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最早记得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记得上海的《文汇报》、《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还专辟栏目讨论过这件事呢。
我记得那时刚刚改革不久,当然第一批是港澳台同胞进入内地,他们的热情和爱是不用怀疑的,他们带来了许多钱,除了用于开厂子,许多钱还给了学校。现在大概可以直接新设学校了,当时大概还不行,只是单纯的给钱给学校,给一些办学困难的学校。我记得那时许多港澳台同胞到困难的乡村或少数民族地区,去那里视察,然后捐款,他们都是有钱人呐,那里的小学生确实也困难,那些钱真的感恩不尽。
然后就有个事情,那些小学校为了感谢,除了将捐款者名字镌刻在石碑,还在教室挂起了画像,有的更隆重,在校门口塑起半身像,后来还有内地艺人捐款,也挂画像和校门口塑像的呢。后来这个事情严重了,教育部大概插手了,不允许了,塑像被移除了。捐款谢谢,这么隆重不必了。塑像移除后挂像怎样了?我不知道。
这次柳传志事迹进课文,闹得沸沸扬扬,福建教育部门没法子,只得收回课本,是谓“柳传志入选教科书上演一日游!”,忽然想起小学教室挂像问题。与柳传志事迹进课文相比,这个问题其实更严重,然而这么多年很少有人过问,正好借机谈一谈,也蛮有意思。
我的看法是:教室挂画像也不应该。当年怎么讨论我就不知道了,全忘了——这只不过我自己的看法。
我记得60、70年代教室除了毛主席画像外是不挂其他人画像的——这当然,开国者嘛。记得毛主席画像在黑板正上方,左右两边是标语“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我好像记得,有些学校在画像的那个位置是个喇叭——方方正正的一个喇叭。记忆有点模糊了,不能瞎说了,反正那时学校是没有什么画像的。后来开始挂画像了,我记得中学主要是世界著名科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之类,都是挂在学校走廊,教室里好像不挂的。后来文化界著名人物比如“鲁迅”、“郭沫若”等也有了。
但我发现:贫困山村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校,他们那边还经常挂捐款者画像。也许学校为感恩硬要挂他们的画像,也许捐款时合同明示规定的,反正我觉得至少就小学校教室挂画像这件事,城市或发达城市与贫困山村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我说这个“巨大”,当然指心灵精神层面。心灵精神层面的事,再小也是大。
今天论坛读了几篇,有关柳传志事迹进课本,甚至还有挂他画像的,也来说一说;精神认知差异,严重的话将撕裂国族认同,这绝非危言耸听,教育部应该有统一安排。
贫困山村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物质上还达不到城市和发达城市标准,但心灵精神层面不能再这样有差距了,而这是可能做到的,只需要为政者们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我们许多为政者,他自己就来自贫困山村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怎么就不好好想一想这件事呢?
捐款者应该受到感谢,也应该有隆重的形式,但形式多种,不必挂画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想得出更好周全办法的。
【文/道一人,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作者】