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文思纪录片中的文革中国
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荷兰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也是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纪录片导演”(吕新雨《“我想将你们尽可能地引向远方”——伊文思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一生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他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
1972年--1975年,伊文思偕法国电影工作者罗丽丹在中国拍摄了大型系列纪录片《愚公移山》。伊文思和他的摄制组走遍大庆、上海、南京、青岛、新疆等地,广泛接触了我国的工人、农民、渔民、教授、学生、解放军战士、售货员、演员、手工艺艺人,拍摄了《大庆油田》、《上海第三医药商店》、《上海汽轮机厂》、《一个妇女,一个家庭》、《渔村》、《一座军营》、《对一座城市的印象》、《球的故事》、《秦教授》、《北京京剧团排练》、《北京杂技团的训练》、《手工艺艺人》等12部纪录片,合称《愚公移山》。纪录片以直接的形式表现了各阶层在文革时期的生活、劳动、学习等情况。在拍摄过程中,伊文思坚持深入现场,以熟悉生活和拍摄对象。整部影片共放映12小时,其中最长的是《上海汽轮机厂》(131分钟),最短的是《球的故事》(11分钟)。1976年,《愚公移山》在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的国家艺术影院首映,放映周期很长,引起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评论家的好评。
我在网上搜索看了《愚公移山》系列记录片(尚未全部看完),感觉该片有如下特点:
1、全面。影片所拍涵盖了城市和乡村、学校与军营、内陆与沿海;既有数千人组成的群体,也有一个妇女、一个家庭这样的个体;既有劳动场景、生活画面,也有各种形式的文革运动,涉及范围大,跨越时间长,选取样本多,呈现人物杂,应该说,该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文革中后期中国的整体社会状态,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那一段历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2、客观。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吕新雨在《“我想将你们尽可能地引向远方”——伊文思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说:“在《愚公移山》的整个拍摄过程中,伊文思始终忠于自己的感受,并尽一切努力保持拍摄的独立性,——这是整个拍摄过程中他所关心的最大的事情。影片的资金来源于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以及后来他们个人的追加款,拍摄的方法是以‘民主’的电影方式让‘人民’说话,‘在这个意义上,影片超越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直毫不妥协地与中国行政机关对他们拍摄与剪辑的干涉进行斗争,拒绝拍摄完美无缺的‘大寨’和被排练的喀什街景,拒绝执行文化部提出的61条修改意见。”我非常认同吕新雨教授的观点,比如,伊文思到上海,他拒绝拍摄中方给他推荐的十多家工厂,而是选择了没有人推荐很不出名的上海电机厂。影片的客观性由此可见一斑。
3、深刻。《愚公移山》系列纪录片不仅给观众客观真实地呈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更为可贵的是,影片还透过表象挖掘出一系列社会变化的深层原因。老农为什么由衷的热爱共产党和毛主席,是因为他们在旧社会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是共产党和毛主席让他们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生活。文革前工人为什么要打卡上下班,而文革后工厂为什么不用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管制,是因为通过文化大革命,工人普遍提高了觉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工人农民为什么会满怀劳动热情,劳动为什么那么富有美感,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普遍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坚信走社会主义道路会让自己和全体人民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幸福。纪录片将劳动、生活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平等、民主、自由的真正内涵,从根本上阐释了文化大革命的深层意义,反映了社会主义无比的优越性。
感谢伊文思,他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这么珍贵的历史资料!
明年是毛主席去世40周年,文革发动50周年,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要再一次清算文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候,我将所能找到的《愚公移山》系列纪录片分期发到博客,推荐给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观看,并进而思考文革对于中国的意义。
今天推荐给大家看的是《愚公移山·渔村》,伊文思和他的拍摄组在山东滨海的一个渔村生活了长达一个月,对该村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影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拍摄的。那样一个普通的渔村,有幼儿园、养老院、洗澡堂、俱乐部、读书室、球场,还有学校、卫生所,全员免费医疗,孩子免费教育,整个村庄充满了活力,所有人都大方开朗,富有朝气。请大家想想,40年过去,今天的中国农村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视频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zk1MjI1Ng==.html?from=y1.2-1-103.3.5-1.1-1-1-4-0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