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蒋介石治党:自己打倒了自己

2024-07-11 09:20:41  来源: 文字旮旯   作者:谭乐沁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导读

  从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号称拥有800万军队和500万党团员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却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学界认为,除了国民党军权膨胀、派系林立、贪污腐败外,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国民党整个党内信仰缺失,导致党内组织涣散。甚至蒋介石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都说“我们是自己打倒了自己”。

  01

  国民党组织向县以下基层社会渗透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战争的冲击下,原本涣散的国民党组织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党员人数锐减。到1939年,战前入党的52万普通党员仅余下28万多人,部分省区党员人数更是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针对国民党党员人数锐减,党组织软弱无力、松弛涣散的状况,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决定今后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蒋介石训示,不仅各省各县党部必须普遍设置,而且县以下每一区须有一个区党部。1939年开始实行“新县制”后,要求乡镇一级设立区党部,保一级设立区分部,甲一级设立党小组。

  蒋介石设想,“若全国保甲内之小组能普遍成立,则中央一切政令,可以直达下层民众,党政关系自可收表里一致之效”。鉴于战前“上层有党,下层无党;城市有党,乡村无党”的缺陷,蒋一再强调要国民党组织向县以下基层社会渗透。

  据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统计,截至1945年底,国民党在全国29个省建立了正式的省党部。县市一级党部由1939年的1128个扩张到1992个,区党部由1939年的546个发展到1945年的9397個,区分部由1939年的13188个增至1945年的78681个。

  除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国民党还采取了吸收大量新党员的政策,以扩大党势。1939—1945年,国民党普通党员每年平均以30万—40万的速度增长。据1945年底的统计,国民党普通党员已达311万多人,是1937年普通党员数的6倍。党员数量迅猛的扩张,国民党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一是通过基层区分部介绍、吸收,这是正途。1938年7月颁布的《征求新党员细则》规定,申请人事先不需要向党组织做思想汇报,党组织也无须考察申请人对党的认识程度。申请人只需将姓名、性别等填在印制好的志愿书上即可。

  二是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组织部与各省市党部直接征求入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要求中央委员此后每人每月至少须介绍一人入党。据统计,在1939年1—10月,由中央委员介绍入党人数有5283名。他们如此尽力介绍,令人怀疑其动机是想趁机壮大一己的派系势力。

  三是集体登记入党。抗战时期,这一入党方式仍然适用于军队党员。1939年3月,蒋介石通饬全国各军事长官,一律恢复各级军队党部(1936年曾宣布撤销军队党部),全体官兵均须集体宣誓入党。抗战时期国民党400多万军队党员都是集体入的党。

  不久,这种集体入党方式由军队进一步推广到普通党员征求上。1939年,蒋介石训令全国各机关公务人员于1年内一律加入国民党,届期如无党籍者,有官者免官,有职者免职。于是,机关公务员为了保住饭碗而集体入党。到抗战后期,一些地方甚至强制中学生集体入党。

  02

  “党章摆在桌子上,要来就来,不来就去”

  由于国民党在征求党员的过程中,不少基层党部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对党员入党前不培养,入党时不考察,入党后不训练。人人可以自由入党。多数党员不过组织生活,不纳党费,工作调动时不移转党籍,违法乱纪时不受党纪约束。党员的质量严重不过关,更谈不上有什么信仰可言。

  1939年,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厉生感叹:“其他政党常是用了无孔不入的方法来训练和组织他们的党员,我们党是把党章摆在桌子上,开着大门,要来就来,不来就去。”

  1940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召开各省市党部组织科长会议时,对地方党部在党员征求过程中的种种积弊深表忧虑。吸收进来的新党员有的竟是盗匪,甚至是已被枪决了的人。有的为了凑足上级下达的规定名额,将旧党员重新登记入党。有的入党后因基层党部办事拖拉,党证数年不发而又重新入党。虽然国民党明文规定党员调动工作时,应办理党籍移转登记手续,但基层党部和党员往往视若具文,党员自动脱党或重复入党乃属常事,有的人到一个新地方入一次党,甚至有入党五六次者。

  由于党员的征求“要来就来,不来就去”,因此,国民党的党籍管理自然也十分混乱,一些县区党部甚至连党员名册都没有。1939年,张厉生甚至慨叹:“党员数目,变成一本糊涂账,同二十五史一样难查。谁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同志!”

  由于党籍管理混乱不堪,连党部也常常难以确认谁是党员,谁不是党员。1938年,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王子壮在其日记中写道:“关于党籍问题,与组织部步骤不齐,每有参差,有已开除党籍,组织部复许其入党者;有监委会已复其党籍而组织部仍认为非党员者。组织部方面审查固有未慎,以往监委会工作之不缜密亦有以致之。”

  1942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任命周天贤为湖南省党部委员,后有人告发周氏不是国民党党员,中央组织部十分尴尬地撤回任命。更为荒诞的是,1946年国民党中央第53次常会郑重决议:“永远开除宗维泰党籍。”然而未久,中央组织部复查时发现,宗维泰并无党籍。可见,党员的质量和党员管理的混乱已严重影响到国民党的秩序和活力。

  03

  “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

  1945年,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吴铁城在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党务检讨报告》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国民党各级党组织的特征:“上层臃肿,中层隔阂,下层虚弱。”其中“下层虚弱”指的就是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在整体上呈现出的空、穷、弱、散的状况。

  “空”指基层组织空虚,县以下组织大多徒具形式,空无内容,有的仅有机构而无活动,有的连机构亦不存在,纯属下级虚报数字,敷衍上级。

  基层组织空虚的另一表现,是人才缺乏。造成基层党务人才欠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人才上涌,一是人才外流。基层党部留不住人才。在当时人眼里,办党是一份权势有限且待遇菲薄的闲差。如抗战爆发前,一个县长的月薪为250—300元,一个县党部书记长的月薪则只有40元。抗战爆发后,这种待遇悬殊更是有增无减。社会上甚至流传着“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的说法。

  “穷”指基层党部经费太少。在党、政、团机关中,以党部机关最穷。战时一些县市党部每月的办公费仅够支付邮费一项开支,经费缺乏使一些基层党组织长期处于休克和瘫痪状态。

  按蒋介石的设想,县以下党部委员实行无给职(无俸禄)制度,并降低党工人员的待遇后,可以防止党部衙门化,党员官僚化。但实际上行不通,因为基层党工人员不能不顾及生计,其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必然低落。如县党部委员实行无给职制度后,大多放弃职守,连县党部每周一次的例会都不愿出席。

  “弱”指基层党组织软弱无力,对外不能指导政府,对内不能约束党员。地方党部既不能直接统政,也无法节制和驾驭从政党员,党员不受党组织的约束和指挥。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散”。区分部是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国民党规定凡是党员必须参加区分部,每两周间隔举行一次区分部党员大会和小组会谈,但真正切实做到者甚少。1942年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的党务报告亦谈到,在全国3万多个区分部中,不能按期开会,或未能开会者,占68%。

  长期主持国民党组织工作的陈立夫,在抗战胜利前夕,亦坦率检讨说:“目前各地区分部,多半不能按期开会,即开会,亦无工作,无内容。党员虽挂名党籍,领有党证,而游离组织之外,与非党员有何差异?似此,数量虽多,仍系一盘散沙。”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