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如何认识过渡时期和过渡经济模式?

2025-02-14 10:41:46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钟建民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在《荣兆梓: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国家所有制的几个理论问题》(2025-01-12 09:08:00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作者:荣兆梓)一文中,荣兆梓教授在文章中谈到:“将‘过渡时期’这一术语确定地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联系起来的是斯大林。在斯大林主导编写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中,有一段话被用来解释上述《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同一段文字:“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范围内,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产生,因此,为了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在每一个国家中都需要有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开始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完成于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实现——建成社会主义即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很显然,斯大林的这个表述与十月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实践过程是相吻合的。从旧的剥削社会到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间,确实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开始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结束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文化意识形态的建立。与这一过渡时期相关的有过渡时期公有制和过渡经济模式。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和过渡经济模式?

  首先需要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涵义和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与内容。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在这本光辉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整个《宣言》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内容:那就是阐明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叙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矛盾和斗争所形成的必然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产生的客观规律。由此,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二,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同上书第39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4),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a,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C,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d,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私有制转变为社会公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须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向劳权制度转变。

在《宣言》的第二部分,说明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在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做到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那就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等等。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者当家做主,也就是谁有钱谁做主;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实现从“谁有钱谁作主”转变为“谁劳动谁作主”的观念转变。

  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按资分配,即生产成果按照投资者的资产量的多少进行收入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即生产成果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量差别进行分配。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实现从“资产所有”到“劳权所有”的观念转变。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主要是要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关系,即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从而劳动者不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实现。因此,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既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雇佣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在实践上正是要与这种所有制及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观念、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及制度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在提出了“两个决裂”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并阐明了共产党人与其它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处理策略等。

  由此可见,所谓的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由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形成与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政治体系和文化意识形态。这一过程包括了上述所说明的“四个转变”和“两个决裂”。

  更详细一点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和内容包括了:

  1,实现由资产阶级和其它剥削阶级的专政到劳动阶级专政的政治体制转变;

  2,实现由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经济体制的转变,包括了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根本转变;体现的权利由资产所有权到劳动所有权的转变;生产目的由剩余价值到消费价值的根本转变;生产方式由资本生产方式到工本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由资产阶级所有制到劳动阶级所有制的根本转变;基本制度由产权制度到劳权制度的转变。

  3,实现由资产所有到劳动所有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根本转变。

  明确了上述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我们就不难了解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内容,包括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成三个方面。

二,苏中等社会主义国家革命过程的特殊性与过渡阶段的特点。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和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来具体分析十月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特殊性。

  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谈到,“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两大阵营,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欧洲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较为充分的发展战胜了封建的、宗法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发达,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充分发展,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和及其生产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基本阵营和生产关系。

  但是,由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而是在工业很不发达的俄罗斯和中国发生。这种特殊情况,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特殊性:

  由于这些国家的剥削阶级除了资产阶级,还有地主阶段,而半殖民地的中国还有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这种情况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必然是武装革命,而且是首先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武装革命;

  第二则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特殊性,那就是在劳动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必须首先积累资金,快速实现工业化,形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因而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会多出一个从劳动阶级建立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经济阶段;

  第三是由于这些国家是农业大国,进行小生产的农民占有绝对多数的比例,因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难以一步到位,而必须采用农业合作化的过渡实现从农村的农民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再到全民所有制的逐步发展过程。

三,如何认识与工业化要求相适应的过渡经济模式?

  不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取得胜利,取得了国家政权之后,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快速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从而形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由苏联人创建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经营模式一一通过我们称为苏联模式,即是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

  1,前苏联的公有制模式,即所谓的的传统公有制模式,就是产权公有制模式。因此,产权公有制模式,也就是苏联模式。

  2,苏联模式或与产权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的公有制模式。

  认识了传统公有制形式的基本特点,了解了产权企业制度的基本性质,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公有制模式--即“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产权企业制度”模式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公有制企业只有独立完整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必须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在公有制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产权企业制度体现的却是资产所有权;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

  传统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独立的资产所有者,使劳动所有者成了唯一规范的生产主体,如果我们建立了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公有制企业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劳动者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劳动者和公有制企业就会处于相互满足、共同发展的良好状态。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排斥广大劳动者主人翁权利”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在事实上否定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和权力,使劳动者觉得公有制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在的好处,从而使劳动者失去了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性,从而使公有制企业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公有制企业“主体缺位”、“所有权约束缺乏”等弊病,这就必然会造成公有制企业“官僚主义、特权与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断发展”。

  传统公有制的实现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使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生产中失去了意义,客观上使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成为关键,如果我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在管理上建立劳动者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让劳动者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分配上真正建立“补偿消耗的,扣除必要的,余下都是自己的”⑶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制度,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就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劳动者的劳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公有制企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产权企业制度采用工资预先固定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割断劳动者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血肉联系,实际剥夺了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分配权利;产权企业制度又用“国有国营”“官办官管”的产权管理体制否定了广大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管理权,从而使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物,而不能按照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要求自我发展。

  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如果我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劳权企业制度(即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公有资产就会处于保值状态,按劳分配得以实现,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会同时得到兼顾,一句话,劳动者的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就会得到全面满足,企业也能作为规范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公有制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这就使传统公有制企业失去了经济实体的性质。

  3,苏联在经济制度上建立的是半资本主义(产权制度)和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这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在暴力革命胜利之后到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阶段,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因此,作为过渡阶段经济模式,它在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阶段时期的模式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即过渡阶段结束后,由于产权公有制模式的权利制度与所有制性质相互对立,因而是一种不适应的公有制模式,或者说已经变成了一种过时的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劳动所有者的角度看,不就是要体现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实现劳动所有权吗?如前所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正是实现劳动所有权的形式。

  但是,是不是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就能实现呢?

  回答是否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要实现劳动所有权,不仅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还必须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体制,首先是要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

  从十月革命以来,由苏联人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模式在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存在,而劳动者对公有制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在的好处”。

  这是为什么呢?

  许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传统的公有制模式不好,认为是传统公有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种看法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劳动者之所以对传统公有制没有好感,就因为苏联模式仅仅是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没有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提供了基础,但是,如果不同时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劳动者仍然不能当家作主,按劳分配仍然是一句空话。

  苏联模式的企业制度,例如“国有国营,职工拿工资,国家取盈利的企业制度”,不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相反,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即产权制度。而产权制度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所有者作为生产主体的权利,否定了按劳分配,当然不能实现劳动所有权。

  苏联模式在过渡阶段之后的延续所以会遭到彻底的失败,从根本上说就因为没有体现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就因为产权制度妨碍了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满足。但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把产权制度引起的种种弊端算到了公有制的账上,对公有制大加指责。

  也就是说,苏联模式的要害是产权制度没有体现劳动者的利益要求,而非公有化的程度太高,太纯。

四,把产权制度+公有制的苏联模式当作计划经济,并予以否定是一种无知。

  苏联模式或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模式本质上只是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过渡时期的过渡经济模式,它具有适应这些国家实行工业化需要的暂时性。因此,它只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模式。但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却把这种具有指令性特点的过渡经济模式当作了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否定之,这实在是一种无知。

  改革开放以来,主流经济学家却总是以改革前的经济模式作为批判的对象,说明什么计划经济的各种缺点,从而衬托市场经济的各种好处。这一做法,其实恰恰是一种无知的、愚蠢的表现。

  对于这一方面,在2月9日《把苏联模式当作计划经济批判,才是真正的无知》一文中已经作了详细讨论,在这里不再重复。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