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向是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之一。不必讲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套话,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就业”的首要意义是获得能够维持生存、养家糊口的收入;在生存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谈到对社会的贡献之类的追求。因而,劳动(就业)不仅是个体对社会的义务,它更是个人的一项天然的基本权利。
其实,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本应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用自己的双手获取生活资料的权利本应是与生俱来、不言而喻的。可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却用暴力机器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强行分离,一方面将生产资料归于不劳而获的少数,另一方面却剥夺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群体天然的劳动权利,从而造成后者的劳动权(生存权)必须以前者的需要为前提,更不必说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对绝大多数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了。
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劳动权这项天然权利的,因而失业绝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出现的现象。中国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潮,到如今,除了体制内的公务员,恐怕不再有哪个群体拥有什么“铁饭碗”。也许“铁饭碗”在“改革家”们的眼中只是一种滋生“懒汉”的僵化的经济体制的产物,可是连“生存权”都得不到稳定保障的工人阶级还能奢谈什么“国家的主人翁”之类的大话和空话?对于连工人的生存权都可以轻易褫夺,将工人“一甩了事”的所谓“国有企业”,那些一本正经、言之凿凿的改革家们还有什么脸皮宣称它是属于“全民公有”?那么,所谓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早已成为了一句空话?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蜕变难道还需要更多的论证吗?
文革结束、所谓的“高考”恢复之后,曾有一段时期大学生群体成为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其实中国老百姓的观念是最现实的,大学生之所以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并非因为他们具有一些脱离社会实际的书本知识,我想人们看重的还是大学生群体的经济地位,因为那一段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而如今,情况已根本不同,大学毕业生不再有任何特殊的经济地位,他们与其他雇佣奴隶一样,必须接受被“改革家”们奉为金科玉律和万物准则的市场的“双向选择”,因此大学生在人们眼中不再有任何光环,他们再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了。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并不是因为大学扩招,从而造成大学生多得俯拾皆是所致,而是因为大学生经济地位的根本变化。
即使从工人、大学生就业情况变化这一个方面也不难看出,所谓的改革不过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剥夺。改开几十年来,也许中国经济的确有相当的发展,然而一位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却愤言,“哪个社会不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在于公正和公平。”可见,毛主席晚年不惜跌得粉碎而发动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思想层面向走资派的宣战绝非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看看今天的中国社会,我们才能意识到毛主席当年的远见卓识,才能感受到这位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人民的革命巨人在晚年对中国人民政治前途的深深忧虑以及他发动文革的一片良苦用心。
【文/雨凡,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