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族家庭成员为人处事态度和行为准则的体现,是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展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良好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正能量,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坚持弘扬优秀的传统家风。
家风与党风、政风,乃至社风都紧密联系。家风正则党风正,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社风淳。
如何涵养良好家风?一是要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二是要学习借鉴传统家训家规的教诫
一、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
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培养、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融入了红色基因家庭文化风格,具有革命性、先进性、时代性、传承性、发展性等鲜明特征。红色家风中蕴含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甘于奉献的优秀精神品质和品行示范,有利于涵养领导干部的道德情操,有利于优化家风建设的方法,有利于拓展家风建设的内容,有利于净化党内的政治生态。
各级领导干部要铭记、传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积极主动地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等革命前辈学习。要学习毛主席“恋亲不为亲破规,念友不为友徇私,济旧不为旧谋利”的“家风三原则”,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要学习周总理绝不允许家人享受任何特权、“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准则;要学习朱德、陈云等老同志坚持原则、公私分明、勤俭持家、淡泊名利、酷爱学习的家规家范。
毛主席的家风,有一个醒目的标签:严。教子严,律己严,持家严。毛主席严格的家风,倍受人们称道和赞颂,是家风建设的楷模和标杆。
严以教子
毛主席对子女品格修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
1945年12月他的大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后,中央办公厅把他安排在延安交际处暂住。当时,延安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有高、中、大三种灶,依照司令员贺龙的意见,把毛岸英安排在中灶就餐。毛主席知道后,坚决要求儿子按照战士的标准到大灶就餐。毛主席如此“苛刻”,就是要让毛岸英“接地气”,让他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随后毛主席又要求儿子脱下洋装、皮鞋,换上布衣布鞋,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到“劳动大学”,拜农民为师。临行前,又嘱咐岸英要老老实实地锻炼,和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能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调查研究工作。
李讷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毛主席对她疼爱有加,但也一再告诫她,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学后,李讷一直与工农子弟一样,住学校,吃食堂,每周六下课才回家。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主席派车去接李讷。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李银桥委屈地说:“就是怕不安全。”毛主席严厉地说:“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能在父亲生日时一起吃顿饭,算是毛主席的儿女们享有的“特殊待遇”了。要知道,毛主席家有一个规矩,就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儿女们与他同桌共餐,儿女们平时都是去机关食堂就餐。
开怀家国事,不言身与家,这就是对毛主席严以教子家风的精准概括。
严以律己
毛主席有着严格的做事原则。他的言传身教沉淀出了铁骨铮铮的清廉家风。
“人不以规矩则废”。讲规矩,守纪律,是毛主席在亲情面前的选择。他曾经给想要进京的亲友捎过话: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讲他的三条交往原则:恋亲,但不为亲破规;念友,但不为友徇私;济旧,但不为旧谋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收到了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杨开智希望毛主席能为自己在北京安排一份工作。对于杨开智,毛主席是心存感激的:杨开慧牺牲以后,杨开智料理了杨开慧的后事,后来还把毛主席与杨开慧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护送到上海,把他们交给党组织照顾。但收到信后,毛主席还是拒绝了杨开智的请求,告诉他不要抱有任何想法,希望他“安心留在湖南,通过正规渠道从事能力所及的工作”。
收到回信,杨开智仍不甘心,又给毛岸英写了一封信,表达出想在长沙谋一个“厅长方面职位”的想法。在毛主席的授意下,毛岸英回了一封3000字的长信,委婉拒绝了杨开智的请求。
后来,杨开智也领悟了毛主席“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的教诲,根据自己的专长,安心留在了湖南的农业部门工作,直到退休。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主席深刻认识到,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服务,绝不允许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他为党员干部如何在人情面前正确行使权力树起一面旗帜。
毛主席与亲友交往中坚持不为亲徇私,不为旧谋利,但对亲友们的冷暖安危十分关心。一方面,他在书信中鼓励亲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他本着“济亲,但不为亲破规”的原则,用自己的稿费资助、接济亲友。
郭梓材是毛主席在私塾的同学,后又同在湖南新军中当过兵,郭在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农民运动。建国后他因其所在的企业经营不好,生活陷入困境,写信给毛主席要求到北京工作。毛主席在给他的回信中劝导他,工作“还以就当地熟悉吾兄情况的友人筹谋解决,较为适宜”,同时寄款“为补日用之费”。从1950年到1962年,毛主席先后给他6次寄款,共计1700元。
勤俭为本
“吾是无产者,勤俭是吾本”,勤俭节约,是毛主席严以持家的基本准则。毛主席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普通的一员。在生活中,他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其一生厉行节约,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在这方面,他对儿女的言传身教,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形成了新中国“第一家庭”的勤俭家风。
毛主席是个“恋旧”的人,他的生活用品总是能跟随他很久,即使破旧不堪了,他也不允许工作人员随便丢掉。毛主席还经常嘱咐工作人员,生活用品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要多买,以免浪费。对于生活用品,他总是利用得“彻彻底底”,因此,毛主席的生活账中有很多类似修补热水瓶、换锅底、换皮凉鞋底、修理手表等等的消费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做了一件睡衣,而这件普通的睡衣,他却穿了20多年,线开了缝住就行,磨破了补上就好。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道缝补了多少次,当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劝他做件新睡衣时,他却说:“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一补再补,这件睡衣上最终落下了73个补丁。这些补丁,就是毛主席勤俭节约的精神写照。
二、学习借鉴传统家训家规教诫
学习借鉴广为流传的家训家规教诫是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先秦至今,有不少兴家之训、和家之规代代相传,如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诫子书》、《钱氏家训》、《训俭示康》《曾国藩家训》等等,这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可以在培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北齐颜之推倡导的廉洁齐家思想、建设廉洁家风的理念,以及“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的自立意识;蜀国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君子之道;《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壮志豪情,曾被历代有志之士转化借用,引以为座右铭。
《钱氏家训》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是一部饱含修身处世智慧的治家宝典,《钱氏家训》内涵渊源深厚、博大精深,是钱氏家族的传家宝,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因所在。近代以后的杰出人才: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众多文坛硕儒、科技巨擎、国学大师,都出自这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学森,就是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钱学森留学美国,学成之后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报效国家,就是从小受到家风的影响,接受了父亲钱均夫的教导。钱学森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赴美求学。临别之际,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秉承父亲的教导,钱学森学成之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祖国的发展强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中国传统家训家规文化包含的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德育、重视自身修养、重视自立精神养成、重视廉洁朴素、强调为人谦和的家风培育等治家之道,对领导干部建设优良家风具有深远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可以指导领导干部培养子女廉洁自律的意识,促进子女物质与精神双重自立行为的养成,避免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精神的伤害、对心灵的毒害。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只有在思想上筑牢良好家风的防线,才能建立起经得住考验的“防火墙”。领导干部要始终高度重视家庭建设,从家风教育做起,努力做到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良好家风大力促进、带动优良党风政风的形成。
【文/邓新顺,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