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国的教科书一直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里,社会基本矛盾指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又是最为根本的矛盾。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观点,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究竟是什么呢?下面,谈谈本人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社会需求是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那么,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因是什么呢?是人类社会的需求。
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 马克思又说:“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 马克思还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是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马克思的思想非常明确,人的需要是生产的目的、动机和动力,是人的需要使人从事生产活动,需要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不仅满足人的需要,又产生出新的需要。如此反复进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由此可见,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则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可以说,社会需求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源泉,没有社会需求的生产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其生产力难以发展,而且也不可能长期存在。
二、目前世界上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从总体来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的经济体系。近两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经创造了很多很大的生产力,但由于其存在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近几十年来,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却越来越乏力。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是社会有效需求增长不快。
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看,最初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曾经得到快速和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社会贫富差别不断加大,一方面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越来越富,另一方面是广大雇佣劳动者在资本家的剥削下越来越穷,因此在社会消费上就存在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经济学理论把消费者需求分为消费者实际需要和消费者有效需求两个概念。消费者实际需要是指假设价格为0,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数量。例如,当价格为0时,某个家庭需要的洗衣机为一台,超过一台的洗衣机,这个家庭也不需要。而消费者有效需求是指在一定的价格之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例如,对于某一个消费者来说,如果每斤大米为3元时,他愿意每天买1斤,那么这时他对大米的有效需求就是每天1斤。而当每斤大米为5元时,他愿意每天买0.7斤,那么这时他对大米的有效需求就是每天0.7斤。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广大劳动者的日益贫穷(相对于越来越富的资产阶级而言),他们有许多实际需要的商品都因为没钱而买不起,这就造成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结果社会生产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当社会上某种商品出现产能过剩,生产销售这种商品的经济效益就会下降甚至赔本,结果在生产销售这种商品的有关行业,就必然会出现投资下降。当整个社会产能过剩时,就会出现生产停滞、市场萧条、许多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以及销毁卖不出去的产品和拆除机器设备等情况。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是非常之大的。
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在采取有奖销售、贷款消费、鼓励超前消费、政府发放消费券、提供消费补贴甚至直接发钱等刺激消费的措施之外,还大力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由于整个世界的市场是有限的,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就必然导致对国际市场的拼命争夺,当它们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诉诸武力来解决。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对整个世界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核武器的出现,如果发生世界大战就必定是核大战,而一旦发生核大战,就会毁灭整个人类,因此,发生世界大战的危险已经大大降低。但是,尽管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但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还依然存在,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说,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却越来越乏力。其主要原因仍然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又是最为根本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动力和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工具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方面。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所有权、分配权、管理权等方面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例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可能变得不再适合,这时人们就需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适合的生产关系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适合的生产关系则可能会打消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生产效率,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状况是指生产力的性质、结构、水平和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与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二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对于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正因为这一矛盾始终存在,所以才产生了使二者由冲突达到统一,变基本不适合为基本适合的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由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到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再到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矛盾运动,是“一定要适合”的具体表现。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过程,都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所决定的。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来说,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关系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著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然而,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只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这一方面,却忽视(或有意回避)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方面。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唯生产力决定论”,它对于积极主动地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历史上生产关系的变革,往往是在社会矛盾积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其实,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随着生产力发展,及时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主动进行调整变革,是可以避免社会动荡的。
实际上,这些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看到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有效消费不足,已经严重阻滞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问题,就对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关系进行了调整,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分配调整国民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这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资本主义国家对分配关系的调整只是一种改良措施,由于其依然保留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这种改良只能起到延缓资本主义寿命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是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力。我们只有及时对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主动进行调整变革,大力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富裕,才能不断扩大社会有效消费需求,使社会生产力健康持续地高速发展。而那种认为只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需要及时调整变革生产关系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不能使社会生产力健康持续地高速发展,而且会带来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和激化,最终重蹈前苏联亡党亡国之覆辙的严重后果。
【文/阿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