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若干定义的甄别和理解

2025-02-25 10:42:07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叶风尘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定义比较宽泛,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使用,它不像会计学中的定义那样具体和清晰、操性性较强。一方面,资本论立足于资本主义批判,有全书的布局和引导性,对于不太符合主题或不易理解的内容,可能会淡化或省略;另外一方面,资本论鸿篇巨制,写作时间跨越40年,不少内容还在完善,即便是同一件事,也可能有不同的展开视角。如果拘泥于字面意思,而不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就会不自觉的歪曲马克思的本意,甚至出现前后的矛盾。

  一、原料算不算生产资料?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定义,生产资料就是劳动者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大类。前者指土地、厂房、机器、工具;后者指生产中需要的原料、辅料、半成品等。资本主义制度就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在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属于资本家。如果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不是也拥有全部原料的所有权呢?如果仅看生产资料的字面含义,确实如此,但是却和所有权概念产生冲突。所有权是一个出资的概念,不能涵盖不在出资范围内的生产资料。

  按照权威的定义,企业的所有权是出资人对企业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企业财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讲有形资产。所谓的有形资产就是指厂房、设备、库存、现金。企业的有形资产确实包括原料,但是不是所有原料,而是以库存或现金形态存在的原料。现金是原料存在的另外一种形态。企业日常库存的原料有高点,有低点。从道理上讲,高点和低点的差,就是现金形态存在的原料。

  这样的原料(或辅料、半成品)构成出资人的预付资本,它是企业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因为拥有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以才能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越多,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也越多。剩余价值的大小和企业使用的原料的价值大小没有关系,只是和以库存或现金形态存在的原料的价值大小有关系。拥有生产资料,才能占有剩余价值。反过来说,对于那些和剩余价值大小没有关系的原料,将它定义为生产资料是不妥的。

  二、关于活劳动和死劳动

  活劳动和死劳动是资本论第一卷提出的概念。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章中,马克思指出: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通过活劳动,生产资料的价值才能被保存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中,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工具,是过去劳动的产品,是死劳动。后人结合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把死劳动又称为物化劳动。由于物化劳动并不是资本论中诞生的名词,这里不予采纳。

  现行的教科书对资本论中生产资料的解释存在断章取义。既然马克思说过,死劳动是过去的劳动,活劳动是现在的劳动,那么无论其是属于生产资料的劳动,还是属于生活资料的劳动,都要算成是活劳动,都在创造价值。

  这个世界所有的价值都是活劳动创造的,可是当这个活劳动“活”在生产资料里的时候,他到底是创造价值呢?还是不创造价值呢?他要是创造价值,他就不能“活”在生产资料里;他要是“活”在生产资料里,他就不能创造价值。这是一对矛盾。

  活劳动和死劳动的矛盾就是劳动和资本的矛盾,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个是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不能自洽的地方。在生产资料中区别活劳动和死劳动,绝非马克思的本意。不管我们手上的工具是今天生产出来的,还是100年前生产出来的,只要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创造出来的价值就是一样的。既然价值并不受生产资料中具体劳动的发生时间的影响,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从生产资料中筛选出来活劳动呢?

  错误的根源,在于传统观念不能正确识别活劳动和死劳动。马克思对活劳动没有给出像死劳动那样清晰的定义,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推导出来一个清晰的定义。这个世界,存在一个规律:逻辑对称性或者语义对称性。如果我能说:死劳动就是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我就一定能说:活劳动就是物化在生活资料中的劳动。

  死劳动能不能创造价值呢?不能!死劳动有没有劳动价值呢?有!既然有劳动价值,为什么不能创造价值呢?因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是指最终产品中的价值,这个最终产品就是指生活资料。它和gdp不一样。gdp中的最终产品,既有生产资料,也有生活资料。

  当我们说死劳动不能创造价值的时候,是说死劳动的劳动价值不在整个社会的最终产品、也就是生活资料的价值体系里。当我们说这个死劳动也有劳动价值的时候,是说这个生产资料的价值,它也是被生产资料中包含的死劳动的劳动价值决定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生产资料的价值,最终要转移到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去。具体的说,只有生产资料中包含的劳动力价值,能转移到生活资料中去。生产资料中包含的剩余价值比较复杂,涉及到价值转形,一言难尽。简单理解,生产资料中的剩余价值不能转移到生活资料的价值中。

  这种转移不是简单的空间或者时间的位置变化,而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一种利益交换。明明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间,进行了利益交换,为什么我们还要认为这个生活资料的价值只是生活资料中劳动力的单方面的贡献而不是双方劳动力的一致贡献呢?

  马克思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上讲,人类不需要剩余价值,一样可以从事简单再生产。因为不用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收入还会更高。剩余价值之所以会出现,抛开剥削的角度不谈,它和社会的进化机制有关。生活资料中的劳动力,用自己的剩余价值“养活”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力,才能实现未来的劳动价值的升值。生产资料可以积累,积累的生产资料越多,对应的劳动价值也就越高。

  价值、劳动、时间,是被劳动价值论统一起来的概念。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三者当成是同一个概念;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区别对。站在宏观角度,看这个世界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时候,它就是活劳动贡献的;站在微观角度,看各行各业的工业增加值的时候,它就是死劳动和活劳动分别贡献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家底是怎么来的,它就是死劳动贡献的。

  活在生产资料中的死劳动,虽然不能创造生活资料的价值,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一部分。积累的生产资料越多,全社会的劳动价值才越高。死劳动是活劳动用自己的剩余价值派生出来的劳动,所以要把活劳动看成是价值的源泉。死劳动的劳动力价值要“嫁接”到活劳动力的剩余价值上,才能让自己活下去。这种“嫁接”的价值,进入到生活资料的价值中,被看成是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

  总之,无论是死劳动还是活劳动,都是用来描述劳动性质的,而不是用来描述劳动时态的。活劳动的劳动时间,要分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死劳动的劳动时间,也要分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活劳动和死劳动的必要劳动时间中,还要分出折旧时间。也就是说,劳动者不仅要创造出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还要创造出自己的剩余价值和自己的折旧价值。原则上讲,剩余价值和折旧价值都是需要社会统筹分配的。

  三、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为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个定义,是为了将价值引向劳动时间、以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性描述,但是也容易引起一个误解,让人以为这个世界有一个方式,只要我们把具体劳动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统计出来,就可以确定具体产品的价值了。只有当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转形原理,才会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价值转形理论,简单的说,就是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理论。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要按照企业的资本权重进行分配。此时,具体商品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是被社会统筹的,它来源于全社会,而不是来源于个别企业。例如,工业产品的价值必然包括农民的剩余价值,所以能够决定工业产品价值的劳动时间,并非仅仅是指工业劳动力自身的劳动时间。

  退一步讲,即使不存在价值转形,这个定义也有局限性。该定义没有考虑同等劳动时间所代表的劳动价值,在不同的时空中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如果一个社会不停的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劳动价值就会不断升值。能产生多少的相对剩余价值,就能实现多少的劳动价值的增值。

  从可实际操作的角度,笔者给出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新定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动态时间和静态时间。动态时间等于上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上本期的相对剩余价值时间。静态时间等于具体劳动时间加上社会统筹劳动时间。统筹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一种抽象,代表每个劳动者的身上都具有的剩余价值,它不是真实发生的具体劳动时间。

  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关系

  生产资料价值(存量)和劳动价值(流量)存在既定的比例关系。原则上讲,每个人具有的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率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每个人积累下来的剩余价值和其劳动力价值的比率也是相对固定的。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就是劳动价值,所以每个人积累下来的剩余价值和其劳动价值的比率也是相对固定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来源于剩余价值,所以整个社会的资本总量和总劳动价值量也是相对固定的。因为这个资本总量是指死劳动和活劳动两大部类的资本总量,所以这个劳动价值也是指死劳动和活劳动两大部类的劳动价值。

  计算这个比率要用到静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工业的自我复制能力有关。重工业是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产业。重工业的同一劳动力在同一时间段内,要么为轻工业服务,要么为重工业自己服务。设剩余价值率是100%,重工业的劳动力为轻工业盖一座工厂之后,还要再为重工业自己盖一座工厂。工厂的建设周期是3年,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是6年。6年时间,整个社会的总资产增加1倍。

  剩余价值率是100%,不是一种假设,而是当代工业经济的一种状态。剩余价值率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简化理解,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率。这个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有关,资本有机构成低,剩余价值率也低。当剩余价值率不满足100%的时候,会发生经济危机。美国大约是1920年前后,剩余价值率达到100%。1929年的那场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开始推行公共开支政策,此后剩余价值率长期维持在100%。由于这种平衡关系,传统的经济危机不再出现。

  理想状态下,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剩余价值就是总资本价值的6分之1,劳动价值就是总资本价值的3分之1。现实情况中,企业往往要用自己的产能去应付市场需求的最高点,所以工业化国家都存在产能过剩。从整体上看,企业的实际产量只有设计产能的75%。原本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6÷0.75=8年,实际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是8年。8÷2=4,劳动价值约占总资本价值的4分之1,即GDP约占全社会非金融类企业总资本的4分之1。

  工厂不一定要用剩余价值购买设备,也可能是用剩余价值改良设备。改良设备会提高效率,相等于向全社会释放出来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的劳动力价值就是全社会的劳动价值的增值。工厂改良设备的投资和节省下来的劳动力价值,也要满足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要求。无论如何使用剩余价值,只要是把剩余价值用在投资上,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的比例关系就不会发生变化。下面看看实际情况。

  中国,2023年gdp是129.43万亿,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是371.9万亿,按国有企业资产占全部企业资产的60%计算,全国总资产为619.8万亿,总资本是gdp的4.79倍。美国,2023年美国的gdp总量是27.72万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的资产总额是87.48万亿美元,总资本是gdp的3.16倍。德国,2020年的gdp是3.33万亿欧元,非金融类企业的资产总额为8.68万亿欧元,总资本是gdp的2.61。英国,2020年的gdp是2.11万亿英镑,非金融类企业(私有)的资产总额是14.93万亿英镑,总资本是gdp的7.06倍。日本,2022年的gdp是546万亿日元,非金融公司的资产总额是2796万亿日元,总资本是gdp的5.12倍。

  由于总资产不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范畴,标准也不统一,上述数据不一定很可靠,仅供参考。从这个统计上看,GDP占资本的比率在2.61到7.06之间,基本上分布在4左右。GDP的占比越小,说明投资的效益越好。其中德国和美国,投资效益最好,而英国的投资效益最次。

  为什么各国的这个GDP的占比不一致?有为什么会出现GDP占比小于4分之1的情况呢?笔者认为和超额剩余价值有关。无论是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要符合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要求,但是超额剩余价值却和静态投资回收期没有关系。超额剩余价值和规模经济效应、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密切相关。虽然它们并不是来源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但是它们也是效率,会提高劳动价值。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超额剩余价值较大的国家GDP在总资本中的占比较大。很显然,美国和德国在上述方面的优势更突出。在里昂惕夫之谜中,美国被人误会成一个劳动密集型国家,也是这个原因。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