客观,更要力求主观对客观的统一,更要力求对客体世界的准确把握,才更要实事求是,更要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这也是主体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的任务。主体总要能时刻准确把握自己所面临的变化着的主客体矛盾和自己所能够把握住的主客体条件(有时是创造性的把握)。只有如此,才可以准确地应对自己所面对的主客体矛盾。

  所以,主体论并不一定就主观唯心。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一定会反对主观唯心。历史上的一切认识论方法论,都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认识论方法论。但主观臆造不根据实际情况——唯心,一定不会引导人们取得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自由。只有根据事物与世界现实联系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才是真正可以让人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方法。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是唯物主义的主体论,不是唯心主义的主体论。

  3、强调主体论,并不是否认生产力的决定论

  前段时间,人们争论是不是生产力决定的问题。有坚持生产力决定。有坚持意识决定。

  实际谈这些问题,要具体分析。有些人谈生产力决定,实际并不真正懂生产力。有些人谈意识决定,实际也不真正懂意识。

  以前的文章行文不太方便,这个地方我重点谈谈。

  沙漠的生产力和沃土的生产力不一样。所以,有的时候,环境资源条件就是生产力。同样的资源条件,机器生产和肩挑人扛的生产力又不一样。所以,生产手段在这里也是生产力。其它,人们的生产组织形式也是。而所有的生产力,最终又都要表现为每个人糊口混饭的能力(即社会成员个人的生产力)。由于某种阶级关系生产关系,造成群众糊口的能力——群众个人的生产力,出现问题,群众就要造反。造反的呼声,就是觉醒的阶级主体意识,是阶级对自己客体世界自由的意识,代表改善本阶级生产力的要求。然后是阶级的主体政治——阶级通过上层建筑对有利于自己生产力的经济基础的干预。

  人们的生产关系,总是围绕每个人个人的生产力组织的。即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也总要考虑让奴隶还可以活。否则,个人的生产力维持不了——人都活不成了,任何阶级关系生产关系都难以维持。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是围绕人们共同的生产力组织的。人们共同的生产力提高不起来,个人的生产力也实现不好。

  所以说,生产力决定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生产力,并不是对个人来说是作为异己力量的生产力,而实际可以直接就是个人的生产力(马克思的话要加个分辨器来听)。即使共同的生产力,也要源于个人的生产力。主体论讲人决定。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具体的主客体矛盾实际就是生产力矛盾——生产力,决定。人的决定,就是主客体矛盾——生产力矛盾决定。换个说法,就是生产力决定。而生产力的决定也必然要通过人才可以决定。二者实际并不矛盾。

  实际上,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不过是围绕自己所面临的主客体矛盾,也就是围绕生产力矛盾。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客体矛盾。每个时代,也就有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矛盾。这点上,自觉时代和自发时代没有区别。

  我们之所以说,自发时代的历史规律更多的表现为生产力的强制作用,只是因为,在人类还缺乏整体主体性的时代,人们生产力争夺的纷争和盲动——是个别的局部的自觉被整体的盲动对抗给冲淡了。生产力的强制作用,即使在人类已经取得整体主体性的自觉时代——这个时代,人们的利益纷争、从而历史的整体盲动已经不存在了,按理说生产力对历史的强制作用也应该不存在了,历史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但即使如此,那个时代人们发展的自觉组织,也还是围绕他们共同面对自己自然世界的主客体矛盾即生产力矛盾组织的,在认识和实践暂时不能统一的时候,在认识还正确指导不了实践的时候,生产力的强制作用,就也依然还要显现。所以,这里依然还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实际上,只要明白了主体对自己客体世界的关系性,即主体性问题,大家自会明白,作为个体主体整体主体应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能力——生产力,实际上永远都是人类自觉的不自觉的各种活动的中心。

  另外,资源环境的因素、生产手段的因素,作为生产力,也总要对人们的生产组织形式——既作为一种最直接的最重要的生产力,又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关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也就是说,既作为生产力,又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人们的生产组织形式,总是根据资源环境的条件生产手段的条件——总之物质条件及其发展,而改变的。这又是一个决定的作用。

  当然,如果说人们的生产合作直接就是生产力,那么就完全可以说人们的生产合作本身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就直接的也是生产力。并且是最首要最重要的生产力。生产力然后才是人们的生产手段和工具。并且,不单如此,实际是有了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才会发展什么样的生产手段和工具。特定的生产手段和工具,总是特定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的需要和结果。而生产手段和工具的进步,又会反过来促进整个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发展。所以说,作为生产合作关系的生产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力,也积极地消极地作用于生产手段即作为技术条件的生产力的进步。这是从生产力合作的方面讲的。

  从生产力争夺的方面讲,各阶级在生产中的地位——对生产的占有和分配关系,总之阶级关系,是另一层次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决定了各阶级对生产力的分配和占有状况。

  生产关系就由围绕生产力的合作和争夺这两方面规定。

  劳动存在的时代,为了提高人们互相的生产力,人们一方面要进行生产力合作,另一方面还会生产力争夺。在合作中发展他们共同面对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在争夺中社会又分裂成对立的两大阶级阵营。统治阶级的主体意识,是为维护自己的生产力。被统治阶级也是为维护自己的生产力。阶级主体意识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自由——即生产力,联合对其它阶级的斗争意识——即阶级斗争的意识。所以,阶级主体意识的基础,终归还是由生产力意识,是为维护本阶级的生产力服务的。

  当然,既然是主体意识,一旦阶级的主体性和主体能力形成——它真正统一成阶级,它就要革命或者反革命。它就一定是积极主动的,而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它的主体性越强,它推动本阶级目标的能力就越强。所以,历史上只要取得了统治地位的阶级,就总是要凭借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不断的打击瓦解被统治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和阶级主体能力。实际上,不管什么时候,阶级斗争当中的各阶级,无不是以加强本阶级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作为战斗群体的群体组织能力)、打击瓦解敌对阶级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作为维护推行本阶级阶级利益(生产力)的不二法门对待的。革命阶级如此,反革命的阶级也是如此。只要阶级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的规律概莫如此。

  现代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所以会出现代表整个人类的整体主体意识,就是因为机器生产对人类劳动的排它性否定。在劳动消灭进程中,机器生产对人劳动的否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表现为无产阶级群众个人生产力的完全的丧失。无产阶级要取得对糊口这个自然的自由,首先就要取得对机器生产的自由,就要改革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的公共劳动关系。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机器生产和公共劳动的基础上解放全人类,才可以真正解放自己。这里,无产阶级代表全人类的这个人类整体主体意识,仍然是由它与自然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性关系决定,也就是由它的生产力决定。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阶级斗争,是人类的整体利益(代表所有人的生产力),同试图复辟成新阶级的少数人阶层利益(少数人的生产力)的斗争延续;是代表人类整体主体性的主体性,同试图复辟为少数人阶层利益主体性的倾向的斗争延续。它依然要以打击瓦解想要复辟成新阶级的上述代表少数人阶层利益的阶层的主体化复辟倾向、和加强完善代表人类整体利益的人类整体主体性能力(无产阶级的主体能力——无产阶级的党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前提。

  其它,落后国家的首先革命,也是他们首先的获得了革命主体性,自觉组织他们自己生产力的需要。所以,只要理解了意识都是主体意识,都是主体面对自己的特定的主客体矛盾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自由意识,就可以理解,它的换个说法,就是意识是生产力的意识,它来自于主体对生产力的需要,是在上述基础上理解上层建筑决定和意识决定。

  上层建筑决定吗?决定。作为人的主体行为,它一定决定。意识决定吗?也决定。作为人的主体意识,一定也决定。但它们归根结蒂都要受生产力规定。这既表现在主体是什么样的要受到特定的生产力规定,也表现在主体接下来要怎么样还要受到现实的生产力矛盾的决定,主体意识,就是主体对客体能力的意识,就是生产力意识。

  总之:上层建筑应该主要的按照阶级斗争的范畴理解。阶级斗争应该按照生产力斗争来理解。

  所以,从内在机制讲,说生产力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说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实际是一个东西。历史的终极动因,无外是主客体矛盾。上述两个说法,不过是同一问题在阶级社会的一体两面。

  其它,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过去本体论式的教科书样经典辩证关系表述,实际也没有错。但那最好要把那个地方的那个生产力,仅看成技术条件物质条件的、而非人的条件的生产力。而这只有在大时间跨度的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才可以做到。并且,也只有社会发展史的角度二者的辩证关系也才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否则,断代史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的内涵就要复杂的多,互相穿插,到底谁是生产力谁是生产关系有时都不太好区分,谈谁决定谁,就更要具体分析。实际没有死的公式。

  从人类史角度,时间跨度越是延长,生产关系本身的生产力水分就越少,生产中人与人关系的成分就越多,我们看到的就越是越来越清晰的人与人关系,或说人们在生产中关系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脉络。同时,看到的生产力就越是在人对自然关系中反映技术条件物质条件而非人的条件的那个生产力。甚至最后仅剩下从最原始的工具到智能工具生产工具的进步历史、牧农工商和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工农业的生产方式的进步史。

  只有在这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典表述中那种教科书式的辩证关系,才是近乎公理式正确的。这就像我们看主客体关系一样,时间越是长远,我们看到的主客体关系,就越只是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越只是浓缩成人的内部联系,就越是外部联系决定内部联系,内部联系反映外部联系。而随着时间的缩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个体局部来说,就也要看成主客体的关系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的内涵和互相关系,就需要具体的分析。因为随着镜头的缩短或拉长,即使焦点不变,焦点内镜像却已经变化了。

  总体来讲,生产力决定是没有错的。只是过去仅按社会发展史样式的本体论唯物史观情况理解,而现在要添加上主体论视角的理解。

  (2018.4.11-2018.5.10)

1844手稿》主体论问题读书笔记

  《1844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号召无产阶级的革命联合——重建共同体,和马克思主义主体论都已经呼之欲出。

  作品开篇就强调资产阶级的联合和工人的竞争,分析各种条件下工人的苦难状况。作品总言资本主义环境中人(工人)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在共产主义共同体中的重新回复,并对个人主体地位回归后共同体自主社会的各方面表现进行了全方面论述。

  这部作品提出要建立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的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后来的发展看,实际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或说唯物主义主体论,它总纲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体系,实际是关于人发展的科学。

  另外,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的总纲要,那么《1844手稿》则内含了马克思其它作品所不曾包涵的主体论方面与人与自然联系相接近的某种架构的暗示和可能性,因而自有其恢弘的气象和意义。

  1、“资本家的联合是常见的和有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

  ——这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问题开篇之作。马克思开篇就谈无产阶级的苦难和联合的问题,其实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谈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不过时。

  2、“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3、“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

  4、“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很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致工资会缩减到仅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经饱和,因此这个人数不可能再增加了。《亚当.斯密国富论》”。

  ——马克思对这句话评论说:“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饿死”。

  现在中国的情况可能比马克思的时代人道一点,超出的部分暂时看起码还只是生不出来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中国今天也已经是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

  5、“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

  6、“国民经济学只把工人当做劳动的动物,当做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

  7、“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8、资本的竞争说明:生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本身或是吃人或是被吃,也没有任何自由选择的权利。他只有在吃掉别人时才是自由的,而在另一刻又成为其他人分食的对象。

  以下以我的评论为主线:

  9、劳动的异化,表现为A、人对自己劳动对象即产品的主人地位的丧失——人不再是自然世界的主人;B、表现为异己的活动对劳动者本质活动的抑制甚至反过来对自己的支配——人不再是自己的主人;C、人同人关系的异化——人的异化,他不再是与他人群体关系的主人。

  10、因此,劳动的异化,最终不过说的是人本身的失去了做自己一切关系的主人主体性地位。他的一切活动都首先是外在的、是被别人的异己的力量所支配的。这个地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又把异己扩大了一点,这里主言其他人的私有权,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言市场和扩大了的生产力。由于这些异己力量,人不再是自己生产力的主人,而是成为生产力的奴隶。

  11、马克思所言异化,是就主体自身的失主体地位而言。马克思的外化,是就导致自身失主体地位的主体必须行此的与外界的关系而言。是外化导致异化。

  12、“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财富的主体本质”。

  13、“..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其实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

  14、“…国民经济学只是表面的承认人、人的独立性、自主活动…”。

  15、“从斯密经过萨伊到李嘉图、穆勒等等,国民经济学…,…使具有活动形式的私有财产成为主体,…”。

  16、从地产(私有土地)对劳动的统治(地产的主体本质),上升到工业对劳动的统治(工业的主体本质)。

  17、现代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最终完成形式。只有在这里,私有财产才完成对人的统治…

  ——私有财产,资本,这个异己力量成了自为的主体,人——劳动者,反而成了受支配的客体。

  这是主客异位。

  人是自然存在物,它必须依赖自然界而活。

  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它必须依赖社会而活。

  但人本来还是主体性的存在。就是说人——每一个人,本来应该直接就是自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直接就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异化、主客异位,就是说由于私有财产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力争夺,最后致使人最后不再是自己自然界、自己社会关系、自己生命的主人了,现在是仿佛有了生命的资本金钱成了人的主人。

  18、“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成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就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

  19、“异化的扬弃”(马克思说自我异化的表述实际不确。只能是外化所致的异化)。

  20、“共产主义是被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

  21、“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扬弃..力图把自己设定为积极的共同体。”

  ——共产主义就是重建共同体。

  22、“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回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

  ——向自身主人主体地位的回归——

  23、“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回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的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与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

  ——这是马克思对主体回归的卓越完整的表述。下面是具体解释:

  24、“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精神领域异化的扬弃。比如宗教,“共产主义径直从无神论开始”。

  现实生活领域异化的扬弃。现实生活中的扬弃,从重建共同体开始。

  25、在共产主义共同体中,每个人的个性化存在,都是为别人的存在,同时别人的存在也是为他的存在。每个人的主体性存在,都是他人主体性存在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都是他人自由的条件。

  26、“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

  27、共产主义共同体中,公共性(马克思在这里说是社会性,其达意不如说公共性更准确)“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

  28、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形式来说,都是公共的活动和共享的享受(翻译成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不好与私有制社会的社会性相区别。改成公共性更为恰当)。

  29、“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共同体(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共同体(马克思说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共同体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人才是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共同体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来说才是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共产主义共同体(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把社会改成共同体或共产主义共同体,才能看到马克思这段话的本意。否则,一个“社会”把人搞糊涂了。

  30、个人的活动因为个人是共同体存在物,而成为公共的活动公众的享受。“我”的意识,不过是作为共同体存在物的我的意识,再怎么强调“我”,“我”也是共同体存在的。

  31、共同体中,不能把共同体等同私有制社会一样把它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特殊与总体的统一,都是这个共同体的特性。特别的个体,不过是特别的共同体存在而已。

  32、“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即人主人主体地位的重新回归,根据自己全面的本性做自己全面发展的主人。做自己自然界的主人,做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这个地方,要联系对象化活动理解,联系对象的物性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了的物性理解。人的本性是多种多样的,人的现实的对象化活动人的对象就也是多种多样的。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即成为自己全面多样的由本质而外化的发展的主人。

  人的实现过程即人化自然界的扩展过程。人做这个过程的主人。

  人的本质力量指什么?

  人主体性的两个方面。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社会本性(情感、主人性、价值性)。

  人本质力量的外化运动,转化成两个方面需要的外化运动。

  主客体的矛盾运动。

  33、“…人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34、这个地方讲,共产主义共同体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意味着人主体地位的回归,客体不再是异己外化存在着的造成人异化的客体,而是重新成为重新成为了主体的人的客体,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人的全部对象世界的主人,成为世界(人化的自然、自然化的社会)的主人,全部生产力总和的主人。

  35、人对自己客体对象性世界的现实状况,重新成为人本质力量的实现。

  36、“客体对象之所以成为客体对象,这取决于客体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想适应的人本质力量的性质。”

  ——这才是关于客体性质既符合唯物论,又符合主体论的全面准确的表述。

  3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这是唯物主义;“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这是主体论(唯心主义者在这个地方看到了唯心论,其实错误,这个地方不是唯心论,是主体论)。

  38、“…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的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有上面客体对象自在本有物性的前提,所以还是主体论。

  39、注意马克思所言的人化的自然,仅是就人客体对象世界的所及范围而言的,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马克思是否承认人感知范围之外的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有些人在这个地方多事了。说马克思否认人感知范围之外的世界的存在,说马克思超越了唯物唯心,更不过是暴露了自己的唯心主义和读不懂书。

  40、“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反过来讲,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生成的人客体对象性存在、连同工业未来的历史,只有通过剖解人的本质力量,才可以最终理解。

  41、“工业是人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自然科学是人的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人类历史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现实的自然界;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是人本学的自然界。(注意:这里依然不是要否认人实践和认知范围之外的自然界的存在)

  42、“…人的自然本质…”

  43、提出建立“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的发展的科学。

  说人是一种主体性存在——以人自身为本位的主体性存在,那么与此对应的就要同时承认人的客体对象性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

  说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就是说,人在自然中才可以实现自己。

  所以,说人是自然存在物,实际是说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人既是生命主体,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生命主体,它必须依赖客体对象而存在,受对象制约。

  说人是主体性的存在,等于说人是自然对象性的存在。

  人也是社会存在物。

  说人的主体性存在,也等于说人社会关系中的对象性存在。

  而这里的自然(界),是人化社会化的自然(界),社会是以自然界为目的且以自然界为纽带的自然化的社会。

  客体是主体的对象。

  客体是主体生命需要、主人需要、价值需要的外化对象。

  客体本是自外于人的需要的,它因为恰好符合了人的需要,才可以成为人的客体。

  主体的主体性需要和客体的自在性存在之间的矛盾,即主客体矛盾。

  客体永远是自然界。

  主客体矛盾,就是人的主体性需要同自然界的自在存在间的矛盾。

  主客体矛盾的解决过程,任何使用价值的产生过程,永远都是一个自然界的过程,是人对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驾驭过程。在人本身的还必须作为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参与这一过程的时候,这个参与过程,就叫劳动。

  劳动,是人本身还必须参与物质生产时期,以自身为工具围绕物质生产人对物质运动的驾驭。

  产品是人主体性——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

  多姿多彩的产品,是人主体性(本质力量)多姿多彩的展现。

  当旧的已有产品的效用形式,也成为现存人化自然界的部分,成为依然不能满足主体本性需要的客体对象——成为新的主客体矛盾的对象——

  产品效用形式的发展——使用价值的发展——。

  使用价值的发展,就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发展——再剥离——生产生活工具的发展——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从劳动、资源、时空束缚中的解放的发展,主体的自由生活时间和自由生活内容的发展。

  人的主体性,抽丝剥茧,就是它对它客体世界的自由性,最终是对它本身——它的肉体束缚这个最终的最大的自然的自由性。

  自然界对人的束缚,说到底不过是人本身和自然界物质运动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对人的束缚,人本身和自然界作为人自然产生的生产社会工具对人的束缚,劳动、资源和时空对人的束缚。

  主体自由的最终指向,是人从劳动、资源时空束缚中的解放。但这必须要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人化自然)对人本身和自然界这两样自然产生的生产生活工具的延长和最终否定才可以做到。人对物质运动的驾驭能力发展的最终指向,不过是否定人本身和自然界物质运动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劳动是人本身还必须作为工具时期人对物质运动的驾驭,它发展的最终指向就是否定掉它的存在本身。届时,人不再参与劳动,但人驾驭物质运动的能力将获得空前的跃进。

  主体的自由的最终满足,需要客体对象即人化自然界一个漫长历史的过程的。

  主体自由的过程,即人的解放过程、人的实现过程。

  今天的人还是发展着的人。

  社会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社会。

  关于人的科学,就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科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科学。

  在《1844手稿》中,主体论科学已经呼之欲出,而且实际已经暗含了主体论科学主体从自然中解放的架构,起码是播下了这个架构可能的种子甚至萌芽。

  在共产主义共同体建立后,在人自觉组织自身的发展中,以上问题必须搞清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主体论》一书的一个要义。

  44、。“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

  45、“人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

  在无限的历史过程中,“人始终是主体”。“对社会主义者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老是想“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这本身就是抽象出来的问题,非要把无限的过程想象一个虚假的荒谬的开端本身就是没有意义。共产主义是对宗教对救世主对所有那些不以人本身为主人的自我奴化的精神领域异化现象的直接扬弃,它直接把人(以自然界为纽带的人)和自然界(以人为纽带的自然界)、主体和客体,它们之间的统一看做本质,把处于人与自然主客体矛盾中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本身的实现看做本质。

  46、共产主义是人解放的一个环节,但它并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的解放才是目标。但这个解放是人从自然束缚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束缚中的彻底解放。人们所说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或说整个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都是通向这一解放的环节。

  47、《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文,是对马克思自己上述方法论的背书。这个地方,主要是要明白客体对象的物性,既是客体事物本身所有的异在于人的物性,也是作为主体的人赋予它的主体的性(主体的本质力量),是两者的交际点。是主体论,也是唯物论,是唯物主义主体论。

  (这个地方,马克思说的作为“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实际就是主体论。说不同于唯物主义实际不确,马克思主义后来叫新唯物主义,或说实践唯物主义。而黑格尔仅把物性看做自我意识的外化的那个说法则完全是唯心主义的。主体论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物性说合理成分,它还是唯物主义的,不能说是吸收了唯心主义)。

  48、【私有财产和需要】这部分暗含资本主义的商品效用问题、使用价值及效用的资本主义社会属性问题——当然是属于人的异化前提的。使用价值的效用问题,实际必须结合唯物主义主体论的物性说才可以真正解决。或者说,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容。

  效用体现的是主体本质力量(生命需要)的外化,主体的本质力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抽丝剥茧最后还是人从自然条件束缚中的解放,效用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从自然束缚中的解放又进了一步——从劳动、资源、时空束缚中的进步。

  49、总评1844手稿,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的一部奠基著作。体现在几个方面:

  1)主体论方面的。一是谈了人主体地位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丧失和在共产主义共同体的回归。可以对应《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自发社会到共同体自觉社会生产力从异己到直接占有支配的回归。

  提出关于人的科学,实际是关于人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科学。并暗含了可能的架构。这个问题在主体内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辩证法中应该已经基本解决。

  2)共产主义方面的。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失主体地位,到主体地位的回归,从孤立到共同体的回归。如果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场或生产力的异己支配说的失主体看待重归共同体,就更全面了。其它,主要是关于共同体中人的主体性质的,共同体中人的主体性质此作品说的比较多。

  关于共产主义方面的问题,说的实际还是主体论问题。

  3)商品的效用问题,必须结合作品中客体事物的物性说才可以搞清楚。资本论只有结合此中客体事物的物性说,才可以完善商品效用问题,才可以完善资本论本身。2022.01.15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和人的本质问题总结

  最近思考和交流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现做个总结。

一、关于对新唯物主义的理解新唯物主义(语出《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新,新在哪里?

  新在它是主体的唯物主义——是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批评一切旧唯物主义对它的研究对象都是仅从客体的方面理解,而忘记了从主体(即实践着的人)的方面的理解。反而是唯心主义发展了主体自觉能动性的方面(《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结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或者还可以结合《1844年经济学手稿》,应该总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性为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但是主体对客体自由实践中所贯穿的唯物主义,而不是忘记了人在实践中的主体主人地位的唯物主义。而我们长久以来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恰恰是把这个主体忘记了。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也往往仅是从客体的方面理解,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它们的互相作用,不是当成主体对客体自由的需要和积极关系理解。

  所以,就要正确的理解主客体的关系。自从有了生命,就已经有了主客体关系。客体束缚主体,主体就要取得对客体的自由。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行为,都要从主客体的这个关系中理解。唯物主义在这里只是主体对客体自由过程中所采取的合与客体的方法。

  一切生命意识,都应该理解成主体意识,即反映主体对客体以为我为目的的那种关系性意识。只把意识死板的理解成物质世界在生命体头脑中的反映,是旧唯物主义不顾及主体对客体积极为我关系下的理解。从这个角度讲,即使是对意识主观能动性的理解、即使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的理解、即使自觉能动性的理解,也都可以归在还仅仅是反映论的理解,它们距离主体意识所标示的主体要取得对客体自由的那种以为我为目的的积极进取意识,就都还不够彻底、都还有质的差别。所以,意识只能理解成主体为我的意识,即主体意识。是从主体论看反应论。

  一旦如此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我们也已经经历过的使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就不再仅是上述反映论的解释,而是人作为自己历史的主体对自身发展自觉的组织本身。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就是主体性作用下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积极进取的关系,而不再是客体主导下的被动反映的关系。理解阶级意识也是如此。一切的阶级,只有形成自己的阶级主体,才可以形成自己的力量,才可以统治或是反抗。存在改变意识,意识改变存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一切都是主体性的结果,而不再仅是主体对客体被动的主动的反映论的结果。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最终可以总结为主体论哲学、或唯物主义的主体论哲学。一切旧唯物主义,只讲客体世界,可以叫本体论哲学。一切仅是准备如何解释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以叫本体论哲学。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如何改造世界的哲学,是人如何获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哲学,应该叫主体论哲学。

  它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过是说,在人还没有获得整体主体性的时代,在人还仅是个体的主体性的时代,在人们利益还不统一的时代,人是怎么样被生产力、规律这些看似异己的、实际归根结底依然还是他们自己的力量、所自发的决定和支配的;在生产力的争夺中,历史又是怎么样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性的表现为两大对立阵营的阶级主体性在阶级斗争中的不断的此消彼长的。所以,奴隶的封建的资本的时代,总体可以叫自发的时代,是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总体自发发展的时代,也是多数被统治阶级群众往往会失去主体主人地位的时代。而一旦人们拥有了联合整体的主体性——这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性才可以实现,人们被生产力、规律自发盲动支配的时代就结束了。这时的规律表现形式,直接的就是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在共产主义生产中,在群众联合的整体主体性、即群众的主人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和不断完善以后,即在真正成熟了的无产阶级专政中,就不会再有任何的阶层(主要是管理阶层)再产生它们自己作为阶层的利益主体性、从而形成新的阶级和阶级对立使旧的阶级社会复活。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群众的联合主体性在消灭一切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前,是生产力、规律自外于人对无整体主体意识的人发展的自发的强制作用。现在生产力当然也还在决定,但已经是联合主体下人根据自己的生产力需要即各个时期具体的主客体矛盾和生产力条件即各个时期所具的具体主客体条件自觉的社会组织本身。所以,现在人的发展直接已经就是人自己的决定,生产力和规律过去对盲动的人历史发展的那种强制作用,这时已经转变成获得了整体主体性的人自觉的历史行动。所以,共产主义时代,又叫自觉的时代,是主体对客体的自由,也即主体对自身的自由,自觉发展的历史时代。(详见《马克思主义本意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这个主体论哲学,应该重新挖掘。

二、马恩的早期和晚期,结论和方法在最近的阅读中,发现有synbada网友也很注重意识的作用,所以很感兴趣。但最后发现他是以意识作为人的本质理解的,而这就有些遗憾了。主体论哲学承认意识的作用,但却不认为意识可以代表人的本质,即使是主体意识也不能代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能体现在人与世界客体的特殊的现实联系当中,是它的本质联系。意识——实际是主体意识,是在这个联系中产生的,但它只能反映这个本质联系,却不能代表这个本质联系本身。说白了,动物也有自己的意识。而synbada又不愿承认这个意识只能是主体意识。我不管syn以前对意识的理解如何,但只要把前边看明白了自会知道:意识之所以是主体意识,就是因为所有的意识、即使它的最原始形态、反映的都是主体对客体自由关系的意识,都是主体的意识。这样synbada先生就必然的产生了如下结果:他重视意识的作用,但开始怀疑历史有规律【1】;他强调社会主义阶段普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主要矛盾、要通过消灭分工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但又很容易忽视了解决这个矛盾、必然要通过最大化的加强群众的联合主体意识及联合主体的主体性、和最大可能的避免管理阶层的阶层主体意识及阶层主体性的形成才可以做到。实际上大家也看到了,这个阶层的主体性就是一种新的复辟的阶级意识和阶级主体性。

  把意识作为人的本质,这个问题实际还不完全怪syn本人,实际这也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的结果。是syn网友并不真正理解理论史【2】。

  马克思创立了以主体自由为目的的唯物主义主体论哲学。但一开始的时候,这个理论还没有把生命界起码是动物界同自然世界的关系作为主客体关系纳入主体论逻辑框架之内考察,所以手稿中马克思以是否“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作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区别。“有意识的活动”按照《资本论》第一卷蜂房的比方、更精确的叫法、应该是恩格斯在《劳动的作用》中概括的“有计划的行动”。这实际是以意识为人本质的源头。(注意:这里马克思同时是以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他当时对劳动质的理解的。因而,按照44年手稿,说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和说意识是人的类本质、实际没有多么大的区别。)

  而这显然是与、自有了生命就有了主客体关系的对立是矛盾的。因为一旦确立了生命主体对世界客体的关系对立,反映在意识上,必然立即就表现为物我关系和意识的对立,即自我意识的产生。同时,这显然是与所有的意识、即使它的最原始形态、反映的都是主体对客体自由关系的意识、都是主体的意识,就也是矛盾的。因为只要是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意识,必然直接的就表现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即有计划的行动。所以,在今天看来,说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有计划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首先就不够辩证。当动物为求偶、为争夺、为在群体中的地位(头狼、猴王的争夺),展示自己的力量和魅力的时候,它不是在张扬展示它们的自我吗?狼群的围猎、虎豹的潜伏伏击,哪个又不是明显的“有计划的行动”?在这些地方,本能和有意识又如何区分?说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又何从依据!所以说,自我意识、有计划的行动,只能说程度深浅的不同,从来就不能说有没有的不同。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那里继承来的自我意识、其作为一个后生的思辨环节、在自然生命界就不好讲的通。因为,在生命主体对世界客体的自由实践中,意识从来是主体的、也是自我的。所以,马克思早期的那些说法,就大都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它不太符合人们今天的常识,更不符合到今天为止的生命科学【3】,是马克思早期少有的一点唯心主义尾巴,就《1844手稿》的全部书稿来讲,不过是三两句话的唯心主义尾巴,实际不值一提。

  但,我们要理解1844年的或早期的马克思。

  我们今天的人由于生物进化论和古人类学等自然科学的原因,包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原因,天然的就有一个生命史和早期人类史的概念。而马克思在1844年写这个手稿的时候,生物进化论还没有确切的建立(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是在15年以后),动物心理学、包括人是由猿而来——哪怕仅仅是推论、设想,也都是近三十年以后在他生命的晚期才可以确知的事情(达尔文《人类的由来》),而我们今天人人熟知的古人类学地质考古方面的活动当时更是没有可能有。并且,即使他自己的思想,当时也还没有完全的转变到我们后来说的马克思主义方面来。再加上个人的阅历因素,马克思也没有机会像我们一样可以经常看看介绍动物世界的视频。所以,以当时所受的历史局限和由此所只能采取的方法看,马克思是有情可原的——当时他只能根据个人有限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哲思、采取人和动物横向比较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区别。

  马克思早年这个缺陷(其实也是面临同等条件的恩格斯的缺陷。即使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还在提到生命界到人类才产生出自我意识的问题),在32年以后在1876年恩格斯总结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的《自然辩证法》中的《劳动的作用》一文中,得到了彻底地修正。那个时候马克思还在世。在《劳动的作用》中,恩格斯已经明确的不再否认“动物具有从事有计划的、经过思考的行动(马克思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高级动物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很多方面和人已经没有质的区别。甚至承认了,自从有了生命——即使还不是细胞、还只是原生质,都已经有了“有计划行动”的萌芽。实际是等于承认了自有生命即有了主客体关系和生命主体性的存在、甚至生命主体意识的潜在或萌芽存在。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不光关系到对劳动和人本质的理解问题。既然动物也有意识,那么就不能把有没有意识看做人和人的劳动区别于动物和动物的活动的质。更主要的是、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样解释生命和生命史。如果否定了一般生命体的生命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即使其潜在萌芽的形式,我们今天就没有办法定性生命,也没有办法从生命主体与世界客体的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中考察生命界的历史进程、包括人从动物界来的这个历史进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哲学就要缺失掉起于动物界的、人与自然的联系史考察的重要一块。如果这样,主客体的联系就不能理解成历史联系,就不能从主客体的联系史考察人的历史了。所以说,主体论哲学中,把人这个类的主客体联系、理解成一种历史联系,把人与自然的联系真正按历史联系描述,是从《自然辩证法》和《劳动的作用》开始的。恩格斯的工作、实际是为把生命界与自然世界的主客体关系纳入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框架扫清了障碍。所以,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主客体的关系,就已经有了生命的主体性和生命主体意识的潜在或萌芽存在,这个认识,不是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后来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生命史意识的建立逐渐发展出来的。不能把它理解成理所当然、或天然如此,

  所以,到《劳动的作用》出来以后,马克思当初的结论就被科学的发展和他们自己的理论活动历史的否定了,他们不但得出了动物也有主体意识的结论,并且对劳动和人的本质问题也达到了全新的认识和概括高度。在恩格斯这里,看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再是看是否是“有计划的行动”(马克思说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是看这种“有计划行动”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形式:是依赖自然条件生产,还是驾驭规律改变自然支配自然生产。同时,这也是他们对劳动所达到的新的理解高度,马克思早期还仅仅是把有没有意识(恩格斯说的计划性)看做劳动的质,而此时的恩格斯已经把是否使用工具(劳动始于使用工具)驾驭规律改变自然支配自然看做劳动的质了。显然晚期的这个理解、相较早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所以,在《劳动的作用》以后,有谁还要到他们早期的手稿、主要是马克思早期的手稿——1844年的手稿那里寻找理解劳动和人的本质问题的依据,就已经成为错误的了(当然,这里边也还有个不同语种间的翻译问题,不同语种词汇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翻译者要准确的表达原作的本意,尤其马克思这样人的本意,很不容易。所以,对翻译作品我们只能在理解中把握它的大意,而不是仅看翻译过的个别语词)。只有恩格斯的新概括才可以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和人本质问题的最权威理解。

  但一百多年来,多数人并没有注意到、实际也不关注、马恩的这个修正和变化,依然要错误的到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那里寻找答案和依据。而这除了缺乏资料的情况,多数就是不加区分的把马恩所有的东西普遍的当经来念了。对普通群众尚可,但对以学者自居的人来讲,就是不可原谅的。

  另外,也是更重要的,从《自然辩证法》以后,马克思早期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对人和动物横向比较的方法,就也已经被历史的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本来就是历史的研究方法。1844手稿采取的方法是条件所限暂时不得已而用的方法。而一旦自然史生命史的资料和意识具备,人类史研究领域就要立即建立起基于人与自然联系史的、即主客体联系史剖析的研究方法。这时,横向比较的方法就必然要退而求其次、甚而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这样,又过了一百多年,我们已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今天如果有谁还要不顾一个半世纪来的科学发展,要退回去因循马恩他们已经抛弃过的1844年手稿时期横向比较的方法,多数就也已经是历史性的错误了。但人们、甚至是多数学者、到今天实际依然还没有注意到在人类史研究方面马恩方法论的这个变化。

  比如,对人本质的理解。不管人的本质是劳动的理解,还是风行的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的理解,还是意识的理解,还是语言的理解,还是直立行走手脚分工的理解,就都还是躺在马恩已经抛弃过的他们早期那种人和动物横向比较的方法上睡大觉。甚至是采取懒汉的办法、躺在马克思早期横向比较方法下既有的结论上睡大觉,连恩格斯在《劳动的作用》中对劳动和人的本质问题达到的最新概括都懒得理解,或者根本不曾想到要去理解,更何况他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史角度对人类史的研究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是因为限于历史条件,他们当时只能那样做。而我们今天呢?则是不懂得、或依然根本没有意识到两种方法的根本的不同。这样,如果仅从人和动物形象、行为、生理、心理这些表面现象横向比较,人的本质就可以得出千万种,且每一种都有每一种的千万个理由,争论永远也争论不完。但是哪一种才是人本质的正解呢?最终还是个迷茫。

  所以,最终可以解锁的就只能是方法。抛弃那种被马恩自己都已经抛弃过的横向比较的方法,采用剖析主客体联系、从人与自然关系史角度研究人类史的方法。除此无解。

三、人与自然联系的本质联系——人的本质问题总结辩证法是什么?辩证法首先是历史的对待事物,包括历史的对待如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然后是解释历史: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说不懂得辩证法,就是不懂得以上两点)。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还没有条件真正解释自然生命史和古代社会史。只有他们的晚年才有这个解释的条件,并在《自然辩证法》《私有制和家庭的起源》中完成。

  我们今天就取从那时以来才逐渐成熟起来的从主客体联系史和人与自然联系史解剖的方法(只简述)。在这个方法下,恩格斯列宁都曾试图开展过工作,或为这个方法准备过条件:

  首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即联系。

  一切事物都是它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统一体。一切事物又都是在其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其中,事物的外部联系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内部联系只能被动地能动地反映和支持外部联系的这个变化。因而,内部联系又是随外部联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外部联系的变化超出一定的度,内部联系即发生质变。旧的内部联系让位给新的内部联系。旧的规定性让位给新的规定性。旧事物灭亡,新事物诞生。

  然后,发展到生命界这里,外部联系演变成生命主体与世界客体的主客体的关系。外部联系,由本来的自然要消灭一切事物、和事物在消极的反应中保有自己,逐渐发展到生命主体在与世界客体的关系中越来越明显地积极保有自己和发展自己。在这里,对客体的自由,是一切生命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各种低级的高级的生命、动物、高级动物以及人的互相区别,仅仅是这种自由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形式的区别。动物的形式、是已经产生了能动性和一定程度的社会性,但却还要完全地依赖于它自身的外界的自然、实际是依赖于物质运动对其生产的自在作用,生产自己。而人则已经可以直接地否定自身的外界的自然——实际是否定物质运动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直接驾驭本来自在对人生产起作用的物质运动生产自己了。这才是人不同于动物界和其它一切生命界的存在本质,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本质联系,也是人作为实践主体与其世界客体的本质联系(详解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辩正》《关于劳动的消亡问题及其答疑》)。

  用人与世界客体的联系中人可以直接地驾驭物质运动否定其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生产自己这一本质联系做人的本质——也只有它才可以代表人的本质,可以解释人作为实践主体与其世界客体所发生的一切的大大小小的已经区别于其它动物界的特殊联系。

  比如说劳动。直觉上,人的劳动已经大大地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所以,才会有人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看待。但人的劳动和动物的生产活动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人的本质联系解释了。

  劳动之所以叫劳动,正是源于人驾驭物质运动生产自己这一本质联系。当人已经开始创造、发展和使用自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否定人本身和自然界作为人生产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局限性、从而否定了其作为一种束缚着人的自然获得了对这种自然的自由生产自己时,同时也是人驾驭了物质运动、否定了其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生产自己时,他的生产活动就已经是人的劳动了。否则,如果人类还不能使用工具、否定不了自身的外界的束缚着人的自然条件、驾驭不了对人生产自在起作用的物质运动进行生产,即使他是在进行物质生产,他的生产活动,都也还仅仅是一种动物的生产活动,都还不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他们自身就也还没有发展到人的阶段,而还仅仅是处在动物的阶段。

  所以,劳动之所以叫劳动,甚至可以被一时的作为人的本质对待,就是因为它内涵了人可以驾驭物质运动否定其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生产自己这个本质联系。如果抽离了这个本质联系,作为人生产活动的劳动和动物的生产活动就不好区别。正如有人常常说的:你们说只有人才能劳动,难道动物就不是在劳动吗?!

  所以,本质联系,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解释人类作为实践主体与世界客体所有已经不同于其它生命界尤其是动物界与世界联系的特殊联系的核心和质。生命界,尤其动物界,其一切的生理的心理的互相间的联系或活动,都是为了要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或多或少都是带有一定的否定自然条件束缚的成分的。只有人可以驾驭物质运动这个本质联系,才可以标示人不同于其它生命界的特殊的存在本质(详解见《刘光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辩证》)。

  本质联系可以解释人不同于其它生命界的各种特殊联系。它当然也可以解释横向比较中所产生出来的所有那些互相争论不休的花样繁多的“人的本质”。

  比如还说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

  但正如上述所说,劳动只是内涵了人的本质联系,但它却并非这个本质联系本身。本质联系可以产生劳动,但却不是劳动产生出本质联系。本质联系可以解释一切,可劳动却需要反过来被解释。如果没有本质联系的解释,真的很难区分人的劳动和动物的生产活动的区别。因而,知道了劳动,还不一定知道本质联系。而知道了本质联系,就一定不会再有劳动作为人本质的意义了。并且,大家实际看到了,劳动产生的因素同时已内涵了劳动要消亡的因素。一当劳动要否定的束缚着人的自然条件被彻底否定了——随着人驾驭物质运动能力即随文明创造工具的充分发展、人的手脚身体必须要作为自然产生工具参与到物质生产的这个自然被否定了,人的劳动也就否定了。所以,人和世界的本质联系和劳动到底谁为本质,一看即知。

  或者,仅可以把劳动作为一种发展中的过渡性的人的本质,但它并非终极意义的人的本质。

  并且,这么看的时候,还有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果把劳动作为人根本的本质,只能得出劳动永恒存在的结论,永远也得不出它会消亡的结论。如果是那样,工业革命的意义就好像也不那么重大,共产主义也不过是人们平等的共同劳动而已,人也不会获得最终对人的身体必须要参与到物质生产这一自然束缚的自由。而一旦我们把人的本质看做人利用自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驾驭物质运动、否定其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生产自己这个本质联系,那么就会自然的得出劳动只是个历史概念、早晚要消亡、人最终可以获得对劳动束缚的自由的结论。这样,工业革命就是消灭劳动的革命,共产主义的前期就是人们自觉地组织工业革命消灭劳动和从劳动中共同解放的自觉的社会组织过程。在这里,新的方法给我们的思想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再比如说社会性。

  人类的社会组织自然也不是动物界可以同日而语。所以,包括马克思曾以社会性做人的本质,或言人是社会存在物。

  但社会性,却并不是从人类这里才开始有的,很多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或说,社会性是在动物界就已经产生了的。社会性是为克服个体生产能力的局限性,动物个体间的生产合作。这点上,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说人的社会性相对动物界已经有了什么不同,那只能说是因为人与自然联系上本质联系的不同才产生的不同。由于人与自然联系上人驾驭物质运动能力和方式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展。而动物社会由于与自然联系上的一成不变,却从来如此。随人驾驭物质运动能力的充分发展,当劳动否定了、人类个体生产能力的局限性也就否定了、自然这种以劳动合作为基础的人类社会也就瓦解了。而动物,却既不能发展社会,也不能消灭社会。

  同样,如果以社会性为人的本质,永远也得不出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甚至包括它的共产主义形式,最终会瓦解消亡的结论。而一旦以人的本质联系来理解人的社会性,那么随着自然条件束缚的瓦解,与之相应的这种社会条件束缚也就自然瓦解了。这里,通过新的方法,我们同时看到了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瓦解以后,共产主义阶段从劳动束缚和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最终意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和马克思说的那个联合体已经大大的不同。

  所以,横向比较,人和动物是有天差地别的不同。但这些不同及其历史结果,却只有本质联系才可以真正彻底弄清。

  再比如说意识。

  但正如前面所言,不光人类有意识,动物也有意识。且所有的生命意识,都是主体意识,反映的都是主体对客体的为我关系性意识。这点上人和其它动物界没有不同。如果说有不同,那也不过是因为人对物质运动的驾驭所产生出来的。因为人类有了越来越成熟的语言、文字、书籍、电脑、网络系统,所以人类可以更便于掌握客体的情况,更便于在头脑中分析客体、判断、演绎、推导、预测(主体意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预测,中国人最早的经典《易经》就是预测的)谋划实践中客体世界的运动过程和主客体联系运动的过程。这相对地发展了人类对客体世界的认识预测推导和驾驭能力。当然,这里边同时包括了相关的逻辑和存储、学习和交流、创新和传承。

  再比如: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如果没有人使用工具驾驭物质运动这个本质特征,其实什么都不能说明。

  所以,只有人作为主体与其客体世界的本质联系,才可以代表人真正的本质。而横向比较中得出的那些多样化的“人的本质”,实际都还仅仅是一堆的现象而已。主体论哲学解释人类现象,很多地方可以用人作为主体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解释。但那也仅是所有生命主体都有的共性,涉及到具体的人——这个生命历史阶段的独有特性,就要人驾驭物质运动这个本质联系才行。

  在这里,关键是顺着这个本质联系我们可以理清整个人与自然的联系史和它的未来走向。劳动是历史的。资源束缚是历史的。以劳动合作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即使它共产主义的形式也是历史的。所以,把人与自然联系这个走向和共产主义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结合起来,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今天的实践条件研究共产主义问题的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探讨人本质的东西,它的意义就在于联系自然科学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互相印证着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和走向,为共产主义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工作和共产主义时代人发展的自觉组织工作提供方法论基础和理论依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主体论哲学用以指导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自由的依据。所以,并不能把它看做可有可无不干当前饼子干粮事等未来再解决好了的什么无关紧要的事。否则,我们天天争论这些看似高深劳神的理论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这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有一些问题也还是需要统一的。列宁的事物的自己的运动,就要放到主体的自己运动上才好理解。恩格斯就认为,普遍联系中没有自在之物,所有的自在之物都是它在的。主席的事物发展内因论,也要按照主体意识主体行为理解。除此,就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实际上,以往的一整个马列主义学说,都要重新放在主体论哲学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心学,其积极的成分也可以划入主体论哲学范围之内。

结束语

  对主体论哲学来说,人的本质问题本不重要,如果说重要、就重要在、它所隐含的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这个前提的是否正确。而以前的关于人本质问题的结论、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往往并不是真正正确的。所以,对人的本质问题的重新梳理,实际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新梳理。这是主体论哲学的重新确立所必要的。

  恩格斯曾谈到经济学家的工作是为19世纪所面临的大变革,即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实际把这个变革放到整个共产主义革命时代都是适用的。共产主义实现后的相当阶段当然还要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一切旧的阶级斗争,但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建立以后,主要的就已经是如何自觉的组织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了。并且,也只有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的最终和解,社会矛盾的问题也才可以最终和解。而这就需要对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有个本质性的准确的把握了。但这必须是以、把人的历史把人与自然联系史、看做生命史生命主体与世界客体的矛盾运动史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为前提的。人即是这一矛盾运动的结果,人未来的结果也依然在这一矛盾运动当中。这当然从一开始就要求把生命界和自然界的对立纳入主体论哲学的主客体关系的对立考察。如果马克思一开始(1840年代中期)由于自然科学发展局限的原因,还不能这样做,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把它调整过来。只有如此,才可以建立人类作为实践主体与世界客体的矛盾关系从动物界来的自然历史理解的基础。否则,如果没有生命界和自然世界的主客体关系的自然历史考察,就难以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理解的基础,也难以把握人不同于其它生命界的与自然关系的质。

  好在恩格斯晚年代表马恩他们自己已经开始了这个调整。我们只需要照实梳理,并稍微做些工作即可。

  这个梳理对于主体论哲学的重新挖掘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多数同志至今也还没有注意到恩格斯的这个调整。也还没有注意到恩格斯晚年照马克思早年、在这个问题上方法和结论的不同及其意义。并且,这对那些到今天也还在躺在马克思早年方法和结论基础上睡大觉的人们的懒汉行为、也是个重要的提醒。

  ------------------------------------------------------------------------------------

  注:【1】【2】在这个地方,Synbada先生后来做了如下解答

  Synbada先生说,他自己承认社会存在一定规律,但他们不是脱离了人类认识的客观,像物质自然规律一样。物质可以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可以再现。社会原景是无法再现的,1.人不可复生。2.人是发展的,其意识在不断的前进,即使仿造了历史,人与历史发生很大区别,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这种变化更大。这就是笔者强调把历史划分阶段,以进入阶级社会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为一个阶段,之后称为后马克思主义时期。人类三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特征或者叫规律。这些规律只有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思想家才能认识总结出来,也只有他们才能加以利用。其他阶层的思想家不会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而当下无产阶级劳动者和他们的思想家正在参与和创造历史,实践者正在历史实践中。觉醒者正在改变自己和他周围的劳动者,比如天津的艾跃进,他的实践活动就影响了很多劳动者也影响笔者的认识,改变着阶级斗争力量的对比关系。我们都是不愿意做拴在树根上的狗,我们要挣脱这物质上好思想上的锁链,换取劳动者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由。我们参与了社会规律,我们不承认先在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来改变现实,重拍思想的牢笼,实现劳动创造的自由。一切阻前进的识是绊脚石,都是我们要搬开的,要打破的思想牢笼。至于理论历史对于本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的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理论,劳动者理论的需要就是本人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目标,学习半径的扩展,就显得笔者面对的无知。所以笔者从来都感觉自己知识与哲学的贫乏,从来就没满足过。笔者不懂和不理解的东西很多,包括作者的许多概念和理论....

  【4】对此,synbada先生有个说法颇具代表性,他说:动物没有语言、概念,就无法区分物我、和进行基本的逻辑判断。

  而我认为,这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我虽不懂自然科学,但也知道在概念形成之前,外界事物在人和动物头脑中起码还有个相的阶段: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先要有相、熟悉相,然后才可冠名,而只要有了相,绝对不会影响动物基本的区分和逻辑判断能力。我闲了经常看手机头条的动物视频,只要是群居动物,如狼群、猿群,没有分不清彼此的。它们有感情表情、有交流交往、有协调合作、有计划懂目标,人类有的它们也有。我们生活常识中,牛马猫狗鸡鸭鹅,对家庭成员的认识和区别能力,也多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天生就有的。

  2017.07-2017.12

关于劳动的消亡问题及其答疑

  按语:本文原为《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ABC》的一个章节,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探讨劳动的消亡问题,选在《主体论》上册,取其对整个共产主义的理解和主体实践的人与自然关系自觉组织工作背景之意。

  关于劳动消亡问题的质疑,多数情况是人们对劳动和活动没有做出区分。其实,即使不是为了论证劳动的消亡问题,我们一般的理论者都应该对劳动和活动的区别有个基本的区分的,哪些是劳动,哪些是纯粹的活动,哪些又是与劳动对应着的自由活动。吃喝拉撒、胡思乱想、恋爱、吵架拌嘴,到底是不是劳动。

  有些人还劳动和生产不分。

  这些区分,即使不是理论者,即使普通百姓都应该懂的,但放到理论家们则往往不懂。实际,只要能做个区分,以今天的实践条件,劳动能不能消亡自然得出结论。

正文:

  1、劳动的消亡问题,不只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它首先是个具有人类史意义的问题。

  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人类以外的一切生命界——包括动物界,都是依赖于物质运动对其生产的自在作用生产自己。动物界能活动,也只是发展了它们对物质运动的适应性而已,也丝毫改变不了它们要依赖于物质运动对其生产的自在作用生产自己,这个基本事实。

  只有人类才不再依赖于物质运动对其生产的这种自在作用,而是能够否定着物质运动对人生产的这种自在作用、开始能动地驾驭物质运动生产他们自己。这是人与动物界分离的本质界限。在这里,劳动正是以人自身这个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为工具,围绕物质生产,人对物质运动的能动驾驭本身。

  2、这个地方,第一个要注意到的就是劳动和活动的区别。当我们说到劳动的可以消亡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是容易混淆了劳动和活动的区别。上面讲到,劳动是人类以自身这个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为工具,围绕物质生产,人对物质运动地能动驾驭。所以,首先动物的生产活动不能叫劳动,因为劳动是对物质运动的能动驾驭,而动物的生产活动还只是对物质运动自在作用的一种依赖和适应。 动物界可以有活动,但不能有劳动。劳动是随人类一同产生出来的,只有人类才有劳动。

  然后,在人类这里,也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可以叫劳动。人类活动的范围要宽泛的多,而劳动却主要只是围绕人类的物质生产,并以此使人的活动受到某种自然的社会的外在必然性支配约束为其存在条件的,主要是以生产或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为目的的生产和服务,在当前,还主要是一种非自由活动。当然,即使是自由的活动,只要是围绕物质的生产,就依然是劳动。比如离退休人员,虽然生活无忧,还要摆弄个菜园。

  然后, 在物质生产接下来的消费阶段,即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也还会有一些虽然已经是自由了的,但相对还不那么自由、依然可以看做是束缚着人的自然——围绕人们基本物质生活的相对非自由的生活服务活动,也依然还可以看做是一种劳动。但这已经是劳动的一个延伸了。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一切以生产或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为目的的活动,都是劳动。一切不以生产或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为目的的、且是真正自由的活动,就都不是劳动。而在此之间,在物质生产接下来消费阶段,即自由生活中,围绕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的一切依然对人有约束性的使人不那么自由的生活服务活动,依然也还可以看做是一种劳动。消费阶段的这类活动,界于自由和非自由之间,其不自由的成分,作为一种束缚着人的自然(凡自然就必有束缚),就依然要为未来的人类实践所消灭。

  由此而言,劳动在当前,就总是就人们基本物质生产生活中非自由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活动而言的。除此而外,就多是人的自由活动,而不再是劳动。

  比如上网聊天,如果是为了挣钱(为了生活资料),它就是劳动;如果不是为了挣钱,而只是出于兴趣或意愿,那就不是劳动,而只是一种社会活动。再比如人类所谓的“脑力劳动”,(有人说,脑力劳动能消灭了吗?),如果它是与物质生产或获取生活资料(挣钱)有关(同时受到某种非自由的生产分工关系约束),那么它就叫劳动。如果与上述无关,只是出于本能、兴趣、个人意愿,那么它就也不是劳动,而只是一种自由活动。再比如学习,与生产生活不直接相关,不叫劳动。党务活动,与生产生活也不直接相关,且出于自愿,所以即使有社会关系约束,也不是劳动。而做家务,虽然和自由活动有穿插,但与基本物质生活相关,是生活服务,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必然性约束,所以很多情况下作为非自由活动就也还可以算做劳动。

  所以,就一定要注意:

  首先是劳动和活动的区别。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劳动。我们只能说人类劳动的消亡,而不能说人类活动的消亡。人的劳动是可以消亡的,人的活动永远都消亡不了。

  然后,是劳动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和人的自由活动这对基础的人类活动的联系和区别。人类活动大体可以划分为,与基本的物质生产生活相关的非自由活动——劳动(劳),和劳动外的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构成自由生活。逸),这两个部分。劳动和自由活动是构成人类所有活动的两个基本范畴。在二者的关系中,一个与基本的物质生产生活相关,一个与基本的物质生产生活无关;一个受约束而不自由,一个自由而不受约束。并且,二者总不是同时发生的,总是前后相继的。劳动,就不能同时自由活动;自由活动,就不能同时劳动。劳动了,才可以自由活动;自由活动了,才可以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自由活动——因为没有劳动,就没有自由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没有自由活动,也不会有劳动——因为没有自由活动(自由生活),就没有劳动过程所需要的劳动力的再生产,或说劳动者体力精力技能的恢复、充实和提高。劳动的时间多了,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少了;自由活动的时间多了,劳动的时间就少了。人们往往为了自由活动时间而节约劳动时间,人们往往又为了节约劳动时间而自觉占用组织自由活动时间(科研、理论和学习)。自由活动(构成自由生活。逸)是劳动(劳)的目的;劳动(劳)是实现自由活动(构成自由生活。逸)的手段。过去我们说:生活是目的,现在毋宁说:构成自由生活的自由活动是目的。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伴随生产发展,二者对比此消彼长地变化。

  总的来讲,劳动和自由活动是劳动消亡前一切时代所有人类活动中一对基本的相生对应的范畴。直到共产主义时代,它们相生对应的这种关系,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共产主义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自觉地在组织劳动的消亡进程,和自觉地组织人们的自由活动从而自由生活。共产主义时代,随着机器的发展,所有人的劳动时间会越来越少,而所有人的自由活动从而自由生活时间会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劳动被彻底消灭,劳动没有了,可人们的自由活动和自由生活却依然存在。当然,这或许也可以说,不自由的意义没有了,自由的意义也就没有了;不自由的劳动没有了,与之对应的自由活动的本来意义就也没有了。那时人类的活动,将只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促进着人全面发展的人们既充分合作又充分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的面貌而存在。

  所以,要理解劳动的消亡问题,我们就要严格的区分好劳动和活动、劳动和自由活动,它们各自的内涵和相互区别。否则就可能要出很多笑话。关键是很多人劳动、活动不分,即使一些著名的马列主义学者也都还不分。但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什么高层次的问题。

  有一次和一位老马列探讨这个问题,老同志反驳道,劳动怎么可能消亡呢!人本身作为生产工具也不可能被代替,性工具能被代替吗?

  说完,过会儿老同志自己也乐了。是呀,性行为是劳动吗?吃喝拉撒睡、说话、走神、运动都是劳动吗?性工具是生产工具吗? 彼生产和此生产是同一个生产吗?

  但在这些低层次的问题上,我们往往确实还要浪费很多口舌。

  3、那我们为什么说劳动是可以消亡的呢?

  就是在于劳动是以人本身这个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为工具,人对物质运动的能动驾驭上。

  相对动物界来讲,人是一种能够能动驾驭物质运动否定其对人生产自在作用生产自己的动物。但在发展中的人这里,人们又是以人本身这个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作为工具驾驭物质运动的。也正是因为此,劳动才成其为劳动。

  劳动的消亡,基础的就是人本身作为自然产生的劳动工具被人类自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否定,人类逐渐地置身于物质生产过程之外。

  人本身作为自然产生的劳动工具在劳动中的功能,无非一是作为人驾驭物质运动的动力源和简单杠杆存在,一是作为劳动过程的程序执行者存在。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机器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机器系统的发展,人在劳动中的这两项功能早已无可争辩的完全可以下结论,是可以被机器生产的发展所取代的。

  而一旦人在物质生产中的生产性劳动消亡或说消灭了,那么生产生活中人们的一切衍生性的非生产性的服务性的劳动,就也要处在消亡当中了。

  也就是说,劳动总是与发展中的人相对应的,最终意义的人则一定是与他们从劳动中的最终解放相对应的。

  当然,前面我也说过,这并不是说,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消亡了,就不可以继续的保留一定的劳动。而只是说,那时候人已经获得了对于劳动的自然的社会的外在必然性约束的最终的自由。那时候的人,干也可以,不干也可以,已经从以前的外在必然性中解放出来了。那时的劳动和社会已经转化成了人的自由活动和自由交往。

  总之,劳动是人本身还作为生产工具时期,以人本身这个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为工具,围绕基本的物质生产生活,人对物质运动的能动驾驭。是种过渡性的驾驭方式。当人本身作为劳动工具,被人类自己文明创造的生产生活工具否定了,劳动也就历史地被否定了。

  劳动的产生和消亡过程,实际也就是人类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只有在劳动消亡的地方,发展中的人才真正实现而最终成其为人。并且,从只有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劳动消灭进程的自觉组织这点讲,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的实现过程。

附:劳动消亡问题答疑(部分)

  1、为什么要探讨劳动的消亡问题。

  其实,不是为了任何别的什么虚无缥缈的理由,而是为了取它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之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机器发展的不变的目标是消灭人的劳动。对此,马克思曾多次引用。并且现代共产主义的理论也是在机器大生产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熟悉理论史的人,应该都是知道的。而今天,随着工业革命和智能机器的发展,劳动消亡的这个趋势已经更加明显了。这样,马克思主义对此就应该有个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最注重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的。不做这样的总结总有些说不过去。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重新梳理旧的理论,主要是取它对理解新社会人发展自觉组织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从现实来说,共产主义如果不能明确它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指导核心,包括与它相关的产品效用问题的核心---效用除了对人生命的延续,基础的还是在减少或消灭人劳动的程度当中,不能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组织工作上取得相比资本主义的真正的进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就不能真正站稳脚跟。二十世纪共产主义实践的挫折,可以有很多的原因,但从群众来讲,根本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群众生产生活用品相对西方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太落后,人们还普遍的存在自卑,包括那些高高在上的共产党的领袖干部(王震不就是被震撼了嘛)。这是开放的深层次原因。这是必须要认真面对的。

一、劳动的本质和内涵

  2、意识和劳动

  意识,不能够随便理解。意识,只能理解成主体意识。

  过去说意识是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对不对呢?对。但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在这种理解中,好像意识没有任何的积极主动的性质,就是一面消极等待的镜子。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注重客体的方面不是从主体的方面看问题、倒是唯心主义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批评的就是这个地方。所以,从那以来已经一个半世纪了,我们今天对意识的理解还依然停留在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所以,要理解意识,关键要把它理解成主体意识。要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中理解它,要从主体要取得对客体的自由的角度理解它。这样理解的时候,意识就绝对不是被动的。因为自从有了生命,意识从来都是主体的意识。它哪里仅仅是外部世界在头脑中的被动反映,它是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为我的自由,它还要产生出为达到这个自由的主体行为。意识只有这么理解才是准确的。其它的理解,即使从主观能动性理解、即使从革命的能动的反应论理解、即使从自觉能动性理解,也大多还仅仅是一种反映论的理解,都还准确表达不了主体要取得对客体自由的这种积极主动的主体对外关系,与主体意识都存在着质的差异。

  把意识上升到主体意识理解,这实际是对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重大提升,是对恩格斯以来一切有关以反映论为其基本特点的意识问题的一个根本的总结。按照这个理解,人的主体意识也是一样,人的主体意识永远也和他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有关,而劳动只是对客体自由的手段。所以,劳动并不是和任意的什么意识都可以有天然的因果关系,而只能是和主体意识才可以有它的因果关系。不是劳动产生出意识,而是主体意识通过主体行为,产生出劳动。

  3、另外,也不是从劳动看人的本质,而是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劳动。一切结论,应该是分析的,不是想当然的。比如。人的本质是什么?不能想当然的就是劳动。是什么?其实就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在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中。是这种自由相对动物界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形式。

  在动物界那里,动物通过它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虽然已经产生了活动克服了地域的局限性,和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合作即社会性克服着个体生产能力的局限性。但它总体还是完全的依赖于它自身的外界的自然生产他们自己的。说法可以有很多:可以说完全依赖于物质运动对其生产的自在作用,可以说完全依赖于自身和自然界作为其生产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但总起来讲,是还不能根本的否定自身和外界在其生产中的这两个自然。而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爪牙身体对物质运动的驾驭,也还是纯粹自然的物质过程,也还不是对物质进程的真正的调节驾驭。所以,动物的物质生产,就还只能叫生产活动,而不能叫劳动。

  而人则不然。从人第一次拿起石头木棒从事生产的时候,它就已经是在根本的否定着自身的外界自然生产自己了,就已经不再是完全的依赖于自身的外界的自然生产自己了。这时他的生产活动,才是劳动,动物才转变成了人。这时,由于他的开始使用工具,对自身来讲,他就已经在用文明创造的工具否定着自身的爪牙身体这个自然。对于外界来讲,他就已经加速改变驾驭了外界的自然物质进程。从而,否定了外部世界物质运动对其生产自在作用这个自然。而同时,他还创造了自然界原本并不曾存在过的全新的物质形态——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开辟了动物界不曾有过的全新的物质生产内容——生产资料的生产。而所有这一切,即意味着人对物质运动的能动的驾驭。这是劳动的质的特征,也是人的质的特征。他不但改变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进程,还创造了生产资料生产,这个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而一切的生产资料及其发展,无不是用来否定人本身和自然界这两个原本束缚着人类生产的自然的。

  当然,今天我们也看到了生产资料已经取得了怎样的发展。它已经取得了智能机器的形式,已经开始是要否定人本身在物质生产中作为工具的这个自然本身了,换个说法,它已经是在否定人本身必须要参加到物质生产这个自然了。即已经指向了完全的否定人必须要参加到物质生产这个自然的方向,也就是消灭劳动的方向了。这才是动物向人转变最终要完成的时段。

  劳动包含两个对立着因素:一是人本身的活动人本身的条件(手脚身体)和外界的条件一起,作为一种自然,必须要参加到物质生产——这是从动物那里继承来的动物的存在。一是人要否定自身的外界的这个自然参加物质生产(应用工具)——这是要否定动物的存在和逐步实现人的存在。劳动实际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它既要暂时的依赖自身的这个自然进行生产,又要通过工具的发展谋求逐步的否定自身的这个自然生产。它既要暂时依赖于动物的存在生产,又要否定动物的存在实现人的存在而生产。因而,矛盾着的这两个方面又是要向其对立面的地位转化的。这个过程一经开始就不会结束,直到必须以自身的条件作为自然产生工具参加生产这个自然被文明创造工具的充分发展彻底否定,动物的条件完全转化成人的条件。那时只剩下自然力作用下的物质生产,而不会再有劳动——不会再有人必须要以自身的条件参加到物质生产的活动。那时动物的存在状态才真正结束,人的存在状态才真正实现,动物才最终转变成人。总之,劳动所积累起来的物质基础——发展了的生产资料、工具,将最终消灭人的劳动本身。劳动不但不是终极意义的人的本质,还是人的本质所最终要消灭的东西。它最多只能代表发展中的人的本质,而不能代表终极意义的人的本质。

  4、分析人和劳动这样重大的历史课题,绝不能从它们本身着手,而只能从生命史的角度上着手。动物是怎么样过渡到人的,劳动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质是什么。这些绝对不可能脱离它们与世界的历史联系现实联系从它们自身着手。主客体的关系问题,自有生命以来就已经有了。它早于人的出现而出现。只能从生命主体与世界客体的关系入手解释生命史和人的历史,包括劳动的历史。这才是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是从事物与世界现实的历史的联系入手分析认识事物的方法。反之,脱离了事物与世界的联系分析认识事物,就成了唯心主义。同时,从事物与世界的普遍联系中观察认识事物,这也是辩证法。

二、劳动和物质生产的区别(略)

是实践本体吗?——唯物史观公式化解读批判

完整版导言

  这篇文章原本是与一位Z姓老师商榷性的文章,开始写作的时候,为追赶时效,属匆忙而就,分三部分发出,也是边改边发。因此,理论部分就稍显粗疏。这次以完整版的形式重发,对一、二、三理论部分,做了必要的增补。旧稿上来就批,作为批判性的文章,行文过程总觉不美。新稿,则增加了主体论历史观点的正面叙述。正反对比,算个弥补。同时,增加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对比,对公式化表述的结果,进行了旧唯物主义的定性。

  这篇文章,借助Z教授的由由(再贴,与Z教授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是对公式化唯物史观表述的一次集中开火。我文末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总要弥补公式化唯物史观的表述缺陷,总要重新确立起主体论的唯物史观。唯有如此,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才可以真正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人民才可以重拾作为历史主体的信心。世界的未来才有希望”。正是此意。

  2018.08.04

前言

  前几天,红歌会贴出Z教授的文章,感觉有些问题。但又感觉好像不太好谈。谈,题目大点,涉嫌咸吃萝卜操心过多,不谈,又感觉好像对不起自己共产主义的良心。所以,考虑了两天,最后决定还是要说两句。反正不过网上清谈,且圣人有云:当仁不让于师。

  2018.07.19

正文:

  自共产主义运动中有修正主义这个东东以来,它的表现形式都是一个样的,就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抓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理解表述缺陷,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阉割成经济决定论或唯生产力论的东西阻碍革命的发展,或在已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初步胜利的国家,忽悠历史倒退。即毛主席说的,打着红旗反红旗。

  中国的修正主义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为了把改革引导到告别革命不再革命、倒退复辟的道路去,就正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理解和表述缺陷,把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裁接到论证他们补课倒退有理的方向去。所以,才有了这些年来部分左翼网友对修正主义这种裁接、及其所由以借助或抓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理解表述缺点的批判。最著名的,当属前些年秋石客同志对此的批判(当然,秋石客是把那些理解表述缺陷当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来理解和批判的)。当然,也包括最近来自左翼内部的一些很幼稚的唯心主义声音的批判。

  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问题总要先有人提出来。不管是从哪个方面先提出来,是从唯物主义方面先提出来,还是从唯心主义方面先提出来,总要有人先提出来。只要能提出来,就是历史进步。这应当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

  当然,问题终归是要归于唯物主义的。历史总是既要完成这些批判,又要修正这些批判中所产生的错误和偏差。总会如此的。只要是为着这个目的,实际所有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朋友,都会是乐观其成。所以,本来Z教授如果是要出来修正这些批判中的唯心主义错误倾向,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那样,他就代表了唯物主义方面对这个批判进一步的一个回应。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Z教授这个回应本身表明Z教授本人实际是并不明了,或是根本无视这部分网友上述理论动向的合理性的。这应该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左翼朋友。这些朋友对此一问题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敏感度。如果这是在中国的理论贵族圈子,包括那些一身贵族习气的人,倒是可以理解。在他们那里,左翼圈子任何的理论动向,从来都不值一提。而他们自己那些闲的蛋疼和逢迎拍马的议题,多也与真正的理论进步无关,因而也不会真正入得了左翼朋友的法眼。但左翼内部本身不关注这些理论斗争问题,或对此缺乏必要的理论敏感度,那就有些不应该了。因为,这本身就是当前最重要的斗争。

  当然,可能Z教授只是无意的。但即使如此,既然Z教授其所站定的立场和所捍卫的,正是上述这部分左翼朋友所试图批判的经常被利用的那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阐述的弱点的东西,那就只能对此要说道说道了。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表述的这种缺陷还要继续维护,继续得不到必要的修正,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要真正战胜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做不到的。左翼理论圈子自己对旧的理解表述缺陷的继续维护所产生的问题,实际比唯心主义的提出问题还要严重。唯心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述的缺陷提出问题,起码还是个历史的进步。但如果叫大家向后转走退回原地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就真的成了不折不扣的历史退步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就需要引起左翼圈子的足够重视反思和自我批评。

  所以,既然有这么个问题,既然问题必须搞清楚,那有话就只有不吐不快了。不管Z老师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做出的回应,那小刀就得对Z老师咔嚓咔嚓。无它,不过是借助Z教授的话题引起理论界的更多反思,以促进大家共同的思想进步。当然,也只能就大略的问题浮光掠影泛泛地说说,无法做到深入细致。实际也无需那样,问题方向不差就行了。

  一、那过去往往被利用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表述中存在的那些缺陷,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就是把唯物史观公式化的那种解读和表述。且,是仅对自发时代历史的唯物史观描述所作的那种公式化解读和表述。

  因为这种解读和表述,人们往往实际把原本在马恩那里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关于人在对自己客体世界改造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论述,关于主体自己发展自己的论述,给忘记掉了,且沿着这个路子再也找不回来了。在他们那里,唯物史观已经不再是主体论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自己在创造自己的历史”。

  虽然马恩也讲了,人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的。他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历史条件,而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即既定的生产力条件或生产力环境)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就把这个历史条件的约束无限的扩大化,他们的前提还依然是首先是人在创造自己的历史。

  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就“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按着我们的说法,就是人们都是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既定的主体和客体条件(历史条件)在自觉地组织着自己的生产生活,当然也就自觉的组织着自己现实的生产力,包括自觉地组织或参与着一定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或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形式的组织也依然是一种自觉组织),因为这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内核生产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力,且是第一位的生产力。

  各个时代,人们组织自己的生产生活和生产组织形式所依据的主体条件,主要指人本身作为实践的主体在改造自己客体世界的实践中所已经取得的或者能够取得的主体形式。是氏族的家庭的实践主体形式、还是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制的实践主体形式,还是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领导的共产主义的代表所有人利益的自由人联合整体的主体形式(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的共同体)。各个时代,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已经取得的主体形式——这种既定主体条件,自觉地组织自己的生产生活和生产组织形式的。然后,才是依据既定的客体条件,即既定的工、农、商业条件,或说除人外的物质条件(公式化唯物史观说的生产力条件)。

  这也就是说,历史运动中,每一个人都是围绕自己生产力的创造、获取、争夺,或是自觉的或是被迫的开展自己的历史活动的。即使随着生产力的争夺,社会分裂成对立了的阶级多数人失去对自己劳动甚至人身的主人主体地位,人们也依然还要通过自己阶级主体的力量在阶级斗争中自觉地维护争夺实现着自己的生产力,直到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建立新的社会——共同利益和个体利益不再矛盾的自由人的联合主体共产主义的共同体实现。这个共同体,也依然是为大家共同的生产力的。

  所以,唯物史观在马恩那里,实际一直是一种彰显着人本身作为实践主体的它的历史运动的主体论唯物史观。即使作为主体的人本身确实要受到人与世界的主客体联系的状况或说生产力的状况的约束规定,甚至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甚至人本身的主体形式也都要随客体条件状况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生产力的决定,但即便如此,这些客体条件的规定作用都不能割裂人主体自为性的历史活动理解,都要放到是人自己在主动的改造自己的主客体世界之后理解,作为这个改造运动的手段和出发条件理解。人是受动的,这反而反衬出人主体能动的特点,人在改造自然世界的同时,也在自觉的改造着作为主体行动的人自己(它的主体形式)。

  然而,公式化的唯物史观解读,却不管这些。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淡化、虚无化人在自己历史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刻意地抬高客体条件的地位和作用(如把生产力仅看做客体的物质条件),并使之绝对化,是这种唯物史观解读的通病在他们那里,唯物史观只一味地夸大人们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既定客体物质条件对人的规定作用,却从来不管人作为实践主体,对自己主客体世界包括对自己生产力的主体能动的主体支配地位和自觉组织作用。在他们那里,唯物史观好像不是人这个实践主体在改造自己客体世界时所需要掌握的方法,好像人们不是要根据这个方法所提供的历史结论——社会生产中具体的主客体矛盾,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所面临的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然后再结合具体的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更加自觉地组织解决好这些矛盾,而是给自己请来了一堆反客为主代替自己本来的主体支配地位反而把自己打倒在地代替自己决定这决定那的一堆祖宗,存在、环境、生产力、物质条件.....总之,只要是客体条件的东西,好像谁谁都可以决定,但就是人这个原本处在支配地位的历史行为主体本身不怎么可以决定,否则就不再唯物主义了。马克思说,首先是人在改变环境,然后才是环境也在改变人;首先是人在创造生产力,然后才是生产力也创造人。但他们只记得环境生产力对人的作用。

  不能把人看成实践的主体。不能把人的决定、阶级的决定同时看成直接就是生产力经济基础这些既定主客体条件的决定,是以往唯物史观解读的通病。

  这些人沉迷于存在、环境、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决定不能自拔,实际是被过去自己教科书式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已经被自己扒皮抽筋、高度简单化抽象化公式化过的基础概念和互相关系给搞晕了,在一代一代传承中,以至于忘记了这些相对原著或原作者已经明显被加工过的概念和关系后面,更应该受到关注的作为这些概念和关系寄宿本体的那个更根本更重要的人本身。

  然而,存在和意识,难道不正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也是为了人的存在和意识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难道不正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创造的也属于人为了人的那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难道不正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也是为了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造就人的环境,难道不也照样是人本身参与其中创造其中的那个人自己的也是为了人自己的那个生产力环境或人化自然环境吗?唯物史观,难道不正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也是为了人的历史观点和方法吗?

  但就这么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却被它们视而不见。即使他们那个辨证的反作用,实际也不是提的人的作用,也没有人什么地位。

  所以,在现实的革命问题上,公式化唯物史观的最终被利用和沦落为唯条件论唯生产力论,从而在今天实际的成为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最重要的反革命工具,成为某些人不允许革命的借口,就不足为奇了。总之,它已经丧失了它本该有的指导群众进一步革命实践的作用。

  其它的,这个地方就不提不展开了。

  这里,关键要重提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说: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是仅从客体的方面看问题,而还不从主体的方面看问题。而公式化的唯物史观,就正好是完全的附和了这种旧唯物主义的特点,实际是完全掉回到旧唯物主义的方面去了。

  比如上述它对存在与意识、环境生产力与人的关系的理解,就完全是退回到旧唯物主义去了。马克思说的存在,是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存在,是那种为我而存在的与世界关系性的存在。这种存在当然要反过来规定改造主体,但它首先是主体已经作用过改造过并且还要继续作用和改造的客体。马克思说的意识,是人的主体性意识,是“我对我环境的关系性意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原话:我对我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是人为我而存在的与世界关系性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自由关系性意识。它当然反应存在,但核心还是要改造存在。说生产力也一样,生产力也是主体为我的,总是要人创造和改造的,总是主体的客体。然而,公式化的唯物史观却从来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这些,对存在、环境、生产力、意识,从来不是从主体的方面理解,而仅是从客体的方面理解。或者,他们根本就已经忘记了还有个主体。

  然而共产主义的革命党,革命的左翼,它的理论基础,不懂得阐明人在实践中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发展了的人的主体组织形式从而它所代表的主体的人本身对历史进程的决定一切的作用,不懂得承认共产党所领导的组织起来的群众自己的主体组织形式本身在革命实践中支配一切的地位和作用,或是理论跟实践两张皮。这怎么行。

  所以,这种简单化公式化的唯物史观解读和表述,就早晚要被清算。因为,它所阉割的正是马克思的革命新唯物主义的原本内容。

二、马克思说的新唯物主义是什么?

  第二国际的时候,人们大多数有上述理解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马克思早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出来。后来,即使出来一个提纲,也太晚了,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而恩格斯本人,虽然看到了上述抽象化简单化公式化的倾向,虽然也试图做出回应,但由于他自己的原因——他自己可能也还没有能有意识的把问题真正上升到主体论的高度。所以,实际其回应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就造成第二国际以来,人们在谈到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长期以来的理解和表述偏差。就好像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用经济决定论解释历史似的。对此,马克思说过,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实际也是第二国际后来修正主义问题特别严重的主要的原因。

  那,马克思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就是主体论的思想。一切从人这个改造世界的主体出发的新唯物主义思想,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基础是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但就这么点区别,即使很多专家教授,也至今还搞不清楚。还要经常把旧唯物主义的东西,当新唯物主义的圣经来用。对此,我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梳理已经不止一篇文章讨论过了。

  在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本意所最需要参透的那块曾经缺失的“天书碑”(有看过《择天记》的没有?),由于它言简意赅,由于它看似残缺不全,所以多数人,即使专家学者,都很难参透其内里隐藏的真正的内在联系。很多人看《提纲》,看到的就是新旧唯物主义两句话。但实际,《提纲》通篇都在讲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和新唯物主义的特质的:

  一切旧唯物主义主要的缺点,仅是从客体的方面看问题,而不是从主体方面看问题;不理解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对象性活动的人的实践,当然包括不理解作为主体对主客体矛盾认识结果的人的思想意识。不理解人主体性的存在,也就不理解人主体性的意识。旧唯物主义只知道环境造就人——换个说法,就是只知道从客体性的那种存在环境看待存在环境对人和人的意识的关系,即所谓环境造就人、存在决定意识。它们所谓辨证的反映论,也不过是修修补补,也没有真正的把人的意识看成是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难道仅仅是对客体存在的辨正的反应吗?主体意识首先是把自己的生命需要价值需要赋予给它的客体存在的。旧唯物主义还不从人与世界的实际联系(主客体联系)看人,而是抽象的一般的看人(比如,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现实性上是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的方法,具体怎么做资本论就是最好的注释。在这个地方马克思实际根本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人本质问题的定义。但中国的人们就要继性善性恶论后把马克思的这句话搞成有关人社会性本质问题的所谓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不过是又把对人的认识搞到马克思批判过的抽象的一般意义的地方去),引到神秘的地方去。还只是在解释世界。这是旧唯物主义。

  而新唯物主义,则正好相反。新唯物主义是一切从人的方面、从主体的方面、从主体对客体为我的对象性实践改造关系看问题。对一切感知、事物、现实,都要从人的感性活动理解——即都要按人的实践理解,从主体方面理解,从主体对客体为我的能动对象性活动理解。实践就是主体对客体自由的对象性活动。思维活动、思想意识,也要从主体为我的对客体自由的对象性活动意识,即当成主体性意识——主体意识,理解。既在人的主体性存在中理解,也在实践中检验它的对错。新唯物主义认为,首先是人在改变环境(存在),然后才是环境(存在)也在改变人;首先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生产力),然后才是客体(生产力)也改造人。但即使是环境、客体也在改造主体改造人,也要从主体自为的方面看待它,从主体行动的客体世界环境和客体条件看待它。总之,要从人与世界主体为我的矛盾性性关系看待人,不要抽象的看待人(中国人特点的性善性恶人性论包括它马克思主义的变种抽象的把社会性当做人的本质的那种人性论,都只能是抽象的看待人,与马克思资本论那样具体的研究人无干)。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社会化的人类。一切旧哲学,当然包括旧唯物主义,仅仅是试图解释世界。而新唯物主义是主体的改造世界,改造一切旧的社会关系,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就是新唯物主义。

  由此可见:公式化的那种唯物史观解读,所依为根基的存在决定、环境决定、生产力决定,总之其把客体的决定论唯一化的那种思维定式,不管其初衷本意如何,但它最终演变的结果,却正是马克思所试图批判的那种的旧唯物主义的论定。你看,如果仅是存在决定意识,那主体赋予客体事物的那种自由关系性意识呢?人对自己客体世界的为我主体性意识呢?如果仅是环境在造就人,那又是谁在改造环境?所以,这种旧唯物主义的论定,本意上就还不是从主体的方面看问题,也无视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存在,其目的也不是改造世界,而仅是如何解释世界,不像辩证法的习惯,更像形而上学的习惯,因而实际远远比新唯物主义低了一个层级和档次。

  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这个地方,又何曾有过新旧唯物主义的层级和区别意识呢?新旧唯物主义在他们那里就是个名词。所以,他们才会无视这种区别把旧唯物主义的论定拉过来直接的当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

  所以,既然他们不懂得新旧唯物主义还需要区别,他们就更不可能真正懂得新唯物主义到底是个什么特质。就像ZH 教授搞了半天实际并不懂得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样的道理。

  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到底是个什么特质呢?

  总体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相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和旧哲学的区别,就是把人自己看做改造自己客体世界的主体,和从这个主体及其主体性出发,在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和实际关系中把握人的发展。进一步讲,就是作为主体的人,根据自己身处的主客矛盾,根据自己所具的主客条件,自觉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客体世界。是无产阶级根据自己身处的主客体矛盾联合起来代替资产阶级结成人类全新的行动主体,重建共同体,废除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这么一种革命运动。简单说,就是无产阶级结成新的主体形式,要自觉“改造世界”,推动世界革命,“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所以,新唯物主义,在这个地方又叫实践的唯物主义——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

  这个唯物主义,不再仅是从客体方面看问题的,而是主要从主体为我的方面看问题的。不仅是从主体方面看问题,还要是无产阶级结成新的人类行动主体——这种新的主体形式改造世界的。是新的行动主体在改造自己主客体世界的革命实践中所贯穿的唯物主义。

  它之所以叫唯物主义,首要是说这个实践的历史依据的。

  这个历史依据,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工业革命阶段后,机器生产(现在是机器人生产)要消灭人的劳动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无产阶级已经没法再活了——这个工业革命后人类与世界主客体联系发展的总矛盾。这也是人类现代运动的总的历史条件,即无产阶级组织起来要结成人类新的行动主体,包括它的主体形式,代替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主体形式的总的历史组织条件。这个运动的实质和任务就是共产主义。

  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的就是这个物。正因为此,马克思才说,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总之,新唯物主义,或说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总体上表现为无产阶级结成人类新的历史行动主体和主体形式,自觉改造自己的主客体世界的思想。其中第一位的就是论证现代无产阶级即将结成的新的主体形式的历史条件的。

  但公式化的唯物史观解读发展到今天,其极端化表现,实质却要抽除掉革命新唯物主义的主体论成分,用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千方百计的阻挠破坏无产阶级所代表的这种崭新的人类行动主体和及其运动。

  实践唯物主义——很多人当然不明白它和新唯物主义的同等意义。

  一部分人因为马克思提它只有一句话,就感到这个东西不好理解。更因为这个东西和他们的唯物主义不相符合,甚至不敢理解。

  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马克思只有一句话,就认为这个实践唯物主义根本不存在。

  但它真的不存在吗?

  如果按实际的运动,实践唯物主义当然一直存在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国际共运实践中。但如果说理论的再现,则不得不提到毛泽东的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的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提的这个思想路线,实际就是马克思说的那个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马克思是在人类现代运动即无产阶级运动的中心地区在讲。所以,他是代表全人类和全时代在讲,只讲唯人类现代运动主客体联系的总矛盾——总的条件、实质、和任务这个“物”,只讲现代无产阶级组织成新的时代主体的总的历史组织条件。

  而毛泽东则是在它的边缘地区在讲,或是在结合它的地域特殊性在讲。所以,他既讲了这个总矛盾——总的条件、实质和任务——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又讲了中国作为工业革命落后国家、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的具体的主客体矛盾——具体的条件、实质和任务,即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是讲人类当前总的主客体矛盾和区域性具体的主客体矛盾两者的结合这么个“物”。是要唯这个“物”。是讲中国人民,实际是各国人民,组织起来结成新的时代主体——这种新的主体形式的具体的历史和区域组织条件的。是以此作为中国和各国革命实践的具体指导思想。因为讲具体国家具体民族的群众主体化条件,不讲运动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条件不行;只讲世界总的条件,不讲具体国家或民族的区域的历史条件也不行。

  但不管怎么讲,新唯物主义——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实际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是讲无产阶级所要结成的新行动主体的条件、实质和任务的,是讲新主体的历史运动的,是讲世界上只要有了工业革命、人类已经进入到劳动的消灭进程,不管在先进国家还是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就已经可以领导群众结成新的时代主体自觉地组织自己的历史运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所贯穿的唯物主义,或贯穿着这种唯物主义的革命实践。即主席后来讲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些在主客体的实际矛盾和联系中把握和推进实践发展的这个层面的东西。

  新唯物主义,首先就是这么个东西,然后在解释历史的时候,才表现为唯物史观。但也是主体论的唯物史观,而不是实质上是要阉割掉它的主体论成分、千方百计要阻挠人类新的行动主体及其运动的公式化的那种片面唯物史观。

  然而,Z教授这次批判唯心主义对公式化唯物史观(他们可能不这样称呼)的批判,却不顾或不懂得这些,他所依据的实际正是这种唯心主义所正要批判的已经不能实际为无产阶级所用的上述片面唯物史观解读。

  Z教授不但要依据这样的解读,并且还嫌不够。还立志要把它进一步简单化、公式化。比如文章核心的,嫌叙说人在生活中与自然发生的、与社会发生的各种矛盾,太啰嗦,要浓缩出一个终极的社会本体——“实践”,并研究它是不是唯物?唯心?的性质、特性、本质。

  总之,是进一步的把它简单化、公式化。

  其结果,当然也就必然是唯物史观的进一步死板化、残疾化、无用化。

三、存在决定意识,就等于唯物史观?

  是的。按照Z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同志,确实是这么理解的。“存在决定意识”,是最基本的逻辑。他们还要统一本体论的预设,来澄清人们“存在决定意识”理解上的那些分歧。

  但实际上,“存在决定意识”,在文章中,只是ZH教授对对恩格斯“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人们的意识”这句话的一个简化。或者,实际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和后来恩格斯对此书的评论中,把这句话上升到唯物史观高度的一个简化。“存在决定意识”,在ZH教授这里,当然更应该是后来教科书式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个简便说法。但实际上,不管是前边的简化,还是后边的简便说法,都不可以是随便的简化和简便说法。因为,上述不管哪种情况,都不可同日而语。“存在决定意识”和“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人们的意识”,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主体没有了,存在的内含也变了。“存在决定意识”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存在的范围也已不同。但在ZH教授这里,这种随便的简便简化,却是能简便简化就简便简化。比如,把马克思多样化表述的人的存在、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生产简单抽象化为实践。而实践,抽筋拔骨最后又简单归结为劳动。其实都是不确切的。对理论性的抽象而言,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实际上,如果可以做这样的简便简化,恩格斯早在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评论中,就已经可以象ZH教授这样简便简化了,那可是他们这一脉唯物史观解读的源头。但恩格斯却从始至终都在按照马克思的语式说,“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用人的存在说明人的意识”。而不是把“人们”、“人”,给简化掉。因为简化掉,实际就意味着退回到旧唯物主义对存在意识的理解和关系论定去了。所以,这种随便的简化动作,对历史科学来讲本身就是不严肃的。

  当然,说起来,唯物史观也不是不可以简化。但再怎么简化,都应该以它的不脱离从主体方面看问题的主体论为底线。然而,公式化唯物史观者的一致弊病,就是在不断的突破这个底线。从而,最终导致唯物史观现在只从客体方面看问题,和最终只是还可以解释解释历史。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在冤枉人。因为“存在决定意识”还有另一半,还有“意识反应存在”。

  但可惜,这个情况实际是不存在的。在辨证唯物论或者旧唯物主义而不是唯物史观的公式化解读中确实强调“意识反映存在”。但即使在那些地方,人们对意识那种仅仅停留在反应论的理解,也远还没有达到主体论中主体对客体为我性主体意识的高度。况且,单就唯物史观的公式化解读讲,实际即使连那么一种意识代表人做做“反映”的论定都从来不曾达到,更何况真正主体性的人主体为我的自觉能动的论定呢!我们现在要批判的这种唯物史观公式化解读从而公式化唯物史观,实际从来都只有“存在决定”的论定。

  所以,接下来才会有ZH教授要进一步用“存在决定意识”来代表唯物史观的这么一个想法。实际,这本身就是对此问题的活生生的明证。

  而用“存在决定意识”代表实际要丰富的多的完整的唯物史观,这本身实际又是一个简化。但这个简化,用旧唯物主义理解的那种存在决定意识论定代表唯物史观,对过去那种公式化唯物史观的表述倒是很贴切。所以,这个地方倒是要感谢ZH教授对公式化唯物史观的这个浓缩和提炼。当然按照过去的习惯,这个简化或许也过的去吧,这种简化应该是代指“存在”决定一切上层建筑。

  但,如前所言,所有这些如此这般的简化,把主体——人的位置给搞没了。把人对客体世界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的位置给搞没了。实际的导致了向旧唯物主义的严重倒退。

  或许,Z教授他们很有理由怀疑马克思主义是否有主体论这个东西。因为从他们的思想源头上,就一直没有接触主体论这个概念。机械论的公式化唯物史观实际一直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灾区。而后来《提纲》所述新唯物主义对他们唯物史观的补充,也仅具一个名词而已。

  但主体论又实在不好否定。它总归也是从马克思来的。

  马克思主体论的思想源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或者还要更早。那个时候,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思想。费尔巴哈批判宗教,但也批判过去一切唯物主义只研究自然世界根本不关心人。所以,费尔巴哈是一个一切以人作为其哲学出发点的人本主义者。马克思当时就成了这样一个和费尔巴哈一样的人本主义者。

  我们不要以为马克思的哲学在这一条上后来会有什么改变。在这一条上,马克思实际到死都没有改变。如果说在写作《费尔巴哈》时,马克思已经有了什么改变。那只是说,他已经从原先的人本主义,最后完成了到新唯物主义的过渡。但这个新唯物主义,依然是以人作为其出发点的。马克思实际真的不太关心与人无关的自然界。反过来,当他关心自然世界的时候,一定是与自然界对人的关系才有关的。

  当然,这里原来的以人为本,实际也已经变化了。因为新唯物主义的建立,由于不能再像费尔巴哈一样直观地抽象地看待人,而是要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看待人,要从人改造世界要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这种关系性,即主体性上看待人。所以,现在的人,就已经是处在了主客体矛盾和联系中的主体的人,而不再是像费尔巴哈一样的直观的抽象的或如一些唯心主义的朋友一样的抛开主客体联系的意识的看待人了。这样,马克思就已经把费尔巴哈的人本,发展到了主体论的以主体的人为本。

  所以,理解马克思有没有主体论,就一定要从他由一个青年黑格尔者,转变成一个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者,再由这个人本主义,转变到成为一个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及联系历史的看待人的坚定的主体论者,来理解马克思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主体论者。——人的感性活动就是主体的活动、主体的实践活动、能动性的人主体对客体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主客体关系中,首先是人在改变环境,然后才是环境也改变人。要从人与世界的现实矛盾关系比如社会关系看待人。要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重建共同体——共同的行动主体,异化的表现形式不复存在。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没有主体论,恐怕是很难办到的。这个主体论关于自发时代的描述,甚至在恩格斯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竟有更经典的描述。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如果真的存在,那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唯物史观,或试图以此来定性马克思本意唯物史观,恐怕就很大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释。这就像ZH教授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为什么会有违他存在决定意识的常识把“人创造环境”放在前边讲一个道理。马克思那实际是要突出人本身在与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的意思。在马克思那里,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实际是把人看做具有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要改造世界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的人看待的。马克思的这个意思,在《提纲》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中表达的更加明确,《德意志意识形态》实际只是延续了提纲的那个思想罢了。所以,马克思当然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但却并不会像他们那样尽可能的把人压低的要和环境平等甚至压制到环境以下,而是把人置于自然之上,自然只是人类发展需要改造的客体对象而已。

  所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也很大程度上,是从个体主体的自觉,转变到阶级主体的自觉,论述自发时代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规律。从个体联合的整体主体性实现后,人主体地位的重新回归,异化的不复存在,和个人对社会全部生产力总和的支配占有看待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甚至,工业革命落后国家的革命形势,“都完全没有必然等到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发展到极端的地步”。

  实际,这些主体论的观点,才是马克思历史观点主要的组成部分。来自存在、生产力的这决定那决定,当然要决定,但这些个这决定那决定,在主体论看来,也不过是一些规定着人们新的主客体矛盾或新的历史实践,制约但仍要服务于人们新的历史实践的既定主客体条件而已。

  如果理解了这些,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实际不敢承认主体论的人对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解,实际很大程度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既然没有看到主体的人,当然也就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说的意识,多也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为我的意识——主体要自觉改造客体世界、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主体性自由意识,而不再仅仅是被动反应论的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那种意识。在他们看来,人都不是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的人。在存在或社会存在面前,人好像都应该是被动接受的。即使还可以有反作用,也仅是反作用而已,也不是具主体行为能力的主体根据需要和实际条件的的主体的能动。

  他们的错误在哪儿呢?

  实际上,就是他们还不懂得新唯物主义相对旧唯物主义已经不同的境界和层次。旧唯物主义当然是存在(环境)决定人、决定人的意识。但新唯物主义则是把人放在他的生活需要和生活实践之间,是人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具体的主客条件(公式化史观者往往仅看到客体条件)在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创造自己的未来。所以,相对客体世界,人在这里首先是主体的人。主客体的新老矛盾、业已存在的主客体条件,总之人的存在(不能仅从客体方面理解存在)所决定的人的意识,总是先已存在在那里的主体为我的意识,为主体自由的主体性意识。主体据此的实践,也只能是一种主体行为——主体根据自己具体的主客体矛盾和条件,所进行的进一步解决主客体矛盾的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

  所以,这里的人,已经是自觉能动的主体性的人。“存在”“生产力”对人的决定作用,在这里只能做具体的主客体条件对人和人的实践的规定约束和新的条件作用讲。但这决不能否定掉人本身的主体性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而这就是新唯物主义。

  在这里,不考虑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存在决定意识”、“环境造就人”,反而成了旧唯物主义的低了一个层级的落后的论定。即使前边提到的过去辨证唯物论中那个在“存在决定”语境下的意识对存在反应,甚至革命的能动的反应论,实际也依然达不到主体意识下主体根据自己需要的主体为我的能动,也依然不能完全突破旧唯物主义那个底层级的论定。

  这实际涉及到对整个旧唯物主义的评价。整个旧唯物主义,不管叫本原论还是本体论,对整个人类历史运动来讲,实际还只是一种还原论。但只有还原论,它就还远达不到对人类历史运动在主体论基础上的整体论、系统论理解。而新唯物主义则最终正是人类历史运动在主体论基础上的整体、系统理论。是在整体论、系统论前提下做的还原论。

  所以,在这里,在这个方向上,强调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到他们所担心的唯心主义的方向去。因为根据主客体的实际矛盾和实际联系状况准确的把握而不是扩大或缩小主体所实际可以实现的需要和解决需要的条件,这本身就是唯物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不管是大而言之还是小而言之,其所要唯的那个“物”,都正是主客体的实际联系这个东西。而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过是从主客体的矛盾和实际联系的历史变化,把握人的历史发展的方法。

  在这里,如果说,没有主体论观念的公式化唯物史观者还有什么错误,就是他们还没有能真正上升到新唯物主义的更高层级,基础地就是不能正确的摆正人在世界与自己需求间的位置,既不能从主客体的矛盾和实际条件看待人的实践,也不能从具主体地位的自觉能动性的人的主体的角度看待人自己。当然也包括,不能主体的看待他们作为理论家的个人的自己。他们实际还停留在旧的唯物主义那里。

  所以,这些“唯物主义的理论家”,既然不把自己当做具主体思考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人,他们个人又怎么可能独立的思考和面对自己的客体世界呢!在他们那里,实际是只有他们所能看到的马列毛留下的那些写在纸本上的死“物”,才可以思考。至于他们自己,他们是不敢用自己的心去看或者思考的。因为那样就“唯心”了。实际,唯物唯心,和人的思想是否具有主观性有何关系!

  不敢把自己看成具主体思考和行为能力独立面对自己客体世界的主体的人,唯上唯书,就是不敢或是想不到,要唯当前世界真实的主客体矛盾,是以往这些“唯物主义理论家”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一个通病。

  当然,这样说ZH教授倒是不完全合适的。

  所以,这些理论家,也确实是够可怜的。他们甚至至今都不知道他们这种唯物史观解读之所以错了的源头到底在哪里。

  那么,他们错误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那个表述。实际是恩格斯对《序言》对之于唯物史观地位的拔高。

  马克思在这个序言中回顾了自己方法论的历史形成过程。通过这个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和恩格斯认识之前,即1842至1945之间,马克思就已经得出了这个序言所要表述的历史观点的基本结论(恩格斯说在他们认识之前,马克思对此就有了清晰的文字表述。并惊呼这个发现对历史科学的意义)。到1945年春天两人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更有了前述马克思在主体论历史观点方面的升华。当然,此时的恩格斯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对马克思的境界也可能并没有完全领会。所以,当他晚年发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才会高度重视。

  那马克思为什么在这个回顾中没有提《提纲》所代表的革命主体论思想,而是把它省略掉了呢?

  这不可能是因为它不重要,或是疏忽。而只能是因为这个地方并不是说直接要革命的内容,而是针对自发时代政治经济问题普及唯物史观基础知识的内容。面对受基督教唯心主义影响急需要普及唯物史观基础知识的基本群众,他只能就自发时代的规律表现形式先说一些侧重历史还原论的内容。因为与直接的革命较少关系,所以这里表述的主体论整体系统的成分就弱些,而自发的成分还原的成分就多些。也正因为此,马克思才补充道,要理解他的研究结论,其中特别提到要关注《共产党宣言》。现在看,只有共产主义的那个革命《宣言》,才是和《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体论的革命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一脉相承内涵相通的东西。

  然而,马克思这个地方并不一定被恩格斯完全理解。马克思所达到的主体论思想的新的境界,也不一定能被恩格斯所完全理解。所以,恩格斯才有在评论中把马克思的那个关于自发时代略带还原论的唯物史观表述形式,上升到整个唯物史观的高度的情形。加上,《序言》是马克思少有的明确发表了的唯物史观经典表述。加上,《提纲》和《形态》的长期没有发表。加上,第二国际和苏联哲学的长期影响。这就从此造成人们对唯物史观基于还原论形式的长久以来的偏颇理解和后来持续至今不断的的抽象化、简单化、公式化。使本来就缺乏主体论内涵的表述,进一步脱离主体论。但,实际这个表述,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表述。而仅是基于特定目标需要的有了侧重面的表述。所以,要想完整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首先准确的理解发端于《44年手稿》,经《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的革命主体论。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仅可以做个参考。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实际是完全的弄反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实际是完全依据了本来就没有了多少主体论色彩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而把发布较晚的《提纲》和《形态》做了参考。当然,再加上公式化,这样做的时候,主体论自然就永远地给参考没了。

  实际上,恩格斯晚年或许也是发现了问题的。所以他才会把《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的尽量主体论一些(当然还是关于自发时代的)。而在单行本同时附上代表马克思革命主体论的《提纲》。足见恩格斯对提纲思想的重视程度。有意无意也算是对已发生偏颇的一个弥补吧。

  以上,就是当前流行的阉割了主体论的公式化唯物史观的历史渊源。就是这个东西很方便的在被修正主义者利用。

  由此可见,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现在实际是存在两条路线的。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原典的这条,从源头上就偏了。更何况他们无边无沿的简单化公式化。而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原典的这条,则尚需重建。

四、实践能是本体吗?为什么要搞出个本体呢?Z教授接下来,以实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

  但为什么要搞这么个本体呢?难道以前的那些简单化公式化还不够严重吗?它的副作用(不否认也有好的作用)难道大家真的看不到吗?难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非要把活泼生动的历史解读简单化抽象成公式,才可以更理论更正确吗?

  好!即使可以搞出个本体,但把实践作为本体,也首先考察实践的范围问题。

  在唯物史观中,相对用来解释上层建筑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的范围要宽泛的多。毛泽东同志说实践包括了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实际是涵盖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涵盖还要广阔的多。即使马克思都说“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都)是实践的”。太宽阔了。所以,从这点讲,即使需要公式化,但把实践做唯物史观解释上层建筑的本体,都不合适。因为上层建筑作为阶级斗争的范畴,也属社会生活,自然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当然,Z教授也还是注意到了实践的范围过于宽泛这个问题的。所以,最后他把实践定性在劳动。他说的实践,实际即劳动;劳动就是他说的作为本体的那个实践。

  合适不合适不说。但这立即就会产生把实践作为本体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劳动这个实践,到底是不是赵教授也已经意识到的那个“没有办法再追问下去的”比较靠根的范畴的问题。在Z教授看来,劳动这个范畴,应该是已经没有办法再追问下去了,是已经靠根的了。

  那我们看看Z教授自己引用的马克思的那段著名的话是怎么说的。马克思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这个地方,起码说明人们劳动、实践的前边是有原因的。并且在这段话所在的原著这个地方,马克思是多次重复性的提到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需要、“第二个需要”,更多的需要,从而引申出扩大范围的实践。所以,既然劳动、实践是有原因的,那么历史对劳动和实践就有了第一个追问:人们为什么需要劳动和实践?

  所以,这个地方既然劳动或实践还可以追问,那么劳动和实践就并不是Z教授所要寻找的作为唯物史观本体的那个不可以在追问的东西。

  我们看到,在马恩说“人们首先要生存”、“生活”,或“人们的存在”的时候,映入人们眼帘的第一个情境,就是人们所身处其中的重重矛盾:自然矛盾、生活矛盾、社会矛盾。是这些矛盾,才展开了他们自然的、社会的丰富多彩的生存斗争,即各种各样的实践(包括劳动),展开唯物史观所需要解释的一切。但视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紧密联系的生活矛盾不顾,而是从已经是实践的劳动开始,首先人们之所以要劳动要实践的产生他们的那些根源,就没有了。以这种死板的机械化公式化的劳动或实践作为本体建立起来的“唯物史观”,恐怕也只能是一件别别扭扭畸形怪状的唯物史观。

  再者,既然有了第一个追问,那么就注定了会有可以继续追问下去的内容。比如,共产主义时期人们是要自觉的组织自然关系的和谐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的。那么为了自觉地组织这个和谐,为什么就没有可能首先搞清楚实践(劳动)——实质是物质生产,本身的发展方向呢?如果需要这样的话,实践解释社会,那何以解释实践?难道会是用实践来解释实践吗?

  所以,把实践(劳动)作为本体,最起码没有注意到,唯物史观不仅要用这个实践说明过去社会的变化,总有一天也会用它来说明这个“实践”本身。如果按照马克思要的那种要“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把革命实践看做一切的那种实践,既然这个实践是人们唯一要干的,那这个实践的本身,它的未来发展,难道不正好值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首先要好好的加以说明吗?当然,人们会说马克思的那个实践,已经不同于Z教授这个仅仅是劳动的实践。但不可否认,马克思的那个实践,依然是以Z教授说的这个实践为基础的。不明白共产主义阶段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又怎么可能真正明白共产主义整个社会实践的原则和方向?

  所以,这说明如果说实践是本体,如果实践本身还要为别的什么东西所说明,那么就一定会有比实践(劳动)这个本体更加本体的某种关系存在。或许,这就是人们生活矛盾的存在,换个术语叫:主客体矛盾——其基础是人与自然主客体矛盾的存在。相对于主客体的矛盾,从而人的需求目标,实践实际已经是主客体矛盾的开始解决了。所以,我在别处说过,如果把实践看做历史的动因,倒不如说是主客体的矛盾是历史的动因,更刹底。

  实际上,只有主客体的矛盾,才是再也没有办法追问下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是矛盾论者,不从矛盾论说明世界的运动,总是缺乏辩证法的。而试图打造一个死板机械毫无生机的劳动本体来说明历史,不过是另一形式的形而上学罢了。

  五、实践所具有的“能动性”(即:“自觉性”、“目的性”和“主观性”)看做是实践的属性,实践的本质就是“唯心”的了?

  Z教授文章的第二部分题目是:实践的本质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但恕我直言,把实践或劳动作为一个什么物件,探讨它的特性、本质,即使碰到活生生的现实问题,也要为了进一步公式化强拉硬拽抽皮拔筋的抽象化、简单化,这总是有些不妥。而为了这样一个目的,探讨它的唯物还是唯心,就更有些感觉不伦不类。又是属性又是本质特性的本体,为什么要唯物唯心呢?实践(劳动)作为“本体”,作为“唯物史观”所要唯的那个实实在在的“物”,有必要唯物唯心吗?

  有一项实践,确实需要好好探究唯物唯心问题。那就是马克思所要的那种“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和实践。

  那个实践在它的总体方向上必须是唯物的。那个唯物就是必须要唯工业革命后人类与世界的总的主客体矛盾这个物,必须唯人类现代运动的条件、实质和任务这个物。只有唯了这个物,才会有正确的总方向,人类的现代运动,才会是真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才会是共产主义的运动。

  但即使这个实践,从具体的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每一段具体的实践上,也不能说它是唯物唯心的哪种性质的这个提法。实践作为主体主观性很大一种人类活动,它存在唯物还是唯心的某种固定的性质吗?能够把唯物唯心,看做是某种特性或性质吗?

  所以,在这种实践中,唯物唯心只能是一种人的思想方法,不可能是特性特质类的东西。实践,既可以是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在指导,也可能是在唯物主义的方法在指导。就看是不是根据客观实际了。

  前边讲到,马克思讲的实践唯物主义,再后来发展到毛泽东这里,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的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或理论联系实际。

  这里,普遍原理的部分不讲。大的方针路线不讲。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作为一个思想原则,就是强调了革命运动中的任何一项具体的实践,都要本着实事求是,即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人,虽然是改造世界的主体,但人站在主客体矛盾和实践之间,其对主客体矛盾和主客体实际条件的观察、分析、判断,总是主观的。所以,为了有好的实践效果,这就需要对主客体矛盾和主客体条件的准确判断(毛泽东强调调查研究)。对主客体矛盾的判断,相对具体的主客体条件,如果被夸大了或是缩小了,那么对自己实际能够实现的需求,从而实践目标的判断,就会出现误判。实践中,就要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对主客体条件的误判也是这样。如此的结果,就可能达不到实践本来可以达到的效果,甚至可能是很恶劣的结果。比如共产党历史上历次的左右倾错误及其后果。

  所以,实践中一定是贯穿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原则,即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原则。这里唯物主义,所唯的“物”,实际就是具体的主客体矛盾和主客体实际条件。

  有没有人会在这里会提倡唯心主义呢?我看,就是那些以唯心主义自居的人,在他自己的实践中,也不会搞什么唯心主义。因为那是和自己过不去的傻帽。

  所以,在这里,再怎么从主观能动性上看实践,它都不一定会导致唯心主义。所以,不要怕人们实践的主观性,人的实践本就是主观能动的,或说主观的。主观性和唯心主义不能划等号。因为主观,所以才更要唯物,更要客观。

  当然,我也说了,实践又不是一个物件,还要搞出个属性、本质。就这个物件而言,它哪来的唯物唯心问题呢?只有人的主观上,才会有唯物唯心的问题。

  六、那唯心主义的问题,在哪?

  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实践中的情况。在实践中,唯心主义不尊重主客体的实际矛盾和实际条件,不懂得调查研究,判断问题拍脑门主观臆断。

  另一种情况,是理论中的情况。这部分人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如果说唯物主义是从主客体的实际矛盾、联系,看待人、人的需要和人的实践。那么,唯心主义者不懂得这些,他们永远只懂得从有主观意识的总之抽象的直观的人出发。

  唯物主义是不反对从人出发的。主体论怎么可能反对从人出发呢?唯物主义只是反对不从主客体矛盾的人而仅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比如,张三饿了,唯物主义会反对张三饿了是张三要吃饭的动因吗?不反对。但唯心主义认为张三饿了就仅是张三饿了,而并非张三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产生了矛盾,这就是唯物主义者所不能简单接受的了。

  人是一种与周围世界为我主体性的存在,即主客体关系性的存在。主客体的关系性、为我的主体性、与周围世界的矛盾性,从动物界那里就已经内化进人的本性当中。所以,饿了可以是动因,只是因为饿了直接表现为与周围世界必须要解决的主客体矛盾。如果不是这种矛盾,如果只是人自己,人完全可以不用动。

  所以,不管什么性质的实践活动,其真正的动因一定是人和世界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了矛盾,是这个矛盾才是真正的动因,而并非唯心主义者自己所理解的不依与世界而自生的人的某种所谓的意识,或与客体还没有产生矛盾的当然也就不会按主体理解的人本身。任何事情,只有人,没有产生出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世界的矛盾,是构不成动因的。因为,没有主客体矛盾,就产生不了实际的动的需要。在主体的运动中,主体本身当然是主体本身动的根据,也是主体本身根本的运动方式的依据。但这不能改变,在主客体的矛盾中,不管是主体起了主要矛盾方面的作用,还是客体起了主要矛盾方面的作用,但总是主客体的矛盾,这个主体的外部联系,才构成了主体实际的动因。

  接下来,是怎么动。

  唯物主义认为,人们总是根据具体的主客体条件而动的。像上边这个例子。光有想吃什么的想法还不行。如果是在外边,首先是看看自己兜里有没有钱?然后是周围有没有想吃的这种东西,钱够不够?如果是没有这种东西,或钱不够,要不要换成别的东西吃?

  这就是具体的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人们总是根据具体的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从而展开实际的行动的。

  但唯心主义却好像不知道这些,他们只要有个想法就行了,实际是没有主客体实际联系的概念。他们不是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来理解、解释人的需求和人的所有各种意识,或说主体性。因为那样就不再是他们要坚持的从他们自己所理解的那种意识出发看人的动因了。但实际,意识如果还可以是个的动因,那这个动因反映的就正是主客体矛盾。因为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的意识本来就是映入人脑的主客体矛盾意识,从而主体意识。

  因此,如果说唯物主义基础的是用人的主体性存在解释人的意识,那么唯心主义就是试图撇开这个前提来设定人的意识对人存在的改变和决定作用的。实际,在唯物主义看来,意识当然要改变人的存在,但在此之前,它首先要反应人的存在,如此才够得上是主体为我的意识——主体意识。

  所以,要从这里理解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往往不是像唯心主义者一样把人仅是看做意识的人,而是把人看成主体的人的原因。实际唯物主义是从主体的人看意识的人,把意识性看做人的主体性表现。即是从主客体的矛盾、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性看待人的意识。人当然是意识的人,但他首先是主体的人。然后,意识的人就是主体的人和为了主体的人。实际这才抓住了意识的根本。而唯心主义看似重视意识,实则并没有真正搞明白什么是意识。

  当然,当主客体条件从而主客体矛盾——总之人与世界的联系,随历史的变化发展了的时候,唯物主义者也就看到了人的意识和社会实践必然的有规律的发展。而唯心主义,则因为永远只会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无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客观存在的主客体矛盾和实际联系。所以,他们看到的就永远只是偶然的随机的变化,而不是按规律不断演进的历史。

  可以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划个公式。

  唯物主义,是从主客体的矛盾和联系,到主体的人;然后,再由主体的人,到主客体矛盾和联系规定限制着的实践。实践——主体(主体意识、认识)——再实践,无限循环。

  看懂了这个公式,就看懂了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它唯的是什么,它为什么叫唯物主义。

  那唯心主义的公式是什么呢?意识——实践吗?

  那意识何以意识?实践何以实践?

  如果他们的意识,也是反应着他们实际需求的意识,那么这个意识就一定也是已经反应了他们与自己世界实际的主客体矛盾的主体性的意识,就已经有主客体的矛盾和实际联系先在的在那里了。意识实际只能这么解,难道还有不反应主客体联系的意识吗?意识永远都是反映生命体与周围环境主客体联系的意识。只是唯心主义者自己思虑不够周全没有考虑到而已。

  如果也承认了人是主体的人,主客体的矛盾是主体本身发展的动因,还要根据具体的主客体条件采取行动,那么又何必继续执着于是否意识的人的问题呢?这时,意识的人和主体的人,或说主体的人和意识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或者,只能他们自己才可以做这个思考吧。最好不是瞎想瞎干就好。

  唯心主义唯的就是这么个东西。

七、唯物的改造世界,何以可能?文章接下来的,唯物唯心谁的实证,就不谈了(问题不是不少,是层出不穷)。人和环境,谁创造谁?在马克思那里,也只能按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来解。从《提纲》就在强调,首先是人在改造世界、创造环境。《德意志意识形态》依然是延续那个意思。创造人的环境,永远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决定人的那个存在,永远是人本身已经施加过影响改造过的存在。各个时代的主客体条件,总是继承了以前所有时代所保留下来的生产力的主客体条件。人站在自己的过去未来之间,永远是成就自己的那个主体。人作为主体要改造世界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这个主体性,永远都不会变。

  这才是马克思环境(生产力)和人谁创造谁问题的本意。非要溯源到人和自然谁先在的后再看这个问题,太琐碎了。

  所以,从整个文章的过程看,Z教授虽然在文章结尾处也对主体论表示了好感,但行文过程中,确实是没有半点主体论意识的。看到强调主观性、需求、主体性这些词,都尽可能要躲的远一点,就恐怕把自己唯心主义了。甚至还要用实践的主观性还是客观性来定性唯物唯心。正是因为没有把人看做实践的主体对客体起作用这种意识,所以,当然的也就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实践的唯物主义。当谈到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时候,他不是把实践看做马克思所要的那种视“改变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为一切的实践的实践,而是依然故我的用实践来做证明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依据。实践唯物主义在他看来不是在人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过程中所贯穿的唯物主义,而是需要用实践作为“本体”才可以来解释的与历史唯物主义不相矛盾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唯物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按照现时代人类运动的条件、实质和任务,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革命运动,因而它才是共产主义的,或共产主义实践的。而我们的革命同志,却把它打扮成一条草虫。

  至于何以唯物而不是唯心的改变世界,却不从主客体的实际矛盾和联系唯物地准确地把握实践的量和度,至于实践如果还不够本体,就找来物质本源来强塞个本体以满足“唯物”,就不谈了。根源上出了问题,想要逻辑的融通又哪有可能!

  所以,怎么说呢?我是很喜欢看Z教授的经济学评论方面的文章的。前几年我曾有转发并高度评价。我还曾多次试图和Z教授建立联系。Z教授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的一面旗帜,也是大家都想请教的老师。但历史观的表述方面,确实就难以恭维了。

  再加上开头提到的问题。左翼一直试图对很容易被修正主义利用的那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式化表述缺陷进行修补。总要对来自各方面的声音有所回应。总要对过去这些争论有所总结。我认为,这个总结就是主体论的这个总结。所以,既然Z教授要代表那种公式化的解读出来试刀,那就只有让Z教授挨这一刀了。

  挨刀是贡献!

  其实,包括秋石客他们,包括现在正在网上唯心主义的提出问题的它一些同志,大家都对问题的最终解决出了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不知道大家都挨过了多少刀!但,又确实是大家在沟通中,共同促进着理论的进步。没有共同的奉献和参与,哪来大家互相咔嚓咔嚓的机会呢?所以,在此也感谢Z教授的奉献。批的不一定都对。也不是纯对Z教授个人。都是同志,如有得罪,敬请见谅。当然,更希望能对Z教授在内的一些理论界左翼领军人物有所启发,如能形成建设性意见更好。或许,那才是中国乃至世界未来之福。因为,总要弥补公式化唯物史观的表述缺陷,总要重新确立起主体论的唯物史观。唯有如此,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才可以真正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人民才可以重拾作为历史主体的信心。世界的未来才有希望。

八、文章结束,对新唯物主义主体论唯物史观做个简单总结:1、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不过是过去人们的解读可能不够准确。

  2、一旦把人看作它面对它客体对象世界的主体,并从人要自觉地改造它的客体世界获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看待人、人的实践、人的意识。那么,按照旧唯物主义理解的存在决定意识,就要立即上升到,是主体在根据自己的具体主客体矛盾和实际主客体条件在进一步地改造世界、创造自己的历史。

  这个结论,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以存在决定意识这个旧唯物主义论定为根基的历史规律表述的一系列变化。

  3、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立即首先表现为,是人们在根据生产力矛盾这个主客体外部联系的具体矛盾,在自觉的组织自己的生产力。而人与人间的生产组织形式本身,就正是第一位的生产力,是第一位需要人们自觉组织的。然后同时才是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

  4、各个时代,人们具体的生产组织形式,首先是由主体本身的历史的发展着主体组织形式,这一实际的主体条件决定的

  在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那种时代,生产的组织形式,总会由个体主体自发的组织形式,过渡到阶级主体的组织形式。不管这种阶级主体地位是通过战争,还是生产力的自然的争夺获得。

  5、一定的生产工具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中发展起来的。比如机器生产和工业革命,就只能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中才可以大力发展。特殊的需要,只能从特殊的主体形式和它特殊主客体矛盾解释。

  然后,生产工具、生产手段、生产方式总之,马克思说的人化的自然,作为生产力的一个方面,其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只能理解成它们作为历史形成的既定客体条件,对现实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和约束作用

  但这个影响和约束作用,因为是代表了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的历史的变化的——采猎,还是农业?原始农业,还是现代农业?所以其对人们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对主体形式本身发展的影响,往往也就有其终极的决定意义。

  比如,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的发展(今天已经是机器人的生产和互联网的交往了),就决定了公共劳动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人们个体联合起来的整体主体形式的历史必然性。

  但也仅是个历史必然性,而非现实必然性。因为发展了的客体条件对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总要发展了的主体条件才可以实现。否则,就什么都不是。所以,不要错解了两个必然性——公式化唯物史观解读,往往就是没有区分好这两个必然性。

  6、共产主义生产的组织形式,基础的就是公共劳动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现实必然性,是人类个体的、阶级的主体形式,为无产阶级的进而人类个体联合起来的整体主体形式(马克思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形式,即共产主义的共同体形式)所取代,是这个主体条件。

7、只要群众组织联合起来了,形成了自己的联合或整体主体(这是重建的共同体的前提),人们的生产组织形式,就已经完全可以是共产主义公共劳动的生产组织形式了。

  在公共劳动中,只要有了组织起来的人,只要有了人的需要,人们就总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主客体条件,创造性的实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的生产。包括落后国家所需要的那种工业赶超革命性生产。而不再需要奴隶主、封建主、资本主,甚至资本,做主参与自己的生产。

  因为,随着主体实现形式的变化,在自觉实践中规律的表现形式已经变化了。

  因而,共产主义并非非要等到一国范围内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极端的程度才可以实现,只要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已经产生了它世界性的破坏性影响——客体条件,只要在这种影响下,一国范围内的群众组织起来了——主体条件,它实现的条件就已经足够。

总之,各个时代,人们总是从自己已经获得的主体形式这个主体条件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主客体矛盾和其它一些实际主体条件客体条件,自觉组织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生活的。而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生产力,多只是其中的一客体条件而已。

8、要从以上原理,来看以“存在决定意识”这种非从主体的主体为我性出发看问题的旧唯物主义论定为根基的旧唯物史观表述形式的历史局限性,和以主体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表述形式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9、只有在这个原理中,才可以理解新中国作为落后国家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和修正主义分子利用唯物史观旧的表述缺陷,“创新”马克思主义,解体群众的联合共同主体,制造倒退复辟资本主义的历史反动性。

  10、在进一步的共产主义建设中,联合主体是根据人与自然这个主客体矛盾的总的解决方向——工业革命不变的目标就是消灭人的劳动,来自觉地组织人与自然联系的发展的。从而也就自觉的组织着不断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逐渐自由了的人们的继续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生活。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公共劳动中,在劳动消亡进程的自觉组织工作中,也是不断变化的。

  11、实践唯物主义,依然是共产主义实践的指导原则。

  以上,即主体论唯物史观的大体观点。

  (2018.07.2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思考纲要

三贴前言

  这个大纲贴出来,有鼓励,但更多是冷遇。这倒是预料之中的。

  有反感前言提金日成主体思想的。但如果唯物主义主体论提的没有错,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金日成的主体思想就是绕不过去的,绕过去反而是小气了。更何况真正谈主体文化的建设,朝鲜已经有整整近75年的历史,而中国实际只有主席在世时的历史。大纲贴出后,我又重新看了金正日的《关于主体思想》(上次看是几年前了),虽有缺点,但还是有收获,结论依然是,谈主体文化,朝鲜的主体文化建设依然是绕不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实践论者,是尊重实践的。这不能仅仅是说说听听。

  有反应不像哲学的。说实话,把历史材料的内部联系历史联系搞清楚然后再说出来,确实就不像哲学。实际上,西方人从来都不承认马克思有什么哲学的。我看恩格斯叙述的自然辩证法也不像什么哲学,那就是叙述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倒是列宁重新翻改过的黑格尔倒是很像哲学,但实际很多东西反倒搞不明白了。而真搞明白了,实际依然不像哲学。更何况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所谓的实践唯物主义,本来就是关于无产阶级结成人类新的共同行动主体的历史运动的,即关于共产主义运动的。所以说不像哲学,倒是可以理解。

  有反应整个提纲就是个杂货铺、或大杂烩的。这实际是没有看进去。真能看懂主体论,实际会发现这个提纲对主体论唯物史观的阐释,照以前的文章是有突破的。起码列大纲相较一两篇文章更能反应整个历史观阐释的全貌。列提纲东拉西扯的时候是有的。但也不过是为了说明或为了融通某个感觉有必要说明的问题而已。另,如果实践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行动哲学,真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立核心单元,那么主席的理论活动,就是这个行动哲学的具体理论阐释,自然也绕不过去。这个地方必须往一块儿烩,杂是好像杂点,但绝对正餐。

  当然,最关键这个大纲提供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以主体论为背景的、以实践唯物主义行动哲学为核心的新的划分方案。重点应该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但不少朋友却只是在纠结一些枝节。

  这次三贴这个大纲(权当三贴吧),主要是对人生观个人养炼的部分——实际就是培育新人的主体文化的部分,做了些适当补充和改进。主要是增加了主体的社会主人属性,并以此作为个人养炼的一个重点前提。当然了,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部分,实际一直就是一种把人看做实践主体的主体社会文化观。中国古代文化讲人定胜天,讲 “天下为人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主体本身的修养修炼、讲命由己造的积极人生实践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最有主体文化的厚重历史积淀的。中国的主流文化自3000年前的周代就开始告别“怪力乱神”,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文化传统。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在整个世界上,唯物史观的早期雏形,也是形成在中国的这个时期(以<易传>为例)。而西方,到费尔巴哈马克思,开始有主体论和它相应的历史观这些东西,也不过才一百五六十年的事情。所以,对中国历史上如此深厚的主体文化传统,绝不能弃之如破履完全抱了一种对旧文化怨弃的态度。旧的东西关键在推陈出新,关键在服务于新社会人民主体文化建设的新的解释和继承。如果把古代的全部丢掉,我们自己造的东西反而显得干瘪无味了。

  人生观个人养炼的部分,在这个大纲中是最薄弱的部分。这是本人的局限造成的,岁数小,没过多少集体生活。这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限造成的。我接触过几个老前辈,人都不错,但子女教育都不怎么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这也从现实反应了实践本身的有限。而这就需要未来的实践丰富了。当然,我还是要提依然坚持社会主义的其它国家的实践。

  其它部分,也稍有润色。我这个人对发文是不追求完美的。永远都没有完美的观点,也永远没有完美的文章。所以文章看差不多就发。但对问题的探究,我又是颇有些追求完美的。所以,发过的文章和观点,也还在不断的润色完善。且每次重发的旧文,都会有不同以往的新的成色。希望此次也不会令读者失望。

  2019.03.14

前言

  前段时间,看到陈XD老先生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的一篇文章,文章虽然含混地部分承认了主体性问题的意义,但还是停留在旧的体系当中,还是没有反应出基于主体论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令人满意的新的总结。于是产生兴趣,便有了这个提纲。

  既然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就不能仅仅是马克思个人的哲学。这即使是主张要“回到马克思”的人,也应该是必须承认的。“回到马克思”,并不是因为要彻底否定掉其他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贡献。实际也不能这样做,而是首先承认马克思本人已经大体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理念框架,但过去我们往往并不是真的能准确理解这个核心理念框架,在后人的填补过程中往往也有偏离这个核心理念框架,因而,今天就需要对这个核心理念框架有一个准确理解,以修正后来发展中的某些局部的偏离。这是“回到马克思”所应有的本意。

  所以,在这里,无论是要反对“回到马克思”只坚持苏联以来的理论体系的,还是要“回到马克思”完全反对掉苏联以来的发展的,就都是不正确的。如果反对掉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少了一个世界观本体论的部分。如果不回到马克思的本源,我们就不能准确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论特质。所以,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马恩列斯毛和金日成们共同构建的这个理论体系,但也是回到马克思、理解了马克思的主体论本源,融通了马恩列斯毛金日成们的理论内核重新统一起来的内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是的,这里是有金日成同志的贡献的,有金日成同志主体思想、主体哲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虽然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在人们(包括金日成同志自己)普遍对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论特质还缺乏起码的基本认识的情况下,在共产主义的实际运动中独立完成的。但它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之内。因为,马克思自开始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就已经是一个主体论者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前的工作,包括《1844手稿》《神圣家族》的工作、包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工作,主要的就是建立唯物主义主体论的工作。马克思哲学的内核就是唯物主义的主体论。

  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大体划分为:关于世界观本体论的部分、关于唯物主义主体论人类史观的部分、关于革命运动方法论的主体行动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部分、和关于主体人生观个人养炼的部分四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大体可以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重叠,只是做了主体论的改造。第三部分关于主体行动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部分,则单独列出。这是因为,随着实践的发展,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这些具有指导革命实践方法论意义的行动哲学的内容,已经具有了它超出哲学世界观范畴意义的作为一种哲学独立存在的意义。把实践唯物主义单独列出来,既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相呼应,也与它在革命实践中作为一种实践哲学行动哲学的独立存在意义及其发展相呼应,更与它在未来的进一步指导革命实践运动相呼应。所以,把它列为一个独立组成部分,既符合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行动哲学的本意,也是实践发展本身的需要。甚至,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它还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应该居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位置。当然,既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首先还是要解决世界观问题的。这就决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然是经过主体论改造的)必然要放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前头。至于人生观个人养炼的部分,则是共产主义的主体人生观教育所早晚要建立的。所以也单列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框架格局,或者也可以总体划分为本体论(关于世界观的)和主体论(关于人的历史和实践的)两个部分,合适不合适,先网上贴出来,算是对先前陈先达老先生的一个呼应。当然,包括陈先生在内,恐怕真正能感兴趣的也不会很多。所以也不希翼讨论。只对未来能有所启示就够了。

  2019.02.24

作为世界观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

  1、世界是物质的。

  2、先有物质世界,才有生命现象精神现象,才有意识。

  中国人在修炼中由炁凝成的所谓的神,如果它是一种存在,它也是一种物质存在。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神如果是一种存在,它一定也是一种物质存在。

  3、物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实在质料的一种抽象。所以,物质世界从来都是具体的,是由具体的事物构成的。

  4、联系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5、事物即联系,并在联系中产生、存在、变化和发展。

  6、联系是矛盾对立双方地位的互相转化。

  7、物质世界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存在与虚空、有与无地位之间的互相转化。

  在这里,空、无,表现为一种引起物质世界现存状态变化的力量,表现为空性或无性。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是讲联系的、讲物理事理的,不是讲有形的具体的事物的。所以才说,“形而上者谓之道”。

  8、一切事物都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产物,都是有向无地位转化过程当中,分裂的有各个部分之间纷繁复杂的阶段性的历史联系。

  佛教道教说的空无,并非是真的空无,而是超出事物有限联系之外的,对有限事物本身的存在来讲已经可以看做是空或者无的联系。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是真的无中生有的,任何事物都是从它“父母辈”的历史联系中产生出来的,那不是真正的空无。 也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真的向空无而去,因为构成事物的那些原料还在,变化了的永远只是物质的联系或联系的方式,而不是真的凭空消失没有了。

  但反过来讲,任何的事物都要从空无中来,到空无中去。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出来的,有生必有灭。

  9、世界、事物在矛盾中联系运动。

  10、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一切事物都是它自己内部联系和它与世界的外部联系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在它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

  11、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事物与世界的矛盾或说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

  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一对矛盾——事物与变化着的世界自然的矛盾、阶段性的有与继续要消亡它的空无之间的矛盾。

  自然的本性,说到底就是要分裂消亡一切事物的本性,就是空性或无性(虚空或无的本性)。

  而事物与此相应,则是有意无意地保有自己、直至发展自己。即所谓的“自己的运动”、“自相矛盾的运动”,但绝不是脱离与世界矛盾的所谓的自己运动,而正是在与世界矛盾中的自己运动。任何事物、事物任何不同的性状,都是有自己的存在条件的。世界的变化,即外因,通过改变事物或事物性状的存在条件改变事物,事物本身,即内因,为了保有自己而改变自己的性状。可以把质变运动内外因的学说总括在事物与世界矛盾的总动因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在与世界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这就构成了物质世界由低级向高级、由无机界向有机界、由低级生命向高级生命、由动物向人的这种一系列的发展。

  所有的事物都是与周围世界联系性的或说关系性的存在。所以必须从这种联系性的关系性的存在中理解事物。世界上没有没有自己特定存在条件的事物,那么就不要妄想什么非条件的运动,比如脱离与世界矛盾的所谓的自己运动。这是列宁的辩证法所存在的问题,主席的辩证法受列宁影响也要由此方向梳理。

  12、内部联系——作为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旧事物或事物旧的历史阶段外内部联系消亡它保有它的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事物新的历史阶段世界消亡它、它要保有和发展自己的自组织运动的前提条件。内部联系规定事物外部联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反应并继续支持事物外部联系的变化。

  13、事物的内部联系当然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会随外部联系而变化,当外部联系的变化超出一定的度,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的规定性,就要被动地主动地发生质变,旧的内部联系让位给新的内部联系,旧的规定性让位给新的规定性,旧事物灭亡,新事物诞生。

  14、量变总是外部联系的量变。

  总是外部联系的量变,引起内部联系的质变。质变后的新的内部联系,又建立起新的外部联系。

  15、要从事物与世界外部联系情况的变化(世界的历史进程),把握事物主要矛盾的变化。

  16、要从事物内部联系斗争双方地位的变化,把握事物主要矛盾方面的变化。

  17、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处在世界和世界历史当中的与世界和世界历史关系性的存在物。因而,事物的本质,当从它与世界的关系性存在中理解。

二、主体论观点的历史唯物主义

  1、人是从自然世界来的

  2、自有了生命现象,生命体与世界的外部联系,就转变成了主客体的关系主客体的矛盾。客体世界要消灭和束缚生命主体,而生命主体要保有自己和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

  3、主客体关系的核心,是主体为我目的的对客体的自由,即生命主体性问题。

  4、动物的主体性,相对更低级的生命形式,是产生了能动性和一定程度的社会性、能够适应物质运动的自在作用而生产自己。这是动物对自然客体世界的一种自由。

  5、人的主体性,是人能够驾驭物质运动、否定其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而生产自己。其最终的指向是消灭资源、劳动、时空对人的束缚,这贯穿在人类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对自然界和人本身这两样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不间断的延长和否定当中。

  马克思说,当人开始自己生产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它就把自己和动物界分离开来。马克思的意思就是人自己驾驭支配自然过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以区别于动物的依赖于自然界自然过程的自在存在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否则,马克思的人自己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就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动物也是自己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

  人的主体性,是生命主体性发展的新的阶段,是生命主体现象对客体世界更大程度更高层级的自由。

  6、人的外部联系——人与其自然世界的主客体矛盾——人要否定自然世界的束缚、每个人的生活需求和生产力需求,是人发展动力。

  7、人类所面对的自然客体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世界,它的一部分已经是人已经施加过影响的改造过的自然客体世界——是人化自然客体世界(马克思)。它包括人生产生活中一切方面已经发展了但尚不够发展、依然束缚着人不得自由的技术物质条件、一切发展了但尚不够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系统。自然束缚,说到底,无外是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生活束缚、产品束缚、工具束缚、资源束缚、劳动束缚、时空束缚。只要这样的主客体矛盾还在,人类解决这样的生活束缚、产品束缚、工具束缚、资源束缚、劳动束缚、时空束缚的实践活动,就不会停止。

  8、应从人与其自然世界主客体外部联系的矛盾发展状况,看人本身的状况、人内部联系的组织状况。

  应从人与其自然世界的矛盾中的任务,看人与人社会矛盾中的任务。

  9、人的内部联系,是人作为实践主体与其实践客体世界的外部联系的产物,是人外部联系需要的反应,当然,它就必然地要进一步支持到主客体外部联系根据主客体矛盾的发展。

  10、人的意识,作为人头脑中的内部联系,是种主体意识,是种反映主客体外部联系的、同时也是反映主体对客体自由关系性的为我意识。这种意识,既反应存在——反应主客体矛盾(所谓存在决定意识),但也改变存在,以改变旧的存在、获得新的存在、获得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自由为目的。所以,这里的意识,已经不再仅仅是旧唯物主义理解的那种意识。存在决定意识,但首先是意识从来都在力图改变存在。

  所以,人总是主体性的人,主体为我改造世界的人。当以此解。

  11、人与人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作为人的内部联系,也总是为支持人与自然的外部矛盾服务的,总是为解决人的生产力为我矛盾服务的,因而也总是随人与自然外部联系的状况(生产力状况)和由此产生的新的人与自然外部联系需求(新的主客体矛盾、新的生产力需求)而发展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人总是在围绕主客体矛盾自觉的组织自己内部联系从而自觉的组织自己的发展。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总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主客体矛盾解决状况的发展,同主体自身内部联系组织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主体的形式,总是主体自身的内部联系。而上层建筑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则代表社会实践的主体性质和主体形式。

  13、从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到社会主体的形式

  人是个体的人,也是群体的人,但总体是群体的人。人的实践、人对客体世界的改造行为,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是个体主体的,更是群体主体的,总体是群体主体的。我们把各个时代标示其时代特点的社会群体主体组织形式,叫社会实践的主体形式。

  14、历史上依次出现的主要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体形式:原始共产群体联合的共同体主体形式、家庭小生产的主体形式、奴隶主阶级领导的、地主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体形式、无产阶级领导的现代群众联合主体的现代共同体社会主体形式。

  15、社会实践的主体形式,总是人们根据自己与自然已经发展了的主客体外部条件(发展了的生产力条件),和由此产生的新的主客体矛盾(新的生产力需要),自觉组织的。是随主客体外部联系状况或说生产力状况的发展而发展的。

  16、阶级社会。个体的、集团的、阶级的利益分裂的互相对抗的主体性和主体形式;个人的主体行为在总体的相互冲突和无序中的湮灭;个人的失主体;历史规律、生产力对人发展的统治和自发强制作用——因为总的生产力的反复争夺集中和作为客体条件的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人内部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社会主体形式在阶级暴力革命中的反复再组织再调整——自发的时代及其规律表现形式。

  这也是公式化唯物史观所曾经将之简单化、唯一化、公式化的规律表现形式。

  17、共产主义社会。异化的消除,个人主体主人地位的回归。代表所有人利益的个体联合起来的人类联合整体的主体性和主体形式;个体的局部的不自觉被总体的自觉所对冲;人对历史规律对生产力对人与自然联系状况的自觉组织驾驭——自觉的时代和自觉时代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不再需要经过奴隶的封建的资本的对抗的社会形态,而直接就是共产主义人自觉组织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18、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个体的联合起来,就是共产主义。

  19、社会总是在通过它特定的主体形式在行动。

  20、阶级社会,总是特定的革命阶级在阶级斗争中领导着人们内部联系的再组织进程。

  21、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阶级,都是为着一定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必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其存在前提的。个人的、团体的、阶级的、整个社会的、所有人类的实践活动,无外是作为需求的生产力和作为条件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人与人之间的组织形式、生产关系,无外也都是围绕这个矛盾运动的实现服务的。所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不会有错。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个矛盾运动中,人总是自己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自己在自觉地组织自己的生产关系组织实现自己的生产力。总之,是人在改造自己的主客体世界。所以,在这里,生产力的决定和人的决定是从来不曾矛盾的。

  22、反过来讲,人的决定,就是生产力的决定。生产力从来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

  23、总之,总是人在决定。总是人在根据自己具体的主客体矛盾和主客体条件在决定,根据自己的生产力需求和生产力条件在决定。

  24、社会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不过是围绕生产力矛盾运动人与人内部联系人与人内部组织形式的调整运动。

  25、革命阶级总是代表着生产力运动的总的方向。既代表作为多数人需要的生产力的方向,也代表了作为整个社会物质条件的生产力的方向。

  26、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体形式的矛盾:发展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减少和消灭人的劳动,同无产阶级被排挤出社会生产过程之间的矛盾。

  工业革命不变的目标,就是要用机器生产减少和消灭人的劳动。而这就决定了劳动不可能永远是群众生存的唯一条件。而这就要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组织形式。

  27、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结成阶级主体——共产主义革命、重建共同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虚假的共同体,需要推倒重建。

  28、共产主义是劳动消灭进程中,与劳动消灭进程的自觉组织、与人从劳动中的逐步共同解放相适应的、公共劳动的、或劳动消灭后的人类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

  29、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直接条件,是个主体条件。是无产阶级领导群众组织起来、结成自己新的实践主体,超越、代替资产阶级的主体形式和一切旧的主体形式,担负起人类从自然中解放的历史任务。只有这个条件,才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直接条件。而工业革命只是个客体条件。虽然人与自然主客体外部联系的发展状况,始终对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共产主义就是工业革命必然性的结果。但这种决定作用,只有在新的与自然联系状况(比如工业革命)产生出新的不可调和的主客体矛盾、且需要立即解决这个矛盾,从而上升到为解决这个矛盾的主体条件时,才会产生出改变现实的实际力量和行动。

  并且,世界上只要产生了工业革命,历史就已经注定了即使工业革命落后国家,群众都已经可以不再经过资本主义的积累和苦难,而是直接通过共产主义公共劳动积累的办法,去发展生产和工业革命。

  人历史运动的历史条件,分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客体条件,作为生产资料的或物质技术条件的生产力,作为主客体矛盾转变成人的需要以后在客体上的继续外化,它的发展,确实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甚至可以说是终极意义的决定性作用。人改造客体,发展了的客体也反过来改造主体,就比如农业的产生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塑造作用。这就是公式化唯物史观所重点强调的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也就叫历史决定论。但作为客体条件的生产力对历史的这种决定作用,总不能自行就可以实现它的作用,它只有等到相应的人的主体条件形成和通过这种相应的主体的条件,才可以真正转化成改变现实的实际力量。这也就是说,历史的决定论和人的的目的论选择论实际是统一的。特定的目标选择,只有在特定的人的主体形式这个主体条件形成以后,和在这特定的主体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和完成。比如资本主义的方向选择,要资产阶级阶级主体的形成来完成,共产主义的方向选择,要无产阶级阶级主体的形成来完成。只有客体条件,没有主体条件,就不是革命运动的充分条件,就形不成实际的革命运动。

  31、自由人的联合主体形式,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觉发展——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自由人的联合体,重建后的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体形式。它是无产阶级(党)领导群众在与自己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中产生的。它在社区,是党组织和它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妇女组织、民兵组织、经济互助合作组织、集体公共劳动组织、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组织。它在国家,则是党领导下的整个国家政权系统。

  重建后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的共同体,作为一种社会主体形式,是和历史上封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体形式、和资产阶级所领导的主体形式是一样层面的东西,是与它们同等意义的最新型的人类社会主体形式。

  32、不能离开群众的联合主体形式,重建后的共同体,这个主体条件本身谈共产主义的革命、改革和建设。

  33、反对在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的主体形式实现后,在改开搞中,一切还依然迷信依赖于旧的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主体形式,而不相信无产阶级的主体形式的错误倾向。

  党领导下的群众联合组织主体,重建后的共同体,是共产党人考察安排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工作的现实的主体条件。共产党人开展一切社会工作不能忘记或丢掉这个主体条件。包括所谓的全面实现小康,如果不能在社区真正重建党的领导、重建社区以公共劳动为基础的非商品化的公共生活,是不可能做到的。

  34、完善和巩固共产主义的群众自己的联合主体形式,发展生产、防止它被败坏和被资产阶级复辟,是共产主义革命和建设永远的纲,其余都是目。

  任何一种新兴的主体形式,都必然的肩负有发展生产和防止旧的主体形式复辟的历史任务。完善新型的主体形式和发展生产防止复辟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35、共产主义公共劳动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是工业革命消灭劳动进程中人们的公共生存手段。

  36、共产主义公共劳动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是劳动消亡的自觉组织工作进程中,人们从劳动中共同解放手段。

  37、共同主体内部联系的自觉调整,是共同主体对自己客体世界外部联系的自主自觉组织工作的必然的前提。共同体外部联系的发展状况,是共同体新的内部联系调整的依据。

  38、在共同体内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中,实现人发展的自觉状态。

  39、未来,人与自然外部联系的质变——人从劳动和资源束缚中的自由和解放。

  40、未来,人内部联系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的最终解体,和人从社会关系中的最终的自由和解放。

  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形态。

  那时,人与自然的主客矛盾,将只以时空束缚的形式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的核心——实践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都还只是世界观本体论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才真正把唯物主义扩展到人的实践领域,即新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只是个前奏)。

  3、主体性的人和人的主体性行动——唯物主义的改造世界。

  4、人类总是根据自己各个时代各个时期所面临的具体主客体矛盾、利用自己所能够掌握的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能动地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取得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自由的。

  5、实践着的唯物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

  实践唯物主义,是讲无产阶级结成人类新的行动主体,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改造现存世界的历史运动的。只有这个无产阶级结成新的行动主体改造现存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实践唯物主义,才真正可以标示马克思主义。其它的,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都不能占据这个位置,且都是为这个马克思主义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在现存世界的持续革命化改造中(革命、也不断地自我革命)建设新世界的革命行动哲学。

  6、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现代人类总的主客体矛盾——人类现代运动的条件、实质和任务。——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共产主义。人类的现代运动,就是共产主义运动。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现代运动的唯物主义。

  7、阐明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民族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关系,和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统治薄弱地区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制定世界性的战略策略。这是列宁对马克思关于人类现代运动的唯物主义的补充。

  8、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本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和本国具体的主客体矛盾相结合,既重人类现代运动总的条件、实质和任务,又重各国具体的条件和任务,为本国革命把控好正确的方向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具体革命战略策略。这是毛泽东对以马列主义命名的人类现代运动的唯物主义的补充。并且,实践唯物论最终的集大成者也是毛泽东。

  9、个体的联合,就是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形成自己的联合行动组织主体,或说,分散的个人的联合起来形成自由人的联合行动组织主体,重建的共同体,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一切革命和建设的条件。

  10、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11、要看到历史的全局的总的方向,更要看到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联系中,当下的特殊的具体主客体矛盾及其背后隐藏的可利用的特殊的具体的主体的组织条件。毛泽东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就是要看这个特殊的具体的主客体矛盾,看其背后隐藏的革命主体的特殊组织条件。革命主体具体的组织条件,就在群众、民族现实的特殊主客体矛盾当中,要善于发现这个主客体矛盾。

  12、随群众联合整体主体形式的实现和自发实践向自觉实践的转变,规律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需要经过奴隶的封建的资本的表现形式,直接就可以是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

  13、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是革命主体在改造世界,在组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

  14、有了革命的组织起来的人,革命的行动组织主体、重建的共同体——这个主体条件,在共同的统一行动和公共劳动中,总会创造性的实现革命所需要的一切相应的客体条件——有人,就会有一切。

  15、唯条件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

  人是自己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人。鸡蛋变不成石头,但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6、总要从主体方面看问题。总要从主体本身所蕴含的根本历史力量看问题。这是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点。

  17、总要准确认识客体的运动和主客体矛盾的变化

  18、主要矛盾的变化在主客体外部联系的变化当中。

  两类外部矛盾。同国际的矛盾,和同自身生产力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比如,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革命,就一直在国际矛盾(帝国主义的侵略,国际人民民主潮流的影响)和国内土地矛盾两类主客矛盾中不断调整自己在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总要从两类外部联系的变动中看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

  19、只有善于在变化的实际中抓住主要矛盾,才可以制定切合实际的策略,才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和革命的历史阶段论

  21、从新民主主义抓政权,到社会主义搞建设。

  22、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

  23、和平的过渡,是建立在武装的威慑前提下的

  24、依靠谁,团结谁,争取谁,打倒谁。利用矛盾,分化敌人,各个击破。

  25、领导运动,要放手发动群众,先要防止右,后要防止左。既要防止右,也要防止左。但宁右勿左、不可极左。

  26、在运动中,随时发现纠正运动的偏差把握运动的方向。要有围绕主要矛盾的指导运动的方针政策,并在运动中在群众运动中及时完善调整好这个方针政策且要形成行动规范以进一步指导运动。比如土地革命中,《土地法大纲》的作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作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人民公社化条例》的作用、《商业条例》《工业条例》《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都是运动的及时规范化完善化。这是共产党领导运动最重要的领导方法。

  27、从群众中来——在群众的实践中探寻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28、到群众中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群众路线中检验和完善政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致于无穷

  29、两点论。但两点论中,要有重点论。重点看主要矛盾解决的如何。

  30、组织起来,用社会主义的公共劳动和公共劳动积累取代资本主义落后的私人劳动和私人劳动积累(资本积累)。

  31、建立以共产主义公共劳动为研究对象的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人们在公共劳动中组织自己更好的生产生活以及劳动、资源束缚消亡进程的规律。

  32、在共产主义公共劳动中,自觉地组织好生产、交往各领域的技术革命和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继续革命,把人的解放变成人的自主自觉活动。

  33、完善群众的联合主体形式,完成发展生产和反修防复辟的任务。

  34、完善群众的联合主体形式、巩固群众的联合主体、反修防复辟,依然是共产主义条件下一场深刻的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继续革命。

  完善巩固群众当家作主的联合主体反修防复辟,和阶级斗争之间的目的和手段途径关系。以完善巩固群众当家作主的联合主体反修防复辟为纲,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只是多数的情况下,仅需要说明我们实际在要什么就可以了。

  35、建立完善共产主义的主人主体文化(实质内核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通过思想改造,把社会成员真正锻造成新社会的主人和共产主义新人。

  36、完善群众的联合主体形式,关键在加强领袖的作用

  37、党的领导、领袖的作用、与群众实现自己主人地位的联合主体间的关系:领袖是群众实现自己主人地位的联合主体的灵魂,是群众联合主体的舵手。只要群众在实践中产生出了自己的领袖,群众的事业就没有不成功的。

  38、共产主义运动中,因为领袖代际交替产生不了真正合格的新生代领袖,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和教训(文革失败的原因)

  39、领袖必须是真正的马列毛主义理论家、战略家。党的领导是马列毛主义的领导。非马列毛主义的理论家战略家,代表不了马列毛主义。非理论家战略家强做党的领袖,没有成功的先例。老实人,靠不住。

  40、坚持实践唯物论,必须要找到可以真正懂得和按照实践唯物论行事的人来主持工作。

  41、可以通过在高层设立马列主义的理论专家会议代替以前领袖的位置,来解决领袖的产生问题。领袖应当在马列毛主义的理论家战略家当中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人生观和个人的主体养炼

  1、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回答人从哪里来,然后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在历史观上是回答这个问题,在个人的养炼问题上也是回答这个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主体养炼,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的主体人类观历史观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的时代,要建立共产主义的主体人生观。

  3、人是主体的人,既是个人的家庭的主体,也是社会的天下的主体。进是社会的天下的主体,退是家庭的自己的主体。在共产主义的时代,当然还是共产主义社会和时代本身的主体。人要做什么样的人,做大写的人,还是小写的人,自己说了算,人是自己的主人。

  4、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个人与世界确立怎么样的关系。只为个人的私利活在小我中,还仅是动物的个性,同时为群体的利益活在大我中,才是真正的人性。

  5、所以,人生的意义在于负起自己社会和自己时代的主人主体责任,为群体的利益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积极地协助群体一起取得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自由。从这个角度讲,仅为家庭的利益,依然还仅能算是小我。个人的价值在群体的价值当中,个人的利益在群体的利益当中,个人的自由在群体的自由当中。独乐乐不是真正的乐,众乐乐才是真正的乐。这叫辩证法。

  6、所以,生命就是关系。成为大写的人的标志,就是主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人意识还不能觉醒,总还是小写的人。

  人的主体性需要有三:生命需要、主人需要、价值需要。

  做自己三个方面的主人,关键是后两项,担负起主人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中国传统文化观,已经是一种比较积极完善的主体社会文化观,是一种教人做圣贤的主体文化观。

  个人的修养、修炼——做圣贤。天下为公。爱家爱国,家国己任。社会共同体意识——共同主体主人意识。

  8、在思想上树立主人意识、时代意识和主体意识。

  9、担负起自己作为主人(起码是家庭主人)的社会主体责任,积极地构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做好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具体定位,安好自己的本位,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利益社群为社群服务。

  10、一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其对自己人生的社会定位如何,取决于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在何种方面(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学术的还是行政的,生产的还是治理的)何种的认识水平。所以,古人讲做大写的人的格物致知修齐治平之学,讲一切从对世界规律社会规律人生规律的学习开始。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对事物只有真的研究到位了,人才可能会真正产生出担当起相应领域社会主体责任的意识和诚意。意诚,就是做好了自己在群体中角色的定位和担当。意能不能诚,是基于认知所达到的程度的。比如,一个人只有站在了某一学术领域的世界前沿水平,才真正可以有担负起此一领域世界未来发展的历史责任的信心、诚意和角色担当。否则,就都是恍惚的。当然,古人的本意是说人的家庭角色担当和社会治理的。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心正”,就是安好了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本位。前边是定位,这里是安位,已经上手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有安好了这个本位,才可以真正担负起自己在群体中主体角色的担当责任——即心的归正,和基于自己的角色职责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即身修。从而达到“家齐”、“ 国治”、“ 天下平”。

  11、同时,人的主体角色又是多重的。既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或者,既是社会的,也是家庭的。古代共同体社会解体以后,中国过去大部分时间都是人人为家的小康社会,所以古人比较强调人在家庭中的各关系和在社会中的各关系的相通性。家庭就是个小社会。人能做好家庭中的各角色,就能做好社会中的各角色;能处理好家庭关系,就能处理好单位关系社会关系;能治理好一个家庭,就能治理好一个单位或者社会。虽然共产主义社会已经重新是天下为公的现代共同体社会,不再是人人为家的社会,但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相通性依然存在,由家庭关系的实践,培养社会关系的能力,依然存在现实的意义。反过来,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同样可以培养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

  12、共产主义共同体中的个人,都既是社会共同体的主人主体,又都是自己的主人主体。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都是共同体主人主体间同志式的平等关系。这反映在家庭中的家庭关系,就也是家庭共同体主人主体间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能处理好单位的社会的共同体主人主体间同志式的平等关系,就可以处理好家庭共同体成员间主人主体的平等关系。能组织好自己的社会关系,就能组织好自己的家庭关系。反之亦然。而基于主人主体间平等社会关系中的家庭和社会组织管理,不过是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民主集中、分工负责和互相监督而已。这在单位在家庭是一样的。这里关键是,对每个社会成员家庭成员的个人主体地位和家庭社会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承认。这是个基础。

  13、对每个社会成员、家庭成员的个人主体地位和家庭社会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承认,与“尊尊长长”的结合,就是民主集中制。前者是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和家庭社会主人主体的地位和权力,让人说话、让人发表意见、让人批评(很多人,不管是做领导还是做群众,就是怕人批评,不能正确的看待批评)、让人行使主人权力。自己做主人主体,但首要是承认别人也是主人主体。先听别人的,然后再说自己的,如此才够得上圣贤——聖,就是要做到先听后说。后者是在行使自己权力的同时,承认领袖领导家长在共同体治理上的权威和最终决策权。

  14、“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解:有“尊尊长长”的意思,但更主要是要求领导要像领导的样子,下属要像下属的样子。上上下下,各司其职、各安本位,恪尽职守、各负其责。这实际是任何社会形态都要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联系到每一个人都是家庭和社会的主体成员,这里边,实际同时已经内含了主体间互相监督的意思。承认分工,尊重领导,但我有权监督。“天地有达德,曰生”。领导就是要行“天道”为人民服务的。不行天道,就一定会有人替天行道。中国人是最有阶级斗争传统和替天行道的阶级斗争法理依据的,领导者只要“替天行道”,被领导者自然服气接受领导者的监督和管理。

  15、对古代的文化要批判,但关键在继承,要做无产阶级的有利于新社会主体文化建设的解读和继承。

  16、个人要忠于人民、忠于人民群众的联合共同主体、忠于联合共同主体的历史时代。个人是自己的主体,个人联合起来,又构成统一的群众联合共同主体,联合的共同主体又只能应运于人民联合共同主体的时代。不管是作为群众的个人,还是作为领导的个人,都要忠于联合的共同主体和自己的时代。因为只有在联合的共同主体即共同体中,在联合主体的时代中,在公共劳动和共同的生产力中,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主体地位和真正的自由。否则,个体的主体自觉在相互地竞争对冲和抵消中就往往显得渺小无力,在互相的生产力争夺中,个体最终也难脱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残酷的阶级统治蕃篱。

  所以,共产主义时代的人类主体,是个人主体、共同体的共同主体和时代主体的统一。离开了人民主体的时代,离开了人民群众的联合共同主体,就谈不上真正的个人的主体,而只能是个人的主体丧失。所以,共产主义的时代要反对个人的自由主义,更要反对作为资产阶级反共意识形态的个人自由主义。

  17、热爱公共劳动。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后,只有公共劳动才是机器进步中人终极的生存和解放手段。除此别无它法。人终极的德行,就是在公共劳动中消灭一切劳动,自觉促成人从劳动中的最终解放。

  18、继续革命,做人民主体时代社会关系变革和历史发展的主人。

  19、干部、群众要拥护领袖。领袖是在群众的共产主义实践中产生的,最懂得运动的实质条件和任务,最忠诚、最有斗争经验和斗争智慧的领导指挥群体。他们是联合主体的大脑和核心。没有领袖,就没有群众共同的联合主体事业。

  20、为维护群众的联合主体事业,而斗私批修。

  斗私批修,不管是社会斗争,还是思想斗争,不管是对他人的思想斗争,还是对自己个人的思想斗争,归根结底都是阶级斗争。个人的思想改造,是个人灵魂深处的阶级斗争。只要不想在新的社会还要重复历史上残酷的阶级斗争,在每个人灵魂深处,就都要时常自觉不自觉地搞一搞阶级斗争。

  深明历史由奴隶的封建的资本的阶级主体社会向人民联合主体社会的发展,是为有道。遵循此道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为有德。敢于自觉同破坏人民主体社会的势力做坚决地斗争,是为有义。在人民主体性中自觉地主动约束自己、安好自己的本位、协调和他人的关系,是为有礼。克己复礼,乐见群众向好,是为有仁。永远信守初心做人民主体社会的楷模,是为有信。本德宗道,遵义安礼,敦仁守信。温良恭俭让。做一个知耻而后勇、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共产主义新人。

  22、没有思想的改造成功,没有千千万万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成功,就不会有共产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建设成功。共产主义的一切建设,最终都要归于人本身的主体建设。

  2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人指引自己成长的总目标。做一个引领群众走共产主义道路做共产主义新人的人,做一个引领时代达于自己人生至善境界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做新人类。

  24、君子不器,心想事成。

  25、本德宗道,知行合一

  本德宗道,关键在宗道。“道者,人之所蹈”。道是人作为主体最终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所必须遵循的纲纪。宗道了、顺应了历史的进步方向,才是真正的德。违逆了历史的进步方向,就不是德,而是背德。背德背道,就不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就一定要认真学习好马列毛主义的科学著作,能真正透彻地理解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共产主义。对共产主义的理解达不到致知的程度而真的可以意诚心正者,未之有也。

  26、“六亿神州尽舜尧”。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是要人人做圣贤的教育。要人人做共产主义的圣贤,做像马列毛和所有革命先烈那样的圣贤。

  27、定好了本位,安好了本位,有了该有的担当,真正做事,还要能够看得破。

  “朝闻道,夕死可矣”。“舍生而取义”。说明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看破,最终就是能看破生死。看不破生死,修道的人就不可能成道。看不破生死,共产党人就完不成改天换地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历史任务。

  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一定是需要有所牺牲的。可以有多大程度的牺牲,这需要每一个人事先做出自己的衡量。

  28、愿力

  29、笃行

  30、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左不右,方可直行。

  从传统的中道,到毛泽东的实事求是。

  31、愚公移山

  32、知止

  33、人从劳动和社会中的解放,个人主体的自由和道

  3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5、努力做事,简单生活,幸福一生。

  36、开源节流,略有储备,自有无穷。

  37、看一个人,要看他在情绪最差、境况最劣、待人最差时,对待他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样境况下他待你的方式。可以以此看他可不可以交往和托付。

  38、打打闹闹便是福。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

  39、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有的是顺着帮,有的是逆着帮。

  40、人生就是一场修炼。每一次磨难,都是一次渡劫。过去了,人生就提升一个境界。过不去,可能就此止步,甚至倒下。

  41、人生没有失败,只有不一样的格局。

  42、逆成

  43、如果说我们自己是自觉能动的主体性的人,我们提升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的暂时的不进步或说瓶颈,都是要在未来的养炼中解决突破的,那么就要相信他人也是追求着对自己客体世界自由过程的主体性的人,其缺点错误瓶颈,就也是要在自己下一步的养炼中解决突破的。别人只能点拨提醒,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44、每个生命都是一个修炼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需要突破。别人代替不了。

  45、每个生命都是一个修炼过程,要给别人成长的时间和机会。

  46、圣人之学,以人人为师

  47、度一切人

  48、善待一切缘分

  49、随缘

  50、主体的自由——不为物累

  51、主体的自由——人定胜天

  2019.02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政体改革问题

按语:本文主要分析了过去的共产主义实践在群众的联合主体建设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复兴网重贴前言:最近看朱YJ老先生为十九大建言、重提主席关于接班人的问题。窃以为不是很妥,起码是依然没有注意到主席没有解决好的留给后人的如何解决党的领袖在代际交替中的马列主义领导权接递这个历史课题。所以,在复兴网老先生文后做了个跟帖,说:接班人不可靠,要解决问题,应该改革政体形式、在顶层设一个马列毛主义的理论专家会议,把党的组织永远控制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家战略家之下。不能再重复历史上党的执行组织领导人,凭资历、升迁而不是马列主义水平、篡夺党的领导权、使党国变质革命倾覆的历史教训。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性的形成和维持,无不体现在它的政治领袖的马列主义水平上。靠组织能力和组织升迁,根本保障不了马列主义的领导权。但通过顶层的马列主义专家会议产生自己的领袖,一定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再后来看老先生又贴出关于郡县制政体方面的文章,实际就已经与共产主义政体问题没有多少关系了。所以就萌生了重贴我关于政体改革观点出处的这篇文章的念头。

  关于政体改革,还可以考虑用共产党的派别制——比如毛派和邓派的两派制作为过渡,但最终还是在解决了马列毛主义领导权后的统一的组织为好。

  本文贴出时稍有修改。

  2017.08.16

原导言:本文提出在人民解放了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已经在群众中,而不是在某少数人中或某党组织内;提出群众只有产生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领袖机构,才可以完成自身的组织和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政体建设;提出以往社会主义革命失败包括文革失败的原因,正是在于党没有完成向群众自身组织的转型。并设想用群众中产生马列毛主义专家会议代替原有的党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形式,完成这一转型。

正文:此次资本主义危机(2008危机)以来,新的一轮社会主义革命好像已经隐隐出现在世界的地平线上了。在新一轮的社会主义革命中,我认为有必要充分讨论和吸取世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失败和我国文革失败的教训,以为未来革命参考。

总结各国革命失败的主要教训,核心只有一条,就是党和国家及社会运动的领导权,没有始终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理论家手里。而实际是被并非马克思主义的通过它本来的执行组织升迁起来的新官僚篡夺了。斯大林之后是被赫鲁晓夫们篡夺了,毛泽东之后是被D们篡夺了。

各国的革命组织无不是分作两块,一是领袖层,主决策(系于党的领袖集体或个人),除此都可以看做另一块,即执行层。

实践中,领袖层之所以会是领袖层,是因为革命实践最终证明了他们都是与其各自时代相适应的真正马克思主义(后来发展成马列毛主义)战略家理论家,其思想、方法和决策主要的方面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而执行层中的人之所以仅仅会在执行层还进不了最高决策层,起码有一条原因,就是实践往往还证明不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或说他们马克思主义的水平还不够。

赫鲁晓夫们在多年的革命和建设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行组织成员或许应该是合适的,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来决策恐怕就不再合适了。D们在多年的革命和建设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行组织成员也应该是合适的,甚至有时还是出色的(主席说:“人才难得!”),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决策,就也不再是合适的了。而后来的历史实践不过是一再证明了,他们都不是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了的时代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者,毋宁说它的战略家理论家,甚至连书本上的那点马克思主义都还远远的达不到。或者,干脆就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只是代表各自的革命阶级,在革命中,在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革命组织工作中,混了个革命家的名头。各个阶段,革命阶级不全是无产阶级,还包括农民、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而这又必然的要反映到革命组织内,即党内。也就是说,共产党的党员也不一定都是无产阶级的、都是共产党,其中很多都是没有改造好的小资产阶级,甚至是资产阶级分子。当然,他们可能也进了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但进了中央和政治局就能证明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了吗?这个逻辑讲不通,与事实也不符(戈尔巴乔夫、叶利钦)。

总之,实践证明,这些人做将才还可以,但做帅才就勉为其难了。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只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理论家,才可以奉了人民的要求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挂帅,其余都不行。

当然,这并不是说执行组织中就没有有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战略家、理论家,而只是说通过在执行工作中层层的升迁,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水平产生党的领袖是危险的。执行能力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的水平,通过组织工作升迁起来的总执行机构及其成员,也并不代表其马克思主义的水平,而只是代表其组织方面的能力。即使这样的人升迁起来了,资格再老,威望再高,也依然还只是证明着他们执行组织工作方面的能力,而不是证明他们就可以是和新的时代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可以做党的领袖。

所以,靠组织能力和组织资格方面的升迁是保证不了领袖层马列毛主义的领导权的。一切由于组织工作中的资历和威望就自恃功高,因而可以有资格冒替马克思主义登上最高权力宝座坐拥天下的想法,都不过是“老子打的天下,老子就要坐天下”的反动思想,是凭借执行机构中的资历威望,对马克思主义领袖地位篡权的野心想法。

在人民解放了的年代,没有人可以坐天下,即使革命有功。只有人民才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代表自己整体利益的联合主体结成新政权来坐天下。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是人民自觉的组织起来结成新的联合主体的灵魂,执行组织永远只能是组织起来的人民、也就是新政权的执行机构,是人民坐天下的工具。

然而,斯大林毛泽东后,党的领袖却无不是通过党的执行组织升迁起来的总执行机构(后演变成官僚机构)产生出来的。从而未能实际阻止通过执行机构升迁起来的那些新官僚对党的领袖地位的篡夺和人民(即无产阶级的)主人主体地位的丧失。

而这就是各国革命失败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在十月革命以来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实践中,当革命高歌猛进的时候,无不是马克思主义对革命的最终实现了的成功领导的结果(即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性实现);而当它最终失败的时候,又无不是源于它坐大了的执行组织——实际上演变成了的官僚、总官僚、总官僚机构,依靠自己的组织权威对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的篡夺和替代(即新的剥削阶级阶级主体性的形成和无产阶级阶级主体性的丧失)。

斯大林死后,毛泽东在对苏联的分析中是注意到了一些问题的。他已经认识到:官僚,只要是官僚,注定是要背离人民的革命利益的,也就是要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也正是因为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他才发动了文革,试图通过开启人民的主权时代、通过继续保持和完善人民或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地位、来阻止苏联的教训在中国和世界以后的共产主义实践中重演(在毛去世后十几年苏联果然亡党亡国)。但主席的认识可能还并不够彻底,也正是由于认识的还不够彻底,他才还只是把能不能找到一个自己革命事业合格的领袖接班人(不像赫鲁晓夫一样的)的问题,仅仅看成是一个人才的选拔问题,才依然还仅仅是在过去年代自己所领导的革命的执行组织中,在那个他已试图打破的正形成着的官僚组织中,甚至是在它的总官僚中(虽然他已经在试图用三结合给它换血),不断挑选着自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放弃了刘,就选林;林也不行了,就再选邓。总之,是还在延续战争年代选择刘少奇时的选人思路。这样,他就也还没有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路和办法。

或许,这么说也是不够准确的。也许毛泽东已经看的很透彻了,在林邓的任免中,或许他已经认识到了把自己限定在必须从自己过去的追随者即执行组织中,选择自己未来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也就是未来领袖,这一条路子是危险的。只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比如当时真正懂马列的人太少,还都深陷下级服从的组织原则严重束缚中的党团组织内),还不可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而只能通过文革的形式,培养和训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和能力,锻造出千百万更多的共产主义新人和自己的理论家队伍,为后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条件。并且,毛泽东在否定邓小平后通过左中右的权利设置,或许也已经是在试图从政治体制上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了,只是历史没有能给他更多的时间。

以上只是可能,或许就没有认识到。

总之,不管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当时对中国和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意义多么重大,当毛泽东没有能成功的完成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的接力、寻找到中国革命未来合格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的时候,文革连同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注定要失败了。毛泽东一过世,他曾经着力限制过的那个官僚组织,也就是党曾经的那个总的执行机构(毛曾经的将帅们),就以党的名义,篡夺了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党的领导权,社会主义革命挫折,中国从此右转。

有的人会说,党的领导不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吗?

回答:否!这是偷梁换柱。

党的组织,只是个名义,不一定就有马克思主义之实。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主体意识,然后是共产主义时代联合起来的群众在平等的公共劳动中自觉地组织自身进一步解放时的联合主体意识。阶级社会,一切阶级只有产生出自己的阶级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才可以统治或反抗。无产阶级的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党就是无产阶级最终的阶级主体。所以,不是党的领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而只能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无产阶级阶级主体意识的领导),才会是党的领导。

通过党的组织或官僚机构升迁起来的官僚、总官僚或总官僚机构,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吗?

也不一定。

当它在马克思主义领导下运作的时候,这个组织执行马克思主义的政策,代表着无产阶级解放的阶级主体性、进而代表着共产主义时代群众联合起来共同面对自己客体世界要取得对自己客体世界自由时的那种联合主体性。但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由于在政权中的特殊位置,这个阶层又很容易产生出自己与群众的利益对立着的特殊利益,甚而产生出自己作为特殊利益阶层的实际与群众利益对立的阶层主体意识和主体性——实际这依然是一种复辟的剥削意识和剥削阶级主体性。这样,通过官僚组织升迁起来的官僚、总官僚,作为这种潜在的明在的复辟的阶层或剥削阶级主体性的代表,就总是会或快或慢地逐步背叛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因而,官僚机构如果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往往最终就要演变成保护特殊利益的产物,而不再是保护革命和群众利益的产物。他们往往不但不会继续革命,反而可能会反对革命,往往不是要完善和加强人民当家做主的群众的联合主体意识和主体性,反而会削弱、破坏、瓦解人民当家做主的联合主体意识和主体性。因而,共产主义时代群众的联合主体意识和联合主体性在面对剥削阶级复辟的时候,其内核实际依然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和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群众联合主体能力的影响越弱,官僚化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主体化的程度越深,这个阶层扩大自己的阶层利益停止革命、告别革命、甚至倒退反革命的步伐就会走得越深。共产主义前期的阶级斗争,除了国外的阶级敌人,实际主要的就是群众共产主义的联合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同管理阶层这种潜在的剥削意识从而其阶层意识主体化倾向的斗争。而这就要最大可能的不断地完善代表群众整体利益的联合主体形式和联合主体性,最大可能的管控好管理层的阶层意识和阶层利益主体化的形成。这是共产主义前期阶级斗争的主要的特征。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要确保领袖层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权,把执行层——也就是那个最容易产生其特殊利益和新生剥削意识的管理层,永远置于马列毛主义的领导、管控以及群众的监督之下。而这就需要明辨执行组织在无产阶级或群众主体性发挥中的实际的局限和作用:它并没有一定要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它只可以做马克思主义的执行,它一旦产生它自己的主体意识它就开始走向反动,它一旦篡夺马克思主义的领袖地位,它的主体化进程从而剥削阶级再生复辟即宣告成功。

所以,要保证共产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像过去那样定死了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执行组织或官僚管理机构的升迁中产生党的领袖、就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它必然要导向剥削阶级的反革命复辟。相反,只有保障了高层的马克思主义领袖地位,保障了马列毛主义的绝对领导权和控制权,才可以最终确保住执行层或管理层的革命性。不单如此,关于马列毛主义领导权的这个问题一旦解决、群众的共产主义联合主体形式一旦完善、群众的主体地位一旦得到保证,共产主义前期以文革形式为特征的反复辟斗争,就失去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很多提法实际上都是不够科学的,比如无产阶级的领导。如果抽除了马克思主义(马列毛主义)的领导这个核心,无产阶级的领导也至多只会是小资产阶级的领导,从而最终滑向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在社会各项事业上的实际的领导作用。无产阶级专政就要最终滑向资产阶级专政。

小资产阶级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吗?没有。他们在经济地位上和无产阶级接近,但在思想上和资产阶级接近。无产阶级的成员如果产生不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用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所武装,它也必然的是在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内。

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只有与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者、它的战略家和理论家,才可以真正代表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代表无产阶级和代表党。

所以,如果要保证共产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权,那就必须首先要保证决策机构是确切的与时代相应的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战略家理论家的机构,党的领袖绝不是从随时存在着官僚化倾向的党的执行机构中产生,而应该是直接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和理论家中产生。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领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才可以确保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形式从而阶级主体性或群众的联合主体性。而这就不能管这些优秀马克思主义者是出身自哪里,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他只要出身自群众的革命实践、是可以真正代表共产主义路线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理论家,就已经足够,而绝不能限于党的执行机构。

而这就需要打破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现有的党体和政体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现有的这个旧党体和旧政体形式,作为特定形式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体形式,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是与当时具体的历史任务相适应的,曾经有它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但在夺取政权后,在和平建设年代,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公共劳动关系建立起来以后,这个旧党体和旧政体的不足就显露出来了。

  在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天然的就在革命运动内,就在党内。它不但要在与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中占据运动和党的领袖地位,并且必然的往往也是在党内寻找自己新的领袖。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因为在夺取政权前的运动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已经囊括在了党和革命运动之内。

  然而,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之后,情况就根本性的改变了。马克思主义者领导无产阶级运动,本来就在于引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而在人民群众已经解放了或解放过的时代,在人民群众已经逐渐成为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主人、把自身的发展作为客体、而自身联合成为整体主体的时代,在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已经懂得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和越来越深明马克思主义这件锐利的思想武器的时代,在进一步的共产主义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不再是仅仅在某少数人或团体中,而主要已经是寓于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着的生产和革命实践当中。历史的主体变化了,真理就不会还仅限于某特定的先前倡导革命的小圈子里。这个时代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最终拥有着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解释权,而官僚阶层,由于其潜在的明在的新生阶层意识和阶层主体化倾向与群众联合的整体利益的对立,则往往已经失去了对共产主义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现实中,那些吃官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实际已经成了给领导们抹红舔屁股的专家,而所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已经成了对大小官僚们任何私有化反动政策涂彩和抹红的专属名词。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在群众中产生的,它也必然要回归于群众加强群众。只不过,过去是小众,现在已经是大众。现在,即使原本那个小众已经不再继续革命、不再继续共产主义的马列毛主义路线、老的共产党不再和人民共产了(他们要私分)——旧党死了,大众中也依然会有坚持这个路线和主义、继续发展这个路线和主义的人存在。在群众的联合主体和主体地位已经实现过的时代,群众中自然会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这时的人民群众已经不再需要继续“被代表”,而是通过自己的联合主体形式的完善从而自己主人主体地位的加强,向人民主权的时代转变了。

  这意味着群众联合主体实现形式发展的重大的历史转变。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早期,党还只是无产阶级群众先进的一部分,党还是从外部宣传、发动、组织领导群众革命的党。党的作为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的阶级主体的化身,也是通过它外在于多数群众的领导组织作用表现出来的。但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以后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所有的群众已经从过去那种孤立无援的互相争夺的个人主体性中解放的出来,已经在他们联合的整体主体性中实现着他们每个人的共同利益;已经从旧的剥削关系中解放出来,已经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个时候的党,就要脱掉它一切外在于群众的、只是领导、或“代表”群众的党的初始形式,转而成为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联合主体性的化身,成为群众自觉的组织起来防止任何可能出现的新的阶层剥削意识复辟——防修防复辟的群众自己的联合主体性的化身。从而,这也是成为群众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指导下进一步共产主义革命的工具、群众自觉组织起来进一步自觉组织自身进步和解放的工具。过去的党,是领导和代表群众的党。现在的党,是群众自己的组织本身(这并不是要反对先锋队的党。而是要完善先锋队的党)。而群众的自觉组织——党的头脑,就应该是群众中自己涌现出的那些马克思主义者,是它的战略家和理论家。

在新的时期,党应该完成这个转型。并且,也只有完成这个转型,共产主义的党、共产主义的运动、新的社会,才算真正建设成功。

然而,这个转型在以往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却一直没有能完成。斯大林没有完成,毛泽东也没有能完成。结果社会主义革命后,本来应该成为解放了的人民群众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执行工具的那个东东(曾经的那个党),最终却没有能成为群众自己的工具。这当然也就使这个工具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曾经叫党的那个东东,最终被资产阶级借尸还魂完成资产阶级复辟。

鉴于此,如果我们今天总结以往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政治原因,包括毛泽东试图挽回这种失败的行动也最终失败的政治原因,大体就可以归结于此:

群众还没有最终完成自身的组织、还没有最终实现自己的联合主体性,党还没有完成代表群众联合主体形式的最终转型。核心:是上层建筑中整个政权的决策层,或说党和国家的领袖,还不是产生自已经上升到新社会主人翁地位的人民群众。

在共产主义时代,在整个过渡时期,党的领袖必须是群众中自觉涌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领袖。整个过渡时期的政体,也必须是通过自身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领袖,所实现的群众自己对自身的自觉组织,而不应该再是那种自外于群众的组织对群众的组织。

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社会主义革命中,这项转变必须完成,也必将完成。

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发展的方向。

而实际上,这依然是一项伟大的政治革命。

基于此,我提出如下设想供所有的关心此一问题的朋友参考。

1.我认为可以不设党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而代之以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专家会议组织。

党的中央委员会及其政治局领袖体制,作为旧党体,由于它们本身的产生自执行机构,而非作为过渡时期运动主体的人民群众,是与新时代实现群众自身组织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也是过去革命导致丧失马克思主义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的首要原因。

而马克思主义专家会议,则是由国内外群众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和定期选举。产生方式则由实践中群众的组织情况和程度而定。同时,马克思主义专家会议在实践中产生党的领袖,并受专家会议监督罢免。

我认为这就保证了党和国家领袖的马克思主义出身和来源问题。党和国家的领袖和决策机关,必须从公认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理论家中产生。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家理论家产生出来的领袖人物,不能代表马克思主义和代表党,恐怕就没有人可以代表马克思主义和代表党了。这个办法一定可以更好的解决过去解决不好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问题。

从群众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中产生群众自己的领袖机构领导党和国家、领导共产主义革命,是过渡时期群众实现和完善自己的联合主体、组织起来自己解放自己的必然的形式。而现在,我认为由群众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这个专家会议的条件也已经成熟,因为网上和舆论界已经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甚至团体出现。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会议代表无产阶级国家,负有宪法的解释权、修改权、维护权。

专家会议在学术民主的基础上,组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主要任务的布置,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战略决策部署。

马克思主义专家会议从科学决策的目的出发,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领导组织好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民主活动,和领导好人民群众对各级执行机关的监督工作。

3.另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马克思主义专家会议负责,领导和组织政府和地方执委会,执行马克思主义专家会议制定的任务、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

4.党的中央和地方执行委员会、政府机关,按组织民主原则定期选举(吸收文革三结合革委会和改革后任期制、培养选拔制度的优点。最高领袖一项重要工作是为关键岗位的选人)、组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优执行组织。

这样,执行机构就被永远置于了马克思主义领袖机构的领导和控制之下。官僚组织以执行组织之实利益膨胀坐大篡权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且,强大的马克思主义中央领导下,执行机构的组织民主化建构,也防止了执行组织新的剥削意识和阶层主体化倾向形成的任何可能。执行机构就是搞执行的,不允许有任何特殊利益存在。

共产主义整个过渡时期,着力分别发展好学术决策民主(马克思主义)和组织执行民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决策和最优执行。

这也就解决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主问题。首先,中央是群众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的,整个政权本身就是群众自己的组织,然后,是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学术民主和决策民主,从而科学决策。党争票决并不代表正确,只有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科学决策才可以代表正确;党争票决是不是在追求最优执行的组织民主和执行民主中可以派上用场,可以实践来检验。

总之,离开以上原则奢谈民主一定是不正确的。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能否实现的问题,奢谈所谓的党内民主,不过是反动的官僚民主,它不是人民主权时代为发展完善人民群众的有效组织化服务的,而是为管理阶层的利益主体化从而为复辟的剥削阶级的阶级主体化服务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决策民主和执行组织民主,奢谈什么多党民主和票决民主,也一定是不对的,那不过是向资产阶级民主的倒退,也绝对是实现不了新社会新政权群众自觉组织起来对人解放发展的自觉组织和科学决策。

5.中央执行委员会,人大(立法)、组织部门、检察、司法、军队,各自对马克思主义专家会议负责。

在这个前提下,行政、立法、司法可以三权分立。

6.马克思主义专家会议代表无产阶级和大众,对立法、行政拥有监督权、否决权。

以上,还只是个大体的原则和方向。就是要确保上头永远有个马列毛领导,执行阶层、管理阶层,永远在马列毛的控制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运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完善群众的联合主体形式,才可以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最大可能的避免执行层、管理层的利益主体意识主体性的形成。有没有现实性,希望引起关心此一问题朋友的思考和讨论。任务是摆明了的,过渡时期要求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但群众只有在可以不断把自己最优秀的分子,把自己不断产生着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理论家尊放在党的领袖位置的时候,才可以真正完成对自己的组织和解放。也只有在群众的联合主体形式得以足够充分的完善的时代,主席留给我们的时代课题才可以真正完成。

2009.11.15 后有改动

  唯物史观上的目的论和决定论问题

唯物史观上的目的论和决定论问题

  这两天有提唯物史观的决定论和目的论问题,言下之意,唯物史观只能是决定论的,不能是目的论。我认为此提法严重不妥,也有碍对唯物史观的宣传理解。

  首先要搞明白目的论是怎么回事。目的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将自然界拟人化、或者按马克思说的将历史人格化,认为自然界或历史是拟人化或人格化的自然界或历史按照自己的某种目的运动的这么种自然观或历史观。如,"观念的自己运动"。在唯物主义看来,这种自然观历史观自然是唯心主义的,是需要反对的。但这种反对,也仅是就这种旧的自然观历史观本身而言,而绝不是说新的唯物史观就不可以有自己的目的论。实际马克思反对旧的非人的主体论,正是为了建立新的人本身的主体论,反对掉旧的非人的目的论(绝对观念的自己运动),正是建立了新的人本身的目的论。把历史人格化的目的论,自然是不对的,但把历史看作人本身历史的新的以人本身为历史行动主体的目的论,却完全是正确的。实际,人类的每一步历史活动,都是按照人自己的意志有意识有目的行动的。没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人类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计划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说的太多,此不累述,只做提示。比如可以看看《1844提纲》,可以看看《德意志意识形态》,最直接可以看看《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那里边都有经典的表述。

  实际上,唯物史观,从来都是目的论(选择论)和决定论的统一。说二者不可调和有矛盾,是对唯物史观理解公式化生吞活剥所造成的严重错误。

  比如我们说,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就决定了人与人社会关系和人们间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必然的历史的进步。这是个决定论。但这个决定论,又是由人本身一连串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为它开路的。首先是人与自然的主客体矛盾产生人要解决这个矛盾的需要,人然后的行动就必是以解决这个矛盾为目的的。然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步了,比如生产工具发展了,生产范围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扩展了,机器、互联网出现了,这个时候,旧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就要和这种新的发展了的人与自然关系产生矛盾,然后按照决定论必然要出现的社会革命,就要以解决这个矛盾为其目的。这里,决定论又一次转化成目的论。

  所以,人类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有目的的。历史的决定论寓于人实践的目的论和选择论当中。难道中国近现代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不是中国人有目的历史行动吗?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历史性选择吗?但它同时也是历史决定论的。英国一旦发生了工业革命,且个别民族的历史一旦在同时期转变为世界历史,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本身的社会革命就是历史的必然的了,这和受不受侵略没有绝对关系。惟其如此,才可以是真正的决定论。在唯物史观方面,决定论和目的论并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而且还是互相统一和互相支持的。非如此,也称不上真正的辩证法。

  此不多说,仅做提示,只是希望增进红友对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解,也希望部分同志能从公式化简单化的唯物史观理解中解放出来。这样对马列主义的宣传才有利。 因为脱离人本身历史活动的目的论选择论谈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才真的会把唯物史观所要表述的历史重新拟人化人格化,比如把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重新拟人化人格化,才真的会把唯物史观重新拉回到已经被批倒的旧的错误的目的论历史观当中去。而那是极端错误的,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2019.04.28

理论杂贴(主体论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前言从我在左翼网站提出主体论问题以来,争论不多。不是问题不重要,可能是我作文发文方式本身的局限,或者是我本人提出问题的分量太轻了。不得不承认,即使号称共产主义的左翼内部(贵族网站还不谈),身份门第之见也还是有的,还远没有达到共产主义境界的人人平等英雄不问出处的程度。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讨论的少,但不是没有。集中各种意见,无外是来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方面的意见。以后的争论,恐怕也无外乎如此。所以,编辑了一组和网友讨论时形成的杂贴奉献给大家。实际也是针对未来这两方面意见的。

  我认为,对唯物主义方面来的意见,实际主要是要考虑,不管是先把人本身当成需要改造的客体,还是先把世界当成需要改造的客体,人本身是不是这个改造运动的主体?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不需要扭扭捏捏?但我感觉来自唯物主义方面的意见,在这点上还是扭扭捏捏的。

  然后,要不要从主客体的矛盾、联系的变化,从人在其主客体矛盾中的主体性地位,看待主体即人本身的自组织状况(思想状况、社会生产组织状况、上层建筑的状况)、看待人的实践?

  受过去翻译影响,过去对社会实践的理解,往往并不是从主客体矛盾的解决这个根本上理解的,而只是一种感性的直观形式的理解。所以,说社会实践是历史的动因,总不如说主客体矛盾是历史的动因,更确切些。

  最后,要不要从人类主体性从分散的个体的集团的主体性,到联合体内个体联合的整体主体性的转化上,把握和承认历史规律从阶级的表现形式,直接到共产主义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唯物史观,承认不承认这个变化?

  唯物史观在过去一提到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就提马克思的“卡夫订峡谷”问题。实际在这个问题上,唯物史观最应该考虑的是人们的联合组织主体实现后,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所以,唯物史观到底要不要承认是主体论的唯物史观?

  当然,问题搞明白了,实际主体的决定,即是主客体矛盾的决定,即是生产力的决定,就并不存在矛盾。二者实际是统一的,实际是一个意思。

  而从唯心主义方面来的问题,则实际是唯心主义的主体论,还是唯物主义的主体论的问题。

  有唯心主义习惯的一些朋友,很多也都是共产主义者。是的,共产主义者也照样可以是唯心主义的。共产主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唯心主义是因为他们的学理还不够通透。

  他们从他们唯心主义的方法习惯,也就是马克思在批评旧唯物主义的时候,所表扬过的唯心主义所具有的那种唯心主义的人的能动性的优点出发,来批判修正主义分子所宣扬的那种唯生产力论的机械决定论的唯物史观理解。虽然也不是没有可以让人感到动容震撼的地方,但他们总归是唯心主义的,其实际水平总出不了,甚至至多只是在重复,与费尔巴哈类似的那种人本主义对英法从来不从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那种自然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水平。所以,因为这部分朋友(只要是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朋友,起码是朋友)的固有缺陷,他们实际是很难伤害到修正主义意识形态的真正的根基。

  对这部分唯心主义的朋友,实际需要思考的是,到底是应该把人理解成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到底是主体和主体性是意识的本源,还是意识是主体和主体性的本源?要不要像马克思批判过的费尔巴哈一样,仅是“直观地”、“抽象地”、或“一般地”,实际是玄虚的想象的理解人。

  这组帖子的原帖产生于和网友的交流。我是很感谢这几位网友的。这组帖子编辑的时候,相对原帖或有些许改动。发表出来,只为了针对来自各方面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原有的讨论和参与讨论的朋友,已经没有多少关系。名称隐去,尽量和谐。但不免还会有些许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得到相关网友的谅解,在此表示感谢。并希望对更多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2018.07.05

一、主体的决定和生产力决定

  实际,即使中国人自己,恐怕也没有能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

  中国人自古求的是道。相对于道,哲学这个词本身就已经低了一个档次。直到马克思的主体实践哲学,西方人才真正开始赶上来——但即使实践哲学,实际也已否定了一切的哲学 。

  道是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人取得对世界和自己生命自由的途径。道不仅是求的,还是要修的。中国人自古至今讲求知行合一,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求生命本身的了道成真。这些都是有系统有方法的。西方人只一个哲学,算个什么东西。马克思说,过去的的一切旧哲学至多只是在解释世界,关键是如何改造世界,换个说法是如何实现自我。而中国人自古就已经在倡导人定胜天——得道了道、取得对世界和自身生命的自由了。

  马克思主义要充分的完善,也一定会和中国的东西相结合。

  新唯物主义,语接费尔巴哈的提纲。把主体加上去,是表马克思想达而未达之意。结合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是有这个意思的。

  主客体的关系,在不谈生命史的时候,特指人和世界的关系,并非事物与事物的关系,马克思实际对研究自然界并没有兴趣。旧哲学解释世界,新哲学是改造世界的行动哲学,马克思称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相对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客体是个什么样子(本源、本体),新哲学以人类实践为核心,把它叫做主体论哲学不为过。提主体论只是我给马克思点了一笔而已。

  主体论哲学,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理解人和人的历史,它当然是唯物主义的哲学,而不可能是唯心主义的或唯意志论的哲学。它是为人对客体世界的自由服务的。但认识客体事物,也要和认识人一样,应该要从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认识、即唯物主义的认识。然后主客体矛盾的解决、人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实践,又是根据具体的主客体联系——实际的主客体条件和于规律的实践。所谓实践的唯物主义。只有在主体论中,才可以真正的理解什么叫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里。主体的意识、主体的行为,都是据由主客体的的实际矛盾、以人为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和历史条件,对世界客体有目标有计划的改造、支配活动。所以,它并不唯心盲目。

  今天之所以提出要突出人作为历史实践主体的问题。主要并不是因为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没有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因为以前的东西很容易被告别革命的势力选择性的利用。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过去不能说不是革命的。但它确实有可以被重新用做仅是解释世界的一面,甚至有可以被用做告别反对革命的一面。比如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经济决定论、补课论,就是它被弱化了人的主体性作用的负面影响的结果。而既然马克思主义本意的哲学就是主体实践的行动哲学革命的哲学,那倒不如恢复它本来的面目。也免得被人利用。

  而要恢复,就要进一步突出人在与世界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不是客体主导人,而是人在改造客体。

  人和动物的区别,其实最关键是说明人和世界的主客体联系它的质是什么,说明人和动物和其它生命界在与自然联系上的共性和个性。能说明共性,才可以说明个性。个性即本质联系。

  所以,虽然首先要把人看做主体的人,但仅把人看做主体的人,就还不能说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能从生命主体与世界客体联系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理解。

  人的社会联系同人与自然联系的关系,其顺序不能随便解。社会关系产生自自然关系。最初的社会关系产生于自然关系。比如,谁生了谁,谁被谁生,就决定了家庭关系。再后来,是由于意识到个体生产能力的局限性,才会出现进一步的生产合作关系_生产关系,不管这个关系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还是进一步扩张的。生产力第一位的是劳动力,但应该理解成人们在生产中的组织形式。

  要先明白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表现。然后才可以说,社会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作用。否则就是个本末倒置的错误。其它结论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社会科学的成败关键在方法论的对错。不能随心所欲的解释事物。

  自然关系同社会关系顺序的不可随意颠倒,也决定了生产力决定作用顺序的不能颠倒。如果承认意识是反映主客体矛盾和主体对客体自由关系的意识,那么就要承认主体对客体的自由,与每个人、与他背后的阶级作为主体对反映其主客体矛盾解决状况的生产力的占有情况就是统一的。意识、主体意识、阶级主体意识,其基础无不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建设和争夺的意识。就否定不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人的决定一切的作用,主体意识的决定一切的作用,上层建筑领域所反映的决定一切的作用,实际就是生产力的作用。二者实际是统一的。要从这个地方理解人、阶级的人的主人主体地位。以主客体的矛盾作为历史的动因,就必然要承认主客体矛盾这个外部联系,对主体本身内部联系(: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围绕主客体矛盾的社会组织状况)自组织状况(往往通过斗争的现实表现)的决定性作用。人的决定,就是主客体矛盾的决定,就是生产力的决定。

  生产力首先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和人本身的生产组织形式(相应的分工)。这个组织形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然后,才是工具——与这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相适应的工具。没有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永远也发展不出相应的工具。这就是人的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需要,才会发展什么样的可以满足这个需要的工具。然后,工具发展了, 再反过来促进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这个顺序不能变.

  看来真正把这些东西讲透,还要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自进行分解。

  生产力,要区分人类共同面对自然时的生产力和社会成员个人的生产力。前者与自然的条件、生产的方式(如采猎还是农业)、人们在生产中的组织程度有关。后者,则同时与人们的阶级关系有关。

  生产关系,也要同时分为与人们在生产中组织程度有关的生产关系,和与个体生产力有关的代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的即阶级关系的生产关系。

  在这里,真正造成革命形势的,是已经影响到社会成员个人糊口能力这个个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首先的是要适合社会成员个人糊口能力的这个个人生产力。然后,才是适合发展人们共同面对自然时的那个生产力。

  上层建筑,实际主要的应该按照阶级斗争的范畴理解,按照各阶级在斗争中此消彼长的统治地位的变化来理解。在主体论中,上层建筑实际始终反应着经济基础中各阶级在阶级斗争中其主体能力和所处地位消长变化。各阶级之所以要不断地争夺上层建筑的统治地位,原因就在于上层建筑对维护经济基础中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从而生产力的有力的支配性的作用。所有,各种历史观中,不管怎么决定,最终不过都是作为主体的人、阶级在决定。主体的决定和生产力的决定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决定,最终要主体决定。经济基础的决定,最终也还是要作为主体的人、阶级决定。经济基础的决定,实际就是生产关系中各阶级阶级斗争关系的决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讲,生产力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实际是一致的。二者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

  唯物主义目前可以确定的,就是从人(或事物)与世界的现实主客体矛盾(或联系)观察认识人(或事物)的方法。和实事求是、格物致知同意。

  有没有超出普通人认识能力之外的存在,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个实践问题。主席说,要从群众的实践中,找寻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佛道几千年的修炼实践本身就是群众实践。他们的实践中,一定蕴藏着某些不一样的东西。包括中医(中医的理论源头,就是修炼实践)说的精气神(注意中医所说的神),包括经络问题。在这些问题上,要真正的修炼,才真正有发言权。言尽于此。

  世界上有些问题是争论不完的。比如,我们说物质本源。但佛教就说,沙子里都有三千个大千世界、都有无数的各层级的生命存在,太阳系都可能是一个更高层级生命肌体的一个原子,银河系不过是它的一个细胞组织。所以,精神和物质无始劫来从来如此,根本就无所谓谁先谁后谁为本源问题。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

  按着这个说法,物质本源,也仅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有限的空间内人类有限的经验和认知能力的结果。并且,即使承认物质本源,那么精神现象产生以后,我们也还是要承认,精神是可以创造自己的物质世界的。比如人类今天所创造的物质世界。马克思说它是人化的自然。并且从修炼层面讲,气随意走,意识又确实是可以直接支配物质的。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猜想,我们身处的这个物质世界,不是更高一个层级的精神创造出来的呢?所以,这些问题确实是争论不完的。

  所以如此看,本源问题唯一可以确定的只能是看精神和物质谁依附于谁的问题。最终看,还是精神要依附于物质。这即使修炼层面的所谓阴神阳神,也还是要寄托于物质层面的炁的。普通的生命意识更是如此。它都要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存在才可以存在。其所依托的物质存在不存在了,这种精神意识也就灰飞烟灭了。所以,从这个层面说,确实是物质本源的。

  但本源问题,也仅限于此。说谁为本源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甚至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我认为实际错了。马克思从来没有试图把自己深陷在这些问题的无休止的争论当中。马克思只关注从主客体的实际矛盾或联系看待人的这个唯物主义,和从人作为主体在对客体世界自由的过程中所贯穿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只有这里的唯物主义,才是最实际的。在社会实践和修炼实践中,如何取得对客体世界和自己生命的自由,如何实现人定胜天了道成真,其实这才是古今求道的根本内容。也是作为主体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共通的内容。

  这位朋友的理解太理想化了。人类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永远不会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自由,而只能是在具体的特定条件下,在发挥了人类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下,所能够取得的自由。只要劳动还存在,消灭分工,就只能是一个方向。而不可能彻底的理想化的消灭分工。因为分工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人只能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中,自觉的克制分工存在的副作用——即要分工,又要克制分工,这叫辩证法。同样,共产主义也只能是具体的。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建设什么样条件的共产主义,以为更高层级的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人不可能一下子飞跃到全球性的共产主义。您思考。

  政体与治理能力有关吗?可以说有。但是谁的治理能力,统治阶级的对吧!那么政体是什么?政体是统治阶级行使统治的方式。哪种方式好,哪种方式不好,不取决于形式,而是取决于它达到统治阶级所要达到统治目标的效果。比如中国的资产阶级,有些抱怨一党专治。但如果一党专政比宪政民主更容易达成他们瓜分社会主义公有财产,和进一步对抗国际资本占领国际市场发财的目的。那么,一党专政当然就是最好的治理模式。何须宪政民主那些效率低下的模式呢?

  搞哲学不是为哲学而哲学。任何的哲学方面的进步都是为了现实实践的方法论需要。比如实践论确立的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矛盾论则突出的是各时期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变化。

  人的本质问题如果还有探讨的意义,也必然如此。

  现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是在共产主义实践之后,为了进一步总结这个实践服务的。所以,它就不能仅停留在过去的认识阶段。历史就是人的实现过程。但人是什么,这要抓住它的根本。现在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都已经发展到智能机器的阶段,即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的阶段,人与自然的联系如果还仅仅是理解成劳动、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那就无法解释机器人生产所代表的人与自然关系新的发展的质。

  这样,就只能回到人与自然的主客体矛盾,它的质是什么。自然条件要束缚人。但到底是些什么要束缚人。我们的结论恐怕只能是,物质运动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及其结果:生活物资、劳动和资源、时空,在束缚人。

  这样,人对自然条件束缚的否定,除了发展生产,最终就成了对物质运动对人生产的自在作用,对劳动、资源、时空束缚的否定。实际结果,是对劳动和资源有限性的否定。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最终就成了马克思说的,在劳动结束的地方。

  这样就可以说,如果说,主客体的矛盾是历史的动因,那么主客体的矛盾本身,也就蕴含了主客体矛盾解决过程的目标和轨迹。而机器、智能机器阶段的生产、工业革命,不过是人类开启了劳动消灭的历史进程而已。历史是人的实现过程,是人对自然驾驭支配能力的发展过程。劳动只是人本身还必须作为生产工具时期,这一过程的一个过度阶段,是发展着的人的本质,而不是最终意义的人的本质。

  要用这个本质理解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即人的自组织建设。

  234、再次给您纠正:我说的主体,从始至终指的都直接是人(有的条件下指其它生命界),而不是人的什么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已经是对主客体矛盾的解决和主体对客体的自由过程了。

  我说的主体性,指主客体矛盾中,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关系性。不是指其它。

  W先生这次看到了晚辈正确的方面,然后进行了鉴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很不容易。不容易,就不容易在,人们,包括马列主义的“诸贤”们,也往往有首先关注并无限扩大别人缺点的习惯。别人有优点是不容易的。呵呵,这算是对你们的批评吧...

  关于对意识理解的问题,我始终没有什么变化。它从一开始产生,就是代表主体对客体的自由的意识,是主体意识。

  这个地方,不需要有任何的黑格尔的拐棍儿。

  动物界作为主体有没有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也不需要黑格尔的拐棍儿。你只要用你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搞明白动物界相对植物界是不是取得了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就知道了。由此推论,生命界相对无极界,取得没有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也不需要黑格尔的拐棍儿。只要用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搞明白自然界由无机界到有机界,到动物界,到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就知道了。自然界的历史,就是由无机界的不自由,到有机界的相对的自由,到植物、动物、越来越大的自由,到人的比较终极意义的自由,这么个历史过程。人的本质,只能依据于人的这个自由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特殊形式。

  关于我社会关系问题的论述,您还是到我的文章里看看。看文章能抓重点、通大略,自然在细节的理解上不会出大的问题。

  主体性要早于意识出现,从生命界一产生就已经存在了。意识是生命主体性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神经细胞神经系统为基础。所以,意识是随动物或动物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块出现的。

  不自由是自由的动力。主客体矛盾(是这个矛盾,而不是单纯的客体),是主体发展的动因。生命界从无机界发展来,到人发展至最高阶段,它的目标就是要取得对自然的自由。

  236、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自己的派别、主义。

  毛泽东时期有派别。毛派要没有领导集团私利的共产主义,L代表这个集团私利的形成,但表面上还叫共产主义。但毛不够狠,依然给L派继续革命的机会。

  毛泽东去世以后,LD一派视毛派为异己,彻底清除掉,共产主义势力损失惨重。但跟着LD的一派虽有私利,但还不一定真的完全放弃共产主义。

  而今天不同了。土地要流转、国企要股分。一切坚持共产主义不看齐私分的LD一派,恐怕也要成了异己分子了。风水轮流转,实际清除的好。

  历史的舞台上,各个集团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表演。表演的越快,历史的进程就越快。就恐怕拖泥带水,太慢。

  二、必然性,在人与世界主客体矛盾中就已经定了

  237、您对人造物理解还是存在问题。我多次强调过了:只有人,才是主体。物、即使人造物,永远也成不了主体。人造物只能是人对客体世界自由或改造的结果,然后在进一步的发展中,继续作为使人依然不那么自由的自然,即需要继续改造的自然(人化的自然),而存在。因而,自由,总是一步步取得的;人造物,总是阶段性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人造物。一代代发展,直到智能人造物实现,人取得对客体世界的真正自由。

  238、你对另一个问题表述存在问题。马克思不是唯物唯心的杂烩,马克思只是承认唯心主义相对旧唯物主义有从主观能动的合理成分,在长期的发展中也确实有需要批判性继承的东西,但绝不是杂烩。你的马克思对唯物唯心的超越存在问题。

  即使把黑格尔搬出来也一样。再怎么说,对象性,还是反应主客体的关系性才可以叫做对象性。主客体的关系,总还是人对是世界(包括人自身)的改造,总还是贯穿在人对世界的改造实践中。

  另外,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恩格斯早就说的够透彻了,是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者,总还要承认必然性、规律性的。必然性实际就是规律性。因为是规律性,所以才是必然性。你以偶然性否定必然性、规律性,实际就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创造本身是“偶然 ”“差异”,就可以否认创造的必然规律性了吗?马克思主义说,人一直在改造世界。而改造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所以创造首先是必然性的。偶然是谁、在什么时间创造了,这是偶然的,是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路。这在一般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是常识。哪用着读黑格尔。劝你还是不读黑格尔为好,那不是你的主业。我黑格尔掌握的不怎么好,黑格尔不太好读是一个方面(注意,不是我不能读),关键它不是我的主业。

  再者,如果是机会主义的认为,仅是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好像有某种规律性,但对未来是迷茫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那么就完全可以不再要马列主义了。因为,马列主义就是根据历史必然性对未来革命进程的路线规划,是必须有前瞻性、预判性、预测性的。这里的路线、前瞻性、预判性、预测性,都是根据对规律性必然性的准确把握来的。例如,马克思看到了革命胜利必须要有组织起来的革命群众的这个必然性。而列宁毛泽东则看到了在俄国中国必须借助民主革命、农民革命、民族革命,实现群众的革命化组织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包括帝国主义论、主要矛盾的转化,都是研究的必然性规律性前瞻性预判性。我们今天预判中国和世界革命的未来,也依然需要这些东西来分析。

  所以,没有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做分析依据,还有马克思主义吗?

  怎么讲呢! 结合你后边的跟帖,我知道你是怎么个情况了。

  前几年,有个不阴不阳的家伙批评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这如果是在左翼内部,也倒无可厚非。正像我批评的以前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往往太突出客体的地位,有颠倒革命实践中主客体地位和关系之嫌,需要重新从主体性方面理解一样,我们都是为了这个科学更牢靠。但那个家伙对斯大林的批评不是。他批的是历史必然性,实际是历史的规律性。最终的结果实际必然是要否定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讽刺这是历史宿命论。但那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命根子。这些人为了告别革命反对革命,手法不可谓不高明。分辨能力差,不自觉就要掉进他们挖的坑。当时我有个朋友也是要跟他们走了。当时在揭露它的实质的时候,我对我的朋友说,从他们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讲,我们不但不能批评斯大林,还要高举斯大林。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有客体化的缺点,但他是为群众建立新的世界观服务的。它也起到了它想要起的革命作用。

  看来今天你也是受他们深深的影响了。且已深入骨髓。他们说马克思超越了唯物唯心,你就说马克思超越了唯物唯心。他们反对唯物史观反应的人类历史的规律性,你就反对这个规律性。他们祭出偶然性反对必然性,你就只知道偶然性叨叨放弃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讲,由于社会整体的、或个体集团的主客体矛盾,为了维持整体的社会生产,随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与人的内部联系,必然的要处在一个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自组织过程。当社会化机器大生产来临的时候,就必然的要伴随着一个以公共劳动为目标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自组织过程。否则,社会生产就无法正常运转,人就无法得到共同从自然和社会中的解放。这是历史必然的。就是他们讽刺为宿命论的那个东西。但难道这样宿命论,在你老先生也是难受的吗?

  你要好好的反省你自己的思想。它已经很危险了。如果你不是先在天然的已经接受了共产主义,以你反必然性的思想路线和方法,你一定会是反共产主义宿命论的那种。

  即使从科学的角度讲,你以差异性偶然性,作为科学发展的依据,都不全是对的。马克思主义实际是把主客体的矛盾作为主体发展的动因。只要主客体的矛盾明了了,这个矛盾的解决就首先是必然性的。只有什么时候,由谁在什么情况下解决,才是偶然性的。是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路。比如,群众的革命化组织化,是革命的必然条件。只有有了这个必然,才可以有列宁毛泽东根据各自国家各自时期不同的历史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革命路线。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寄望于纯粹的无产阶级,其实是寄望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是马克思的环境历史条件。列宁寄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列宁的环境和历史条件。而毛泽东同时寄望农民的土地革命和对日战争的民族革命。但不管用什么样的策略把群众组织起来且革命化,他们都反应的是群众组织起来的必然性。只有具体的组织条件才是偶然的。但偶然反应的是必然。包括,到了今天中国革命的群众组织化条件需要重新探讨,但也不能脱离革命的群众组织化必然性来探讨。

  所以,看似偶然性在推动历史发展,实则还是必然性在推动历史发展。 你的方法论,实际已经走到了马列主义的对立面。这是很危险的,你要注意。

三、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两个翻译的理解

  CHSHSH先生可能没有注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95年的新的翻译。这个新的翻译,把第一条的原有的“不是从主观方面理解”,改译成“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把原有的“客观的活动”,改译成“对象性的活动”。至于改变翻译的原因,网上查询大概是因为这次翻译更多的参考了马克思同期作品的相关内容。我是依据新的翻译。

  翻译作品,理解上有歧义很正常。老的翻译,重心在实践。新的翻译,重心在主客体关系。

  其实,不管哪种编译,如果深入它的内核,其实是一样的。实践,是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活动。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活动,就是实践。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是强调实践。而强调实践,也必然的强调人在改造客体世界时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二者必然是统一的。

  以前,没有强调人的主体性意识和行为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那时候革命的意识形态是天然承认这个东西的。今天重新强调他,则整是因为今天这个氛围已经不浓厚了,告别革命的那些人们对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往往颠倒了主客体的地位和关系。

  所以,意识,要理解成主体意识,即主体对客体关系性的意识。实践,更要理解成人的主体性活动,即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性的改造活动。是人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人是主的,是主体。这与辩证法没有矛盾。 您再参考新翻译看看。

  239、主体意识的设定,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矛盾的。二者在基础上反应的是同样的内容。

  首先,主体意识,既然叫主体意识,就一定与主体、从而客体、从而它们间的关系有关,实际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意识。主客体的关系,实际是人对客体世界的改造实践关系,直观的讲,就是社会实践,或社会存在。 主体意识反映主客体关系、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这里一个意思。

  区别当然也有。主体意识,其实不单单是反应主客体关系的意识,它还是反应人作为主体在其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从这种主体性地位出发,要取得对其客体世界自由的这么种关系性意识。所以,主体意识也是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主体要取得对客体自由的主客体关系性意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人在改造世界的这么一种关系性意识。所以,主体意识,是侧重从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从主体方面理解主客体关系的。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人们过去的理解中,则往往少了主体方面的理解,也缺乏对人的能动的主体性地位的理解。

  实际马克思讲的社会实践,一直在强调,是人在改造世界的这么个实践,也强调了这个实践中人的主体地位。如此,既然是人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那么它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就自然也应该是,起码应该包括,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难道就不能是一种主体意识吗?如果社会存在决定不出人的主体意识,那么马克思说的这个命题,就一定是不全面的。说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一定是缺少了某项东西。实际就是主体论的东西。因为,唯物史观是主体论的唯物史观。

  所以,以后再理解社会意识,就不能仅仅把它理解成一种被动的意识。而很大程度,就应该理解成一种具有主体性的主体意识。包括,经济意识、阶级意识、国家意识、家庭意识、个人意识,哪一个又不是主体意识呢?所以,永远是主客体的矛盾反应给人——主体,然后主体——人,再作用于主客体的矛盾。实践——认识——再实践,以至无限循环。这里人的意识和行为,始终不失人的主体性地位,但也不是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而是在实践中所体现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

  240、一个草拟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就晦涩一些。再加上翻译的问题。所以,只能结合上下文拿捏其意。

  第一句是明确的,不管是直观的方式理解(直观,就还没有深入到直观后面的主客体关系实质),还是不当做实践理解(一当做实践理解,就会立即意识到实践是主体的实践),就都还不是,或还没有从主体方面理解,而仅是从客体方面理解。结合人的活动,结合还是人在改变环境,结合人还要改造世界。提纲总还是在讲新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特点,是主体在改造客体世界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主义,主体论的唯物主义,或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

  以前人们比较突出实践来理解。但既然实践是主体的实践。在今天的主客体关系颠倒的理论环境中,突出主体性的地位,就是必要的。说一千道一万,改造世界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还是人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人类自古的活动,不过是围绕这一核心,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主动的被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采取各种形式,把自身组织起来,去完成这件事。

  再者,如果承认,实践是主体的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世界这种对象性活动的实践。那么,把gegenstāndliche新翻译成对象性活动,就是没有问题的。这个词,既然也有对象性的意思,就一定也有它该有的意义。主要是对把握实践的主客体关系更好理解。翻成客观的,反而不好理解。

  我是说强调主体意识主体行为,和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不矛盾。

  但存在、社会存在,不能脱离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关系,仅从客体方面理解。存在总是主客体关系中的存在。意识总归反应的这个东西。从主体总要改造客体,取得对客体的自由讲,所有的意识,又都是主体意识。不管是反应统治阶级的还是被统治阶级的,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从实践讲,存在都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意识都是人的主体性意识。是从主体性的存在和主体性的意识,看存在和意识的关系。

  243、MZ老师理解的方向上没问题,但表述所体现的方法上存在问题。

  意识决定、主观决定、心学中的心决定,看似和主体论主体本身的决定,貌似相近。 但实质差之千里。主体论的主体,之所以叫主体,是相对于它所对应的世界客体的。主体的决定,之所以叫主体的决定,也就意味着,作为主体的人,并非随意随心主观凭空的决定,而是依据主客体的矛盾和实际联系决定。所以,马克思也叫基于主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

  而心决定、意识决定,就有太大的随意性。主席有个反对主观主义,反的也是唯心臆造,不依据客观实际。那个表述,很容易导致唯心主义。也和唯心主义很难划清界限。之所以不叫人决定论,也是这个原因。

  244、主体意识,即主体性意识,是主体要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所以,它并不简单是主体的意识。它已经不同于意识仅是事物在头脑中的机械反应的那种意识。那种理解,还仅是如何解释世界的旧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理解。而主体意识,则是人为我的积极改造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理解。

  但它还并非一个常识。多数人,实际还仅停留在旧唯物主义的理解水平。

  所以,一定要反复看马克思的这个提纲。新唯物主义,是主体以再造客体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能动性的唯物主义。是人在改造世界改造环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规律的表现形式,则随主体本身的组织程度的发展而变化。总体结论,生产力的作用和人的作用相统一。

  245、我说的是,不再仅是如旧唯物主义那样理解的意识。就像马克思主要的是理解成是人在改造环境,而不单纯是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我强调的实际是人在主客体矛盾中的主体性,对意识的规定作用。

  意识是主体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意识,是反应主客体矛盾的意识,也是反应主体对客体自由关系的意识,即主体性的意识。它当然承认头脑对事物的反应,但马克思说:“凡一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一定是为我而存在的”,所以,这个反应已经是主客体矛盾框架内的主体性的为我的反应,不再像旧唯物主义一样抛开了人的主体性看这个反应。新唯物主义,是从主体出发,在吸收旧唯物主义成果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

  246、人认识和改造世界,它的反面就是认识和改造自己。人把世界当客体,实际是把自己当客体,把自己不理想的现状当客体。人对世界的自由,就是对自己的自由,对自己命运的自由。从来如此。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法常识。

  247、把意识,作为主体意识。就是要承认,意识只要是完整的意识,就都是主体意识。蚊子丁了你一下,你感觉到疼。但如果就此你的意识就停止到这里了。说实话,这样的意识,叫不叫主体意识,就无所谓了。但它不可能就此打住。你总会有所反应。你从接受信息,到整个的反应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主体意识和行为过程。所以,客体束缚人,人反过来否定客体束缚。这本身就是一个主体受动和能动反应的过程。能动性是这么解,不能乱解。

  248、人的肉体、精神、命运,都是人需要改造的客体。哲学、理论、思想、认识,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是不断需要改造的客体。它们只有作为人们头脑中的主体意识,正在指导人们与世界外部联系的现实的运动的时候,才是代表人头脑中的人的内部联系的。所以,包括人与人的关系,是客体,还是主体的内部联系,要看放在怎样一个情境,是看所面对的客体是谁。比如,我们讨论马列理论正确与否。如果我们只是在研究理论,我们把它当做客体,它就是客体。但如果一旦考虑面对中国当前的问题这个总客体,理论就立即成了人头脑中的认识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就是个主体的内部联系问题了。

  为了应对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的矛盾,人总要不断的进行内部联系的调整。包括对过去认识的再认识,包括对人与人关系组织形式的调整。所以,当面对世界总客体时,认识、人与人的组织,总体还是主体的内部联系。

  语境不同,不是死的,没有固定的归类。不能机械形而上学。

  249、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把人自己当成自己的客体,这才叫辩证法。人改造世界,同时就是在改造自己;人每一次对世界的胜利,都在超越旧的自己造就新的自己。人的所有的发展,最终不过是实现它自己。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250、主体意识,是反应主客体矛盾和主体对客体自由关系性的意识。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关系,实际就是实践。存在决定意识,要做主体对客体的这种对象性关系,即实践,决定意识讲。

  这个认识标准,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正标准。

  251、马克思终结了哲学,他的哲学叫实践哲学。中国人的哲学,应该是最早的实践哲学。不务空论,注重实践。人生的目标是成圣成贤成佛成仙、了道成真成为得道者。中国人的逻辑学是辩证逻辑,辩证逻辑不需要论证。叫述而不作。中国人还最早的发展了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是文明民族,不需要在神与人之间晃来晃去。

  279、毛主席在接班人问题上是犯了错误的。邓一上台,就提出设顾问委员会给老干部养起来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主席呢?还要指望老干部继续革命。结果接班人是选了,但哪有一个接班人有革命元老们的资历威望和整人经验?结果齐刷刷都给弄下来了。如果当初主席,也让革命元老们一个个退休养起来,不管是王H文还是华G锋或是其他谁,也就和现在的换届一样照样干下来了。所以,也不是王H文不懂得团结革命元老,那也得看人家让不让他团结。那都是老油子了,哪是给个笑脸给点好处就可以打动的!

  280、伏羲画卦才是文明肇始。

四、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唯心,还是唯物?

  您的评论我先看了两个部分,后边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没有看。所以,先交流下前边。你的大体意思我差不多能看明白。您哲学语言上生涩一点,不一定能全理解对。

  总体来讲,您对主体和自由讲的很细致。如果是写教科书,那样应该是必要的。但就一般性的读物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简单一点的。其实,如果能不用主客体概念就能讲清楚主客体关系的内容,我一定会赞成不用主客体概念。所以,我的理念是,只要能说明白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及反应人对其客体世界自由的这种关系性,即主体性,就可以了。至于自由怎么理解,交给读者。这一点,我和恩格斯相似,恩格斯一进入人的历史,也是直接的讲自觉有计划的人的行动的(个体的主体性)。而不需要讲黑格尔那对黏来年去的概念。

  至于外部联系动因的问题,你应该是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我说的外部联系,实际是事物与世界的矛盾。它既包括了事物的因素,又包括了周围世界的因素,是二者的矛盾。是说这个的矛盾(外部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因。

  两个意思。首先,所有事物的内部联系,即其规定性,都是它与世界的矛盾运动即外部联系发展的结果。是这种历史联系,决定着事物现有的内部联系。然后,一切事物现有的内部联系,又都处在随其外部联系发展的继续变化发展当中。我是这个意思。我是同时强调了外部联系中事物自身的方面,也强调了其环境的方面。事物即联系。是说,事物既有内部联系,又有外部联系。外部联系是事物和周围环境的这么对矛盾。是外部联系的这个矛盾运动,决定事物现有内部联系的存在和未来继续发展。而你错解成,我说的外部联系决定仅仅是环境或客体决定。

  我这个解释框架,已经超出了主席他们的内外因框架。我认为争论事物发展中是事物本身的动因,还是外部的世界的动因,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事物都是关系性的存在。尤其是在生命界这里。结论只能是,是事物与世界两者之间的这个矛盾是动因。

  所以,我也希望你们能理解这个新的解释框架,能跳出旧的框框。

  其它的,如果明白了主客体矛盾的核心地位,我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生产力代表解决主客体矛盾的能力,生产关系则是人自觉不自觉的但必须完成的应对主客体矛盾的人本身的组织化。生产力决定,就是主客体的矛盾和联系决定。就是说,应对主客体的矛盾是不可更改的,是永远的核心。而人的认识、观念,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形式,这些东西(内部联系),都是围绕核心的,都是需要自觉不自觉,根据主客体矛盾的解决状况和进一步需要不断调整的。系统论叫自组织,哲学讲自为。其实,永远是应对外部联系变化的内部联系自组织,永远是为它基础上的自为。

  理解"决定"这个概念.应同时理解成一种生成过程的因果关系。决定方,属原生。被决定方,属衍生。比如,事物的外部联系,或主客体矛盾,是永恒的,属原生。而所有事物自身的作为物质世界发展阶段性的性状,则是可变的、可自组织的衍生的。所谓外部联系,有时是主客体联系,决定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有与无的外部联系和有本身的阶段性存在,有因果关系。再比方,人的外部联系,即主客体矛盾,决定意识 。就是说主客体矛盾先于意识出现,意识是后生衍生的。所以,意识不能决定。你考虑。

  你说世界总体无外部联系。不是那样解。物质世界的外部联系,是它与虚空的关系。或说,有与无的联系。物质世界,是在这个外部联系中演化的。在它们地位的互相转化中,有本身才分裂、扩散、湮灭、组合。

  其他的争论,意义不大。即使说是意识是人的本质,也还要到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理解它。

  我们的不同点主要在,是把人看做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不过是谁简约一点,谁繁琐一点。我说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主体的决定,就是生产力的决定,就是主客体矛盾的决定。主体,主要指个人,集团,阶级,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实际是隶属于主体的。主体通过上层建筑调整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就是主体背后的生产力在决定。生产力在马克思那里也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讲解的,只有个方向,没有死的定义。

  我们所有的交流,重点应该在沟通是把人看成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这里看似没有区别,但实质有根本的区别。这个问题搞不通,其它问题不可能达成一致。你思考思考这个问题。

  您上次来信后我没有回复。不是我自大。是你要搞明白,我们区别的根本点,就在是把人看作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这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我们其它的一切的观点差异,都源自于我们各自方法论的这个根本差别。希望这个问题你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其它问题再怎么交流,都不过是自说自话。我这个人以前和人论辩无数,但不抓住根本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口舌,我一般不干。

  关于这点,你也思考思考,把人看作意识的人,和看成主体的人,到底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你的看法,会导致你的结果,我的看法,会导致我的结果。两种看法,真的没有差别吗?

  关于主客体问题和外部联系决定论问题的关系,请再看我关于二者关系的原文。我在原文中强调事物发展到生命界以后,其与世界的外部联系,上升到主客体关系。我上次给你回信的说法,只是个方便的说法。当然,在我的理解中,即使在非生命界,事物与世界的外部联系___我上次回信假托了主客体矛盾,也依然是,并且更应该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这个矛盾,不管事物本身是主动的,受动的,但总体都是这个主客体的矛盾,在推动事物内部联系的发展,包括它对外界反映方式的发展(系统论讲系统的自组织,哲学讲自为和它为)。非如此,就无法解释事物从无机界到有机界到生命到人的发展。

  希望你能理解这个解释框架。真正懂了这个解释框架,就不再需要任何琐碎主义的东西。

  生产力就是解决人与自然主客体矛盾的能力。人们围绕主客体矛盾所展开的自觉的不自觉的社会组织工作,本身就是在组织他们的生产力。

  您先思考思考。

  我给你提出的问题(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不需要急着回答,你还是左右权衡权衡斟酌斟酌,到底把人看作主体的人和意识的人,有何方法论的差别和不同。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由于你不是从事物与世界现实联系看待事物的方法,很明显你是看不到自然世界本身的历史过程的。比如先有主客体矛盾和主体性,才会有意识。从最简单的生命,到动物,再到人,主体性是逐步发展的。生命界的历史过程,就是主体性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意识的产生只是主体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人的主体意识是这个过程的更高的阶段。意识作为主体意识,总是主客体矛盾的产物,要从主客体矛盾中理解。这不管是看意识的产生历史,还是看现实的人的意识,都是如此。主体性也只能在这个矛盾中把握理解。

  以前说,唯心主义产生不了对世界历史性的理解,实际就是这个意思。看不到主客体实际的外部联系的历史的变化,只是抽象的看待人和人的意识,历史的变化过程自然只能在视野之外。这实际也是把人仅仅看作意识的人的必然的结果。

  理论性思维到达一定的程度,不用怀疑看问题的准确度。如果能确立人是主体的人,我们的区别自然一通百通。此处不通,终究不通。把人看成主体的人,就是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及其发展阶段上看人。这和把人看作意识的人有根本区别。把人看作主体的人,自然理解什么叫意识,意识不过是主体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结果。但把人看作意识的人,却不一定懂得从主客体的关系理解它,否则就无所谓唯物和唯心的区别和争论了。唯心主义总不是从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理解事物。您思考。

  有些问题,是阶段性的问题。不是需要急着回答的。是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搞明白。

  285、他们还说马克思没有哲学呢?对吗?真正的觉者思考的核心不是被称为哲学的东西。而是人本身的幸福自由问题。前者至多是个哲学家,而后者却都是圣贤得道了道者。圣贤和得道了道者不是没有哲学,是以人、群众和自己的自由解放为核心的哲学。马克思叫实践哲学,孔子老子佛陀是道学。总体可以叫人定胜天的哲学。是种以主体对客体自由为目标的主体实践哲学。东方是以超凡入圣为目标的改造自己也改造世界的哲学。马克思则是追求人类整体解放的哲学。一般人看不懂而已。

  、中国文化思想的很多问题和词汇,都来自古人的修炼。比如,中医对精气神、对经络的认识。比如开窍、气数、脱胎换骨,这些词汇。 天人合一,其实源头上也是来自修炼。实际指修炼的方法原则。

  王阳明是把意识作为世界本源的。所以是唯心主义。

  《易经》。看三五卦就可以了。再看看易传。《大学》基本弄通。《孟子》。《史记》。这是儒家的。道家的《道德经》。《黄帝内经》。佛家的《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

  总体中国文化,把人生看做一个修炼过程。目标是成圣贤。人生的一切挫折,都是在渡劫。过了,提高一个境界。过不了,就地死掉。

  蒋介石对党国的贡献如下:

  反共屠杀。实际主要是对国民党自己基础左派的屠杀,杀共产党实际倒并不多。

  因为失去了与共产党的联盟,也就失去了国际上与苏联的联盟。没有苏联的支持,北伐到一半,就没有钱粮枪炮了。他北伐本来是靠苏联援助的。

  没有了与苏联和中共的联盟和支持,招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日本的侵华。十四年抗战就是国民党反共破坏与苏联联盟的结果。如果它不反共,如果与苏联的联盟还在,日本人哪敢侵略中国。

  由于蒋介石反共和所招致的日本侵华,起码把新中国推迟了20年出现。如果他不反共,新中国的建设起码在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国共双方英才辈出,何愁把国家建设不好。但因为他反共,不知道国共双方多少优秀中华儿女死于反共屠杀(光国民党自己的基层就被蒋介石屠了三四十万)抗战和内战。

  内战无能,外战无能

  背靠美国,背叛民族总体利益

  结论:蒋介石是民族罪人。

  您现在的问题依然是没有完全区分好,是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如果把人看做主体的人,就会从主客体的矛盾及其解决,历史的阶段的看待人。必然性规律性也自在其中。而如果把人看做意识的人,就会像你现在的样子,经常的看不到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而只是感觉到偶然性的历史作用。这个问题,你需要好好的反复思忖。

  我说的决定论,叫外部联系决定论——是一对联系决定;对生命界包括人来讲,实际是主客体的一对联系(矛盾)决定。而不是环境或客体的单方面决定。这已经超出了以前的理论框架。

  人类的一切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组织行为(内部联系),无不是围绕主客体的矛盾(外部联系)展开的。我也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生产力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人应对人与自然主客体矛盾的能力。既然是主客体矛盾决定,那生产力就一定决定。人的决定,就是生产力的决定。生产力的决定,也是人的决定。二者不矛盾。

  我没有说过什么双重决定,是你理解有误。

  世界观的问题,作为一个人思想总根子的东西,一旦在人的心里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不管碰到什么问题,唯物主义者向唯物主义的方面拉,唯心主义向唯心主义的方面拉,定定不疑。所以,主席在谈到刘少奇问题的时候才不得不感叹:方法不对,改也难。但说归说,对一个革命者来说,再难,还是要改。

到底要用意识说明主体性,还是要用主体性说明意识,这实在是个问题。但唯物主义者还是会认为,是要用主体性说明意识,而不是相反。离开主体性,离开主客体的关系性,离开实践,如何说明意识呢?恐怕即使是自我承认是唯心主义的人,他如果对意识还可以做一点点说明,他也离不开,也要偷偷的借用主客体的关系说明问题。否则,何来用主观、主观能动来说明问题。主观,不就是主体在观吗?主观能动性,不就是主体能动性吗?哪个不服,可以试试不用主体性,能不能说明意识。

  生命界、动物界、人类社会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是物质世界演变的必然的结果。其中演变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做了越来越清晰有力的说明。不承认物质世界发展的这个规律性必然性,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这样的唯物辩证法,只是个人理解的辩证法,更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唯物主义可以不对世界(包括人)的历史过程进行说明,但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作为整个世界的演变规律,必须对它进行说明。这也是唯物辩证法存在的意义。不承认,试图否定对它进行说明,那已经不叫辩证法。没错,连辩证法都不是。更何来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你前边承认了,主体性不能从主体本身理解,必须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理解。但后面你在解答“人和对象的关系是怎么来的?”的时候,我确实没有看明白你是怎么解答的。但我感觉你是想说,人与对象的关系,是由于人有意识而来的。人有了意识,才有人与对象的关系。如果没有你说的这种人的意识,就没有人与对象的关系。你看我对你的理解对不对?

但问题在于,动物没有你说的人的意识,但它就没有它对环境的对象关系吗?再退一步,动物在你来讲没有意识,但在我来讲依然是有意识的,咱就说没有意识的最低级的生命。在低级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既然它叫生命,它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它就不需要他的对象关系吗?

所以,是因为有了意识,才有了对象关系呢?还是先有了生命体的对象性关系,才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动物的人的意识的呢?是意识是主体性的本源,还是主体性是意识的本源呢?

从生命进化史看,还是主体性是意识的本源。如果说主体性就是生命主体为了保有自己通过对周围客体环境干预的自我生产自我保护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的自组织行为,那么后来发展出来的意识,就仅能算作生命主体性的一个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因而,只能用主体性说明意识,意识永远只会是主体的主体性的意识,不管是主体还是主体性,都要先于意识。而绝不能反过来,认为意识先于主体和主体性。

  所以,实际上你正好是说反了。即使按照你自己过去的说法,低级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有的只是反应。那这个反应,也依然证明着低级动物的主体性。意识、自我意识,也依然还是后生于主体性。

  所以,既然你们也认为哲学是研究人本身的发展的,是人学,那么,到底人是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是从故弄玄虚的或是尚需要首先建立一套主客体矛盾体系解释的意识理解人,还是直接的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理解人(包括人的意识)?

  所以,到底是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呢?

  这是个问题。

  当一开始人们还仅仅是把人看做意识的人的时候,他们无论怎么黏来黏去,无非是抽象的故弄玄虚的看待意识,当然也就抽象的故弄玄虚的看待人。而当人们真正开始从主客体的矛盾运动看待主体——也就是人(包括人的意识)本身的发展的时候,把人看做意识的人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而当那些把人看做意识的人,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主客体的关系体系,才可以解释意识的时候,他们实际已经在用实际行动说明,人首先是主体的人了。

  人首先是主体的人,然后才可以解释人的意识——人的主体意识。

  实践,作为主客体矛盾的解决,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同时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自由的过程,是个方便的说法。只要不把它抽象化神秘化故弄玄虚,就没有错误。但不懂得从人与世界的现实联系(矛盾及其解决,矛盾的互相转化)看待人,就很容易犯把它抽象化神秘化的错误(包括像你们现在对待意识也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说他只会直观的一般的看待人(你们是意识),批的就是这个错误。

  所以,如果把人看成主体的人,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及其解决历史的看待人,又何来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就是从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看待事物的方法,是从人对世界的主客体联系(矛盾及其发展)看待人(人的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形式、生产关系,总之内部联系)的历史发展的方法(新唯物主义)。

  公认的唯物论唯心论划分,在世界观上,是以物质和精神谁为本源划分。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后生的,叫唯物论。认为精神是世界本源,有一个超物质自然世界的精神存在(造物主),并创造出物质世界的——大体这个意思,叫唯心论。

延伸:一切从人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及其解决过程,也就是以人为主体的马克思说的人的社会实践、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看待人的精神现象、意识形态、社会思想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切脱离了上述人与世界的现实主客体矛盾,或反过来从人的精神意识解释人的社会实践的,就都是唯心主义。

  在这里,意识是否具有能动性,根本不是唯物唯心的划分标准。成熟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有能动性,是天经地义的。意识是生命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的结果。但这么认为还是唯物主义的,而不是如你说的,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就是唯心主义。唯物唯心,根本不以此来定名。

  再说,唯物主义传统也不是欧洲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难道我们中国自己土生土长的唯物主义,从来没有反对过意识的伟大作用,它也唯心了?

  唯物唯心,在方法论上还有划分。唯心就是主席说的主观主义。唯物是实事求是。或按我前边说的。这都有严格定义。

  关于辩证法,也已经说过了。它是关于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自然界自然按照辩证法发展运动,那叫客观辩证法。人类能够认识到的, 叫主观辩证法。但这个东西不是唯心主义才认识到的,辩证法不能和唯心主义划等号。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法,都是唯物主义的。古希腊的古中国的辩证法传统。按你说,也要贴唯心主义标签?!

  本来只是提醒你看一看,看那个讨论是不是对您有所启发,依然没有想你急着做什么回答。因为像是不是主体的人这样的一些基础性的命题,是不需要急着回答的。它需要的是一个时间段的体悟。

  刘光晨既然能和马克思犯同样的错误,我也知足了。当然,既然其它"犯马克思同样错误的人"多数习惯性的把外因仅看作单向度的客体或环境(主席例外吗?),那么我把它看作主客体的矛盾,从双向度的主客体矛盾看外因,从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看整体的发展,难道不是确实已经是根本的不同于以前的观察和分析框架了吗?

  至于是主体的人,还是意识的人,您也是很敏感的。说明它确实是触碰到了你我区别的总的根子问题。实际(唯物和唯心)两种主体论的对错(再说遍,您可能不承认自己是唯心主义的),就在(主体的人?意识的人?)两个意见之间。但在这个问题上,对立观点的争论,多不过是自说自话。从来没有人在唯物唯心问题上谁说服谁的。所以,谁对谁错,只能留待个人的未来成长和大家公论了。

  我不是不争论,是不想急着争论。是已经意识到,你是从意识的人出发,我和马克思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你我一切观点的差别点,根子就是这个差别。所以,我认为不搞清楚是意识的人,还是主体的人,我们即使勉强讨论都是各说各话,根本没有探讨问题的效果。所以我才建议您先思考是不是意识的人的问题。实际这已经是最终极的争论了。

  你我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实际是唯物和唯心两个方法的区别。我认为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唯物主义的方法,无形中实际已经是深陷唯心主义的方法了。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客气讲实际是无所谓共同探讨问题的。因为骨子里的方法不同,论不出任何结果。实际你或许也会发现,唯物和唯心两个体系的论战,实际从来都不是讨论问题给对方看的,而是给公众看的。

  但你我的关系还不一样。我们都是共产主义者,你我还想探讨问题,我也希望早一天能有几个真正同频的马列毛的主体论同伴。所以,我确实不是不想和您探讨,而是想在您从我的角度理解了我的主体的人之后再探讨。那样才有共同探讨的基础。否则,完全对立的方法,实在只能得出实际完全相反对立的结论。你的结论,我当然知道。都是从内而外的结论。但那确实是唯心主义的习惯,和马克思主义者对立。马克思主义的思路是外而内,然后再从主体出发由内而外的思路。

至于,主体在先,还是意识在先,主体本源,还是意识本源我在文章和贴中都早说过了。从生命史看,总是先有了生命主体和主体性,才慢慢发展出意识。比如各种低级生命,它们虽然没有意识,但相对周围的环境,你不能不承认它是生命主体,并具有生命主体性。

所以从生命史可以看出,意识总是主体性产生以后,在它的进一步发展当中产生出来、针对主体性的、进一步的一个补充和完善。意识总是主体的意识,总是主体性的意识,它隶属于主体和主体性,并且需要从生命的主体性(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性)来理解。主体和主体性才是主的。有了主体和主体性,才可以有意识。没有主体和主体性,就一定不会有意识。而不是相反。

或者,可以把意识直接等同于主体性。但这必须承认,一提意识,就要直接联系到主客体的关系,这是意识的本源。而不是脱离这种关系理解意识,或认为有了意识才可以有主客体关系。那就是唯心主义。

  我也说过了,即使自认的唯心主义者解释意识,实际也是离不开主客体矛盾解释的。并且,如果意识是主体性和主客体矛盾的本源,那么尚没有产生出意识的低级生命、最原始的动物,难道它们就没有它们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矛盾了吗?况且,即使对人这种高级生命来说,用意识可以解释部分问题,但它相对于直接从主体性和主客体矛盾的演变史历史的把握人,也实际笨拙甚至无用的多。历史上有哪一个唯心主义者真正能够搞明白人的历史发展的吗?没有过。

  所以,如果J老师自认为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您就应该注意到对人这两种认识的不同效果。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即使缺乏主体论的那种理解,它也还是搞明白了许多唯心主义搞不明白的历史事实和规律问题,也是唯心主义所没有办法比的。这就够了。所以,把人看作意识的人如果并不能给历史的理解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内容。您还是考虑考虑,您自认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

  至于,主客体矛盾影响主体,主体再反过来影响主客体矛盾,实践——认识——再实践,以致无限循环的思路,这是成熟唯物主义必然的特定思路永远不会改变即使您认为它是错误(唯心主义是主体——主客体的矛盾——主体?或,认识——实践——认识?那最开始的主体何以成为主体?最开始的认识又认识什么?)。

  把什么什么看做人的特质特性,比如语言、意识、直立行走,那是物理学家、形而上学家的事情。在马克思主义这里,除了把人看做可以驾驭物质运动否定自然条件束缚的人、可以在对客体世界的自由中不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包括语言、意识、形体结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总要从不同历史阶段主客体关系的性状历史的考察人。把意识看做人的特性,把人看做意识的人,这个命题及由此所产生的分析方法论,如果不能对分析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的历史这个任务提供帮助,它就什么都不是。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