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居然走“从工人中培养技术员”的教育路线
张学良拱手相送“东三省兵工厂”是严重资敌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做出的“七二一指示”中,提出“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1984年,以中共上海机床厂党委做出的决定,彻底否定“七二一调查报告”为标志,“七二一大学”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被彻底的摒弃。可似乎很多人都没注意,就是张作霖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六”,竟然在毛主席“七二一指示”发表的45年前,也是距今102年前,早就有模有样的在走“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1、张作霖创办“亚洲第一兵工厂”。由张作霖总投资超过5亿元(1928年国民政府中央财政收入仅为1.79亿元),1921年10月创办,次年定名为“东三省兵工厂”,通称奉天兵工厂。
当时,按购买力计算,一块银元差不多相当于现在400--500块人民币。北京巡警月工资是8块袁大头,两块银元就够北京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3块银元就够一个农民生活一年。
1928年国民政府中央财政收入仅为1.79亿元,张作霖总投资5亿多银元创办“东三省兵工厂”,这无疑是惊天巨资。
投入惊天巨资,这是确保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也是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制造水平最高,产能最大的“亚洲第一兵工厂”、“远东克虏伯工厂”的财力基础。
抗战时,国民党的投降派总以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军队武器装备落后,两国工业能力差距太大为由,不断鼓噪投降。
还列出一组数字:到1937年全面侵华前,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年产飞机600架,中国一架也产不了;日本年产坦克200辆,中国一辆也造不出来。
说什么中国钢铁年产“只有4万吨”,仅“东三省兵工厂”这一家企业,所建的一座电弧炉,1923年的铁产量就达43万吨,钢产量就达到6.8万吨。
“东三省兵工厂”有德国造为主的国际一流先进机器设备8千余部,设立枪厂、轻机枪厂、炮弹厂、炮厂等四厂,可仿制世界各国枪炮,能生产日军所有的火炮,也能生产日军垂涎没有的武器。
“东三省兵工厂”不仅规模大、兵工厂年产量惊人,光子弹一项的日产量,就高达40万发。不仅能量产6万多支步枪,还能量产17式65轻机枪、13式79重机枪,其生产的辽十三式步枪,集成了毛瑟枪和三八大盖的全部优点。
“东三省兵工厂”尤擅长造炮,比汉阳厂还早两年就制造出迫击炮,其生产制造的火炮品种,堪称五花八门:150 毫米日式榴弹炮、105 毫米日式加农炮、75 毫米克式山炮、75 毫米日式山炮、75 毫米日式高射炮、75 毫米日式迫击炮、37 毫米日式平射炮等等。
其生产的150mm迫击炮,经三次改良,射程远、威力大,还能装载炮车和弹药车,这成了东北军装备的“独门暗器”。
关东军仅装备2门240mm榴弹炮,“东三省兵工厂”却有240毫米大炮试制生产线,并已能量产240毫米大炮。当日军占领“东三省兵工厂”,看到生产出的240毫米大炮,那是震惊不已。
中国第一辆载重汽车,民生75型汽车,也诞生在“东三省兵工厂”的下属奉天迫击炮厂。
2、这是座园林化的特大型现代化兵工厂。这座位于沈阳的“东三省兵工厂”,厂区按西方园林式花园建造,厂区各个建筑的风格迥异,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等荟萃,进到厂区能感受到异国情调袭人。
厂区内,仅树木就栽种8万株,可谓绿树成荫。厂区开挖人工湖、河、喷泉,铺设广场,处处有风景。至于厂区之大,令很多技师都选择坐特设黄包车在厂区代步。
张作霖这个“老六”,在坐拥的3.6万员工的“东三省兵工厂”,还搞“企业办社会”,工厂内建有600张床位,类似今天的“三甲”医院。工厂内的戏剧社、电影院,排球馆、足球场,一应娱乐设施齐全。对于职工家属,厂内设有子弟学校,员工子女可优惠,或免费入学。
这样高标准的西方园林化式工厂,这样重视采用一流机器设备,这样优渥的后倾保障设施,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工厂硬件建设和厂区环境,都是世界一流的工厂。
3.张作霖竟从工人中培养技术员。若说“学以致用”,让教育紧密结合实践,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战国大军事家孙膑(字伯灵),跟鬼谷子学兵法,也非“纸上谈兵”,还要搞炼丹,他发明了烧炭,还掌握制陶瓷工艺,才被挖煤、制瓷业尊为“窑神”。
庄子的《庖丁解牛》 ,强调工学一体,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能工巧匠。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战国时齐国官方就修订了现存最早的职业培训教材《考工记》。
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一直很支持,不断有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这都不足为论。
尤令人称奇,甚至有点石破天惊的,就是张作霖这个土匪出身,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六”,他办厂的一个突出特色,竟然是在“东三省兵工厂”内,开办了一所现代化的“兵工厂工艺学校”,主要培训对象是工人。
在工人中大批培养技术员,这可就超越了培养能工巧匠,这既是培养技术人才,更是在培养担任重要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人员。如此教育实践,理应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中重书一笔,却非常可惜的竟被长久遗忘成“空白”了。
这所“兵工厂工艺学校”,内设初中、高中和专业三部分。在初中、高中部分,主要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中培养“大工匠”;在专业的专门分校中培养毕业的学员,学历等同全日制大学生,可直接到兵工厂任一等技手或技士。
一等技手就是一级技师,通常是在某个特定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业人员。技士是技术人员的职称之一,低于工程师,也就是现在的技术员。在企业和机构中,一级技师通常是担任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人员,负责解决生产、研发、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并且能够知道和培训其他技术人员。
相比“大工匠”无论多大,都是工人阶层,技术员则很大程度脱离了工人属性,而进入到管理层,也就是进入到企业的干部队伍。
“兵工厂工艺学校”拥有600名学生,不断毕业不断招生,并有318台先进机床等设备,可让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可将在学校学习能无缝衔接到直接去兵工厂上岗。在专业的专门分校中培养毕业的学员,有明确的一等技手或技士的职称和职务岗位。
4.张作霖办大学重建实习工厂。在张作霖时代,中国绝大部分空中力量,都掌握在东北军手中,东北军有飞机265架,均保持作战水平。东北还可以生产飞机发动机配件、机身、机翼、螺旋桨、始动机和航空无线电零件等等,绝对称得上高科技。
奉天粮秣厂,还可生产饼干、罐头等现代化的成品军粮。
东北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人才,这让张作霖在办学理念上,格外重视培养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除了工厂办学校外,1921年10月,就在张作霖创办“东三省兵工厂”数月之后,也就是1922年春,张作霖委派时任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虽是综合性大学,但学校的重点是培养理工人才,曾一度被定名为“东北工学院”。
那时东北大学是国内学生最多的大学,教授300人,学生3000人。当时的北京大学,只有学生2000人。
尤值得一提的,奉天省省长王永江作为首任东北大学校长,亲题“知行合一”为校训。为贯彻“知行合一”,东大在学校附近另开设“东北大学工厂”,占地200亩,“东北大学工厂”的下属工场,包括土木系修客车工场、铸工系翻砂工场、铁工系修货车工场、铁工系镟工工场、铁工系铆车工场、铁工系汽锤工场、铁工系修锅炉工场、原动系发电场、印刷场等,全厂工程技术人员与职工近700人。
工厂资金定为280万元,由大学基金项下拨充,由此,东北大学的根基得以巩固。此后,省公署拨款50万元,为工厂的流动资金,工厂业务益形发达,除为东北各铁路局修造车辆外,还生产各种机械产品。
这座机械设备齐全的“东北大学工厂”,聘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博士任厂长。建这座机械设备齐全的“东北大学工厂”,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供东北大学的学生实习使用,它是一座实习工厂。学校毕业的学生,除到国外深造外,主要留校、留厂、留机关使用,真正实现学习-实践-就业“一条龙”。
当然,张作霖不仅重视自己工厂培养技术人员,还“土洋结合”地用高薪聘来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国等1500多名工程师。
5.张作霖可算“七二一指示”的先驱者?1968年毛主席在“七二一指示”提出:“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可谁能想张作霖这个“老六”,竟然虎慥慥地“先知先觉”,提前“穿越”近半个世纪地践行了“七二一指示”,取得的成效还还“贼闭”(东北话很好),这让人不由称奇。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人们把毛主席在编者按中,提出“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批示,称为“七二一指示”。
上海机床厂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设置磨床设计制造专业,第一期招收本厂职工52人,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随后,根据本厂需要设置了相关细分专业,并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劳动、军体等。
截止到1976年9月,全国各类“七二一大学”达1.5万多所、学员78万多人,仅上海市就有“七二一大学”2111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七二一大学”作为“文革”的产物,以1984年,中共上海机床厂党委做出决定,彻底否定“七二一调查报告”为标志,“七二一大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可张作霖早在“东三省兵工厂”内,开办了“兵工厂工艺学校”,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中培养技术员,培养技术管理人员,这两相对比之中,彻底否定“七二一调查报告”,彻底否定“七二一大学”,彻底否定“文革”,怎么咂摸这个“彻底否定”,总有点让人说不出来,或很难说出来的唏嘘。
6.张学良拱手相送“东三省兵工厂”。就是这样一座张作霖呕心沥血,耗费巨资建立的“亚洲第一兵工厂”、“远东克虏伯工厂”,随着“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地放弃沈阳,放弃东北,让日本侵略者不费吹灰之力,等于天上掉馅饼般,就白白获得了一座体系完整、设备齐全、人才济济、技术先进、产能巨大的特大型兵工厂。
据近年来日本方面解密的资料,随着张学良“不抵抗”地放弃沈阳,关东军光缴获的飞机就达260余架,坦克60余辆,轻重炮3000余门,轻重机枪4000余挺,步骑枪12万余支,汽车2300余辆,弹药不计其数。
每个航空师(也叫航空队)装备约48-54架飞机。张学良等于给关东军留下能装备5个航空师的飞机及飞机配件生产线。当时日军的战机数量,总共都不超过500架。到全民抗战打响时,国民党航空委员会真正能够参战的飞机,也才只有91架。
日本《产经新闻》1990年12月9日报道,张学良最近在台湾接受了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采访。日本记者问及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公然无耻地宣称:“当时我们选择不抵抗是没有任何错误的,时至今日我还是这么认为。”“他们骂我是不抵抗将军,那不能(打)我们打不过人家,有什么办法?”
可张学良就是至死对“不抵抗”都无忏悔之心,都言之凿凿地坚执认为“不抵抗”无错,对于这幅卖国嘴脸的无耻,暂不做评论,可张学良明知日本早有图谋东北的企图和计划,为什么不及早安排炸毁“东三省兵工厂”?为什么不及早安排转移那260余架飞机?为什么不及早抓紧炸毁坦克、轻重炮等大批辎重装备?
再退一万步说,奉天兵工厂的总厂没做炸毁计划,那后来的天津沦陷、青岛沦陷,张学良为何不将东北军直属的两大兵工厂--天津大沽兵工厂、青岛铁工厂提前炸毁?为何都完好无损地拱手相送给日本军队?
张学良又蠢又坏地如此“资敌”,绝对是罪孽深重。
结束语:
古语:善人知其恶,恶人知其善。至于张学良后来发动了“西安事变”,为促成“全民抗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他到底是恶大于善,还是善大于恶,正反功过,是非曲直,还是留给历史去沉淀、去甄别、去评说!
但无论怎么说,张作霖这个土匪出身的“老六”,他深知自己办的工厂,绝不需要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最需要有“真章”的能人。为此,他将办现代化兵工厂同从工人中培养技术员相结合,将办东北大学同办“东北大学工厂”相结合,突出培养“知行合一”的人才,这个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该给人们一点什么启示?
中国及世界的教育家多的数不清,可有几人创造出张作霖,如此“学以致用”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非教育家的文盲,张作霖又如何能成功创造出,这样抢眼的“学以致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
从特S教育的唯利是图,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实践、脱离就业的弊病看,东北大学通过“东北大学工厂”地实习,真正实现学习-实践-就业“一条龙”,这里应有何借鉴?
从“东三省兵工厂”开办“兵工厂工艺学校”,对比“七二一大学”,凡“文革”的产物都要彻底否定吗?“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开办“七二一大学”,真的一无可取吗?不分青红皂白地情绪化“彻底否定”,能心悦诚服地达到“彻底否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