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祖国统一,是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976年,毛主席去世之前也感叹,台湾问题是其心中的一大憾事!
毛主席曾盛赞康熙统一台湾的光辉成就:“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
今天,随着世界局势的变迁,我们可能要进入统一台湾的一个新阶段了,那么,了解历史上收复台湾的条件和过程,就无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了。
一、康熙初年曾经武力攻台,结果都失败了
康熙元年五月(1662年6月),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后,其弟郑世袭和郑经发生了叔侄争权的内乱,清廷以为这是一个收复台湾的大好时机。
1663年11月,清军在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的协助下,收复了郑军经营多年的战略基地——厦门;1664年11月和1665年5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都曾率军向台湾进发,结果都因遭遇海风,无功而返,康熙不得不转而采取和平招抚的方针。
二、九次和谈均以失利告终,康熙力排众议,下定决心武力攻台
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康熙都是以和平招抚台湾为主,开出了很可观的条件,甚至容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但凭借海峡天险的郑经又得寸进尺,提出“照朝鲜事例”,把自己当成外国,这就是要搞“台毒”了。
康熙一针见血地指出:“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更加确信,纯粹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了,要实现统一,必须诉诸武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清廷中的主和派依然是主流,绝大部分朝廷官员都是反对武力收复台湾的。有的人说,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有人说,“海洋险远,风涛莫测",冒险作战,风险极大;有人说,武力统一,劳民伤财,通过绥靖政策能让台湾名义臣服即可。
最后,在施琅、姚启圣和李光地等主战派的支持下,康熙力排众议,借着郑经病死于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再次激化之时,下令武力收复台湾。
三、康熙是一位极其有为的皇帝
康熙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治国才能,他通过设立“南书房”,更是结束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把权力全部集中在了自己手中。
康熙注重发展经济,防止土地兼并,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漕运,极大增加国家财力。
康熙在和统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武统的准备,到17世纪80年代,清军在施琅的训练下,已经有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施琅一直在为武力收复台湾做着准备,从整顿军务,到练兵选将;从督造战舰,到探测航道,再到派遣谍报人员深入台湾岛内……
施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曾总结清政府统一台湾的“三大必胜”条件:“新平三藩”天下归心;“天下之财赋”雄厚;“以我之众百倍于彼”。
四、在决定武力收复台湾前,清廷已开始做各种消解郑军力量的工作
1、经济上围困台湾:比如,实行迁界禁海,禁止大陆老百姓与台湾做生意;比如以更加优厚的条件和日本人进行贸易,以此来削减郑氏集团的贸易收入……
2、清军的策反工作做得好:康熙制定的招抚政策,特别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在漳州大开“修来馆”之后,郑军将士公开降清达到了高潮。据统计,在开战之前,20万郑军已经向朝廷投降,这就极大瓦解了台湾当局的力量。更还有私下里与清军暗通款曲、协谋内应的郑军。
五、台湾当局腐败堕落,矛盾重重,人心思变
郑经是一个不理政务,终日“纵声色以自娱”的“昏君”,他排除异己,使得很多有识之士惨遭杀害;他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惜向台湾人民横征暴敛,老百姓反抗郑氏集团统治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从1681到1683年,台湾不是旱灾就是涝灾,米价飞涨,人民苦不堪言,翘首以盼“王师”。
1681年3月17日,郑经死后,冯锡范以年轻有为的监国郑克臧非郑经亲子为名,发动东宁之变,将其绞杀,拥立年仅12岁的郑克塽;自此,郑氏统治集团内部更是离心离德、风雨飘摇:冯锡范恃功傲宠,刘国轩拥兵跋扈。
六、康熙恩威并施,剿抚并用,以战逼统,赢得了台湾民心
康熙和施琅制定了正确的武统策略,即先征澎湖,以取得战略和地形上的主动权,再伐台湾本岛。
康熙非常英明地给予了施琅“专征之权”,让福建督抚只负责“催趋粮饷”,这让施琅能充分吸收前两次攻台失利的教训,制定出收复台湾的周密计划:分四路大军,有侦查兵力,有诱敌兵力,有后备兵力;根据台湾海峡的气候特点,选择出了正确的渡海时机和进攻路线。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只,从铜山放洋,开始了征台的光辉路程。
7月16日,施琅向澎湖的郑军发动总攻,取得大胜: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刘国轩率残兵败将退回台湾。而清军只阵亡了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
清军水师取得的压倒性胜利,彻底消灭了郑氏统治的军事基础,也彻底动摇了郑氏统治的信心,他们知道自己败局已定。
其次,清军占领澎湖后,一面做好攻台准备,一面又积极派使者赴台与郑氏集团和谈,还是要追求和平统一,以减少伤亡和对民众的伤害。
为了对台湾郑氏集团进行招抚,施琅让被俘的刘国轩的好友陈公飞带上亲笔所书的《约法三章》赴台湾,表示清军到达台湾后,当以父母兄妹待台湾老百姓;对昔日恩怨(郑家曾灭施琅满门),概不追究;郑室子孙,皆赐姓后代。
对降清的5000名郑军官兵,施琅不杀一人,他还制定了《优抚战俘五条》:有伤的给医治;愿意回乡者,资其回乡;愿意务农者,资其回原籍种地;愿意从军者,留在军中;愿意回台湾者,赠船送回。1683年7月21日,有300余名官兵愿意回台做工作,有力推动了郑氏集团最终和平归顺清朝。
而为了争取台湾军民之心,康熙更是制定了超级优惠的政策。比如,清政府免除了台澎地区的老百姓“三年徭税、差役”。
再加上清军纪律严明,军民相安,不滥杀无辜,使得“王者之师”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后来施琅率军进入台湾时,才会出现“民扶老携幼以迎焉”的感人画面。
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多么希望这样的场面能够重新到来!
红色小兵
2022年8月8日
【文/红色小兵,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美好毛时代”公众号,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